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围攻”系传闻 考验基层政府的危机应对

2012年01月04日 19:18

 

一边是网络流言在互联网上的飞速传播,一边是政府部门想澄清事实又担心“越抹越黑”的复杂心态。网络的快速反应正挑战着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

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政府大院门口挂起了六盏红色灯笼。街上不时传来的鞭炮声,让湖南新宁这个山区小县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新宁县,一个地处湖南西南边陲的省级重点贫困县,曾因其境内崀山申遗成功而一夜闻名。2011年岁末,一条“湖南新宁千名公务员围攻县政府”的微博爆料,再次使这个小县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2011年12月30日,法治周末记者在新宁县调查得知,所谓的“千名公务员围攻县政府”事件,其实情是,当地十几名基层计生干部到县计生局反映工资改革问题。

那么,这种行为缘何会在网络上异变成“千名公务员围攻县政府”传闻?至今尚未在官方网站公开回应此事的新宁县政府又是如何应对此次网络舆论危机?

一则传闻的发酵

2011年12月28日,一条《湖南新宁县千名公务员围攻县政府》的帖子在网络上疯传。

帖子是这样描述的:“2011年12月27日,湖南省新宁县计生系统的上千名公务员集体罢工,从全县各地赶赴县城围攻县政府,抗议地方政府克扣公务员补贴,公开喊出打倒腐败,打倒专制独裁,要求政府财务信息公开,剔除腐败分子,保障公务员基本生活需要,过年有衣穿有饭吃。”

发帖者还配上“围攻”事件原因分析:“新宁县是个省级贫困县,历年财政收入不能过亿,但自现任县委书记陈优秀主政以来,该县大搞形象工程,如搞毫无价值的崀山申遗活动等。加之腐败成风,短短3年财政亏空3个多亿,搞得民不聊生,连普通公务员都难以生活。”

帖子还透露了“围攻”事件的进展:“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与)公务员维权代表谈判。”

此帖只有300多字,“千名公务员、补贴被扣、围攻政府”等词语具备了在互联网上走红的相关要素。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帖文章最开始来源于个人微博,继而被转到了一些大型网络论坛。国内一些知名人士个人微博对此帖的转发,更让此传闻广为人知。

消息是真是假?各界议论纷纷。

新闻媒体的电话也打到了新宁县委宣传部,记者们纷纷探听事件的真伪。

“当天我接到了一些记者打来的电话,我一一向他们进行了澄清说明。”新宁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杨坚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我在国外工作的小孩看到帖子后,特意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此事,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地市民张端祥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当天本地风平浪静。

当天,细心的网友对一个小县存在千名计生干部也提出了质疑,但少数网友的质疑抵挡不住网络疯传的热度。

十几人变成上千人

“围攻”传闻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新宁县政府大院门口挨着解放南路干道,从门口到路边不足6米,门前草坪显得并不宽阔,最多也只能容纳数十人站立。

“县政府大门前只要聚集十几个上访群众便会引发市民围观,这样肯定会造成交通堵塞。”新宁县政府大门口旁边一家服饰店的老板认为,千名公务员围攻政府,是无稽之谈。

政府大院门口打字店内的一名女服务员也向记者证实,这几天并没有发生人群围攻政府大院的事件。

“老百姓上访一般是先找信访局,你可以向信访局去打听一下。”这位服务员建议。

在新宁县信访局,记者翻开了近期的接访登记本。当日登记的只有两起接访记录。

“如果真有千人围攻县政府的话,当天围攻的照片肯定会在网络上满天飞,我也是这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条消息,这绝对是谣言!”当天参与接访的新宁县信访局监察室主任罗利华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新宁县一个月所有上访人员加起来都没有1000人。

采访中,有知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围攻”传闻源于当地十几名计生干部一起到县计生局反映情况。

何军文和马昌鹏在2011年12月27日去了新宁县计生局。这两名来自高桥镇计生服务所的副主任证实,当天有十几名乡镇计生干部一同前往。

此举源于湖南省新近的一项政策调整。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按照湖南省和邵阳市(新宁县隶属于邵阳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规定,2011年年底,新宁县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其中,新宁县计生局参照文件规定,对全县18个乡镇的计生服务所人员的工资改革制定了方案。

“按照绩效工资改革方案,乡镇计生服务所主任和副主任的工资差距比以前要大了一些。”新宁县计生局局长吉家桂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改革前,两者之间一年收入差距近2000元;而改革后,两者之间一年的收入差距近5000元。

方案下发后,一些基层计生干部对改革方案表示不理解。

何军文和马昌鹏如今对2011年12月27日的“集体行动”定义为政策咨询。与新宁县计生局保持一致。

“当天到局里面一是办准生证,二是咨询工资改革政策。”何军文坦言,如果是上访,他们就会越过主管单位去找县政府,而不会找计生局。

不过,何军文没有解释为何十几个人集体去咨询。

“收入差距的突然加大,导致一些乡镇计生服务所副主任一时无法理解政策,便纷纷来到县计生局咨询工资改革的具体政策,我都一一作了解释。”吉家桂说。

何军文也表示:“局长给我们解释了,这是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实施的改革,我们也就理解了。”

吉家桂同时透露,新宁县计生局只有18名公务员,其他人员基本是事业单位编制。

“全县所有计生干部和职工加起来总共才315人,不可能有千名计生公务员。”吉家桂对记者说。

何军文也认为,此事之所以被网络传成“千名公务员围攻县政府”事件,可能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传闻背后各种复杂心态

当地市民张端祥认为,此次计生干部反映问题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异变成“围攻”传闻,这与外界流传的新宁县因崀山申遗而拖累该县财政的说法有一定关系。

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新宁经济的发展曾经一直处在邵阳乃至湖南的后面。2006年,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的发展原则,在专家的建议下,新宁县决定将崀山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10年8月2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以中国崀山为首的六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当媒体将申遗的投入和花费披露后,消息立即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因为在“申遗”所付出的10亿元中,新宁县承担了4.5亿元。有媒体认为,对于2008年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两亿元的新宁县而言,这样的“破釜沉舟”堪称“大手笔”。

事后,针对媒体和网友提出的质疑,新宁县一一作出了解释。

新宁县县委书记陈优秀接受媒体采访时对4.5亿元资金的来源进行了说明。陈优秀同时透露,4.5亿元投入中,有93%的资金花在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景区综合治理上,而真正用于申遗事务方面的费用还不到7%。

“政府虽然多次对崀山申遗4.5亿元经费来源作了解释,但有人认为申遗把新宁县的财政搞穷了。”张端祥认为,此次“围攻”传闻与此有一定关系。

“如果这样的传闻发生在一个财政富裕县,大家肯定是不会相信的。而对刚刚申遗成功的省级贫困县来说,克扣公务员补贴这种说法在外界看来,似乎有‘合理因素’。”张端祥分析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了第二种说法。

据记者了解,12月28日,湖南省委组织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新宁县县委书记陈优秀提名为邵阳市副市长候选人。也就是在当天,“围攻”传闻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网帖明显是对县委书记陈优秀的个人攻击,而且又是在公示期间发在网上。”新宁县一位干部认为,发帖人这是在借题发挥。

长期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长沙律师曾技芝则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新宁“围攻”传闻或许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典型流言事件。

“网下可能是一粒小芝麻,但通过层层传播后,在网上可能放大成了一个大西瓜。”曾技芝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网络传播信息的放大功能,不可小视。

挑战政府舆情应对能力

“郭美美事件”、“达芬奇事件”、“长沙5000名警察打造长沙最牛婚礼事件”……

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

有关专家指出,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据记者了解,新宁“千名计生公务员围攻县政府”传闻在网络传播后,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国家计生委、湖南省计生委均打电话到新宁县计生局询问此事。邵阳市计生委还专门派员前往新宁调查此事。

“我知道此事后,立即将真实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我们还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文字汇报材料。”新宁县计生局局长吉家桂对记者说。

县计生局缘何不在官方网站公开回应此事?

吉家桂表示,没有上级部门的明确指示,县计生局不敢擅自行动。

“本来就是网络谣言,我们回应了怕越抹越黑,反而给政府增添麻烦。”吉家桂坦言。

同样担心回应网络谣言“越抹越黑”的还有新宁县相关部门。

“只要有几十个人围着政府大门,我们必须在两小时内向湖南省政府和邵阳市政府报告。更何况千名公务员围攻政府。”新宁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文国透露,新宁县全县公务员加起来才1200多名,所谓的“千名计生公务员围攻政府”传闻是绝对的网络谣言。

“新宁县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公务员的待遇在邵阳市至少处于中上水平,不可能存在克扣公务员补贴的情况。”杨文国对记者说。

“谣言会不攻自破!对待这些并不存在的事实,我们一般只是让工作人员跟帖回复,说明事实。政府在谣言盛传的风头上进行公开澄清,恐怕适得其反,越抹越黑。”杨文国认为,让谣言自生自灭,也不失为一种处理信息危机的办法。

一边是“围攻”传闻在互联网上的飞速传播,一边是政府部门想澄清事实又担心“越抹越黑”的复杂心理,新宁“围攻”传闻折射出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困境。

湖南某县宣传专干赵旋(化名)分析认为,各地网民就某件事形成快速的、规模性的聚集,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短时间内整合现有资源,做到快速联合反应,确实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赵旋坦言,虽然各地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的态度整体有明显改观,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对始料未及的网络舆论危机时还是停留在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并不能果断作出应急措施。

“这样往往会贻误战机,有时等领导批示下来,谣言已经是在互联网上满天飞了。”赵旋认为,谣言的扩散往往呈几何形状,辟谣信息出现越早,谣言的扩散面就越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104/6574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