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刘卫兵:谈谈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创意
2012年02月10日 09:34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我们讲讲关于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策划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是从一般的策划创意讲起,然后再落脚到青年工作上。
什么是策划
关于什么是策划,我先不讲概念,先从在全国甚至在海外都非常有影响的希望工程讲起。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发起了一项公益事业,这就是希望工程。经过20多年的大力推进,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款约58亿元,建了一万多所小学,帮助几百万失学儿童重新回到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希望工程就相当于新时期共青团与社会连接的一个品牌、一项基本工作、一种经常性活动,希望工程在策划方面独具匠心。
希望工程从根本上说是在做慈善,但大家知道在做慈善方面全国有实力的机构有很多,比如民政部下面的中华慈善总会、卫生部下面的红十字协会,为什么希望工程影响那么大?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策划开始,它的程序跟传统的捐助程序不一样。传统的程序就像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我们看到的那样,募集款项集中后层层下拨,比如从全国慈善总会到省慈善总会,然后再到地级市,市再到县,县再到乡镇,乡镇再到村,不论哪个层级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这些善款不能到达需要它的人的手中。传统的募集资金捐助中间环节多,小额捐助者很少能得到自己捐款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你捐的钱到哪儿去了,到底救助了什么人,用在什么项目上,这些都没人向你反馈。
当年希望工程在募捐程序上就有一种策划的创新,它采取的是1+1捐助模式,捐助者直接与受助者建立一种信息联系,当然未必都是直接见面,可以由共青团的组织牵线搭桥。比如你和西部某山区某村的一个学生结了对子,你直接把钱汇给他,他就会通过写信等方式向你汇报他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要想爱心持续,必须给献出爱心的人以反馈,希望工程的这种1+1的捐助模式就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好多捐助都能达到十年以上,从小学一直捐助到这个孩子读初中、高中甚至一直到大学。所以说这个策划很了不起。
策划与创意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创意是好的想法、点子、构思,而把好的想法、点子、构思变成活动的一系列组织过程就是策划。下面给大家举两个来自海外的成功策划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美国中学生搞的电子婴儿体验活动。这也是一种思想教育课程,但不像我们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那样以政治教育为主,它还包括一些社会安全方面的教育。比如,在美国中学出现了一些学生未婚怀孕现象,即便在美国那个开放的社会,父母发现自己15、16岁的女儿怀孕了,也会被认为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父母会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但是说教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作用并不大,所以美国一所中学和当地游戏厂商联合开发了一档产品,就叫电子婴儿,这种电子婴儿忽闪着大眼睛,有触觉,能模拟婴儿的哭声。老师让学生们定期为电子婴儿服务,比如一天要喂三顿饭,几个小时换一次尿片等。学生们发现白天为这个婴儿服务没问题,但是半夜就受不了了,不给它喂吃的或者不给它换尿片它就一直哭,这样害得他们睡不好觉。学生们纷纷把电子婴儿拿到学校,想提前结束这种体验。这时学校的有关老师或者社工就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们比较容易听进去。调查表明,凡是经过喂养电子婴儿体验的学校的所谓未婚妈妈比没经过体验的学校下降了80%左右。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发生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行为的导入。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有一所中学推出了一个15、25、60的活动。这个活动采取了一种对比的方法。学生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要进行抽签,签上分别写着15、25、60,如果抽到15,意味着你是世界上15%的发达国家的国民,可以凭这个签到餐厅领一份有鱼有肉、有蔬菜沙拉、有荤素汤的比较丰盛的午餐。如果抽到25,意味着你是占世界上25%的中等收入国家国民,你可能会有两片肉,也有素汤,有几片面包,虽然不丰盛但肯定也算得上是过得去的午餐。但是大多数人抽到的是60这个数字,这就意味着你是世界上60%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民,你只能领两片面包以及素菜素汤。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要珍惜粮食、珍惜资源,学生们的感悟中还会有很多超出教育者意料之外的闪光点。
用一句话结束什么叫策划: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近的路只有一条,策划就是寻找那条最近的路。
我们从策划再回到创意。创意对各项活动来说更为直接,它对其他任何工作都很重要,要想把工作开展得生龙活虎,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认为创意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好的创意,好的策划也就无从谈起。接下来我们再举几个国内的很有创意的案例。
王志刚曾经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记者,后来下海专门做企业营销策划。他最著名的策划是首创了一种售楼方式,在售房的时候不只是强调住房本身,还强调住房周围有山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有医疗有交通条件等。现在很多房地产商的售楼方式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沿袭他那种“买住房、买环境”的售楼方式。王志刚的这种营销方式在当初很新颖,很有成效,是很成功的创意。
我们看这张图片,男青年的T恤衫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地图,女青年的体恤衫上是台湾省全省地图。这套情侣衫的创意点就在于女青年的T恤衫上有一行字:我永远都是你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乍一看好象是女青年向男青年表达爱意,但实际上是在说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海峡两岸之间已经矛盾了几十年,1949年以后,双方以厦门为前线做各种各样方式的宣传,我们传统的宣传就是把政治口号标在气球上往对方那里漂,逢年过节漂一点物品。但这种口号式的宣传能否让对岸的青年人接受呢?未必,当时这种宣传如果利用现在时尚的方式,比如动漫等,通过这些诙谐的、一语双关的方式所导入的理念,效果恐怕要好得多。当然,现在两岸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发展和改善两岸关系、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也需要有好的策划和创意。搞教育沟通不一定非得郑重其事地教育,而是要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更容易被接受,毕竟采用哪种方式只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者真的能听进去、记下来、去行动。
我想谈一谈动漫的创意。有人说动漫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创意文化,它走在社会众多创意之前。比如《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凡是看过《功夫熊猫》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基本元素都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功夫让我们想到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熊猫更是中国独有的物种。为什么中国独有的元素,我们自己拍的电影很少能风靡世界,好莱坞拍出来就能风靡世界?《功夫熊猫》有两个亿的票房收入。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大熊猫又懒又馋,后来洗心革面,成为一代武林大师,大家却看得乐此不疲,这就是创意的力量。
2009年4月全国许多报纸都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形象中前20个动漫形象居然有19个来自国外,确切地说是来自日本,只有一个孙悟空来自国产动漫。对于这个统计结果,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除了孙悟空这只人见人爱的猴子和最近比较热的喜羊羊、灰太郎之外,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动漫形象还真不多。我小时候,国产动漫几乎是一穷二白,我们那一辈儿看的大多是日本的动画片《变形金刚》、《聪明的一休》,国产动画里唯一能留下印象的就是《葫芦兄弟》。到了孩子这一辈儿,国产动画多了,但是孩子们爱看的并不多。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奥特曼那样机械的形象,可我的孩子喜欢。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孩子说,奥特曼是超人,本领高强,而且有正义感。我无言以对,这样的理由其实和我们喜欢孙悟空一样。原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梦想,孙悟空降妖除魔,奥特曼同怪兽争斗,他们殊途同归。可是除了孙悟空,我实在找不出更多的中国动漫形象。可日本却比比皆是:一休、机器猫、HelloKitty、奥特曼、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
19比1,孙悟空的孤独恰恰说明了中国动漫与日本的差距。这几年国产动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日本相比我们还是略逊一筹。在动漫技术上,我们其实与日本已经不相上下,但在动漫创意上却还欠些火候。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了那么多年,绝非浪得虚名。可从另一方面讲,也与国产动漫重技术轻创意的氛围有关。我们的动漫形象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这只能说明一点,我们的动漫形象没有吸引力,故事情节缺少悬念,不能与孩子的欣赏目光同步。
动漫产业其实是一个创意产业。只有技术,没有创意,没有能让孩子喜欢的动漫明星、动漫形象,这个行业的路将变得异常艰难。2009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湖北考察动漫行业时说:“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他应该多看中国的动画片。”日本有五千万人接受创意教育,几乎小学都在普及创意教育,美国有四千万人接受创意教育,而中国才十万人接受创意教育。如果人才跟不上,存在这样大的差异,要想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谈何容易。所以我认为,像共青团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面向青少年的,就更应该有一种创意思维在里面。
创意的影响真是不可低估,我们注意到国外发达国家这种动漫文化不仅仅通过卡通形象影响我国的青少年,而且它背后还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链。改革开放初,我记得美国愿意免费向我们中央电视台提供他们的第一代《变形金刚》电视连续剧,当时我们的电视台很高兴。我们传统的玩具都是不能动的,都是静态玩具,突然这个变形金刚能变动不已,还能组合,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而今电影版的《变形金刚》在中国也都创了票房记录,像《变形金刚》(2)的票房超过了四亿人民币,这让我们看到了“系列”的力量。而我们谁玩过孙悟空的系列玩具?孙悟空有72变,那么是不是可以有72个或者72套玩具?这些都被我们忽视了。我认为这种创意的思维训练从青少年就应该开始。
刚刚我们分析了动漫,关于创意再举一个例子:“多背一公斤”。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五个字,“多背一公斤”这个公益网站就会映入你的眼帘。在风光秀美的云南元阳多依树村,100多户人家的孩子,能上初中的女孩只有2人。孩子除了课本,没有其他儿童读物,不少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橡皮、卷笔刀都没有。大多数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也许会感慨一番,一些有爱心的旅游者也许会留下一些财物送给当地的小朋友,但一名去那里旅游的叫安猪的网友却想到了更多,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2004年4月,安猪在网上提出了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计划。最初的思路很简单,鼓励每位旅游者在出游时背上一点书籍或者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为了让这一切更有效,安猪建立了“多背一公斤”的网站,在网站上收集和提供学校的信息和需求,作为旅游者出行前的参考,就是号召旅行者在外出旅行的时候把自己看过的不准备再看的书或其他物品带上,在旅游结束的时候留给当地的孩子和民办教师。我们发现这个活动扩散的特别快,用安猪的话说,网上虚拟化运作零成本。这跟希望工程又不一样了,没有任何的中间费用发生,只是通过网络牵线搭桥。2009年在奥地利的一个国际公益节上,“多背一公斤”设计的动漫网站首页获得了一个金奖,这种青年自助式的公益活动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共青团活动的策划
第一,关于活动主题的策划。
谈到共青团活动的组织设计,我认为应该先从主题开始,好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一种导引。对“活动”二字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去解读:活指活跃、活力,动是心动、行动。我们知道,虽然共青团有一些让大家放松的文体娱乐活动,但一般的说活动都负载一定的要求和使命,我们绝对不会纯粹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这就需要对主题进行设计和设定。由于活动主题的表现方式是面向青少年的,所以要用形象、生动的流行元素来表达,比如提炼出口号、小短句或者对仗句,我们先看两个口号和主题。
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几年前有一档青年励志创业节目叫“赢在中国”,它的口号就十二个字:“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激励式的口号。
2008年马英九在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曾播放过这样一个短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竞选广告,一个小姑娘抬着头,眼睛看着她爸爸问道: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变得更好?她爸爸特别斩钉截铁地说:马上就好!也就是说,马英九上台后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好,简称马上就好,这样一种方式传达的理念就非常生动形象。政治人物做半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演讲,有时候都不如这一瞬间的俏皮话更能让大家接受。这种方式真有一种神奇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我们做活动的时候,不要忽视遴选一些有特色的生动活泼而又紧扣主题的口号,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死板的僵硬的四平八稳的政治口号。主题口号设计基本上应达到16个字的目标: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过目不忘,广为流传,这样在活动还没开始就能通过这样的口号激发出青年的跃跃欲试情绪。
第一个主题设计方法是借用法,就是把名人名言、警句、流行歌词等一些闪光的语言直接借用过来作为活动的主题。我们也举个例子。珠海有一个天大制药公司,他们的口号是: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儿!健康既是天大制药的事儿,又是老百姓天大的事儿,一语双关,非常形象。
第二个主题设计方法是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活动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内容过程的归纳,总结提炼出一目了然的句式。我们再分析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12字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当然也有人说这12个字从生动性、形象性上看都很一般。但为什么这么定位呢?当年北京奥申委考虑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后来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有的发展大致不超出这12个字,都或多或少跟绿色、科技、人文有关,这是现代奥林匹克重点推进的理念,于是就采取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中间定位。
大家知道,1993年9月23日在蒙特卡洛,第一次申办奥运会的北京以2票之差落败于澳大利亚的悉尼,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我们后来注意到,当年北京的两个申办奥运会口号和2001年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比起来不能说很失败,但起码不能算是成功。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第一个口号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主打中国的政治开放牌,但是我们也知道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不一样,按我们的理解我们已经很开放了,按照西方所谓的标准,他们认为中国离开放的标准还远着呢。结果我们主打政治标准就被西方别有用心的人士拿来大做文章,1993年在蒙特卡洛投票之前,欧洲议会通过决议,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为由号召欧洲的奥委会委员不要给中国投票,美国国会也通过决议号召美国的三个奥委会委员不要给中国投票,理由也是中国的人权记录不合格。1993年我们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所以才有了2001年淡化政治色彩的中性定位。1993年申办奥运的第二个口号是“给北京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我们知道机会主要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来的,我们希望人家给我们一个机会,但事实证明1993年人家联手没给北京这次机会,后来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一系列成就之后,水到渠成地争取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第二,关于活动内容的策划。
一是活动内容策划的三个落脚点。共青团活动策划的落脚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量:立足社会背景点、体现单位工作点、捕捉青年兴奋点。如果活动能够使这三点交织在一块,那么我以为这个活动即便没开展,也已经成功了一半。长期以来团干部被称为党的助手、行政的帮手、青年的牵手,所以我们这三个落脚点恰恰是从团干部要做好党的助手、行政的帮手、青年的牵手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虽然我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工作单位,大家有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共青团活动有一种社会关联性。比如,2005年的活动有很多都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那一年为了配合这个纪念活动,在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作品,在这个大背景下做一些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有了整个社会背景的支撑,活动很容易达到目标。
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上下肯定要有一些纪念活动。我注意到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联系台湾,希望海峡两岸能够联合举办一些纪念活动。辛亥革命是中国告别封建社会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我们都知道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现代史从1911年开始,当代史从1949年开始,这种历史观的教育到明年就会有一个极好的历史氛围。
可能很多团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配合本单位每年的主要工作。共青团工作有配合单位主要工作的义务,如果一年到头共青团搞的活动跟主要工作一点关联都没有,偶尔可以得到领导支持,但总是这样,大概领导就不会再支持了。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共青团工作要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见缝插针地开展工作,要有利于增加所属单位、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比如某环保局共青团组织针对自己的工作特点设计了一项活动,与当地晚报联合搞一个叫做“借我一双慧眼”的摄影征文,凡是当地青年发现哪个地方又排污水,哪个烟筒又冒黑烟,哪个路上又乱倒垃圾,都可以用照相机拍出来发到指定的电子邮箱,一经核实,给予重奖。我们知道环保局的工作有一个矛盾,即有限的工作人员和相对无限的检测环境污染的矛盾,以及八小时以内检测和八小时以外漏测的矛盾。通过这种巧妙的摄影征集活动,就相当于帮环保局延伸了手臂。
我们知道,青年尤其是网络时代的青年对时尚的追求是瞬息万变的。有人说网络时代各领风骚最多三五个月,比如几年前社交网风靡一时,从美国的Facebook到中国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微博又异常火爆、备受追捧,网络载体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次更新。我个人认为,微博现象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将来我们形成一个微博区,就可以把团的工作动态和一些想法通过微博跟大家做交流,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家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报道,这都是微博的特点。比如舟曲发生泥石流、伊春发生火灾,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的不是专业记者,而是使用微博的青年。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个微博就是每一个个人的通讯社。
现在图书卖得越来越贵,这样就可以搞一个图书漂流活动,其实就是图书交换。这样的活动不用专门搞,开会或别的活动捎带一下就行了,通知的时候加一条,要求每个人带一本书,放一个小台子上圈起来,每个人放下一本拿走一本,不是价钱交换,而是数量交换。而且每个人还可以在书上用不干胶的便签贴上几句话,重点介绍这本书什么地方值得一读。
二是活动内容策划要注意体现、强化四个特性:活动内容的竞争性、鲜活性、新奇性、挑战性。这恰恰是青年时期特点的一种集中反映。我主要讲一下鲜活性和新奇性。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征集主持人的比赛,我记得那次比赛中现在香港凤凰卫视的许戈辉是第一名,还有一个张泽群是第二名。比赛结束后有一个颁奖晚会,我认为那个颁奖晚会是别开生面的,包括杨澜在内的大赛主持人坐下来,而参加比赛的获奖选手去主持晚会,整个倒过来,效果非常好。
关于活动内容的鲜活性,我要重点分析的一个例子就是我所经历的一次中日青年座谈会。大家知道的座谈会基本都是围绕一些特定的任务,找一些代表谈谈感想,然后领导总结发言,最后写一个简报。一般我们认为座谈会是死板的,当然现在有条件的座谈会还会弄点水果、干果之类的,但总而言之是不够活跃。总是坐着谈,怎么能够活跃呢?
20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团干部,一天接到团市委统战部的电话说来了300多日本青年,他们指名要与北京青年座谈,地点就定在京丰宾馆。分完组之后发现,他们20人一组,我们是5人一组,我们一下子很有压力,不知道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回答得上来。但没想到分组之后的第一件事儿让我们感觉特别温馨,日方那组的组长毕恭毕敬地向我们一鞠躬,嘴里说着,请允许我们向中国的青年朋友赠送礼物。我记得当年日本青年向我们赠送的是一次性打火机、日本影视歌三栖明星山口百惠的录音带、中日友好纪念章。然后就双方关心的问题开始座谈,他们关心的是赤脚医生还有没有、城市的残疾儿童救治,我们关心的是日本有没有类似于共青团这样的青年组织,他们说也有,只是政治活动少一点,基本上都是兴趣活动居多,再有就是进出的界限比较松散。
很快就到了中间休息时间,我们以为休息就是放松一下,在会场外头聊聊天,结果日方组长请我们中方的5个人跟他们一起围着椭圆形的会议桌跳集体舞。那个舞步很简单,教两三遍就会,就像幼儿园小朋友跳的小兔子舞,我们一起跳了十分钟左右,跳得都出汗了。跳完之后大家的距离仿佛一下子就拉近了,然后就进行第二次座谈,大家谈得更加畅快了。
20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参加了多少座谈会,惟有那次中日青年座谈会让我记忆犹新,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鲜活性。没有枯燥的活动,只有枯燥的设计,我希望这个例子可以给大家一种启发。
越是新颖奇特的内容,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就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有时候我们因为工作忙,或者没有经验,在一种惯性的作用下,就抱残守缺,沿袭前任,他做什么我做什么,不越雷池一步,这样做工作就很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个人认为这对搞活动来说是至理名言。城里的往乡下走,农村的要进城,做一种空间的互动,这样才能增加大家对活动的新鲜感,防止审美疲劳。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宝藏,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它是垃圾,找到合适的位置就会变废为宝。同理,没找到合适的位置使一个活动看起来枯燥,找到合适的位置这个活动就会出神入化,所以一定要用创新的思维打破传统的界限。去年我看了一个新闻,某农村一个老乡收集了历朝历代的几十个碾子,有大碾子、小碾子、水磨碾子、细碾子,建了个碾子博物馆对城里人开放,而且还可以花钱自己用碾子磨豆子、做豆浆、点豆腐。这位老乡把劳动工具开发成了旅游项目,这就是一种好的创意。
我再举一个美国公司对新员工进行上岗教育的例子。新员工上岗前有一项擦皮鞋活动,过程通过闭路电视向全国的连锁店直播。新员工代表依次坐在面朝观众的椅子上,老员工依次上台拿着鞋布、鞋油、鞋擦给新员工擦皮鞋,擦好之后,老员工坐在椅子上,倒过来由新员工给老员工擦皮鞋。老员工给新员工擦皮鞋的时候就是在做示范,看新员工是不是一个有心的学习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新员工进行上岗教育,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是活动内容策划的分类。内容策划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思想教育型、文明公益性、日常事务型、青春浪漫型等。
第三,活动的形式策划。
当我们有了鲜明突出的主题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之后,还要寻找恰当的形式,好的形式能反过来作用于主题和内容。关于共青团活动的形式策划主要是遵循求异原则、求变原则、求优原则。
最后我用四句话作为我今天报告的结束。第一,共青团活动重在凝聚人心。如果人心散了一切都散了,所以活动搞得好坏是水平问题,但不能一年到头没活动。第二,共青团活动重在激发热情。青年人不同于老年人,有他特定的追求,应该激情四溢,所以我认为团干部就像火炬一样,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青年的激情,不能自己未老先衰,做什么事情都慢悠悠的,这样与青年及其活动就缺乏一种互动性。第三,共青团活动重在寓教于乐。好的教育一定要找到恰当的形式。第四,共青团活动重在不断创新。要想自己的工作能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要激发创新意识。
(报告人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10/658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