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经典文献 列宁全集 第五十九卷

《俄国社会民主党和民族问题》专题报告会上的讨论记录[193]1914年3月21日

2011年12月08日 12:38
  《俄国社会民主党和民族问题》专题报告会上的讨论记录[193]

  1914年3月21日于克拉科夫9点55分


  卡缅斯基:独立的波兰万岁!


  卡缅斯基同志顺便指出:关于民族问题的材料,不得不用俄语说。


  谴责了波兰社会党[194]——波兰社会党更合乎逻辑地——既提出了要求,又作了斗争……


  日本——……[注:有一个词无法辨认。——俄文版编者注]


  {有无产阶级参加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列宁滑到取消派方面去了,因为取消派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不能把建立民族国家作为任务,因为它赞成团结,而不赞成分裂。


  列宁主张俄国的独特性,主张斯拉夫主义……


  罗莎·卢森堡的自治不是在于亚洲式的专制制度,而是在于共和制制度。


  土地纲领明确而具体。无可比拟。抽象的、无根据的空话……


  恩同志(波兰社会党):为《前进报》辩护(不想要国王)……[195]不是俄国的(列宁),而是波兰的(我们)……


  (在波兰独立这个口号上,我们和列宁没有分歧。))


  对他来说是理论的,对我们来说是切身利益的……


  民族文化的问题比阶级的问题更广泛。


  我们感到很遗憾:波兰社会党是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民族文化


  [注:这句话列宁是写在发言记录白边上的。——俄文版编者注]


  拉佐夫斯基:


  拉赞斯基(波兰社会党):俄国社会民主运动的弱点等等,这就是波兰社会党采取特殊立场的原因。


  在具体的活动中波兰社会党没有离开过无产阶级的观点……[注:拉赞斯基的发言记录头两段在手稿上已被勾掉。——俄文版编者注]


  ……把俄国革命说成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因素…… 应当使波兰无产阶级打消这种看法……


  我完全同意他反对罗莎·卢森堡的意见……


  俄国的地方分权主义,——每个民族的作用,他们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这种地方分权制。


  (1)自治(民族区不是大的,而是小的)?……))))


  “罗兹城郊”[注: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4卷第150—151页。——编者注]


  (2)民族文化自治。我反对,但拥护国家杜马里的社会民主党党团的宣言[196](赞成保障)。(少数民族的)……


  恩:不相信教皇绝对正确……


  “没有波兰的独立,就谈不上波兰的社会主义运动……”))


  普日贝舍夫斯基。不明白国内市场需要民族国家……


  (α)?作为社会因素的语言,不仅是经济因素……


  (β)民族文化自治和少数民族的权利?


  (γ)“几乎不能实现”……


  社会民主党将做不到用法律来保障这种权利


  (δ)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消极的


  波兰的独立就是问题的最彻底的解决。


  (ε)波兰社会民主党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政党,这是不是普通常识。


  卡缅斯基·波兰的独立是否必需。宣传这个……


  优秀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立场?((多余的))……


  完全不了解波兰的民族主义。


  我们不需要它,——(波兰社会党的后路)——我们有自己的具体口号……


  在波兰


  1904—1905年我们已经有了“无产阶级”党[197]


  库尔契茨基先生


  “消除……”


  万了犹太人?


  民族文化自治


  没有根据


  空话


  对俄国工人讲什么?


  瑞典和挪威:


  难道列宁到过那里?


  反对压迫,反对军国主义!!


  东布罗夫斯基:西欧各国……


  {反对压迫,这是不具体的}


  “唐·吉诃德式的行为……”


  译自《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7卷第224—227页


  注释:


  [193] 这篇文献是列宁1914年3月21日在克拉科夫举行的专题报告会上亲自作的讨论记录。列宁的专题报告的题目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和民族问题》。报告会是根据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分裂派”克拉科夫支部的倡议,在“斯普伊尼亚”大学生协会举行的。报告和讨论用了数天时间。出席报告会的雅新斯基(普希贝舍夫斯基)报道了列宁报告的内容。据他说,列宁第一天发言讲的是“俄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布尔什维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总道路”。报告由三部分组成,论述了革命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同民粹派、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斗争的各个阶段。雅新斯基说:


  “扼要分析俄国专制制度的经济根源和主要阶级的相互关系,揭露民粹派关于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幻想,关于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和特点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对农民的革命运动的主导作用问题,关于战斗的革命工人政党在推翻专制制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问题,关于革命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问题,彻底揭露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散布反革命资产阶级影响的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必要性,从当前历史时期革命任务的观点出发来处理民族问题的必要性——这就是列宁报告第一部分的中心思想和主要问题。


  根据一般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俄国革命的发展而作出的扼要的但又深思熟虑的关于民族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列宁第二天或紧接着几天中的一天在我们协会作的第二次讲演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首先要求具体考虑历史条件——这一论点是列宁报告的这个部分的出发点。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时代和成熟的资本主义的时代要加以区别。在前一种场合,在国内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向出现并占优势,这一趋向实际上是所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民族的范围,国外市场的比重增大,世界性的交换日益加深各民族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建立巨大的‘族际’国家的趋向被提到了首位。但是这两个时代彼此之间当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同时经历的。当前俄国革命的特点就在于这一革命是过渡时期的产物。这时的俄国既有这个时代也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因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国际对抗被提到了首位,但是尚未解决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和野蛮的民族压迫必然产生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分。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应该考虑这些特点,力求把民族解放运动引上由工人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反对沙皇制度的共同革命斗争的轨道。民族自决的口号正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我们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力求建立统一的、紧密团结的、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并且把建立民主的、尽可能大的‘族际’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


  我们设想这个共和国是集中的国家,实行地方和区域自治,打破旧的行政区分,使这种区分适应具体的民族生活条件,废除任何特权(其中包括强制推行的国语),象瑞士那样所有地方语言一律平等。


  但是,这样的共和国不可能强使那些出现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即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趋向)的地区留下来而不危及国家整个民主制度。为了各民族之间的接近,甚至还应该同想镇压这些运动的念头本身进行斗争。这样,为建立集中的真正民主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斗争必然同自决的口号联系起来。在实践上这就是说,在那些因为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特点而使国家制度集中化所引起的摩擦会妨碍(甚至在形式上平等的情况下)实际上实现完全民主化的地方,我们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应该赞成该地区的国家分离。例如,在挪威宣布独立后,瑞典社会主义者的义务是实际上支持挪威人民的决定和反对强迫挪威合并的意图。


  这样提出问题是建立族际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一切革命力量与沙皇制度作斗争、使现在被民族压迫所分裂的各个民族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接近的必要条件。这种平等还将从根本上消除由现今的互相隔绝状态和民族压迫所引起的空想的、反动的民族文化自治的意向。


  因此,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社会民主党将力争使未来的民主宪法不仅包括民族平等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民族政治自决权即民族分离权的法律。”


  雅新斯基说:因为参加列宁在克拉科夫举行的报告会的除了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外,还有波兰社会党的社会爱国主义者(“弗腊克派”),列宁显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谨慎地避免同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直接论战,甚至一次也没有提到过罗·卢森堡的错误,他在整个报告中甚至没有专门提到波兰问题。


  下面是讨论列宁专题报告时的发言。


  卡缅斯基(亨·施泰因-卡缅斯基,多姆斯基)属于社会民主党“分裂派”,是代表波兰社会民主党方面的主要论战者。


  克拉耶夫斯基(东布罗夫斯基)回忆说:“因为列宁只能讲俄语,所以所有其他发言人也用俄语发言。由于这个原因卡缅斯基在自己开始发言时‘顺便’挖苦地指出,发言人不得不讲俄语这一状况,就已经是有关民族问题即有关自决权问题的例证和材料了。


  卡缅斯基随后说,谁承认民族自决权,谁就必须在波兰问题上公开接受‘独立的波兰万岁’的口号,也就是站到‘弗腊克派’的立场上,这种立场不是无产阶级的,而是小资产阶级的和反革命的。然而列宁同志竟然把承认民族自决权以至分离权和建立独立国家权同反对‘弗腊克派’立场的斗争巧妙结合起来,这是不合逻辑的。列宁说,承认自决权以至分离权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为这种分离而斗争。列宁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争取实现自决权的斗争可能通向帝国主义阵营。在这种情况下,‘弗腊克派’比列宁更合乎逻辑,因为他们不仅始终提出波兰独立的要求,而且为之而斗争。但是,正因为他们过去和现在都为实现这一口号而斗争,所以他们是反革命党。正因为如此,我们波兰社会民主党人过去始终谴责和反对他们。两件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谁要是说 A,他就应当说B。谁为波兰独立而斗争,谁就不得不采取例如‘弗腊克派’(皮尔苏茨基)在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采取过的手段,当时‘弗腊克派’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日军司令部去,表示愿为反对俄国效劳,以换取日本的武器。


  列宁同志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必须提出自决权的口号。但是,这仅仅对西欧来说,对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来说是正确的。而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不是1848年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这场革命是在无产阶级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无产阶级是这场革命的动力。列宁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滑到取消派方面去了,因为取消派正是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了解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作用(当卡缅斯基论证列宁是取消派时,列宁很开心地笑了)。


  卡缅斯基接着谈到当时波兰社会民主党经常挂在嘴边的观点,即无产阶级不能把建立民族国家作为自己的任务,因为在同沙皇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主张团结一切力量而不赞成分裂他们。列宁应当始终如一,既然他承认自决权以至分离权,就应当为所有民族脱离大俄罗斯而斗争。但是,这样一来列宁就滑向斯拉夫主义,主张俄国的独特性。


  罗莎·卢森堡在论证纲领时,与列宁对问题的提法相对立,提出了自治的口号。对我们来说,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自决权的口号,而恰恰是自治的口号,因为自治不是在亚洲式的专制制度下,而是在共和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


  鉴于波兰的特殊条件,波兰社会民主党没有提出布尔什维克的土地国有化的口号。但是不管怎样,布尔什维克的土地纲领是明确而具体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就不能这样说了。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是抽象的、玄虚的空话。因为没有统一的民族,而只有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所以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民族自决’。”


  “弗腊克派分子”恩(马鲁舍夫斯基)是波兰社会党方面反对列宁的主要论战者。据雅新斯基报道,马鲁舍夫斯基对比了作为被压迫民族代表的波兰社会主义者的立场和作为统治民族的无产阶级代表的列宁的立场,他把这一对比作为自己发言的出发点。他说:“对列宁来说,民族问题是理论问题,对我们来说则是切身利益的问题”,“因为民族压迫是压在我们整个生活上的重担,使这种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了形。对波兰的无产阶级来说,独立的口号是无产阶级的任何解放运动的必要条件。我们有权要求统治民族的社会主义者支持我们独立的意向。”


  克拉耶夫斯基报道说:“拉佐夫斯基-拉赞斯基和普希贝舍夫斯基(雅新斯基)是波兰社会党-‘左派’的代表。”该党的所有代表“各取所需地抓住列宁的观点去攻击波兰社会民主党,说它不了解波兰独立口号的革命意义”。


  克拉耶夫斯基说:“卡缅斯基第二次发言的基本内容是同所有上述三个发言人的观点论战,这三个人断言,必须为波兰独立而斗争,因为建立独立的波兰是最彻底的、因而对无产阶级来说也是最好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卡缅斯基证明,这样提出问题与阶级观点毫无共同之处,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立场,而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卡缅斯基说,我们不需要自决权的口号,这个口号给波兰社会党,给所有公开的和隐蔽的民族主义者留下后路。波兰社会民主党在民族问题上有自己的具体口号,即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自治口号。如果对波兰民族谈自决权,那么又怎么把这点运用于犹太人呢?是否采纳崩得民族文化自治的纲领呢?”


  “列宁说,在民族问题上消极的口号——反对民族压迫——是不够的,为了消除俄国工人中的民族主义,需要积极的口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拒绝民族文化自治这个在犹太人问题上唯一可能的积极口号,他就违背逻辑了。


  我们认为,这些积极的口号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空话,不需要在俄国工人中间去宣传。对俄国工人只需要说,波兰工人出于团结而放弃波兰独立的口号。这样提出问题大大地有利于消除俄国工人中的民族主义。


  1904—1905年我们波兰曾经有库尔契茨基的‘无产阶级’党,这个党正象列宁那样模棱两可地提出独立的口号。它没有成为群众性的政党,后来消失了;原来只有明确地、完整地提出问题,群众才能理解;或者赞成独立,或者反对独立。”


  克拉耶夫斯基说:“因为列宁在报告中引用了瑞典和挪威的例子,卡缅斯基在自己的第二次发言中重提这一点,并问道:‘难道列宁到过瑞典和挪威?难道挪威从瑞典分离出来是出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意向?绝对不是。这是为人们所反对的通常的资产阶级分离主义的表现。工人们是在反对压迫、反对军国主义的口号下前进的。’”


  波兰社会民主党“分裂派分子”东布罗夫斯基(克拉耶夫斯基)将自己的发言转述如下:“我当时之所以发言很简短,至少是因为我只听了报告的最后部分,而所有发言人都谈到列宁的所有讲演。当然,我也象卡缅斯基一样维护波兰社会民主党的观点,即罗莎·卢森堡的观点,而反对列宁。其实我谈的仅仅是列宁报告中的一个要点,即民族自决权的口号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联系问题。我竭力证明,在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这个口号是恰当的,但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口号。无论马克思或恩格斯,当时支持这个口号只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支持资产阶级激进派。但是,俄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对于俄国革命来说,这个从上世纪西欧资产阶级激进派武库中捡来的口号是过时的、空想的、反动的。


  无产阶级不能提出这个口号,无产阶级的唯一口号就是最一般的口号:反对民族压迫。正如我们波兰斗争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这个口号对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来说是完全足够的,这个口号是彻底国际主义的口号,并且排除了用民族主义的精神去作解释的任何可能性。争取民族自决权的斗争,除了不可避免的民族主义的解释外,就是唐·吉诃德式的行为,就是去为无根据的臆造而斗争。”


  关于列宁的总结发言,克拉耶夫斯基报道说:“列宁在自己的答复中当然可以毫不费力地驳倒我们的全部论据。但他力求十分谨慎地做到这一点。列宁强调自己拥护波兰社会民主党,强调波兰社会民主党所提出的波兰和俄国无产阶级共同革命斗争的原则是最高的原则,正是这个原则预先决定了波兰社会民主党的革命国际主义性质,他全力抨击了波兰社会民族主义者,指出:自决权问题的革命提法和利用这一口号在群众中进行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宣传的种种做法是有天渊之别的。列宁证明,‘弗腊克派’不是象无产阶级革命者那样,而是象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那样提出问题。”


  据卡缅斯基-多姆斯基说,列宁在答复他时指出,“问题不在于这个口号,而在于人们所赋予这个口号的内容。波兰社会党把小资产阶级的内容塞进口号里去,并力图使波兰无产阶级的斗争脱离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独立权绝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无产阶级都有为独立而斗争的义务。糟糕的是,波兰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不善于运用自决的口号,因为该党作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上是不会象波兰社会党那样用民族主义的精神去解释这个口号的。”


  据雅新斯基说:“列宁在回答卡缅斯基的指责时说,如果有人说,他的观点有利于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这吓不倒他;有同样的理由可以断言,相反的观点有利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并有利于专制制度


  只有瞎子才看不到1905年的经验证明了恰恰相反的情况。要求实行联邦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边区出现了。例如在第二届杜马中人数众多的自治联邦派就是这种运动的反映。要求实行联邦制,实际上就是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


  民族主义的意向现在继续增长,并将进一步增长。不久前乌克兰大学生代表大会通过了‘乌克兰独立’的口号。这并不是说,这个口号是乌克兰广大劳动群众的口号。不过,既然争取乌克兰‘独立’的斗争确实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我们社会民主党人就不应对这个口号感到惶惑不安。沙皇制度的野蛮压迫不可能不在乌克兰人中间激起民族解放的意向,何况还鉴于东加里西亚乌克兰人的状况。奥地利是野蛮的、教权主义的、保守的国家,但是,‘同俄国相比,奥地利却是天堂’。


  由于民族压迫,由于民族纠纷和民族仇恨,自决的口号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这个口号首先是反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斗争工具,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几百年来在人民群众、广大士兵中养成了一种信念,即他们用武器和鲜血夺来的土地和征服的民族是他们的理所当然的卤获物。不坚决反对这种大国民族主义思想,就谈不上真正的国际主义团结,也谈不上争取民主。自决的口号是最彻底地反对这种思想的。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口号,是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放弃的。”——437。


  [194] 波兰社会党是以波兰社会党人巴黎代表大会(1892年11月)确定的纲领方针为基础于1893年成立的。这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独立民主共和国、为争取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而斗争的口号,但是没有把这一斗争同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革命力量的斗争结合起来。该党右翼领导人约·皮尔苏茨基等认为恢复波兰国家的唯一道路是民族起义而不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全俄反对沙皇的革命。从1905年2月起,以马·亨·瓦列茨基、费·雅·柯恩等为首的左派逐步在党内占了优势。1906年11月召开的波兰社会党第九次代表大会把皮尔苏茨基及其拥护者开除出党,该党遂分裂为两个党:波兰社会党-“左派”和所谓的波兰社会党-“革命派”(即“弗腊克派”)。——437。


  [195] 列宁在自己的报告中为了论证民族自决这一口号的正确性,显然引用了(见卡缅斯基的第二次发言,他在这次发言中反驳了列宁)“挪威从瑞典分离出去的具体例子”。列宁认为:“这个例子用事实证明觉悟的工人必须不断地进行宣传和准备,使民族分离可能引起的冲突,完全按照1905年解决挪威同瑞典冲突的那种办法去解决。”(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256页)


  弗腊克派分子恩(马鲁舍夫斯基)发言中所谈的问题,可以参看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中《挪威同瑞典的分离》一节(同上,第253—254页)


  《前进报》(《Naprzód》)是加里西亚和西里西亚波兰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1892年起在克拉科夫出版。该报反映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438。


  [196] 指俄国社会民主党党团向第四届国家杜马提出的《关于民族平等的法律草案》(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5卷第19页)。——43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208/652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