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湿地旅游公约:光从保护谈,路就会越走越窄
2012年02月15日 15:03
从湿地旅游的美妙体验中加强对湿地价值的认知
我们如何获得对湿地的认识?可以从古诗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对普通人来说,有水有草的地方就是湿地。一些村庄经历了村前小河变成沼泽、稻田变成湿地公园一部分的过程;也可以从最近的新闻里知道湿地,2月8日,武汉府河柏泉湿地,两只被毒死的白天鹅被捞上船。
覆盖地球表面仅6%的湿地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被称为“地球之肾”。但在湿地的“解毒”功能和人为对湿地“投毒”之间,我们其实远没有认识湿地。2月2日,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定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日子——2月2日,世界湿地日。湿地,wetland,狭义上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水流带来流动与生命,如何将美妙的湿地旅游体验转换为湿地环保教育的课堂?今年,《湿地公约》对湿地与旅游给予特别关注,就是要通过研究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立法和公民湿地教育都缺失
这几天,一条比较热的新闻是: 2月8日,武汉,两只被毒死的白天鹅被捞上船。武汉府河柏泉湿地,有人在白天鹅出没之地布下暗套捕鸟,并沿湖用“呋喃丹”剧毒毒鸟。在湿地的“解毒”功能和人为对湿地投毒之间,是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缺失、公民接受湿地教育的不足,也包括湿地生态旅游的粗糙。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曾多年从事保护区工作,他说:“中国目前有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森林公园,很多都和湿地有关系,湿地保护中很多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但是我们只是划了一块地方,在湿地管理方面很粗放。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没有管理计划,对于这一块地方里面究竟有多少物种,水禽迁徙路线是什么,这些家底都没摸清,只有笼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上我们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连有的发展中国家也比不上,例如印度。”
“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管理湿地的”
具体到湿地保护与管理上,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晓云称,“现在我国的湿地管理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湿地管理涉及到环保、水务、水运、渔政、林业等多个部门,但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管理湿地的。遇到问题,往往是湿地管理处的领导主动协调各部门来共同制定决策。我们希望国家能通过制度、政策等行政手段来完善湿地保护条例,并使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自然保护区一般都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一般禁止开发,科考活动需要审查进入,但是动物并不知道你划定的范围,很多问题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是想得那么简单。”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李理去过很多自然保护区拍摄记录,让他印象比较深的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普氏原羚——世界上最濒危的羚羊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普氏原羚曾是人们度过饥荒的主要食品,80年代后,草原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扩张,使得普氏原羚的栖息地进一步缩小,9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牧民承包网围栏,让普氏原羚栖息地进一步变得破碎化。李理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就看到了幼年的普氏原羚因为跨不过网围栏,挂死在上面。“当地也考虑到降低网围栏的高度,但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人为及自然原因造成湿地萎缩严重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张晓云称,“湿地退化是个国际性问题,我国湿地萎缩的情况非常严重”。一些村庄经历了村前的河流变成沼泽,稻田变成湿地又被圈进湿地公园的过程。除了环境污染、周边地区过度开发也让湿地保护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在洞庭湖地区,周边县市在湖区大量引种意大利杨、美国黑杨,这两种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许多地区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的情况。湿地萎缩的原因还包括经常干旱的天气,没有了水,也就失去了湿地的根本。
“光谈保护 路就越走越狭隘”
今年国际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旅游”,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称,“这个主题是国际上的规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希望更多谈及湿地保护,而不是旅游开发。”陈克林对此的态度是,“我从事保护区工作多年,后来觉得光是从保护谈,这条路就越走越狭隘。”1996年,陈克林提出了建设湿地公园,“之前说到湿地保护,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当地政府一般都不太支持,因为一划定为保护区,就动不了了,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城市周边湿地适合发展湿地公园
“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为主,而湿地公园则保护和开发并重,湿地公园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它不会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严格。适合发展湿地公园的湿地主要是城市周边的湿地。”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剑明解释。
寻求什么方法鼓舞当地去积极保护湿地,这就涉及到对于湿地的合理运用。陈克林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在北京顺义的汉石桥,有两方观点,一方希望开发湿地做高尔夫球场,另一部分人希望保护汉石桥湿地。因为它毗邻首都机场,可进入性好,我的意见是将这里建设为湿地公园。”
通过冯小刚电影的传播,很多人都知道了西溪湿地,也是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晓云称,“在2003年之前,杭州的西溪湿地只是一条臭水沟。杭州市政府花了五年的时间整治,共分三期。政府的扶持是最重要的,而且它们的理念很好。”
让湿地公园为周边带来经济价值
“现在湿地公园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热潮,通过国家验收的第一批国家湿地公园有12个,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200多个。有的地方建设湿地公园的目的不是很纯洁。”张晓云称。其中不乏在湿地公园内建设高尔夫球场的例子,“当初做规划的时候就强调,不能在湿地公园里面开展高尔夫或者房地产项目,如果建好了,这个湿地公园通不过验收。也有建设好了又拆掉的情况。”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旅游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观鸟、湿地周边的渔家乐餐饮等,陈克林认为,“如果湿地公园是依靠门票经济,必然是死路一条。生态旅游不是卖门票的到此一游。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和当地政府的眼光远见有关,例如对于杭州这个旅游城市而言,环境就是它的竞争力。”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想,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如何让湿地产生价值,其中也包括经济价值。”
■ 国内典型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
河道、鱼塘、沼泽、岛屿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湿地。湿地的水下生态观光长廊,完整呈现水中世界的面貌。透明亚克力玻璃墙,沿着水塘地形蜿蜒陈列,如超大型的露天水族箱。池面上,睡莲初绽,岸边林木高耸,这是水下观光长廊独特的景观,成为杭州推广湿地科普教育的基地。“西溪探梅”是湿地公园里一大特色景观,赏梅佳期应在早春二月。
江苏溱湖湿地公园
是江水(长江)、淮水(淮河)、海水(黄海)三水交汇的地方。如今的溱湖湿地公园已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溱潼会船水文化景区,以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科普长廊为主体的湿地科普教育区,以麋鹿故乡园、水禽园、鳄鱼馆为主体的湿地动物区,以湿地体验园、湿地精品园为主体的湿地生态展示区。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是我国著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湖泡星罗棋布。据统计,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世界有十五种鹤,我国有九种,而扎龙可见六种,因此,齐齐哈尔有“鹤乡”美称。一般每天有四次(放飞喂食时)观鹤拍鹤机会。丹顶鹤多是人工孵化喂养的,其中也夹杂着个别的野鹤。
湿地公园建设与政府理念有关
“观鸟在北美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目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也开展了观鸟活动。总体来说,我国的观鸟人数在增长,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他们会成为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宣传的重要力量。”
“和国外比起来,我们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很少。国外的国家公园,给游客讲鸟类知识、植物鉴别的人,很可能就是大学教授。但是在国内,你估计只能从导游那里知道一些历史八卦。”
关于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国与国外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何弥补这些差距,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少建议。
■ 体验
北京延庆野鸭湖 做得最好的国家湿地公园
● 李理,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
走了这么多自然保护区、湿地,我觉得北京延庆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做得最好。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这里有打鸟的情况,现在这里的监管措施很好,装有48个高清摄像头,摄像头转一圈大概需要半分钟。2006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了华北地区首座湿地博物馆,这对人们了解湿地和保护湿地起到了宣教作用。
每年北京地区都会有很大一批候鸟北上或者南下,它们都要经过延庆的野鸭湖和密云水库,这些地方就像是客栈,很多鸟休整一下就走。相比之下,野鸭湖湿地是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完整,每年这里都会有新发现的鸟,鸟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我每年夏天都会在外面写生,冬天则去巡护,野鸭湖湿地在我眼里是北京湿地中最大、最美的。
另外,拒马河自然保护区,现在水资源很匮乏,大家都在搞旅游开发。上游截流一部分养鱼,中游又搞漂流,然后又搞沙滩排球,到了下游几乎断流了,还有人搞婚纱摄影。这一片区域是黑鹳的重要栖息地,现在被破坏得很厉害。断流之后,黑鹳找不到食物,我们冬天都会破冰投扔食物。黑鹳非常珍贵,可以说是北京的生物名片,香港还有人来观看黑鹳,也带动了周边旅游的发展,到了春节农家饭馆都不歇业。希望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各个方面都要配合,现在是出现情况,一般都通报到森林警察那里,我们的合作也很好,希望下一步渔政、水务等部门能共同合作,保护湿地。
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 300多种鸟类得到保护
● Eric,游客
我去过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大沼泽国家公园),这个被称为一条被草覆盖的河从内地缓缓流向海洋,位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是北美惟一亚热带保护区。
如果你沿95号公路南下,经过迈阿密,转41号公路自东向西,右手边一直有一条河流相伴,不时可以看到美丽的白鹭等鸟在水边或站立或展开翅膀。这里生活着无数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园内栖息有300多种鸟类,其中像苍鹭、白鹭这些美丽的鸟类得到很好的保护,还有美洲鳄、海牛和佛罗里达黑豹。
在这里,你可以进行Airboat Tour,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述沼泽地的概况,动物的种类、习性,还会提醒游客千万小心,不要看到鳄鱼不动就认为是假的而靠近它。
澳大利亚百英亩湿地 通过湿地之旅了解土著文化
● 澳大利亚旅游局
坐落在新南威尔士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百英亩湿地(Hundred Acre Swamp)被称为澳大利亚美丽的后花园。这里曾经是偏远的潮汐湿地和河口,如今,这个180英亩的水道已是鹳、白鹭、鹟和蔚蓝色翠鸟等117种鸟类的家园。超过400只黑天鹅栖息在这里,还有鱼鹰站在巨大的铁树上四处张望,河水中还拥有丰富的虾类和野生鱼。
湿地的主人Dennis Ryan和他的妻子Marilyn在1989年从姑父那里买下了以前的牧场,然后将其重新命名为“雾之谷”(Valley of the Mist)。Ryan家族放弃了奶牛和农药,开始使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种植本土水果,并开始经营丛林美食品尝游和独木舟游。这里的独木舟航游会带你穿过芦苇,经过矮小树苗密布的小岛。
有趣的是,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些岛屿小到只能支撑一棵灌木。作为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Dennis也熟知土著文化,他至今仍用煮茶树叶的方式治疗感冒和咳嗽,并且用野生树叶治疗擦伤和溃疡。所以,湿地之旅还能了解不少的土著文化。
■ 观点
观鸟者是湿地保护的力量
● 陈克林,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
《湿地公约》的全称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观鸟是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者拿着各种望远镜、早出晚归,凭鸟的鸣叫或者飞行的姿态等,鉴定鸟的种类。通过观鸟活动,扩大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人类对野生候鸟的认识,增加大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同时还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
开展观鸟旅游的地点会随着年度变化,可以缓解游客对环境的压力,观鸟旅游所需要的建筑设施少,对自然索取就少。由于鸟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鸟类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因此观鸟也成为环境质量监测的一种手段。
观鸟在北美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目前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也开展了观鸟活动,例如扎龙自然保护区内的观鸟活动,虽然这种观鸟活动的定义比较狭隘,每天集中放飞几次丹顶鹤,主要是便于买了门票来的游客拍照留念。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观鸟人数在增长,不乏民间观鸟高手。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他们会成为湿地保护和湿地生态宣传的重要力量。
湿地公园不是园林,也不仅是公园
● 张晓云,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我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困难是真正懂湿地科研的人才非常匮乏,和国外比起来,我们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很少。国外的国家公园,志愿者充当了生态教育者和宣传者的角色,给游客讲鸟类知识、植物鉴别的人,很可能就是大学教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也很足。但是在国内,你估计只能从导游那里知道一些历史八卦。这跟国家的整体浮躁有关系。
在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上也一样,规划时,对建设材料和施工手段都有要求,但是当地政府可能在施工上请了当地的园林设计公司,结果出来的就是一个园林景观。湿地公园不是园林,也不仅是公园,我们的专业氛围欠缺。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还是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投入很少,这和当地政府的理念、资金投入等都有关系。
中国湿地保护主要靠国家投资
● 刘雪梅,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在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进行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和宣教功能结合起来。湿地公园是个社会大课堂,让人们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给予我们的生态环境,他才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保护湿地。其实湿地无处不在,湿地就是我们的家园,破坏湿地就是拆自己家的房子。
野鸭湖每年的游客中,一半是生态旅游,一半是学校、企业等组织的参观学习。仅靠门票无法进行湿地公园和保护区的运转,主要还是国家投资。今年计划申请一些亲水项目,如木船深入湖泊中;电瓶车游览,自行车骑行;亲水木栈道等。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15/658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