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我国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污染问题求“急救”

2012年02月01日 18: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区乡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本报记者近日到基层走访时发现,垃圾围路围河、污水随意排放问题在农村许多地区依然普遍存在,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破解。

农村垃圾流向何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篇《桃花源记》,将乡村美景勾勒得令人神往。然而,当记者到现实中的桃花源地——湖南省常德市的乡村走访时却发现,美丽的乡村,正遭遇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的尴尬困境。

城镇垃圾转移农村,加剧环境恶化

在常德农村走访的几天里,记者眼前的乡村美景屡屡被破坏——大量垃圾随意丢弃在田头、路旁、沟渠、河流等地。

在汉寿县蒋家咀镇马家塅社区朱家塘组,露天垃圾集中填埋场已有10多米高,场地未见任何防护措施,附近到处是飘落的废塑料袋,旁边就是稻田和藕田。填埋场附近的几户朱姓居民告诉记者,夏天时这里恶臭熏天、蚊蝇成灾,即使在冬天也能闻到臭味。

在澧县涔南乡东田村,记者看到了与朱家塘组类似的露天垃圾填埋场,只是占地规模和垃圾量更大。

据介绍,常德市已建立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在建设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垃圾填埋场,但是垃圾收集、转运、集中填埋的模式还未建立起来,大多数村庄仍没有建立合适的垃圾堆放场地,也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提高和环境管理加强,农村渐渐成为城市的垃圾场。例如,在汉寿县县城,由于目前仍没有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收集房等环卫设施也不齐备,生活垃圾、工业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被转送乡下,造成二次污染。

“他们凭啥把垃圾堆在我们家门口?农村人就不是人了?”当地村民愤怒地说。

养殖业污水直接排放,污染饮用水源

作为江南水乡,发展珍珠养殖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素有“中国珍珠之乡”的汉寿县,记者发现珍珠养殖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汉寿县罐头咀镇周文庙村村民告诉记者,珍珠养殖户受利益驱动,实行高密度养殖,过量投放鸡粪等有机肥,造成水体污染;珍珠养殖水体排出的废水发黑发臭,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港,导致他们无水可饮。

在周文庙村,记者看到多处堆积如小山的珍珠蚌肉、壳废弃地,过往行人掩鼻通过,恶臭难闻。据了解,常德市每年约有6万吨蚌肉、近10万吨贝壳被废弃,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除了珍珠养殖,其他牲畜养殖也对当地水源构成威胁。在澧县甘溪滩镇,几十位村民向记者投诉说,该镇甘溪沿岸有20多家存栏规模3000—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这些猪场业主把生猪粪便直接排入甘溪,一到夏天,蚊蝇乱飞,臭气刺鼻。去年5月份,该镇自来水源被生猪粪便污染,当地居民被迫连续两个月自购纯净水生活。

在该镇居民皮平安的带领下,记者到离甘溪滩镇政府所在地最近的三家养猪场,只见附近的甘溪水已呈深黑色,即便在如此寒冷的冬天,依然恶臭难闻。

在漳江镇海螺山村的蛋鸡养殖小区,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和鸡粪缺乏销售渠道,小区内污水横流、气臭难闻。在桃源县枫树乡的四喜生猪养殖小区,部分粪便虽有沼气池处理,但多数粪渣进入了旁边的稻田和水库,日积月累,成了大型的露天化粪池,污染水库。

工业“三废”危害农田,带来安全隐患

在汉寿县蒋家咀镇,记者发现,沅江边上的湖南长江汉寿化肥有限公司的乌黑废水,在江边的沉淀池略做沉淀处理后,直接排入沅江,在江边留下一道刺目的“黑线”。

汉寿县政协委员朱能毅告诉记者,该县紫阳、广源、德乐、长江化工、鑫源、逐鹿等6家大企业虽然添置了排污设施,但排污设备很少按环保要求正常运行,均不同程度地排放着“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持久性危害。有个别企业甚至采取夜晚偷排方式,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管理。

据了解,由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工业园区,便逐步向农村转移。其中乡镇化肥厂、苎麻脱胶厂、洗煤厂等带来的废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在鼎城区石板滩镇的拾柴坡村和田家坪村,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一条3米多宽的血色“煤水沟”前。田家坪村村民田于奇告诉记者,白龙潭山煤矿的洗煤水形成的这条“煤水沟”,已经排污十几年,直通渐河入沅江。余家坪组不少村民诉苦说,“煤水沟”的污染已使他们失去了灌溉水源,村里的1400多亩田,现在基本都只种植一季稻,还得靠天降水。

据常德市统计局统计,2009年该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了259.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0.9%,2006年为131.9万人,三年内翻了将近一番。据常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2011年5月份统计,该市列入水源保护考核的529座水库,水质达标率为59%,有97座水库为轻度污染,78座为中度污染,40座为重度污染。

 

农村污染求“急救”

目前我国农村整体污染状况如何?污染治理滞后的原因何在?未来的治理之路如何去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

农村环境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特征

全国约4万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

记者: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如何?

张惠远: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上呈现总体下降、局部改善的特征,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根据2010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已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可以说农业源已经与工业源、城镇生活源等主要点源排放“平分秋色”。

记者:对于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您怎么看?

张惠远:农村环境质量下降除了农村地区村镇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分散工业源外,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重污染工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地区重要污染来源,在部分工矿企业集中地区,已经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为减少农村地区受城镇和工业污染转移的影响,应着力强化农村地区工矿业环境监管,具体包括:合理调整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布局,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严格农村地区工矿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强工矿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等。

记者: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推行“以奖促治”等政策,给农村环境治理带去了希望。如何尽快实现从点到面,从示范到统一治理的推广普及?

张惠远:由于农村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过多,全国约4万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

自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促治”以来,截至2011年,已安排8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7个省(区、市)作为重点示范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目前的整治工作主要是优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并通过整治示范,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连片整治积累经验。

 

农村环境治理必须攻坚

治理机制、资金、监管样样都缺,应强化“保护优先”思想

记者:农村环境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阶段,您认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缺什么,机制、资金还是监管?

张惠远:“以奖促治”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地域辽阔,污染状况复杂,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非常多,机制、资金、监管都比较缺,因此环境治理必须攻坚。从根本上说,农村环境应突出“保护优先”思想,避免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保护优先”需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和统计体系,乡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农村环保工作多部门协调和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污染治理、环境监测、执法、宣传教育、应急能力投入;三是加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层农村环保服务队伍,研究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环保技术等。

记者:从目前情况看,农村环境治理项目不少,但是整体效果却不理想,您对此有何建议?

张惠远:涉及农村环保的资金渠道较多,除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外,还包括发改委的政府支农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户用沼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卫生部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等。这些资金基本上都是按照部门职责,按照项目,归口各部门组织实施,使用分散。

这两年,国家强化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估,各地开始逐步重视各渠道资金的整合使用。随着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应将涉及农村环境改善的资金集中用于解决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地区,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01/6582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