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许丽霞:中医心理学与冲突管理

2011年11月30日 10:26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报告人凭借自己从事中医心理学行业的丰富工作经验,结合典型案例,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冲突,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冲突,以及中医应对冲突的办法。冲突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动力,一潭死水对一个团体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应该适当鼓励正向、建设性的冲突以增加活力,控制破坏性的冲突以减少内耗提高效率。

 

每个人都生活在冲突中,每天都会有很多心理困惑,或者人际之间的纠纷和磨擦。我之所以从中医走向中医心理学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当时我的同学、同事和家人面临很多困惑,没有办法可以求助,我又比较喜欢心理学,就开始帮人们化解心理冲突,包括家庭的甚至是企业的冲突。在我的经历中,有很多因为冲突发生的生命遗憾,这也坚定了我帮助更多的人化解冲突的信念。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医在缓解冲突方面的办法。《黄帝内经》里有很多心理治疗的记载,它把人身体看作一个小宇宙、一个国家,把治理国家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念转移到了治疗身体上。我提出一个理念叫“管理者应该是员工心灵的良师益友。”这样我们就可以预防很多冲突,可以让员工心情轻松快乐地在和谐的氛围里工作,这样会对我们的家庭和企业都有帮助。

冲突是相互联接、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或者是多方面有一个公开的斗争、矛盾的状态。他们一定是有冲突的,或者是目标不一致,或者是价值观不一致,或者是行事方法不一致,冲突有大有小。在冲突中,对方可能会阻碍你取得成功,阻碍你实现目标,甚至还会带有情绪上的敌意和行为上的对抗。最严重的冲突就是违法乱纪、犯罪了。冲突有几个层次,有自我的冲突,有人际间的冲突,有团体跟团体之间的冲突,还有组织跟组织之间的冲突。不同的行业里竞争对手属于组织冲突的。

关于人际冲突的起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寻衅认可的需要。他希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如果得不到的话会找茬发泄。二是要求公平。如果出现了不公平,冲突也会起来。每个人都想付出最少,得到最大化的收益,这现实吗?三是资源问题。狼多肉少的时候是最容易打架的,而且是打死架。我们的资源有限,所以人们会争夺资源,包括人脉资源、信息资源,在这种争夺当中,当然会产生很多冲突。

我们对冲突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认为,一是应该适当的鼓励正向、建设性的冲突,以增加活力。也许你会纳闷,为什么还鼓励冲突呢?这跟我们的传统习惯不同,我们传统的害怕冲突,都当和事佬,尽量息事宁人,其实这不是一个更积极的态度。二是要控制破坏性的冲突。破坏性的冲突会引起一些内耗,影响效率,所以要控制。破坏性冲突其实跟心态和一个人从小到大养成的人格特点是有关系的。对待冲突,首先不要害怕,因为冲突只是因为不同而已,也因为我们亲近所以冲突会多。我很欣赏一位治疗大师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因为相同而有所联接,因为相依而有所成长。”冲突还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动力,一潭死水对这个团体是没有好处的。冲突,多是自我不满的借题发挥,我们叫投射。即使有冲突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不好,过于自卑、自责。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因为发生了一点冲突就怀疑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事件归事件,矛盾归矛盾,对关系一定要有一个信任。

面对冲突,人们有哪些应对方式呢?咱们就用关心自己多少和关心别人多少这个简单的标准来区分一下。第一种是竞争模式。心理学上管这种模式叫指责型的,也叫茶壶型的。就好像一个人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的鼻子说,出现问题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好,你怎么搞的,你怎么这么不称职,甚至给这个人资格的否定和生存价值的否定,让对方觉得特别没面子,没自尊。你想,一个又没面子又没自尊的人能做好事情吗?他能解决好冲突吗?第二种模式是双赢模式。就是一致性的,我好,你也好,我们大家都好。这是咱们今天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互相尊重,共赢。第三种模式是超理智模式。就是逃避性的模式。超理智的人不太关心自己的需要,也不太关心别人的需要,他比较关心书本上怎么说的,规章里面怎么说的,计划书里是怎么说的。超理智的姿态就好像是学术权威,谈古论今,谁也说不过他,他既没有关注到对方,也没关注到自己。第四种模式是退让模式。就是表面上像是不去跟你争,像老好人一样,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关心到对方的需求。赵本山、赵丽蓉他们有些小品就属于这样的。赵丽蓉经常说的那个段子“司马光砸光”,应该是“司马光砸缸”,她偏不说缸,非得说“司马光砸光”,她这样做是想给自己放松一点,也想给别人放松一点,但实际上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只是粉饰了一下。第五种模式是妥协模式。就是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一味迁就对方,讨好对方,这是虚伪的、假的。讨好型的就是一个手捂着自己的心,藏着自己的要求不说,然后跟对方说你的事情最重要,你是最对的,为了你我付出什么都行。这样对方会舒服吗?以上是冲突的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大家都舒服的、双赢的状态。

中医的养心之道是在冲突中求和谐。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里都提到用心理治疗来调整心身,还有《脏腑十二官学说》就是中医系统的思想,把五脏六腑比喻成国家一样,把身体看成是一个国家来治理。比方说,心是什么?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心是主火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就是一些智慧、计划、方略、大政方针,都是属于心,君主来出的。“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就是治理一些规章制度、传达皇帝的旨意是由肺来执行的。“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也就是关于一些具体的运动的协调等,是肾所主的。还有脾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它就像一个粮仓大总管一样。其他的各个器官也都给它有一定的功能。刚才说到心,其实包含了脑的功能。心脏既然为人身的君主,那么凡是重要的事情、重大的案件都容易伤害到我们的心,伤害到我们的脑,所以经历太多的、操心重大事情的人,比如企业家,还有从事脑力工作的人容易患心脏病和脑病。这样大家就知道了,治理身体的智慧跟治理国家、治理企业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医有调理身心冲突的十二大秘诀。第一个是宇宙整体观念。中医讲天人合一,甚至讲天地人三者合一,这样可以提升境界,打开格局,来面对冲突。其实很多企业文化的立意、立脚点一定是在这个方面的。第二个是二分阴阳法。用对立统一来整合冲突。第三个是三层分因。探求病因病疾来辨识冲突,因为中医有三因学说,就是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第四个是望闻问切。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可以帮助我们搜集信息资料来诊断冲突,很多冲突都是情况并不明就开始互相争斗起来了。第五个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深刻制约的规律,特别有利于平衡冲突。第六个是中医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还有六经辩证,可以让我们来预防冲突。第七个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调理,顺心可以帮我们疏导冲突。第八个是八纲辨证管理冲突,八法顺势治疗来应对冲突,就是汗吐下和,温情消补。第九个是九种和法,让我们九窍畅通来调理冲突。我们解决冲突,达到和谐,现在也提倡和谐社会,所以这个和法是我重点要讲的。第十个是十全大补治愈冲突。第十一个是中医的心理疗法来理顺冲突。这个大家比较陌生,今天我要给大家重点讲一下。第十二个是大家熟悉的经络,经络畅通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缓解冲突。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的心理疗法。古老中医叫作意疗,意念的意。这个意在古代跟医是谐音的,其实就是用心灵的智慧跟对方以心对心,用心灵的相通来调理疾病,尤其是一些心因性的或者是有关心身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光用方药还没有用的,还要配合心理。我也是在做了十四、五年的中医以后,感觉到很多病是由心情不好、矛盾冲突等引起来的。中医治疗冲突的方法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顺势治疗。通因通用,三因三用,也叫反治法。这是一个大智慧的东西。通因通用,比方说你吃了不卫生的东西以后,胃疼,肚子疼,急性胃肠炎,这时西医会给你止泻的药,如黄连素、痢特灵。而中医问明原因后可能先让你吃泄下的,先给你清理一下胃肠,或者一般有点经验的也是第一天的时候先不吃止泻的药,先让你把脏的东西清理完了以后再开始治疗。二是疏导疗法。疏导疗法在《黄帝内经》里头就有。三是转化的意义疗法。四是情治疗法。五是调和疗法。六是祝由暗示法。祝由暗示带有点占卜的意思,从心理上尤其是对死去的亲人、对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用占卜的方法以良好的心理暗示来治疗。七是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在的系统托名法,《黄帝内经》里就有“惊者平之”,也就是惊恐的,像小孩经常有这些问题,被惊吓的或者被一个恶性事件刺激以后,经常接触把这种惊吓变成习以为常了。八是气功疗法。这些其实都跟中医心理治疗相关。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古老的案例,用顺势疗法治疗一个疑病怕死的人。这个医生叫鲁不远,这个患者叫沈均余。沈均余是当时一个很著名的官员,后来他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什么重病活不长了,终日怕死,找了很多算命的,也找了很多名医,都看不好他的病。鲁不远医生去给他看的时候,就告诉他说:我已经给你算了一卦,你十天之内必死无疑,剩下的这十天你就处理后事吧,这十天我就住在你家陪着你,你要说什么话就跟我说。沈均余真的把后来这十天当生命的最后十天,突然放下疑虑,开始做很多事情,走亲访友,或者是书写遗书,等忙活了这几天以后,发现这几天没怎么去怀疑什么,反正既然已经都明说了。这实际上就给他一个顺势,你不是特别想死嘛,就按照你的思路给你走到极端,让你真正的去面对它而不是在心里头去想,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有不良的暗示。经过这样的治疗以后,沈均余开始放下这件事了,开始转换心态了,接着他就想:为什么我这样反而好了?他就去参禅,了解了生命的意义,这个人就真的彻底治愈了。这个案例实际上用了顺势疗法、心理暗示法等多种方法。

我自己也有一些治疗抑郁症的经典案例。我治疗的抑郁症病人挺多的,有时候我也遇到困惑。抑郁症并不是那么好治的,比如一个特别想死的人你硬让他回来,他对生活非常绝望,你又不能给他真正想要的。你想要一个电影明星那样的漂亮女朋友,我能给你吗?我不能给你;你想要房子,要车,我能给你吗?我不能给你;有人伤害过你,你想摆平,我能给你摆平吗?我不能给你摆平。我们能做的是,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能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行为。我治疗了一个工会的干部,本来前任领导许愿要给他升一级,后来因为领导的变更等原因没有给他提升,反而提升了一个比他年轻的人,取代了他工会主席的位置,再加上妻子中风瘫痪了五六年,他觉得妻子的治疗无望,自己的工作升迁也无望,又面临着退休,因此特别悲观。他把宿舍区的楼和单位的办公大楼都琢磨遍了,在楼顶上转,想选一个人少一点的地方能让死的时候痛苦小一点。就在他彷徨的时候,他走到了心理门诊来,通过了解体会到他的痛苦,他的需求,包括他对妻子的那一片诚心和爱心以后,我给他出了一个怪招。什么怪招呢?当时正好是夏天,我让他准备四五个西瓜,由我的助手陪着,选定一个时间,最好是清晨五六点,因为晚上根本看不见什么,人还比较少,按照他选择的那个地方甚至是最高的那个地方做一次演练,并让助手到告诉他,第一个西瓜象征着他想给妻子看病,病治不好,瘫痪在床,没有神医,医学也有限,这个愿望破灭了,就从高空把这个西瓜扔掉,想象是一个生命扔掉了;第二个西瓜象征着他的事业生命,没有办法了升迁,事业生命也就到时候了,把这个西瓜从高楼上扔下去,该去的就让它去吧;第三个西瓜象征他的感情,五六年的守候没有回报,感情都是单向的,象征着夫妻的感情也可以扔掉。最后一个西瓜象征着他的生命,人生走了五六十年的历程,某些愿望该放下的可以放下。这次演练等于是一个告别仪式,然后留下这个西瓜想想自己的愿望,每一个西瓜籽都代表着你的一个愿望,数一数有多少个西瓜籽,你有多少个愿望,去实现你这些愿望。我对他说,这样的演练你至少要做三次,如果说西瓜还不够解气的话,把你养的花、养的猫、养的狗都这样演练一下。你说他能忍心吗?他连个鱼缸都不忍心扔,其实真正扔西瓜的时候他都不忍心扔。做了这个演练以后,这个人就开悟了,放下了他那种绝望的凄凄惨惨的感觉,开始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当然,还要帮着他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慢慢地他就从忧郁的境遇中走出来了。

再看看《内经》疏导疗法。给大家分享一下著名的疏导疗法四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语之以其善。也就是对这个人要好言相劝,要肯定他的价值,肯定他做的事情,包括他想改变的愿望和要养成的一些新习惯的好处,这是轩辕黄帝在《黄帝内经》里提出来的。第二个原则是告之以其败。就是告诉他,比方说他想自杀,想伤害什么,想做什么冲突的事,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侧重对他自己的身心伤害,然后是对家人对其他人的伤害。第三个原则是开之以其所苦。就是对他痛苦的原因给予理解,给予分析。第四个原则是导之以其所便。就是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我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最近遇到的一个个案。我认识一个盲人按摩师朋友,他的按摩技术非常精到,效果非常好,对于一般的颈椎腰扭伤他是手到病除。这么优秀的一个按摩师,他曾经是一个老师,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教师没有嫌他眼睛有问题,这真是感天地泣鬼神的一对恩爱夫妻,女儿还在美国,我们大家也都非常尊敬他们夫妻两个。可是没想到刚刚五十多岁的妻子被突然发现得了多发性血液癌,由于发现稍微有一点晚了,妻子经过各种治疗甚至还到美国去治疗了,也只活了三个多月。这对夫妻非常恩爱,这个盲人按摩师又比较依赖妻子,这件事对他打击肯定特别大,他甚至开始怀疑当医生有什么用,当初不就是想为家里人服务嘛,可妻子得了病,他却给她看不好。我给他治疗采取的方法就是“开之以其所苦”,让他有一个诉说的过程,然后又了解了他的家族情况,原来他妻子的妈妈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扔下了五个女儿,她是老大,她的家族里还有一个表妹二十九岁也是血癌去世了,所以看来他们家是有遗传疾病的。他说别人平均治疗存活期是两年,我说按基因遗传是最准确的,她妈妈活四十多岁,她表妹活二十几岁,平均寿命才三十几岁,那你的妻子活到了五十八岁应该说比他们还长了很多。当给他分析了这些以后,他打开了自责的心结。

像“导之以其所便”也是非常好用的,我们在日常中都可以用,不要活在痛苦和矛盾当中,而是做该做的事,这叫顺其自然,活在当下,带着症状,带着痛苦,为所当为,做你该做的事。名医案里也有一个案例。一个大家小姐得了抑郁,不吃饭也不愿意活动,医生给她出了一个方,让她的丫鬟陪着到郊外去打草,每天要打两背篓草背回来,完成这两背篓草了才允许回家,这样做要持续两三个月。后来这个女子每天就这样去做,打草过程当中哪怕有悲伤也可以宣泄,像黛玉葬花一样,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觉反而能抒发出来,打草又能有收获,回家以后大家都夸奖她,打的草还能喂牛,还能挤出牛奶来,她慢慢地开始把注意力关注在现实里有用的事情上了,生活的意义上了,所以她的抑郁也就好了。这就是“导之以其所便”的运用。

当然我还补充了很多,比如说立新破旧法,就是培养新的习惯、新的感觉。比方说两周计划的妙用,就是说你要改变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的心情,或者一个小小的不良的习惯,需要坚持做两周,早晨早起半个小时晨练或者我要走步上班,坚持两个星期你就能有比较好的感觉,就能坚持下去了。

可以说,这四个原则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治疗方法,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特色,就是比较人本的。还有一个个案是属于一个书写痉挛怕见领导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四十多岁的机关干部,他是一个中层干部,还是一个财务总管,他害怕见领导。他觉得领导厉害,或者权威性等,我们不能只从这个情绪和抱怨的现象来看,真的是领导有那么不好吗?为什么别人没有那么害怕呢?在了解当中发现,他曾经有过考试焦虑。他的考试焦虑是怎么来的呢?他是一个复员军人,学历比较低,仅有高中学历。因为机关里的竞争很厉害,因此他要补大专,补大本,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挺辛苦的。为了背东西,他一遍两遍三遍的抄书,抄到夜里十二点,他的手都有点僵硬了的那种感觉。疲劳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就有了最初的书写痉挛。后来,可能在工作当中有过小小的差错,他就老怕写错字,心里越紧张手就越哆嗦,如果领导在就更紧张了。另外也有社会原因。文革时他的父母都挨过整,父母都特别谨慎不让他乱写乱画。可以说多种原因造成他的问题。当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我先让他对领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包括跟领导谈心、沟通一些误会等。另外一方面治让他书写家书,给父母写,给朋友写,在现场也让他写日记。经过这样的治疗,再加上适当的催眠治疗,还有两周计划的妙用,慢慢的,他的书写痉挛就好了。

 

除了《内经》讲的这些方法以外,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关于阴阳、五行里的心理智慧。我重点说一下阴阳五行,甚至涉及到七情和八法跟心理的关系。

第一个是用阴阳之道驾驭冲突。在对立统一中,阴阳两个方面保持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你不能说“我非得灭了你”、“你就得像我”,其实这种霸道是违反自然之道的,是狂妄的妄想,你也灭不了别人,反过来你还没有保护好自己,所以各自保护好,双方的尊重、彼此的联接达到一种平衡是最为重要的。在人际关系里也是这样,达到平衡是最重要的。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你精神高兴了,和谐快乐了。想象一下跷跷板,两端绝对平衡就不动了,一定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此高彼低。但是两个都存在,如果有一个不存在就残疾了。所以,一个真正有生命的、完整的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而且彼此联接不可缺失。所以第一个特性是阴阳对立,第二个特性是阴阳互根,第三个特性是阴阳彼此的消长,第四个特性是阴阳的转化。重点在哪儿呢?重点在接受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允许对立、不同,甚至包括对手。对手也是你行业里的一部分,也许你跟对手一起干得好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兴盛起来了。虽然我做了二十几年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培训,我就经常跟我的学生说:我们一直盼望着心理事业的春天、心理事业的夏天能够到来,让心理事业蓬勃发展。可以说对手也是你这个行业里的助手,所以重点要考虑互相的联接,这是事物的本质。没有联接,你们根本就到不了一块,哪来的冲突呢?最后的目标是达到转化、整合、融合。所以这个理念在冲突里是非常有用的,我就不再展开来讲了。咱们了解了这几个特性,有时候甘愿来帮助一下对方,忌讳绝对地求平均,就像白天跟黑夜是有变化、有区别的,男人和女人的分工职能也是有区别的。

第二是阴阳关系里的阴阳转化。也许有的人会想,我们本来就是敌人,矛盾了很长时间,我们真的能够阴阳转化,达到和谐吗?大家对这个也要有信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为了一定的目的、长久共生也必须转化,这就是阴阳之道。我们也要相信,当有了矛盾或冲突,破涕为笑、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是可以做到的。在转化中,我给大家提一个心理处方,告诉大家具体的技巧。我们从情绪方面跟大家来讨论一下,其实情绪本来无所谓好坏,性情中人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自然存在的,如果没有不就成了一个木头人吗?你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只要做事,只要跟人相处,必定会有情绪产生,所以先要分清对立的情绪,就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有两极性,比如爱与恨,讨厌与喜欢。另外要知道情绪两极性的背后是什么,比方说恨的,后面往往是有爱的,因为爱不成、得不到,就开始变成恨了。我们经常会保留一些中间的情绪、矛盾的情绪。还有像侵略性、攻击性。我们看这个人攻击性太强,离他远点,害怕他,实际上要看到他渴望更多的温柔和亲近,更多的关注,你越是躲开他,他越是得不到,他的攻击性就越强。愤怒也有一定的意义。愤怒实际上是给自己一份力量,在讨还一份公平,给自己一个自尊。愤怒对自己也是有用的,愤怒如果升华就成了正义感。苦闷呢?看着情绪挺糟糕的,但实际上他是渴望意义,寻求目标,寻求支持和理解,所以他才会苦闷。对苦闷的人,我们可以深入的从意义这方面跟他探讨。即使是忌妒,也有它转化的另外一个方面。忌妒,实际上是内心希望自己更完善更好,也让他自尊心能够平衡一点。如果他没有上进心,他能忌妒别人吗?孤独,它是渴望理解,渴望陪伴,希望一种融合。我们自己经常都不知道,认为我愿意孤独,我享受孤独,这都是自我安慰的。我们是群体动物,更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渴望跟别人交往的,渴望理解的,所以你至少要找一两个朋友去沟通一下,解除自己的孤独。悲伤,它是渴望回报、关怀,渴望那份付出、那份委屈哪怕得不到回报给一份理解也行,甚至也是一种无助、无望。悲伤在另外一个层面是渴望转变,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离转变不远了。

刚才探讨了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统一的互根,让我们从道的层面上去相信我们有驾驭冲突的力量。大家相信,未来的时代甚至未来的城市是追求高度和谐的人文环境的,是强调互根联接、弱化对立斗争、达到转化共生的。我们自己家庭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上海世博会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废墟为花园,化敌为友,让我们共同发展。美国馆里就曾有一个化废墟为花园的小故事,非常感人。社会的大和谐会给我们带来人际的小和谐,让我们共生、共同快乐、共同和谐。世博会到处体现了阴阳对立的差异,到处又体现了精神上的统一,那种追求舒适的生活,追求快乐的、人文的、人本的环境,资源再分配权利交给人民,其实都是呼唤着和谐和包容。对于情绪的转化,我们真的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先学会给自己转化,其实每个人你先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我现在简单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举国哀伤,一个小女孩写过《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我曾经给在汶川的心理老师们寄过去一篇回应这个小孩的文章《孩子别怕,你在我心上》,这篇文章在网上大家当时就有所传。当时我正好接了两批伤员,其中有一个农家妇女,她的儿子是一个外科医生,有一个六岁的小孙子。汶川发生地震前,她是去给儿子看孩子的。在这个地震中,不但儿子去世了,她的一条胳膊因受伤被锯掉了,她在当地医院不吃不喝,也不配合治疗,医生拿她没办法就送到北京来了。刚来的时候她仍然不吃饭,拒绝治疗,始终处在一种极度悲伤的状态下。我给了她一定的关怀,比方说她不枕枕头,我就把家里最好、最软的枕头给她拿过来。她有一种幻觉,好像锯掉的胳膊还在一样。我就给她弄了一个布娃娃,放在旁边陪伴着她,先与她建立了关系,理解她的痛苦,跟她一起来祭奠她的儿子和爱人。我还把一个带着两个小脚丫的玉坠送给她,象征着对孩子的思念。在这次专门为她安排的祭奠活动中,我就问她:你的胳膊到哪里去了?她说:医生,你问的这个问题好怪,我的胳膊没了嘛。我又问:你的胳膊到哪里去了?它干什么去了。这个问题不能在现实层面来回答,后来她慢慢领悟了,她告诉我:我的胳膊陪孩子去了。我说:对呀,每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何况你一个农民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失去儿子非常痛苦,你想献出你的生命去永远陪伴孩子,这不是你的心愿吗?那你的这只胳膊就去天国陪伴你的儿子了,你留下的另外一只胳膊的意义就是儿子还希望你来带大这个孙子。我又告诉她:你儿子的生命难道真的没了吗?儿子的生命在哪里?这个问题她回答不上来。我告诉她:你儿子的生命就在你孙子的生命里,从遗传基因、遗传的生命里难道没有吗?而且孙子的生命里也有你的生命所在,孩子身上流淌着爷爷奶奶的血、父母的血,所以你们的生命和灵魂还在。在让她感悟了这个痛苦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之后,她第一次留下了眼泪,她觉得有一个人能跟她心灵相通,有一个人比她更理解自己,比她自己更理解生命和亲情,这就是痛苦的意义。就连佛也说,“化烦恼为菩提。”在痛苦和烦恼中,我们才能开启人类共同的生命感悟的大智慧。《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为什么那么感人?不仅仅是那个灾难,而是灾难后一对母女敌意误会了30年,这是多大的一个折磨,但是最终他们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得到了升华,他们的冲突也得到了解脱。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有更高的化解冲突的智慧的话,是不是可以更早的解决这些冲突,省得痛苦那30年,又制造出了这么多的悲剧呢?所以,我们人生有很多误区,不会化解冲突,制造了很多误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中,尤其在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里非常头疼、非常困惑的问题是伦理冲突。伦理本来是对大家都应该有利的,可是完全按咱们过去的亲情伦理,有的时候又感觉到很难处理一些家里的亲人或者老员工这些关系,比方说一个企业家曾承诺给儿媳妇全款买下一套房子,当然未来的儿媳和亲家母都很高兴,可是经济危机中他的企业破产了,他的股票也赔的一塌糊涂,这样他的承诺就没办法兑现了,所以他就给孩子付了购房的首付款,房子比较好、比较大,位置也没变,但是未来的儿媳妇和亲家母就不干了,认为欺骗了他们,就不结婚了。你想想这样的冲突怎么办?太为难这个老人了。像天灾人祸、时局的变化都不是他能所操纵的了的。他说,就是我卖了老命也不值买房的钱了。在这个冲突的痛苦中,这个老人突发了心脏病,差点要了命。实际上这就涉及到伦理,我承诺了,如果我兑现不了怎么办?伦理冲突是让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隐痛。

关于解决伦理冲突,其实在阴阳之道,重在平衡,阴阳各司其职和定位。先定好位是很重要的,人际冲突的平衡也在定位,所以先要定位、守位、到位,忌讳没有位置,完全忽略对方或者完全忽略自己。有的人过于奉献自己,故意忽略自己,没有位置,错位和越位。比方说在刚才的案例里,如果这个父亲完全承诺给儿媳买房子,现实来说即使他企业有一定钱,这个做法多少是有点过位了。儿子的房子本来他应该承受一部分的,因为买房子跟儿子是一个经济关系。亲情关系是永远的,但涉及到财产的时候又是一层关系了,就是经济伦理。即使在家里头,我们也要尊重经济伦理。要守规则、守序位,责、权、利划分也要有章法。治理好家庭的道理也一样能治理好企业。比方说三代人的家庭纠纷比较多,高效率的、高质量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实际上要遵循双重伦理,甚至是三重伦理。朋友之间也是这样,朋友归朋友,事归事。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说,我们不妨AA制一把。学生时代培养AA制是很好的,省的给大家都增加负担。

当前,伦理要讲三重:一个是亲情伦理;一个是生命伦理,以生命为主的;再一个是经济伦理,以金钱结果为主的。那什么是亲情伦理呢?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保护关爱下一代,但是平时在执行亲情伦理的时候不能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很多模范母亲、伟大的母亲往往牺牲了自己很多利益去维护家庭、去维护孩子,最后其实整个家庭效果未必是很好的。第二是生命伦理,就是以小家为核心的,以夫妻为中心,孩子为重心,老人为辅佐的。所以长辈不要干涉晚辈太多的事情,要以夫妻为核心,完全倾注在孩子身上也是不对的。第三是经济伦理,经济伦理遵守的是市场原则,是一种经济关系。人要学会臣服于自己生命的位置和事业中的位置,还有你的角色分工,也要遵循伦理的规则,你才能平和,关系才能好。

对企业家来讲,尤其是家族企业,如果你的一个兄弟的孩子生病了,病特别重,需要你资助。你又有一个妹妹的孩子要上大学,也需要你资助。假如说你现在钱有限,只能拿出两万块钱支持一个人的话,一边是不交两万块钱孩子上不了大学,另一边是不交两万块钱可能治疗就受影响,你到底往哪儿投?伦理也是要有价值的。按照亲情伦理来讲,这个钱应该给孩子治病来救命,可能会忽略了这个上学的孩子。而如果在一个企业里你的员工也有这样的情况话,肯定要把钱用来培养这个孩子。因为如果这个孩子上了大学,整个家庭就会有出路了。这就体现了经济伦理的作用。很多事情你可能不能兼得,企业家要有这个魄力,哪怕别人会有一点抱怨,你心里要有定力去承担。凡事莫强求,得之是我之幸,不得是我之命。企业家在企业里如何解决伦理冲突呢?尤其企业多用老中青组成,冲突也会是多重的,那么一般讲应该尊敬元老,敬重中年人,爱护青年人。在事业发展中,老人是守业的奠基人,注意得要有守业的奠基人,多给予关怀和尊重;中年是中流砥柱,要给予足够的保障和升迁发展的机会;年轻人是在一线打拼的,要促进他的发展,让他开疆破土,多给予奖励。如果这三层都照顾好的话,冲突自然会少。

(根据宣讲家网站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30/6546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