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我从费老身上学到了什么

2011年12月27日 12:55

我是82年进所的,在社会学所已经算元老了,但是今天在这么多社会学元老面前我仍然还是小字辈。

我与费老的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接触早、时间短、受益终生。

1983年我们跟随费孝通先生去了开弦弓村,又参与了费老主持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还写了一篇 “震泽镇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变化与更新”收入《小城镇  大问题》一书。费老赠送我们年轻人每人一幅墨宝,我只记得上面一句话:“万倾一沙鸥”。这正是费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真实写照。

与费老接触的时间虽然短,但费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对我的影响却贯穿整个的学术生涯,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一是深入社会,发现真问题。这是费老一直影响我的一个教诲。我始终记忆特别清楚的是,我们刚刚到江苏镇泽镇时,费老对我们说:“什么都别说,下去,呆上两三个月回来你再说”。这个教诲让我一直受益终身。真是这样,我们直到现在,不管是做社区信息化研究还是做其他课题,都必须深入实际,不可能光凭数据,更不能只凭想像。

二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费孝通先生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费老的研究,不论是小城镇、乡镇企业还是农民工,他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不是出于自己的学术地位,而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负责任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所以才能有那么多成果受到政府的重视并成为国家政策。受费老的影响,我们后来做课题时,也是从现实当中发现真问题,带着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发现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内在结构特质。这是费老学术思想的精华,也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点。刚才汉林讲到费老的“差序格局”,我认为这是费老在学术思想上最大的贡献。费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深入实际发现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组织结构性特质。我们所有的实证研究都证实,这的确是中国最独特的结构特质。不论是乡村研究,还是城市研究,甚至是城市社区信息化研究,我们发现不管使用多么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最后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组织结构特质就是不一样,这个差序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仍然是从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只不过家族变成单位,又变成了社区。不管是电子商务还是网上论坛,真正能解决本质问题的,仍然脱离不了这个结构。因此我认为这是费老最大的理论贡献。

以上就是我从费老身上学到的一切。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227/6565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