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金元浦:北京精神——北京城市的灵魂
2012年02月14日 10:3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报告人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经据典,深入解读了北京精神中的“包容”、“厚德”。北京精神中有包容,是因为它有着那种宽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势,和合理念是包容的渊源和理念的根本;厚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进,厚德在今天的具体内容是,在核心价值观念下要讲究社会公德,在每个人所具有的操守中要讲究职业道德,在家庭中要主张家庭美德,在个人品质上要讲究修身齐家。
一、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
从长远角度来讲,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现在,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三千万人以上。三千万人的城市在世界上是最大型的城市,和墨西哥规模相当。北京已经是一个移民城市,那么多的人从全国各地怀着梦想来到这里。几十年前、一百年前全世界无数的学子怀着梦想去追寻美国梦,而今天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向往着到中国来创造新的中国梦、北京梦。在北京这个极其忙碌的城市里,每天有750万人在地铁上来来回回运行,这个城市的青春活力和它的发展都给我们带来了激情、梦想和未来。
六中全会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第一次”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来探讨文化发展问题,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会议上以作出决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第一次以必须执行的决定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昭告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又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曾经参加过五年前中宣部组织的文化发展纲要的撰写,作为专家组的成员当时我们就一直想着如何把文化强党、文化立党、文化立国、文化强国这样的内容写到文献里去,当时看到中央也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特定的安排,最终出台了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那也是在我国的历史上第一次作文化发展的专题的规划。六中全会特别提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我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北京精神就是要找到北京三千多万人的共同理念、共同核心,共同秉承这样一种精神特质。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自己的城市精神。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城市尤其是世界级大城市之间激烈竞争的时代。上世纪特别明显的是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这样一种形式,那个时候国与国的界限清清楚楚。在经济的全球化乃至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特质被呈现出来,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化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全球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样一些世界城市或者叫全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竞争。在这里,我们看到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灵魂,这种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意志品格,是一种文化特色,同时它是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市民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升华,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底蕴就是文化。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深厚的积淀会变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变成一种城市文化。这种心理积淀,我们叫做民族文化的心理构成。在当今激烈的世界城市竞争中,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文化是一个城市走向世界的重要的创新点。这个名片、这个重要的创新之源就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文化的体现,城市的文化可以有它自身的特定的文化结构、文化系统。著名城市理论家、文化理论家怀特把人类文化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的层次,哲学的层次是更上层的形而上的精神理念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学的层次,社会学的层次是中层的层次,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第三个层次是技术的层次,技术的层次是下层的层次,与我们的物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按照怀特的这种划分,城市的文化结构系统就可以相应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的精神文化就是城市文化结构系统中的最高层次,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和深层的结构。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体现着它独一无二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精神。
作为城市精神,国内外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但城市精神主要应当看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它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植根于城市历史、体现于城市现实、引领着城市走向未来的一种特质。城市精神表明了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共同追求,它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变异性。还有一种理性的思考,从深刻的理念上来理解城市精神,而不仅仅是从一种口头的套话、从各种方式上来理解它,我们还是从理念到实践,到深入我们的内心、灵魂,到我们未来的行动来理解城市精神。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各个世界城市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努力寻找自己在未来的世界城市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逐步的变化和终结,世界上众多的国家被迫或者是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身的文化特色。纵观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真正有魅力的国际性大城市,比方说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等,不管他们是以突出什么方面来发挥其中心作用,都必定有着高度发达而颇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北京在全球城市的进程中居于什么位置,它应该怎么样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实践提到更高的高度,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和现实的发展。所以,北京精神是北京文化特色的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提炼过程。
从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历史地位来看,北京自古就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成史,从琉璃河开始。实际上有不同的意见提出北京至少有五千年到八千年的建成史,当然我们最熟悉的是辽金元明清把北京作为中国的中心所发挥的作用。历史上,北京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北京特殊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实际上北京是全中国人民的北京,所以北京的精神中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浓缩、一个结晶,它是首善之区,代表着一个民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北京这些年作为中央所确定的全国文化发展的中心,最近北京市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十个团队调研如何发展北京的文化,北京精神的评选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北京成为独具魅力的世界名都,我们如何总结它,这是我们其中应有之义。
国际著名的世界城市都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纽约的精神,概括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和非凡的应变力。其实上世纪70年代纽约也遇到重大危机,它由原来的一个手工业制造城市成为世界的中心,其实费了一些工夫。纽约后来成为世界创意之都,是上世纪70年代它的一个市长下了大的工夫、做了规划,才成为世界金融之都和创意之都,它非凡的应变力也由此可以显现出来。伦敦有着1500年以上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精神被概括为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强不屈的精神。巴黎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世界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服饰之都和文化之都。想到巴黎你就想到了这些,所以凡是在巴黎做服饰的,做文化的,做时尚的,就靠着这个城市的这样一种名片,被全世界所理解的这种精神特质,它的经济等各方面应当说享誉不少,获益不少。东京的城市精神用了三个词来解释,这三个词是“干练、优雅、合作”,也是很著名的。
对于北京的精神,实际上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近现代以来北京的文化名人对北京的特色说过很多。比如朱自清,他不是北京人,但是他在北京生活了那么久,他把北京特色概括为:第一是大,大气贯通,大德照人;第二是深,深厚的底蕴;第三是闲,闲逸、雅致。林语堂也热爱北京,他分析北京个性的时候提了三点:一个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北京的自然风光,是指人文性格非常自然,叫自然天成,北京人不做作,北京人不装蒜;二是北京人讲艺术。当然北京的艺术和上海的艺术、广东的艺术不一样;三是北京人讲究日常生活,很通俗。老舍先生觉得北京——他的故乡是母亲般的温暖与爱。大家看一看老舍先生写的《想北平》,他说“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他写了很多很多的北京,这个北京在他的心目中就是母亲所在的地方,就是那种一想起来就温暖的不得了的那种北京,他说“我真爱北京。这个爱几乎是要说也说不出来。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的微笑或者是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所以想到北平的时候,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是“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小蝌蚪或者是苇叶上嫩蜻蜓”的老舍。那是一个怀着特别执着的一种爱的老舍。老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选择跳湖,跳湖的地方就是离他母亲住的地方最近的地方。所以一种对于城市的爱、一种内在的对于城市的情感是因为我们把生命的一部分都留在这里,当我们又见炊烟看到了一个家的那个时候的一种心情,是对于这个城市的一种热爱、一个认同,一个把生命放在这里而不愿意让它消失的地方。我们谈论北京精神,谈论来到北京的三千万人,只要在这里生活过都会对北京怀着一种深深的热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北京精神有着如此之巨大的魅力。
关于北京的城市精神其实一些先生已经做过研究,一批文化名人对北京精神也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李大钊认为是新旧兼容论,他觉得在北京这个城市中新的东西像他们所提倡的新青年、新的革新、新的科技、德先生和赛先生都是新的东西,但是北京又到处看到它沉稳的、上千年文化的厚重,所以北京是新旧兼容的。我们知道鲁迅虽然是浙江人,但他在北京生活了那么久,他的观点是北京是继古开今,它继承古代又开发了今天的生活。林语堂认为北京的特点概括起来叫做生活和谐论。老舍不一样,他认为北京是母亲一般的温暖,老舍的观点中北京的精神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精神家园。梁思成从建筑的角度看北京精神,他觉得北京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你看高低错落,你看中轴线,你看两边的对称,你看北京皇家建筑的那种气派和中轴线一直贯通的这样一种方式,和九个门所体现的那种精神,他叫做内在秩序论。侯润之先生的观点是北京过去是帝王中心,现在是人民主体,这二者能看出来发展变化的是北京精神。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把北京精神概括为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易中天的观点是大气醇和,李建平在《皇都京韵》里概括为宽容和谐论,王东叫做多元和谐论。还有一些外国学者中代表性的观点叫做东方和谐论。
二、如何理解北京的“包容”
北京精神具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包容。多元汇一,合合为综,五方杂处,和平安宁,这就叫包容。包容,我们可以说它是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宽容,一个是容纳。从历史上来看,《汉书·五行志下》就说,“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就是说一个皇帝、一个君王怎么样才能够成功做皇帝呢?必须包容丞相才行。前蜀杜光庭在《皇后修三元大醮词》里说,“气分二象,垂包容覆载之私”,也就是说大气象才有大包容。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包容既指对他人的个性甚至是缺点、错误的一种宽容,也包含着对于一个人失败的宽容,也指对于少数弱势群体他的事物甚至他的行为有一种宽容的对待,勇于接纳它。在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中,包容都有它自己的用法和意义。
为什么北京会有包容的特点呢?北京有这么长的历史,这么长的历史中就积累了如此之多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不同的印记。多元是北京的内在现实,也是中华文化多元统一的历史积淀使然。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在北京有那么多代人的朝代,至少在北京的历史上就有蒙古族创立的元代、满族创立的清朝,还有辽、金等。这些都看出来中华文化是多元、多样的,是各个民族共同积累在一起的,所以多元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北京就是这么一个巨大的容纳百有的中华文化的宝库。包容是一种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气概,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基本的品质。中华民族从古以来都推崇、倡导包容。比如说《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还有古语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人要有宽广的胸襟、气度、雅量,后来成了林则徐的著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深厚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多元。多元的例子非常多,像北京前门一带有全世界都没有的奇观——五种宗教在这里都和平相处,伊斯兰的文明、佛教的文明、两种基督教、天主教等五种教会在前门这个方圆不大的一片领域里相安无事,我把它叫做五方杂处、生气相投,并不是相互之间斗个不停。现在全世界到处有小的战争,每一个小的战争都与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不和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北京,就拿宗教来看,五种宗教在前门一两个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和谐相处,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中华文化那种深厚的蕴含、深厚的融汇的能力。所以北京文化是融古今、汇中西的,它把中国的古今文化融为一体,另外像季羡林、钱钟书等一大批负笈西行的先行者,把西方的文化带到北京,把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汇为一体。在北京,我们可以去国家歌剧院看芭蕾舞、听交响乐等欣赏高层次的精英文化,同时我们也去天桥听郭德纲的相声。这就是说,在北京,高雅的文化和普通的民间的民俗文化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北京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包容性的城市之一。从包容性来看,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型最高的都市之一,它对于民间的关怀,它对于老百姓的惠民,它对于各种各样人才的分层次的容纳,都是包容力成长性,使北京成为在走向世界城市中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全中国那么多年轻的学子来到北京寻找中国梦、寻找北京梦。为什么我们说包容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是多样的?多样的文化那么复杂,不包容我们怎么生活下去。是什么东西使多样的文化能够包容呢?和合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是我们包容的渊源和理念的根本,北京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和合理念,包括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的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的人际关系、社会观,和气生财的商业信条,贵和尚中的哲学观,还有谐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学,这些观念都是可以用和合理念来概括。为什么北京能够宽容?因为它是以和合理念作为中心的。我们知道和谐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和平的伟大贡献,因此它是北京城市的灵魂。所以包容在北京是非常重要的。北京为什么能够在多样的统一中实现包容呢?这源于北京文化的根深渊源。北京文化底气充沛,北京文化大气醇和,它拥有一种在中国所有城市中独具一格的浩然大气。它是正大光明,我们把它概括为它是洪浩博大、琉璃万用,什么东西在北京都能找到。孟子曾经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北京精神中有包容,是因为它有着那种宽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势,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这种胸怀它也不可能做到包容。
北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融汇?因为北京这个地方正处在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东北的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是中国北方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融合的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方位孕育和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性格和气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历史的背景,有着这样一种很多城市不可能具备的特点,三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而且是水乳交融的混在一起,你搞不清楚什么是西北的草原文化,你也搞不清楚哪一部分属于东北的森林文化,你也搞不清楚中原的农耕文化是怎么样介入到这里的,甚至近代以来辛亥革命一直到后来的革命中有大量南方著名的文化名人来到北京,他们在这里组织共和国的发展,因此北京也融汇了南方文化。所以北京文化的深厚和宽容是因为这样才形成的。
三、如何理解北京的“厚德”
厚德是什么?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炼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的崇德、尚德、重德、厚德。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京人讲德叫德性,就是崇德、尚德、重德、厚德,讲仁义礼智信,讲温良恭俭让。过去的北京人从来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比方说他不是虎视眈眈的。我们经常说东北人脾气比较火爆,南方人缠绵委婉,北京人有他自身的有内涵的厚德。他注重日常的道德修养,拥有比较高远博大的胸怀,这是厚德的主要内涵。“厚德”这个词出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大家已经熟悉了,它与“自强不息”相对应。“厚德载物”是对于道德、品行的推崇。中国古代所有的世人、所有的知识分子第一追求的就是德。这个德能够显示出你的品格,显示出你的水平,显示出你的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德主要是指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德,有仁义礼智信,其中当然也有忠、孝,有温良恭俭让这样一些特别深厚的内容。中国古籍中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世人以德,以及慈孝感恩这样一些理念称作厚德。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理念,所以周易中所表述的“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人们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厚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进。在以当代社会,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我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指导原则。在北京精神之中,“厚德”是与它的方方正正、坦坦荡荡和做人的正大光明联系在一起的。你只要看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北京的四合院,你再看了故宫、中轴线,你再看它如何讲究左和右的平衡,你就知道它对人的品格的最高标准是厚德。所以北京是厚德之城,紫禁城、中轴路、四合院这些城市符号都体现了中和、归置、有序这样中华文化的特点。
厚德在今天有重要的具体的内容。厚德,在核心价值观念下要讲究社会公德,在整体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操守中要讲究职业道德,在我们的家庭中要主张家庭美德,在我们的个人品质上要讲究的是修身齐家。今天,我们对于人的尊重可能也是对于自己的尊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今天利欲熏心的时代里,我们可能忘记了厚德。我们说很多人熙熙而来,为利而来,攘攘而去,为利而去。甚至很多作为精英的官员、知识分子、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缺乏修身齐家的精神,更不要提到治国平天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北京人是有着很深厚的道德操行的。在北京的发展过程中,北京人的爱心、北京人的志愿精神,北京由传统文化带来的这种现代的精神是非常高尚的。北京的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志愿者元年,有170万人的志愿者,有一千多万人次的志愿行动,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奇特的,或者叫创造了一个奇迹。我们在接待世界残疾人奥运动会主席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把奥林匹克两个运动会按照一样的规格来举办,因为残运会永远不可能拉到那么多的赞助,没有利益可赚,而中国不同,做了两个完全一样的运动会,两个运动会一样的精彩。我去现场去看残疾人运动员比赛的时候,看到全场的人为残疾人运动员加油,他们的高喊甚至比在其他的正常人比赛的场合更要卖力气。北京人的厚德精神是他们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特质。个人品德作为每一个人自己的道德规范,我们自己的操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对人的尊重是什么样的,你是不是尊重别人从而尊重自己。北京的厚德确实是重要的。前些时候有一条流传很广泛的短信说“科学就是这样向我们中国人启蒙的,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鳝鱼里我们认识了避孕药,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罂粟壳,从海蜇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鲜荔枝里我们认识了盐酸,从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氨”。我看到这条短信以后感到非常沉重,我觉得北京把厚德作为北京精神来推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学习,在不同的层次上是怎么样践行社会公德的。最近有了小悦悦事件,这个事件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公德发展到什么程度,北京应当怎么样,我们应当看得很清楚。前些天我们看到另一个事例,把一个活着的刚生下来的孩子扔进了厕所,这个事件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一个关注,这是职业道德操守缺乏。作为未来的中国精英,我们自身如果没有对于事业的强烈追求,没有对于职业中那种崇高道德的追求,我们未来是困难的。还有个人道德问题、家庭伦理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在厚德这一点上学会北京精神中的那种感恩,学会北京精神中那种大气醇和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未来的北京建设的更美好。
(根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14/658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