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财政收入2/3用于民生,社保水平仍待提高
2011年11月16日 19:43
近年来,财政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房产税试点、资源税改革相继启动,税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收入高增长是否源于企业、百姓税负的增加?个人税负到底重不重?房产税、股市分红税对居民个人资产收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降税空间还有多大?每一项税收新政的出台都会引起社会热议,甚至引发“税感焦虑”。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继去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后,今年财政收入将迈向10万亿元。社会普遍关注:财政收入如此快增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宏观税负重不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些钱到底应该怎么花?
百姓税负高不高?
目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在合理区间内,但呈上升趋势
据财政部税政司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主要是经济增长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价格上涨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增长;去年以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等因素,带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较多;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政策性因素,带动非税收入等大幅增长。
在采访中,一些人对记者表示了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担心: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增长很容易理解,但财政收入增长比经济增长快这么多,会不会增加百姓的税收负担?
从近年来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上看,“减税”一直是主基调。比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等,都是减税的“大动作”,每一项减税政策的力度,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
相对而言,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增税政策比较有限,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之外,资源税改革目前只涉及石油天然气和个别矿产品,房产税改革也正处于在个别城市试点阶段,对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具体税收政策是以减税为主,但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GDP增长的现状,导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较快。
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根据权威部门的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12万亿元,上述四项财政收入加起来约为13.6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左右。而2009年这一比重接近30%,2007年则不足25%。
根据IMF2007年的一项计算,工业化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为45.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总体看,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基本处于合理的区间内。但考虑到未来几年税制改革还有一些增税因素,比如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品种,全国开征房产税等,我国财政收入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宏观税负水平还将会上升,这个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减税力度大不大?
相关政策频出,企业和居民税负有望继续减轻
近期,一些税制改革大动作和减税政策紧锣密鼓、相继出台:
——修改后的新个人所得税法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标准提高到3500元,并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据测算,全国由此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1000亿元左右,广大工薪阶层税负明显减轻。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合同3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
——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增值税扩围改革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试点,逐步替代营业税可以视为税制改革提速、结构性减税加快的一个信号。目前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中存在重复的弊端。用增值税来替代营业税是一个更佳的选择,有利于减轻服务业税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样,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将明显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增值税扩围是“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重头戏”。试点后,这项改革可能会由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推向全国和更多的行业,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多,有利于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提振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民生保障多不多?
财政收入2/3用于民生,但社保和福利水平仍待提高
目前,我国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农林水利、环境保护、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达到59601.8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0.5%和73.9%。
客观地说,虽然政府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加,但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把60%至70%财政资金用在了教育、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和福利上,而我们的民生支出中,这些方面的投入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
对此,刘尚希解释说,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高低,不仅与人均财政收入有关,也与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时期有关。像欧美一些高福利国家,人均财政收入超过了14000美元,而我们的人均水平只有这些国家的8%。两者相差不是一点半点,福利水平怎么能一样?还有,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历史欠账多,病险水库加固维修,新建、改造农村公路等很多与民生相关的工程和项目都需要花钱,也无法做到将财力主要集中在提高保障和福利上。
目前,我国民生财政的主要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免费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到了农村,这样的力度,在过去国家财力紧张时期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水平提高,国家应在保基本、宽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财政的钱该咋花?
家大业大更要加强管理,切实把钱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一下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确不太现实。但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快,财政的钱怎样才能花到点子上,真正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益,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采访中,群众意见最大的是该花的钱没有花出效益,该省的钱没有省下来,该减的负担却依旧存在。
比如,一条投资20多亿元的重要铁路工程,竟发生了“骗子承包、厨子施工”这样的荒唐事情,工程出现偷工减料,更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眼看着国家资金在层层转包、层层“扒皮”中流失,能不让人痛心?
“三公”经费是财政预算公开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从公布的数据看,公车经费占据了“三公”经费的六成以上。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凡是在“公家”单位当个头头脑脑的人,都要配专车、配司机?现在,轿车已经进入家庭,公车改革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和单位推不动?这样的浪费,能不让人揪心?
近期,一些地方公布了收费公路的摸底调查情况。很多省份公路的收费并没有完全用于还贷,人员收入和运营管理费用占了很大比重,剩下的钱只是用来偿还银行利息。还贷的速度越快,还路于民才能越快,而现在,虽然年年还钱,但欠债依旧,公路仍要继续收费。到头来,得利的是银行和政府部门,百姓的负担却不知啥时能减下来。这样的做法,能不让人窝心?
还有,虽然国家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要想让孩子上个好一点的中小学,“择校费”动辄几千元、上万元,负担相当重。而家庭要供一个大学生,被学费、生活费等开支就压得喘不过气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如此,明明有便宜的药,医院偏要给患者开贵药;明明一项检查就能确诊,偏要患者进行多项检查,这医疗费用怎么能降下来?
专家建议,改善民生除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外,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跟上。只有这样,财政的资金才能很好地产生效益,人们才能充分地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人民日报)
税收增长超GDP增长近两倍 多位学者呼吁减税
财政部日前公布2011年全国前三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数据显示,1至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根据此前公布的财政情况统计,1至9月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同比增长29.5%。专家认为,中国税收增长过快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适度减税。
高增长高物价带动高税收
财政部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税收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水平提高等因素。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带动国内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各主体税收增长。
提高个税起征点效应还未显现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费用减除标准从2000元上调至3500元。9月份,全国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为450.96亿元,同比增长96亿元,增长27.2%。
财政部表示,9月份个税增长较前几个月略有回落,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影响还未全部显现,主要是因为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应在次月15日内缴入国库,9月入库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大部分为8月份工资薪金收入应纳税款,从10月份开始,个人所得税的增幅会明显回落。
多位学者呼吁减税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4%,而税收名义增长达到27.4%,这引起诸多学者对经济税赋水平过高的担忧。一向支持减税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昨天在其个人微博中再次表示,“扣除通胀因素,税收增长仍为GDP增长的近三倍,第N+1次呼吁减税。”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日前也曾撰文建议,中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应当从45%降至25%,增值税税率应当从17%降低至12%。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王素荣则表示,中国应该适度降低流转环节税,即营业税和增值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存在重复征税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增值税虽然是价外税,但最终会将税赋转嫁给消费者,所以适当减少流转环节的税收有利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长,也有利于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顺利开展。(北京晨报,记者 孙春祥)
个税5年不调起征点
日前,由高顿财务培训和高顿税务峰会联合举办的“解读个税新编,重塑薪酬架构”税务专场活动在上海四季酒店举办。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3—5年,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调整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该负责人在讲演中指出,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施行以来,在调节收入分配、组织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原来的个人所得税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难以充分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等。
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个人所得税法充分考虑了居民基本生活支出不纳税的原则,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原来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仅较大幅度地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税负,而且也更具前瞻性。在未来3—5年内,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
而对于网上征集意见阶段,有网友提出的把起征标准提高到5000元、甚至是8000元的建议,该负责人认为,过高的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不利于发挥调节公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不利于培养民众自觉纳税意识,大幅度的调整也不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此外,该负责人还透露,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下一步打算,将更多地集中在转变税制模式,完善税制要素、取消不合理的税务减免项目,调整征管方式,健全配套条件等方面。未来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将逐渐转向以个人申报为主,单位代扣代缴为辅的征管方式。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高顿财务培训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系统财务培训供应商,坚持关注时下最新的财经热点,并在第一时间提供解疑释惑的交流平台,秉持“传播经世商业智慧”的原则,将在未来持续举办高质量、高人气的财务培训与交流活动。(国际金融报,记者 赵怡雯)
扩展阅读
我国财政超收有多种原因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81663.34亿元,接近去年全年财政收入水平,同比增加18623.83亿元,增长29.5%。
根据今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2011年全国预算收入为89720亿元,预算增长8%。在今年前三季度良好增长态势的基础上,四季度财政收入按10%的保守增速计算,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103700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全年财政超收收入有望达到13980亿元。
所谓财政超收收入,是指当年实际财政收入超出预算收入的部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各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超收收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测算,2000年到2005年,全国超收收入规模为10006亿元。2006年,财政超收达到3920亿元,到2007年已上升到7239亿元。而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8年和2009年,全国财政超收收入也分别达到2830.9亿元和2288.3亿元。
2010年,随着经济逐步企稳回暖,全国财政超收收入快速增加到9172亿元。如果算上今年的财政超收部分,从2000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超收收入近5万亿元。
财政超收有多种原因
“之所以出现财政超收,主要因为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导致收入也超过预算。”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说。
比如在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数4410亿元。而在当年各项收入中,增长较快、比预算超收较多的主要是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国内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具体来看,2010年我国进口环节税收比预算超收2865亿元,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比预算超收1285亿元。这两项超收合计占中央财政超收额的94.1%,其他各项收入与预算基本持平。
有关专家认为,每年财政超收都会有不同的“一次性增收因素”,如在2009年,除经济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外,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在2008年,主要是工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与税收直接相关的经济指标实际增长高于预期,以及上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等因素增加了较多收入;而在2007年,主要是缘于铁道运输企业一次性上交出售国有资产收入,以及石油特别收益金全年征收等因素。
同时,财政收入预算编制“留有余地”是财政超收的直接原因。据介绍,财政部门编制年初预算时,通常会考虑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收入预算的编制需要留有余地。这也是为了应对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的需要。
超收的钱都花在了哪里
每年的财政超收收入如此大,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巨额的财政超收会不会脱离全国人大的预算监督?超收的钱都花在了哪里?
实际上,财政超收收入一直是人大监督的重点。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监督法,规定常委会重点审查内容就包括“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2007年是监督法开始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大了对超收收入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自2008年起,我国进一步改进中央财政超收收入使用办法,年度执行中如有超收,除了一些必要支出外,原则上不再追加具体支出,都列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转到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
“这意味着中央财政部分超收资金去向都要做预算安排,将由全国人大审批通过。”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进入预算程序就意味着透明度提高,并且预算稳定调节金为财政超收的安排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蓄水池”。当财政超收比较多的时候,就从中放进“蓄水池”一点;预算执行中如果完不成预算收入,就从“蓄水池”中拿出一部分进行调节,促进政府收支的平衡,达到稳定调节的作用。
翻开每年的预算报告,中央财政超收收入的用途及资金额度均逐一列出。如2008年和2009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更多用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了中央政府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建设。2010年,再次增加了中央政府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还补充了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
“近年来,财政超收收入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保障力度,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发展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这有利于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的温暖。
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合计29256.19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32.6%。(经济日报,记者 孙勇 王信川)
(原题为税收增长引发“税感焦虑” 民生保障仍待提高)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16/6479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