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2011年12月16日 12:48
编者按2004年10月27日14:30,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鸿武做客强国论坛,主题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徐鸿武
【徐鸿武】: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国内外政治界非常关注,我想用这个机会就与这个《决定》有关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谈一点我理解的看法。欢迎和网友们交流,我们一起来研讨。
【徐鸿武】:现在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形势的一些看法。国外学术界总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轰轰烈烈,成效显著;而政治体制改革成绩不够显著,比较缓慢。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国外对《决议》的看法,国外学术界对《决议》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因为这个决议在民主建设方面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下面我还有机会给大家介绍。国外有的学者提出我们的制度治党,这个观点也是对于我们决议的充分肯定。对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国内的学者这几年以来许多人认为不够满意。有好多同志认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的人还提出在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历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瓶颈,这些看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看了这个决定之后有一些比较良好的反映,认为这个决定虽然不是专门为政治体制改革做的一种专项的决定,但是里面包括了丰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虽然我们是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是因为我们是执政党,所以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丰富,大家对我们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因为我们自从1991年苏共垮台以后,非常注重研究苏共党的经验教训,认为苏联共产党政治体制改革犯了两个大错误,一个大错误就是离开了基本的思想原则,否定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了苏联共产党的历史,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就是搞激进型的、跨越式的改革,就是无限制地搞民主化、公开化,由于这两条重大错误造成了政治思想上的混乱和社会上的动荡。所以,有1500万党员和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倾刻瓦解,这是我们很值得吸取的沉重的教训,所以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苏联的战略思路不同。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路径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我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个前提下,着重于具体制度的改革,也就是使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条,就是我们坚持不搞跨越式,不搞大轰,不搞群众运动,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步快跑的方针,而不是采取大步快跑的方针,大步快跑会摔跤。所以,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制度做起,进行理论探讨,进行实践的检验,这样我们就会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国家的每一步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爱党爱国爱集体]:请谈谈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建设的联系?
【徐鸿武】:现在网友提出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内民主建设或党外民主建设的关系。我们十六大文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提法,就是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它对于党外民主建设起着示范和带动的作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我现在侧重于党内民主建设究竟哪些内容会带动党外民主的建设,我想给大家做一些说明。
我们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它对党内民主建设做了很多具体的规定。我做一些简单介绍,这个决定提出了若干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具体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内容上看我把这些内容概括成十项。第一项是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现在已经正式出台,开始施行。就是说党内民主建设从保证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做起。民主权利按照党章规定,大体上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保证党员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这是一个基本的民主权利;第二方面是党员对党内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党员参与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第三项权利是对于党内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的申诉权,答辩权等等,就是维护党员的法律规定的权利。这三方面的内容在我们现在已经出台的《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个保障条例的制定我是参与了的,中纪委讨论的时候我作为专家参加过讨论。
第二条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第三条是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心话、讲心里话;
第四条是建立与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制度;
第五条是建立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
第六条是建立代表提案的处理与回复制度;
第七条加强党代表与选举单位党员联系;
第八条是党代表可以列席全委会;
第九条是扩大市、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第十条是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范围。
这十条我们从政治学理论上讲,这里解决了党内权力的来源问题,党内的权力是从哪儿来呢?党内的权力不是由外边的人赐予的,而是由广大党员所授予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就是我们党内的权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党内权力结构的正位问题。我们权力的授权方向应该是最大权力是全体党员,其次是党代会,再次是委员会,再其次是常委会,再其次是书记处,这几个层次权力最大的是广大党员和党代会,再其次就是常委会,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往往相反,出现了党内权力倒置的现象,也就是书记处比常委会的权力大,常委会比全委会的权力大,全委会比代表大会的权力大。这个现象应该说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这次全会的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的改进,比如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规定的很清楚,但往往在某一个层级的党委会好象老百姓说的“第一把手绝对真理,第二把手相对真理,第三把手没有真理”。意思是说党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第一把手,其次是第二把手。所以,这次我们党的文件在这些方面,从十方面的制度来看就是向党内权力结构的正位方向发展,使代表大会、全委会的职能加强。特别明确常委会要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全委会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最近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政治局向全委会报告工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党这次克服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党员权利的虚泛化,这就使我们党员的权利实实在在得到保障。比如我们党内的每个党员有选举权,但是选举权实际上没有很好的执行,把选举权化为乌有了,等于选举权成为形式了,等等。
第二个问题就是克服党内权力结构的倒置性倾向,是我们自上而下的授权得到一些制度上的保证。这一系列的规定我归纳了两个方面,体现在政治学原理上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得到了认可,这个制度得到了认可和执行,我们党内民主建设就大大向前跨进一步。如果我们党内民主建设做得很有成效,对党外民主建设就会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神光之剑]:请教授简单谈谈: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的关系?
【徐鸿武】:我们党一贯重视党的建设,邓小平在1989年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遵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我们这十几年以来做了几个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做了《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做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些决定都非常重要,但是从十六大开始我们就逐渐把我们党的建设集中到执政能力的建设上来,这是因为国内外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来的严峻的挑战。十六大提出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就是“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付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我认为主要是侧重于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也就是从领导科学、领导能力的角度来要求的。这五条要求现在仍然有现实意义,但是现在四中全会的决定把领导能力提升到执政能力,就是现在决定所说的“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形势或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表述,比前面十六大提出来的五个方面能力更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它是作为一个执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要掌握全局、适应时代要求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sars]:谈到执政能力的时候,首先以肃清大贪官、大腐败着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你说呢?
【徐鸿武】:我非常同意这位网友的观点。我们对腐败问题的严重形势确实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官员腐败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蔓延,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2003年有13位省、部级干部受到了惩处;还有一个例子,现在世界上有一个廉政评估的组织,对世界上126个国家进行廉政评估,我们国家排在第71位,处在中间偏下,这也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对这个问题的弊害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学术界有的人把它称为“政治之癌”,它是危及党和政府生命安全的痼疾,也有的人称官员腐败是最大的“社会公害”,成为窒息社会生机,破坏社会稳定的重要动因。近年来党内大案要案频繁出现,一些高官纷纷落马,“窝案”、“串案”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所以,这次决定对于反腐败的认识也是很到位的。比如说文件上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具体来说,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我认为首先要寻找腐败之源,学术界一般地认为,腐败的根源是三个方面:一是道德失范;二是制度缺位;三是监督乏力。所以,中央采取的总的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针对产生的腐败根源有三条对策: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文件上规定: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是要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举个例子,我们在建筑工程、干部的任用方面要使个人无权决定,必须靠集体的有效的程序或机制来解决。三是在监督方面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乱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治乱需重典,这是历史的经验。这三个方面就是针对它的根源说的。这三个方面必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特别我认为在制度缺位方面更应该多做一些具体的、严格的、可行的制度。针对道德失范,加强思想教育使其不愿为之;针对制度缺位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其不能为之;加强监督使其不敢为之。这几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认为制度建设更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众中一丁]:提高也好,政改也罢,要能做到让正直的、有真才实学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就很不简单了。
[直言了]:咱看,提高执政能力的突破口是:把“当官发财”改造为“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
【徐鸿武】:网友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过去学术界讨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的时候,有许多人提出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作为突破口。这次决定提出“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我可以给大家做一些简要的介绍,大概有十几项制度。这些制度包括:
一、民主推荐制度。
二、民主测评制度。
三、差额考察制度。
四、任前公示制度。
五、公开选拔制度。
六、竞争上岗制度。
七、全委会投票表决制度。
八、干部辞职制度。
九、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
十、领导干部任期制度。
十一、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这些制度是在总结了我们党多年以来干部队伍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些制度体现了三方面的良性机制,一是民主机制。就是我们的干部谁来决定他的命运呢?不是由上级领导决定他的命运,而是由人民群众决定他的命运,这就保证了优秀的、能够取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担任领导职务。二是激励机制。比如说这次规定的职务或级别相结合的制度,这就属于深化了激励机制。因为现在一个职务可以分几个职级。三是代谢机制。彻底废除领导干部的终身制,领导干部的任期制度就是废除领导干部的终身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一个最突出的、人人瞩目的重大问题。比如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就把终身制完全扫荡掉了,但是原来已经建立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实行终身制,从斯大林到毛泽东、到霍查、到金日成,都是实行终身制,任职到寿终。这一制度弊害是很严重的,比如说如果斯大林干十年下台,从1924年干到1934年,苏联的1936年的肃反扩大化就不存在了;如果毛泽东干十年,从1949干到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也都就不存在了。斯大林和毛泽东也就会非常完美了。可见,废除终身制实行任期制的重大意义。
我们提高干部素质的一系列的规定就是保证了干部由人民群众所决定,受人民群众所监督,也保证了在一定的时期内的任职、辞职或更换。这些制度的建立或完善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都是有重大作用的。
[东风51]:为人民服务的着眼点是“为民”,加强执政能力的着眼点是“执政”,有区别吗?
【徐鸿武】:我认为从理论上回答就是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这是测定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首要的标志。我们党从历史传统来看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这次全会的决定又提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家都知道“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和宣传已经好几年了,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将其思想核心概括为八个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次胡锦涛在报告中和这次决定当中又把这一思想加以发挥。决定当中指出:“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在实际执行当中情况是很复杂的,应该说相当多的领导干部是体现了这一根本思想的。但是,也有不少的领导干部违背了这一指导思想。比如最近几年的“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有的盲目攀比,追求高指标,铺摊子、上项目,留一大堆胡子工程,有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艄公一条河”,热心标新立异,贪大求奢,好高骛远;有的独揽人事大权和财政大权,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聚敛个人财富。这些问题在一定地区、一定部门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中央提出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要和这些浮夸的、讨好上级领导的、劳民伤财的社会“政绩工程”进行坚决的斗争,严重者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在这些方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比如,近一、二年以来,我们经历的抗击非典、严厉纠正“圈地运动”、制止强行征订报刊、纠正拖欠农民工工资、制止野蛮拆迁、由孙志刚被打死的事件改变了一项制度、下决心解决三农问题、取消夏季中央北戴河办公,改革中央领导出访迎送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或行动给我们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是我们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了信心。
【徐鸿武】:今天很高兴和网友交流,谈了我自己对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体会,我这些体会还是初步的,其中很可能有些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地方,我愿意今后和大家进一步交流,共同提高,竭尽努力为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216/6560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