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新媒体时代,政府该怎么办?

2011年11月22日 17:05

 

新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鲜明的开放隐匿性、即时互动性、集成聚合性,对舆论生成演变、思想政治生态,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着全方位、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把新媒体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和手段,加强新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的执政规律,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引领思潮、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的作用。

运用新媒体搭建便民平台,畅通社情民意,推进执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实时传递着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已经成为公众发布消息、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参与性强的优势,搭建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的网络政治平台,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执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网络政治空间是一个集扁平化、即时化、自由化、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等属性于一体的政治空间,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但它只是一个议政平台,还不能保证人民群众全面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同时这个议政平台还存在双刃性、渗透性、失序性和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妨碍公众正常有序的政治参与。执政党应当借助已有的网络政治空间,搭建一个能够主导的网络政治平台。一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原则,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担纲网络政治平台主持人角色,在网民们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论政和网络评判时,巧妙地加以引导;二是要遵循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政治的运行规律,不能与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网络精神相悖。三是要有利于扩展政治资源,培育新的社会政治力量,优化政治运作方式,以保持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四是要有利于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热情,培养公民政治参与主动性,提高公民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借助这样的网络政治平台,努力达到以下目的: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咨询、办理、督查政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简化行政事务办理程序,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政务服务公开的常态化机制,推动行政透明化依法运作,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探索构建网络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网民提供更广泛、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

二是汇聚民意民智。运用新媒体传播即时、快速、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和民意征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重大政策制定,及时将大量潜在、分散、合理的群众利益诉求提升为明确、集中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网络民意、民智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工作的有效支撑,提升我们党作为网络民意民智汇聚者的良好形象,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发扬光大。

三是实现上下互动。坚持以民生为本,树立网民诉求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健全新媒体条件下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扩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实名开微博的范围。注重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通过新媒体扩大公众参与,使领导决策与民众意见实现充分沟通、良性互动,以此推动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加速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暴民”、民主“哄客”,削减网络上的虚拟政治动员和政治集结。

 

运用新媒体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各方力量,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日益庞大的受众群体,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及时交流的互动功能,使新媒体深刻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发展模式,推动着文化传播和创造的多样化演进。必须善借新媒体之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构起当代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使全体人民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始终保持昂扬精神状态,引导全社会凝心聚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增强媒体话语主导能力。一是建设新媒体集群。将新媒体建设纳入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依托传统优势媒体推进报、台、网融合,加大资本、技术、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撑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旗舰,加快形成党委主导的新媒体骨干集群。二是开展正面强势宣传。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工程等,加强选题策划,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正面宣传,做大做强网上正面舆论。三是把握舆论引导艺术。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着力做首发、做原创、做深度,注重运用网言网语开展个性化引导,注重系列展现和背景铺垫,注重多媒体综合集成、多要素链接聚合、多手段融合并用,注重网民现场体验、互动参与、全过程展现,在信息服务中解疑释惑,在平等交流中增进共识。

巩固共同思想基础。运用新媒体优势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创新理论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扩大影响、深入人心,并转化为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运用新媒体优势大力宣传解读好党的执政理念和主张,持续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推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鲜经验和辉煌业绩,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使广大群众特别是网民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自觉性,增强对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思想认同,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研究把握新媒体受众群的消费特点,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打造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家园,不断提高党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的水平。既加大新媒体文化产品的组织创作力度,又注重发挥和引导网民的创作积极性,持续推出体现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适应网民需求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积极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信息服务模式,推进网络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大众化,保障网民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推进新媒体与经济融合发展。顺应“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趋势,推进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经济服务领域延伸,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加快物联网的研发运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使新媒体经济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抢占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制高点。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模式,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经济状况网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经济决策技术支持系统,增强经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文原题为聂辰席:新媒体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的对策思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22/6490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