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习近平访美之旅:没有承诺,但为未来铺平道路

2012年02月20日 08:16

 

习近平此次访美,形式上是对美国副总统拜登2011年8月访华的回访,但双方都清楚此访意义重大,远超外交意义上的回访。这次访问,恰逢美国大选年,又在中国的领导层发生更迭之前。美国各界高度关注,一是因为习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为去年中美摩擦加剧,此刻“中国话题”正被美国逐渐升温的选战炒得越来越热,不少美国政治人物以对华强硬来拉升人气。这种趋势令人不由对未来中美关系充满忧虑。因此有媒体期待习近平访美,“或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重新定调”。

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总体态势是既重要又复杂。一方面中美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双方缺乏战略互信;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已是高度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关系这种既重要又复杂的现状,决定了只有两国最高领导人投入关注,才能得到有效协调和发展。如果没有频繁的高层互访,中美之间的问题可能会更多、更严重。

在正式访问前夕,习近平接受《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向美国表达了坦诚与友善。肯定“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并安慰美国,“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未来十年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继续保持“非敌非友”的关系?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外专家们各有看法,但均认为在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现实形势下各自应该调整心态,减少猜疑,扩大合作。用基辛格的话来说就是,“中美两国应共同进化。”

“他们”与中美关系

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美。西方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围绕未来的中美关系大做文章。

不管是《纽约时报》不事渲染地认为习近平此行将试图向美国介绍自己,还是《华尔街日报》稍显乐观地报道其访美有望缓解两国互信赤字,抑或是英国《卫报》“习近平并不轻松的华盛顿之旅”的保守观望,无疑,中美关系在2012开局之时再度牵动了国际神经。

历史仿佛重演。已有西方观察人士将此行程与历史上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破冰之旅”、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新世纪之访”比照,认为这又将是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开启之旅。不过,也有国内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对比,“习近平此访是在两国元首去年达成的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各项协议的落实,并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刘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至于有媒体分析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换届前夕均会重点访美是否已成惯例,他表示不认同,因为访美与否由两国利益决定,而非人为安排。

不过,美国人的兴奋有其道理,因为40年前的这个时候,正值春寒料峭之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由此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春天。40年后的今天,世人关心的是,一直曲折前进的中美两国关系在新十年开启之际的历史节点上,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

时间已经过去33年,姚凤北和他的老友、中国驻休斯敦前副总领事刘一斌聊起邓小平访美的经历,依然难掩激动,因为“那个戴牛仔帽的老人”给包括他在内的美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平易近人与细心让人感觉不到是一位领导人”。

刘一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姚凤北1979年与邓小平合过影。“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台湾人姚凤北,在接待邓小平的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当时这位34岁的年轻人比较害羞,在见面会后大家与邓小平合影时躲在外围没有参加。合影结束后,邓小平走到他身边说:“来,咱俩单独合个影。”

刘一斌是在邓小平访美事隔十年后到休斯敦工作的,他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少美国人,都对邓小平赞誉有加,原因是“他亲切温和的形象打消了他们心目中固有的中国领导人呆板、严苛的成见,在所到之处有极好的人缘”。

“他们都没想到,邓小平会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国人骑牛骑马竞技表演。”刘一斌说,类似这样的举动让美国人对中国开始重新认识。

这样的邓小平同样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高度评价,认为这“显示出他杰出的公关才能”。现年82岁高龄的傅高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和他此前撰写经典之作《邓小平传》一样,将不吝赞美之词送给邓小平,他回忆说:“在得州的赛马盛会上,他欣然戴上一顶大牛仔帽,给美国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的坦率与平易近人给大多数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人则相当欣赏他的智慧。”傅高义认为,这让人们意识到,是邓小平给中国带来了新生,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邓小平访美除了用平易微笑融解坚冰,更重要的是傅高义口中评价的“智慧”。“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他总是引导他们谈一些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同时也会向他们透露两三件重要事情,这些事情通常比他在国内的公开谈话深入些”。

这些事情在傅高义看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十年动乱已结束且不会重演;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愿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第三,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也要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也不会将自己置于容易受到压力的境地。

傅高义认为,这样的智慧使得双方在解决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台湾问题上得以达成共识,使邓小平在国际上的威望不断提高,在国内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并成为新中国新时期的实际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刘一斌总结认为,邓小平访美不但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阐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还为中国今后的外交战略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此后数十年中为中国发展赢得了重要时机,塑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胡锦涛的“中国旋风”

1989年,在外交部工作十余年的刘一斌前往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赴任。同年,由于中国国内一场政治风波,之前已经渐次增多的高层互访暂停,直至1990年再次逐步恢复正常。

相较以往,整个90年代的两国领导人互访和会晤频繁。但是,“两国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刘一斌认为,这主要因为美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虽然其出于一些利益需要和中国签署一些协议,但是,当有新的利益需求时则不惜违背承诺。这十年间,在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推动下,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连任成功次年即访华,其继任者小布什则在上任第二年便到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美决定建立两国元首定期会晤制度,美国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此间,中国“入世”成功。这些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看来,都是这段时期两国关系间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后者,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性事件。

2002年4月27日至5月3日,一股“中国旋风”见诸美国媒体显要位置,刚刚经历了头一年“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美国人,对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到访充满期待。在此之前,两国国内对于双方是否进行反恐合作的问题争论甚热,“当时国内有些人担心合作会引火烧身,有些人则认为是共同利益指向。”刘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到访的胡锦涛还特意前往参观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遗址并敬献了花圈,对“9·11”事件中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所有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这些举动让尚未完全走出痛苦阴霾的美国人深受感染,也使得“中国旋风”一度掀起热潮。同时,这些举动也对上述争论予以回答,用行动表明中国会在反恐活动中与美国合作。

胡锦涛强调,他此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美方共同落实江泽民主席和布什总统北京会晤时达成的共识,保持两国高层战略对话与交往的势头,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向前发展”。推动两国在反恐、经贸等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磋商与合作继续取得进展。同时,通过两国领导人加强对话与接触,针对两国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排除干扰,推进合作。

在出席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等8个美国团体举行的晚宴时,胡锦涛发表题为《增进了解与互信 努力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讲,还特别提出中美发展双边关系的四原则:双方应加强高层战略对话及各级别、各部门之间的交往;双方应加强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应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双方应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处理分歧。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陶文钊认为,胡锦涛访美坚持了中国政府的既定外交政策,当然,也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这种调整同样也体现在他后来任国家主席的外交方针中。“去年,胡锦涛访美与奥巴马达成协议,要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两国关系的新成就”。

不过,刘一斌和陶文钊均认为,这样的成就背后,同样经历了诸如南海事件等一系列美国在中国周边到处插手、牵掣中国发展的诸多波折。因此,去年初,胡锦涛在一片“中国红”的背景下造访美国,被视为推进新十年中美关系的重要访问。

习近平被寄厚望

除了中国领导人积极主动访美,近几任美国总统对与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视。从尼克松访华后至今的六位美国总统中,除了里根是上任后第四年访华,克林顿是1997年连任成功后第二年访华,还有福特、小布什为上任后第二年访华。而老布什与目前在任总统奥巴马均为上任当年即开启访华之旅。

“美国总统访华并无定式,他们无论什么时候来访都由其现实利益决定。”刘卿说。不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倾向于“从这些总统访华的节奏来看,可以认为他们对于中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认为,过去十年间,中美关系不变的是两国一直保持着相对顺畅的经贸关系,变化的则是在双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面前,政治互信并无增强,总有一个“假想敌”存在。

这也是美国人对于习近平此行给予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不少媒体不约而同用“习近平访美为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定调”为标题来表达期待,希望从这位领导人的行程中,除了看到其对于此前中美元首既定战略的落实,还会释放一些代表更长远未来的信号。在担任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研究员和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的邦尼·格拉泽看来,美国人希望习近平在公开演讲中论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外交、经济政策以及人权状况,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国人民的重大关注”。

至于美国官方,格拉泽认为,他们在习近平此次访问期间希望实现的关键目标是“与中国未来领导人建立融洽关系,并且深刻了解他对中国未来所寄予的愿景”。具体而言,奥巴马政府希望此访能促进中美议程中涉及范围更广泛的一系列经济、军事及政治问题取得进展。

她认为,有关经济和贸易问题的讨论将是美国优先考虑的事项,其中包括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美国公司扩大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各自应发挥的作用。还将讨论的问题包括伊朗的核野心、朝鲜领导人的更替及核武器、叙利亚目前的危机等。

就美国方面将抛出的议题,格拉泽认为将会是奥巴马政府面向亚洲的战略——即美国新国防战略方针,以及作为该战略一部分的美国对华态度。美国官员可能会强调指出,美国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而是寻求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奥巴马政府希望,习近平此次对五角大楼的访问,将会给停滞不前的中美军事关系注入新动力。

不过,她坦言,这一切预期都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可交付成果,因为“与胡锦涛在2002年的访问类似,习近平作为副主席,预计无法就上述问题给予明确解答”。而美国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在习近平与美国总统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进行投资。

刘卿认为,今年是胡锦涛与奥巴马达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的第二年,同样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新一代两国领导人如何进一步把两国历届领导人不断推进的中美关系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值得期待”。不过他也强调,这并非习近平此行所能实现的目标,因为他此行“旨在落实此前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框架,进一步推动落实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一个上升起来的大国与一个超级大国如何保持相向而行而不对撞,是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的成功的两国外交。”王逸舟如是说。

 

定调中美未来十年关系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美国华盛顿街头的玫瑰红被中国旗的鲜艳红抢了风头。举旗的是自发等候迎接大洋彼岸一位客人的人们,这位客人就是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机场的红毯已铺好、艾奥瓦州州长的650人豪华“州宴”待开席、五角大楼早被媒体聚焦;27年前老朋友家里的茶香正酝酿、将迎首位中国领导人观赛的NBA赛场上赛事正酣——20多场活动的不同主题,填饱了各国主流媒体的胃口,在习近平的飞机着陆之前,各种分析、猜测也早已铺天盖地。

路透社的报道除了关注双方将讨论农业贸易问题,还围绕美国国内环境作了题为《习近平访美适逢选举年 奥巴马费尽思量演好戏》的报道;《华尔街日报》在网络版上开辟头版位置专题报道习近平此行;《华盛顿邮报》最新一期报道则从习近平的家庭环境和履历切入试图厘清其可能代表的政治态度和外交理念,另一家媒体《洛杉矶时报》同样选择了该角度。

站在40年边上

真正的中美关系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于1979年的“破冰之旅”开始,通过访美,双方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达成共识,并认同邓小平提出的“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做”。

此后33年的历史几乎就是按照邓小平的预判前行的,两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刘卿认为,邓提出的外交战略影响至今。

在刘一斌看来,中美关系并不能孤立地来看待,其冷暖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形势,而外在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因素,最终形成了一波三折错综复杂的两国关系史。

“江泽民任国家主席期间,中美双方有斗争也有合作。”刘卿认为,当时的中国正面临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一步减少分歧,增加合作并开拓更多合作空间成为两国关系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命题。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美国遭遇“9·11事件”,其对世界开始有新的评估,而对于和正在上升的中国寻求反恐合作成为新的需求,这成为双方的一致方向,在这样一种需求下,发展中美关系逐渐成为两国外交战略中的核心。因此,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美被美国人高度关注。

但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所言,过去十年间,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开始对中国崛起产生顾虑,并加快重返亚洲的脚步,在中国周边屡屡挑起事端以牵掣中国精力,双方的政治互信没有增强,反倒出现了“假想敌”,各种摩擦也有增多趋势,这种局面到2010年一度白热化,因此次年初,胡锦涛访美为两国关系前行再设新航标。

矛盾之处在于,经济发展既是美国产生顾虑的原因,又是其无法割舍的重要利益所在,因此在认为经贸摩擦是两国面对的最大挑战因素之一的同时,陶文钊也将其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路透社一篇题为《习近平与奥巴马的“情人节约会”》专栏中将此纠结关系描述为“剪不断理还乱”。

开启下一个十年

此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中美加强贸易关系将有助于脆弱的全球经济恢复正常,而二者若产生更多的摩擦,则可能将本已乏力的复苏势头摧毁殆尽。”上述专栏在开篇一句调侃之后马上转入极其严肃的正文话题。

这样既怕又爱的心态,牵动的是已经长期处于并仍将持续不知多久的经济低谷中的国际社会的神经,所以,国际各大主流媒体将目光扩展至未来十年期可以理解。

在刘卿看来,习近平此访的内外环境值得关注。其一,之前几度波折的两国关系背景,虽然经过去年“胡奥会”逐渐恢复常态,但是,来自贸易、汇率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分歧依旧尖锐,双方仍需要不断地对话磋商;其二,美国正值大选期间,此前奥巴马不惜以对华政策为牺牲品来争取竞选连任筹码,这无疑带来了一些“火药味”;其三,来自伊朗、叙利亚等国家的问题会以第三方因素来影响中美关系,因为这些也将会是双方会晤时要谈及的话题。

至于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王逸舟倾向于认为双方综合国力发生变化时,美国的担忧之心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外交智慧和谋略上尚待与时俱进地提高,“以往过于关注美国这一个焦点,而缺乏布局全局的外交智慧”。由此,他认为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应以平常心理性看待中国发展,中国则需要更具智慧的外交战略和布局全局的外交能力。

不过,王逸舟等人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一个相同看法:未来十年,两国关系发展在大的战略和方向上依然会保持邓小平、江泽民时代以来的传统,“不会有大的调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2月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美两国要“冷静、客观”地判断对方战略意图,进一步增进互信。他说:“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这样的表述被诸多美国媒体引用,认为这也是习近平此次访美将试图向美国人阐述清楚的。

据《华尔街日报》前述报道,近几个月来,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在去年底华盛顿宣布将把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调整到亚太地区后。“美国此后加强了与中国在该地区的一些对手的军事和战略关系。”由此,报道认为,习近平访美之行提供了一个少有的机会,使美国国会议员和外交人士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位依然相对神秘的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个性。

报道引述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内格罗蓬特的话说,这次访问的时机很好,恰逢美国大选年,又在中国的领导层发生更迭之前。对于美国来说,如何在中国领导层更迭之际处理好美中关系一直都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次访问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习近平访美做出的是稳定关系的姿态,虽然访问不会给出任何承诺,但确实铺平了道路。”

 

完美的公关机会

有报道认为,习近平的来访或将为美国带来更多出口贸易订单。除肉类贸易外,中美官员还会讨论农业生物技术的同步化标准。另外,美国还想确保苹果和梨的公平市场准入。

刘卿也认为,此行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经济上增强与州一级的联系,进而为两国经济界寻找新的商机。

不过,王逸舟更倾向把这一行程视为“公共外交”策略,“和观看篮球赛事一样,这样的一次旧地访问老友的举动会增进彼此的民间感情,并加深美国人对中国的友谊”。

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0日的报道称,27年前习近平曾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过美国艾奥瓦州小镇马斯卡廷。据当年接待习近平在家住宿的该镇主妇Eleanor Dvorchak回忆说,习近平当年很谦逊,他曾问Dvorchak家里有没有筷子。

报道说,习近平此次访美将重访马斯卡廷,届时Eleanor Dvorchak等17位该镇居民将与习近平重话当年的友谊。报道认为,值此美中关系正在贸易、叙利亚局势、对伊朗的制裁和人权等诸多问题上出现紧张之际,此次故地重游将为习近平提供一个完美的公关机会。

观看篮球赛事无疑是一种平民外交的姿态。陶文钊将此与1979年邓小平观看表演对比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中国领导人重视平民外交的理念。刘卿认为,篮球作为一种文化沟通的渠道,在两国民众中都有广泛的爱好者,习近平的观赛实际上选择了与普通老百姓一致的兴趣所在,“乐其所乐”,有助于加深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亲切印象。

习近平此次访问华盛顿、洛杉矶和艾奥瓦州。“华盛顿是政治中心,属于政治性访问;洛杉矶是美国经济龙头,属于经济性访问;艾奥瓦州则是社会性访问”,刘卿认为,这样的行程设置比较全面,有助于全方位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20/658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