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守旧”的普京遭遇“寻求革新”的年轻一代
2011年12月20日 18:25
文_ Nathan Thornburgh & Simon Shuster 编译_凌奥幸
年仅26岁的艾莲娜·阿什诺娃,很早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竞选俄罗斯下院议会议员席位了。她曾经当过模特,喜爱瑜伽,是个素食主义者,且极其热爱自己的国家。阿什诺娃在“青年近卫军”工作,这是一个隶属于俄罗斯现任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所在的统一俄罗斯党旗下的青年组织。明眸皓齿的阿什诺娃不仅是该组织的一名领导人,还是整个“青年近卫军”的形象代言人。她的肖像不仅出现在宣传T恤上,也挂满了整个组织的总部大楼。
但阿什诺娃并非只是一个靠脸吃饭的“花瓶”。她不仅貌美出众,同时也才华横溢,曾领导过全国性的无线网络普及活动,这一活动还得到了普京的大力支持;另外,阿什诺娃还曾在一次党内活动上,向初次见面的普京大胆进言,建议改善俄罗斯大学生的住宿条件。普京在听了她的建议之后立刻拨款2.5亿美元,用于修缮学生宿舍。
阿什诺娃以想法积极著称。一方面,她希望俄罗斯长期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希望新鲜、年轻的领导人能走上台前,而不是普京将自己的执政时间延长到2024年;但另一方面,她对统一俄罗斯党在该国选举中的支配性地位并无异议。她说:“如果统一俄罗斯党没有占大多数,那么议会将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与分歧之中,甚至于每年都要为通过来年的预算案大费周折。”
这种被阿什诺娃称为“混乱”的景象就如同她对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记忆一样,好似一座“疯人院”。彼时,前苏联刚刚解体,但民众所期待的那种西方模式下的自由与民主并未实现。作为俄罗斯的前总统和现任总理,普京管理国家的方式是标准的铁腕手段,尽管其招牌式的权贵资本主义特征使得俄罗斯腐败现象丛生,但却给俄罗斯带来了稳定,使得民众不必再忍受动荡与煎熬。
近些年来,俄罗斯人已经逐渐习惯了小恩小惠式的自由,似乎街头游行示威和民众号召改革的强烈呼声一直都只存在于其他国家,但这种现状未来可能将会出现彻底的改变。
在12月初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尽管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得票没过半数,但依然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反对派和一些西方选举监督机构指责选举中存在舞弊现象,俄各地民众抗议之声不断,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有数百人因为参加抗议活动被逮捕。此后,俄网民开始在社交网站上“串联”,发动大规模示威活动,很多人开始高喊口号:“普京下台!”
尽管对于统一俄罗斯党这个在媒体、银行、能源、汽车及其他行业控制极深的党派来说,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已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俄罗斯新一代年轻民众却并不接受。比阿什诺娃年纪更小的俄罗斯年轻人们,对上世纪90年代的国家混乱或许没有多少印象,但是作为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对于个人的自由以及国家的富裕程度更加关心,这也是他们站起来对普京发出反对声音的原因所在。
后苏联时代
在抗议普京以及选举“腐败”的示威队伍中,年轻人们敲着鼓,高喊“普京不要脸”、“没有普京的俄罗斯”、“我们需要自由选举”等口号,在莫斯科城市中心进行示威集会,抗议选举结果。很多人举着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画像,上面写着,“伙计,是时候走人了”,要求普京结束他在俄罗斯长达12年的“独裁”统治。
对于眼下的这些年轻人来说,“自由”显得无比珍贵。参与示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说:“有一个想法正在俄国人当中蔓延,它指的并非是要推翻政府,而是要政府负起责任。”
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前苏联解体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弱之后,“自由”这个议题已经不再被俄罗斯人视作为头等大事。普京在2000年上任后不久,一项由俄罗斯勒瓦达中心所做的民调显示,81%的受访者称希望国家治理更加有序,甚至愿意以牺牲自由和民主为代价。7年后,俄罗斯的民主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重要媒体已置于政府管控之下,异见者的发声渠道也遭到封锁。即便如此,当时仍有68%的受访者与7年前的想法一致。
这背后的原因源于经济的发展。在普京的两届任期内,俄罗斯人的工资增加了将近8倍,经济规模也扩大了接近1倍,所以正如勒瓦达中心社会学家鲍里斯·杜宾所说的,民主化迅速地被人们抛到了脑后。
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人逐渐发现,自由选举既不能将国家从无序混乱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也无法找出一个能够真正致力于国家发展与改革的领导人。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宿命论观点从此占据上风。人们挣扎着维持生计,无暇顾及自由和民主化建设。
很多俄罗斯人认为,无序混乱的90年代完全是美国一手造成的,由美国引导的经济改革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已使得许多俄罗斯人将美国视为两面派的代表:一方面呼吁美俄合作,一方面又将北约组织的触角伸向俄罗斯的家门口。对于近日俄罗斯爆发的大规模示威活动,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认为是美国在背后操纵,企图将一股政变之风刮向俄罗斯。
阿什诺娃所在的“青年近卫军”在其2012年的台历上,刻画了诸多反对派政治家的讽刺画。9月份的讽刺画主人公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画中的她站在教室中正在向反对派活动分子教授民主政治,而在其旁边却画着一幅写有“我们需要石油”的海报,以及一张进攻俄罗斯的地图。
外面的世界
如果说,时间给美俄之间带来了巨大的敌意,那么时间也可以化解两者的对立,并拆解掉隔开双方的那堵高墙。这种设想或许可以从加里宁格勒地区的变化中寻找到一些踪迹。
加里宁格勒省历史上一直属德国东普鲁士,1945年德国战败后,原名为柯尼斯堡的加里宁格勒连同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地区被割让给了苏联。该地区位于波兰以北、立陶宛的西南方,与俄罗斯本土并没有连接,是个孤立在俄罗斯境外的特殊地区。由于这一特殊性,加里宁格勒得以借鉴周边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民主政治模式,对自身进行改造。
亚历山大·斯托朱克是加里宁格勒地区的一位农场主,他的农场拥有54名工人以及4200英亩的土地。作为一名深受制度和腐败所害的农场主,斯托朱克可以一口气报出一连串对农业造成打击的政府规定以及腐败事件。正由于这些弊病,在过去8年内,加里宁格勒地区五分之四的农民都放弃了农业生产或者直接迁往国外。
与身处俄罗斯大陆中心的人们不同,加里宁格勒地区的民众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前往欧盟国家的长期签证。而一旦等到这些民众走出国门,便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果然精彩。
“你一走出边境,心里便立刻会有这样的想法:天啊,外面怎么会是这样?”斯托朱克说,“我们发现原来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式完全不同。”
斯托朱克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加里宁格勒地区民众的观点(甚至是很多俄罗斯本土民众的观点),而这种由对不同社会制度观察而来的观点也导致2010年加里宁格勒地区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抗议统一俄罗斯党的示威活动。超过1万多民众参与了这次示威活动,他们走上街头,呼喊着抗议该政党以及反对地区领导的示威标语。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示威活动的成果显著,克里姆林宫随后派驻一名出身于加里宁格勒的官员取代了原地区领导人,并宣布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以安抚当地民众。
年轻的一代
在加里宁格勒发生的这一切,也在逐渐地向俄罗斯大陆深处蔓延。
今年,俄罗斯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即便俄罗斯人不能踏足海外,他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知晓外界发生的改变。而正如互联网给其他国家政治思潮带来的改变一样,俄罗斯人通过接触网络,也开始更加融入本国的政治事务和社会现状,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要求政府在国家治理上能够更加有效,并期待出现一位执行力强大的国家领导人。
专门抨击腐败现象的博客写手阿列克谢·纳瓦尼早已成为全俄罗斯点击量最大、阅读者最多的时事评论员。致力于改革的企业家们以及不同类型的利益组织也急不可待地想要参与到这一新兴的社会变革中。甚至一向以支持政府为名的海军水兵联盟,也在最近号召成员在12月4日的大选中投票反对统一俄罗斯党。这个组织还在一封声明中指责政府划拨的军人抚恤金过低,并认为国家机构普遍缺乏责任心。社会学家杜宾说:“尤其在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国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开始感到不确定。人们都在问:那些领导这个国家的人将要把它带向何方?”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人会就此走上街头,对普京的执政势力进行抗议示威,但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却会成为下一届政府领导人的主要议题。即使明年普京赢得了总统大选,他也要学会如何处理民众对于社会发展的更多诉求,同时还要面对人们对社会自由流动以及经济自主发展的期待。而这些议题,至少从现在看来,并非普京的强项。
近段时间,民众对于普京的不满逐渐显现。在11月末的一次武术表演上,普京的出现并没有像原先一样换来热烈的掌声,反倒招来一片嘘声。习惯受人爱戴的普京好像并没能迅速适应这种巨大的反差,当时的他看起来十分错愕。随着时代的变化,普京可能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心理建设,因为当年青一代的俄罗斯人渐渐成长起来时,这些没有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国家倒退期的年轻人,将不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不会受限于狭隘的眼界。他们会在与其他欧洲国家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对本国政府与社会提出更加明确而现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克里姆林宫不仅正在失去知识分子的信任,还在失去一部分青年的信任,这些人普遍在30岁左右,过去对政治漠不关心,甚至曾支持普京,如今转而从原则上反对普京。这部分人的数量不多,但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游历广泛,熟悉互联网,有远见。克里姆林宫已经不可挽回地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也随之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失去了民心。
面对如此局面,作为年轻的精英派成员,阿什诺娃自有一番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的想法。但在她的想法中,普京未来会不会执政都不再是重点。阿什诺娃说,自己与统一俄罗斯党内的一些老字辈成员不一样,她希望在国内政坛能够出现更多更为可信的反对声音。忙碌的政界工作使阿什诺娃无暇顾及个人生活,也没有时间发展其他兴趣爱好。如同许多俄罗斯人一样,阿什诺娃希望这些“个人牺牲”能够换来社会的发展。
“我不是普京的盲目崇拜者,”阿什诺娃说,“到普京下一届任期结束的时候,我希望能够看到在政治、教育以及公共事业方面的改革成效。我也希望能够看到自身努力的成果,这样我才能继续坚信下去。”
(本文原题为当普京遭遇俄罗斯新一代)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220/6562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