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文联副主席:以文艺创新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
2011年11月24日 08:12
在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互动,影响日益密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中,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文化基因?当前文化艺术活动要体现怎样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文艺创新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如何形成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精神的表现张力?带着这些对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冯远先生。
■ 传承文明 智力支持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记者:冯书记您好,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和教育,认识和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冯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使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也从没有中断过。传统文化既优秀又驳杂,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但都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转型过程当中,把传统精华和当代创新巧妙结合,通过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和教育,充分认识和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传承优秀的,抛弃糟粕的,这有利于国家、民族、文明的传承和接续,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精神动力支持,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建设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人文价值,营造文化大国形象,不断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华文化追求并崇尚天人合一的人伦理想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审美理想和价值理念等等,我们要把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下来。中国艺术秉持的文化哲学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这跟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都是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传承文明分不开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充分证明我们的文化具有的活力,中华文明所体现的博大精神,这一点历史上可资证明的例子很多,中国文化能够容纳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维和革新创造,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文化品质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 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
记者:您认为当前文化艺术活动要体现什么样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精神?
冯远:文化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所指向的是人文关怀、人文价值,包括人的理想、生命价值等问题。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以精神文化生活来提升人们的理想诉求、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观。文化艺术作品除了愉悦人性的功能外更多的是教化,是一种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和普及教育,以及通过时代发展的一些新价值观念的输入和对民众的一种宣传,他不是直白的社论和标语口号似的宣传,它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像戏剧、电影、歌曲、舞蹈、美术等这样多种样式的艺术作品,艺术地把美善的价值观念、人文理想和终极关怀传达出来,这是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第一要义。所有艺术作品的技巧、表现手法都应该围绕着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表现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表现丑恶卑下的、颓废的东西;应该去提振人的精神,传播正确的人生导向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抵御低俗的、假丑恶的作品。优秀的作品不是虚假的,它通过艺术形式能把人们内心中最美好的需求和理想追求发掘出来,它可以是悲剧的,也可以是喜剧的,但能让人在观赏之后精神为之一振,提振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不是瓦解了道德底线,不是将社会中丑恶的东西作为美好的东西去宣传,甚至误导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与教师的价值是一样的,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的责任是创作生产理想高尚、意味隽永、风格鲜明、形式精致、语言独到的艺术作品,如果一个艺术家缺少这种人生理想高度,本身就是一个卑下的、龌龊的伪君子的话,我不相信他会创作出撼动人心的好作品。文艺家首先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掌握高超艺术技能的人,才能通过你的艺术创作去感染普通的民众,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些空洞说教、八股式的、标语口号式的、干巴巴的东西是起不到教化作用的,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可。
■ 提高创作主体自身修养 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
记者:在今天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您认为怎样的文化艺术创新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
冯远: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意义的创作理念和新颖别致的样式,这样才能够打动人,用过时的形式和艺术手法不可能打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今天的观众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在提高,受教育程度在提高,审美眼光在提高。艺术家要应对不同的审美需求、不同人对文化的理解。要想在艺术创作中体现核心价值理念就必须不断努力地创新它的形式、方法以及传播方式,这是需要我们下大功夫才能够做到的。
话语权是指,你发出的声音被人接受,甚至是你能够代表他们。你提出的观点、见解具有某种感召力、凝聚力,别人能够听从你。话语权不是自封的,并不是因为一个艺术家或文化官员表达了什么样的东西就一定有人认同。话语权是广大受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公认的、诚信的代言人资格。价值观念的体现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灌输注入方式。具体到艺术领域是指通过作品、艺术手段来打动更多的人,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只有如此,民众才会尊崇你的意见,尊崇你的艺术作品,这时你的作品才能起到教化、愉悦人心的目的,你才会通过作品的积累形成自己的口碑,民众赋予你话语权就是对艺术家的认可、对作品的认可,这是对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有关精神价值的一种信任,这时才能真正形成和体现你的话语权。
所以,对当今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感染力,这是发挥主流话语权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艺术家要有责任感,对民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 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记者:作为我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您将哲学理性和人文思考注入到中国画的创作中,使您的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而表现出强大的张力,比如您的作品《世纪智者》以笔墨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您是怎样在艺术创作中表达和形成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语言的?
冯远:从画家个体角度讲,创作的自由获得充分的尊重和实现,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一件艺术作品可以以风格打动人,以技巧取胜,同时也可以以一种关怀人的精神状态打动人。作品打动人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一件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从思想性的角度来说有着丰富内涵和构思创意,能激发大多数人所向往和表达的精神内涵。艺术性常常关乎风格技术的问题,指个人成熟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巧、独特的艺术样式。能够让观众在你作品前停留两分钟,靠的就是好的视觉样式和笔墨语言的精湛来吸引人,观众通过观赏绘画来体会作品表现的内涵,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思想深度和精神价值。观赏性与艺术形式有着直接的关联,一段优美的旋律可以让人传唱不已,一件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作品让几代人回忆起来,还会激动。
今天我们要求一个作品同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这对艺术家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常常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思想性表现得非常好,但是在艺术技巧和观赏性上又有不足或因各种原因而未达到火候;反过来,光有了好的样式,乍一看很不错,细看显得空洞或缺少内涵,这都令人遗憾。所以我们说好的艺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者俱佳,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这样做,试图将当代人共同关心的一些有理想价值的东西以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世纪智者》是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所要表现的是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带领我们进入21世纪的是什么样的一批精神领袖呢?当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这批人代表了这个时代人类的共同理想,这些人所传导出的人文思想、科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文化贡献代表了人类文明当代最伟大的成果,这批精英带给我们的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动力,他们在向新世纪迈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作品将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肖像组合形成弧形的地平线,背后露出一线鱼肚白,上方是即将退去的黎明前暗重的色彩,以此来表现这批杰出人物对新世纪的贡献。我在艺术创作中尽可能传达深刻的艺术思想,同时通过较为新颖的艺术样式表达出来,并将专业技术尽己所能地结合发挥来完成作品。
■ 求实、兼容、敏思、唯新
记者:在美术教育领域,您提过“打造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
冯远:“国家形象”是一个特指。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实际上来自两个路向源流,一个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历史传统中的美术历史传统,一个是来自近现代我们一批美术家到西方留学、归国兴办美术教育所形成的现代美术历史传统,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碰撞。如何发展当代中国美术,我们的艺术家们实际上一直在孜孜探求。什么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呢?它首先要和中国传统相联系,具有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基本元素,又要能横向吸收各国各民族优秀的艺术精华,同时它必须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当代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此外还要具备现代的形式: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现代形式,这个“形象”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又有别于西方现代的艺术样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创造的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象中国文化特色鲜明,同时又代表着中国现代精神面貌,还能兼融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这才可能成为代表现代中国形象的好东西。
这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自己设定的大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大批经典作品,而这种作品不仅要我们自己觉得好,还要让世界各国朋友和同行也觉得好。
记者: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美术教育的繁荣发展。
冯远:对。美育是对大众的普及教育,正如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道理一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境遇中,想要提振一个国家的民心士气是不容易的,但解决这个问题、改变自身命运的核心办法是教育,包括美育。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中国建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到崛起的伟大变革历程,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回顾这样两个历史阶段,你一定会感到,一个国家要富强要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很多方面的发展进步。但说到底是教育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国民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建设。教育不仅要解决扫盲的问题,也要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包括审美修养。只有具备较高文化和审美眼光的民族才能具有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美育解决的是基础问题,是一项向普通大众传播有关审美认知意识的基本建设。
“求实、兼容、敏思、唯新”是我关于艺术教育方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如何在文化艺术活动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又能在艺术创新样式中发展出更多的形式来体现当代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求实,指的是在基础阶段一定要扎实。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去兼容,去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去研究、接受新的艺术,去分析不同的创作理念、形式、风格。敏思,指艺术家的创新来自于他的勤于思考、勤于研究,不断发掘出新的理念。艺术家不能像工匠一样进行艺术品的复制。我们有很多不错的艺术家成名之后,多少年重复自己同一种风格、同一种题材或同一种表现手法,这固然有利于确立和巩固自己的风格,但也容易造成缺乏创新和不求进取的弊病。唯新,指衡量作品的主要标志是看是否体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元素,胡锦涛总书记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唯新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的更新和发展。
打造“国家形象”需要一批专业精英人才在不断繁荣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过程中推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要能够代表现代中国美术最高艺术水准、最新的价值理念,以此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进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形象,体现当代中国的文化成果。
■ 教育不宜产业化
记者:当前文化艺术活动及教育中存在着诸如商业炒作、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冯远:我们正处在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广大的艺术家们热情高、创意多、活动也多,但大好形势下应该冷静分析。一方面是文化艺术普及层面的工作,我们可以举办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各个文化艺术机构组织的活动,形式应该丰富多样,这些活动对向民众普及文化艺术裨益良多,因为它直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精心策划组织一批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要求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能够静下心来真正深入社会,找出一批货真价实的好东西来,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量,而是质,要五年磨一戏,用心完成一个精品。对待自己的作品不能放水,每投入一部作品应该尽可能多的深思熟虑,尽可能的把学问做到家,尽可能把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度、创意和技术水平提升到最好的状态,而不是为了赶一个任务、凑一个节、奔一个奖去,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努力改进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很多院校都要考虑到它的办学效益,但我从不认为教育是一种可以产业化运作的东西。如果教育惦记着钱,或一窝蜂地贪大、求全、比高,那是教育的堕落。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那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伟绩”。的确,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国家的教育设施条件和高等院校还不能满足适龄青年受教育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扩充数量就可以实现办教育的基本目标。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对应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我们的教学规模、教育计划。一哄而上地强调高学历、高层次,这未必不是一个失误。对应社会实际需求,让更多的青年人有机会去学习、掌握谋生本领,让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又工作多年的人进行专业技术回炉再造,将对社会产生十分有益的补充作用。换句话说:我们教育培养的人不仅是一个有学历文凭的人,而应当是一个具有动手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这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反对功利化。
市场效益确实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还是提高中国13亿人的文化素养。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学了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美术院校的校长们一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据说我们有些名校的学生都要毕业答辩了,导师都没空去读他的论文,这正常吗?培养学生是老师的职责,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为师者的基本道德修养。
此外,社会的发展已经要求人终身受教育。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和完善自己。全社会都应该来支持教育,建立一种好的机制,找准高等院校的社会定位,凝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这对于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24/6525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