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法学“忧伤”:毕业生就业“亚历山大”

2012年02月27日 08:03

 

曾经是高考报考热门的法学专业,已经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就业率最低。新一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2012,法学毕业生们登上就业之船了吗?

2012年2月17日,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法大”)法学院研究生孙文安终于卸下了心头的一副重担。“签了,总算是签了。”当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一消息时,声音饱含疲惫。

同一天,法大应届法学研究生小陆(化名),当提及2012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时间将提前,与各地公务员联考错开时间时,工作尚未确定的他,焦虑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作为法学学生,最大的希望还是公务员吧。”

2011年9月,还在为毕业论文苦恼的孙文安,已经每天关注《应届生求职网》的职位招聘了。

“这就是个学历贬值的时代嘛,硕士到处都是,尤其是我们学法律的。”孙文安这样对法治周末记者解释为什么研究生三年级刚开学,就已进入求职状态。“师哥师姐们一再告诫必须早点下手做准备,而且他们也都是这么做的。”孙文安说。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等部分专业研究生人数开始超过本科生。此后数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均开始超过本科生。相对应的,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职位的比例也水涨船高。

再有十天,2012年第一波招聘大潮就要到来。毕业生需要读许多从来没读过的书、做许多之前很少做的题、了解那些仅听过名字的单位状况。用孙文安的话说:“哪有时间玩小忧伤!”

从一进入校门,法学生就被告知就业如何难的传闻,这些数字的变化,他和同学们已不会再有触动。

从2010年开始,曾是高考报考热门的法学专业,已连续两年被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源:从事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的麦可思公司)认定为就业率最低。

东北某综合性大学、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狄老师(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证实了这一点:法学院的学生已失去了评价就业形势的热情,因为从本科入学就是这样焦虑的氛围,也就谈不到什么落差。

“对,就是麻木。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狄老师说。

专业壁垒

简历很容易被刷掉,仅因为专业内容名称上没有与用人单位直接关联

每年第一波招聘大潮,是各类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法学不是特别关联。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只要招聘单位的专业名单里有法学,没有哪个法学生会浪费机会,即便是抱着‘打酱油’的预期。”孙文安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因为法学院课程里没有高数,涉及金融的课程也限于金融相关法规,“要在短时间内突击恶补金融业的相关知识,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已经在中国银行某分行工作的法大毕业生张洽闻说。

即便如此,已有相当多学生投入到这场胜算不高的就业大战。

孙文安指着旁边桌子上堆得高高的各大银行笔试、面试指导说:“看看我们寝室老大,这才是我们寝室的牛人啊!”老大最终并没有去银行报到,还是有很多学生抓住了这个机会。

从去年来看,尽管不是太多,班上还是有近1/3的同学成功签约各金融机构。“对于民商法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会把金融行业和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毕业于法大民商经济法学院的陈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但是,大多数的法学学生没有这么幸运。法大刑事司法学院毕业生郭青依然清晰记得,2011年10月的一天,在中央财经大学一次的面试中,“等了一下午,面了两分钟。”

“中信毕竟是家金融机构,而我们是学法律的。”郭青对此并不意外。他那些经历过同样煎熬的同学们不计其数,这次也不过是他诸多类似经历中的一次。

专业限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的时候,让越来越多的法学生感到切身之痛。

孙文安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在法大四个法学院系中,他所在的学院名字就叫法学院,所以他可以在简历上光明正大地写上自己的学院名称,虽然他不会继续注明法理学方向。

对于这样的就业经验,法大刑事司法学院的紫火(化名),忘不了读研一时听来的“非常有用”的消息。

2008秋天,任职于最高人民法院的韩菊(化名)师姐回到法大介绍就业经验,在一片崇拜的目光中,师姐语重心长地告诫:在简历上不要详细写明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

虽然,通过司法考试的人都了解所有部门法;虽然,本科法学教育不分门类学习所有方向法律;虽然,刑司院的学生许多也都有企业、律所、法院民庭的实习或兼职经历。虽然有许多虽然,但现实是:简历很容易被刷掉,仅因为专业内容名称上没有与用人单位直接关联。

紫火一直记着师姐的叮嘱,虽已顺利就职国内某集团企业天津分公司,但还是遭遇了躲不过去的尴尬。

一次,经理突然交给紫火一个专业报表要求立刻写份分析,紫火觉得自己学的不是相关专业,怕短时间内做不出来,“经理问我什么专业,我说法学,经理很诧异,扭头对助理说,  ‘下次告诉人力部门不要学法学的’”。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1》中,对法律硕士学院三年就业数据的调查研究表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其他这两项就业数据之和,只占毕业生就业单位总比例的15.03%。

在孙文安寝室四人的书桌上,摆着不少便签本、圆珠笔,“这都是老大从各大企业宣讲会带回来的,看看这数量就知道他跑了不少地方”。

“跑那么多有啥用,这种单位我们基本都是重在参与。”同寝室的小宫(化名)正填着老家一个银行的电子简历插嘴道。

 

对口就业的拦路虎

法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造成了法学生没有对口就业就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正当就业的心态

大部分法学生都表示,公检法与律师,才是与法学院对口的单位。但孙文安却明确表示:“除非找不到其他工作,否则我不考虑律师。”

学法律,当律师,貌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公众眼里,律师似乎是个有钱、有才又与法律对口的职业,已在北京当律师的董健君对法治周末记者解释,这是来自于影视剧中的误解,对于应届生来说,律师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

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狄老师赞同这一点,律所对律师的需求量并不小,但常常更要求律师能带来优秀案源,而非具备优秀专业素质,这恰恰与法学教育背道而驰。

去年11月,董健君曾考过了北京一家“十佳律所”面试。按照律所招人惯例,需要先实习考察工作能力才能签约。

董健君打听到律所只招一个人,也只有他一个人通过面试,同学们都认为他希望很大。

四个月后,董健君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全组律师的认可,最终却仅因询问签约情况而被辞退。

而此时,董健君已经错过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甚至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面对全寝室同学,董健君泪水决堤。

狄老师说,从多年学生就业情况观察,尽管去律所的人总数不少,可文职、工勤、管理岗位却占大多数,因此律所并不为学生所青睐,属于质量较差的就业方向。

董健君的同学张青聚,拥有多家外资律所实习经验,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律所招聘不确定性太大,通常只说“若干”,并且要求先实习,结果常无法预料,“对于应届生来说,这样的成本实在太大。”

正因为这样,尽管拥有让全班同学称羡的法律英语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律所兼职工作经验,最终,张青聚放弃了数家律所的橄榄枝,选择成为北京市的一名检察官,“还是公务员靠谱。”张青聚说。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教育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三年来学生的就业去向中,公务员的比例高达54.49%,成为法学院学生就业单位的主体。

但在2008年,伴随金融危机的公务员大规模扩招之后,公务员系统已大大减少吸收法学应届毕业生的空间,几百人乃至上千人争夺一个公务员职务的情况不再是新闻。

近年来,公务员职位中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例逐年递增。到2012年,省级以及副省级以上单位职位,已全部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这个绕不过去的坎儿,越来越成为法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瓶颈。

辽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张坚(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为了考取自己理想的职位,毕业后他卖过医疗器材、做过实习律师,当最终成为公务员后,张坚并不觉得之前的经验对他日常工作有实际用处。

狄老师说,法学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造成了法学生没有对口就业就始终认为自己没有正当就业的心态。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专业对口率不降反升,法学专业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5%)比首次就业提高了5个百分点。

这份就业报告同样表明:伴随着省级以及副省级以上职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增加,另一个趋势反倒日益明显。

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江月白(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希望留北京,甚至可以接受当“北漂”,全专业只有1人回老家工作。

到了2009年,他师弟们中主流的心态已有所转变:能留北京固然好,留不了就回家。

2011年,法大毕业生郭青寝室4个男生中,有3个人的简历都是优先投向家乡。“如果回不去我才会考虑留京。”郭青说。

2012年,孙文安和同寝室的小宫已是坚决不留京的成员。“原因很多吧,压力、房价、消费水平等等。不过原因不重要了,就是不想留京,就这么简单。”孙文安说。

相对于研究生,北京某211重点大学法学院本科学生李鸣(化名)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目前,全院约350名的学生中已签三方协议的不到20人,法学生大多会选择公务员,因此最终结果要到五月才能清楚。

 

挥不散的法学梦

一直坚定地说着离开离开,可是真的要离开学校、离开法学了,心里不知道是种什么滋味

公务员之后,毕业前最后的一波招聘是社区和村官。

这其实就是谢晋宝的临时落脚地。毕业于法大的谢晋宝,还是坚持考家乡公务员。

谢晋宝介绍,如果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名村官,工资每月大约2200元,扣去五险一金能剩1700元左右,“生活足够了,村里还提供住处,上班很近,平时工作不忙,有时间看书。”

谢晋宝的宿舍大约20平方米,有床有桌有书柜甚至还有空调,“但我总觉得这工作跟法学没什么关系”。

不管是什么样的过渡工作,目标锁定公务员的董健君,希望自己能学到将来专业工作用得到的技能。所以,他放弃了北京市牛街社区的工作,凭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家律所担任律师。

而孙文安,最终选择了家乡的烟草专卖局:“考公务员风险太大了,而且也不见得幸福。”

“反正最后肯定会有工作,不过什么样的工作,理不理想就不知道了。”孙文安对法治周末记者肯定地说,毕竟,他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

2011年12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在教育部最新的法学专业排名中获得A++评价,位列前三。

但是狄老师说,从全国来看,法学就业依旧愈发艰难,学校方面也正削弱法学的招生力度。

供职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的刘坤轮博士,在其《当前我国法学学位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常常很高,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较多,而一些二流院校的法科学生则相对艰难。‘难在选择上’和‘找到工作就行’的话语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但名校终归是有限的。何况,名校尚且如此。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写着:法学、生物、计算机等高考报考“热门”专业连年就业爆冷。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

而在这86.7%里,“还有相当多的就业,是体现不出专业的非高质量就业。”狄老师说。

对于学校来说,已经在法学的每个部门设立就业专员专门负责就业,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甚至为了让学生去招聘会挤压教学计划。

法学生就业的根本症结,狄老师认为“大量企业在推卸社会责任”。

狄老师对法治周末记者强调,企业招聘时很少考虑培养人才,而是把人才当成消耗品和使用工具,这也是现在学生对用人单位归属感减弱、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如果这样的社会环境不改变,学校也只能被迫应对。”

孙文安签约的那天晚上,他在人人网写了这样一条状态:一直坚定地说着离开离开,可是真的要离开学校、离开法学了,心里不知道是种什么滋味。

一个晚上,这个状态收到了数十条或感慨、或祝贺、或调侃的回复,孙文安指着其中一条给法治周末记者看,“兄弟,只要你我心怀法治的理想,无处不是法学的殿堂”。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27/660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