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生态保护样板县长汀的“幸福”与烦恼

2012年02月28日 18:06

 

长汀县三洲村的杨梅种植大户——黄金养,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当地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果农,他一直是当地勤劳致富的典型,大部分时间都在担心自己那千亩杨梅的价格、病虫害、成本和市场的价格波动。这次,他成了草根的“治山英雄”,因为他带领乡亲种杨梅,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他起初并不知道自己为何华丽转身变成草根“英雄”的,后来他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才得知,这背后推动力来自一个名词——“长汀经验”。

龙年伊始,福建省委号召全省要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推广长汀县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官方和媒体称其为“长汀经验”。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的边远地区,“长汀经验”让这座沉寂的边陲小城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从中央到地方,机关单位组成的调研组、考察团纷纷到来,媒体亦闻风而动。福建省内各大相关单位、地区和县市也先后表态,要学习长汀经验。

为何一座默默无闻的边远县城引来这么大的关注呢?这一切还得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说起。

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文章,报道了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

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关注,他立即对此文作出批示,并指示中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的意见。

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作出批示。

由于这两次批示,“长汀经验”由此发端和延伸。

样板县的新政绩标尺

习近平的两次批示形成了一股巨大推动力,自上而下演化成了一场生态保卫战。从中央到省委领导都希望让长汀成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样板。

似乎一夜之间,各种不同的期待都附在了长汀这个地方。

2012年2月9日,长汀县工作会议暨掀起“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高潮誓师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也让长汀的各级官员感受“非比寻常”——因为水土治理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每个相关单位都纷纷在会议上表态,拥护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并希望能为水土治理再立新功。显然仅仅表态是远远不够的,县政府还与各乡镇签订了《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责任状”就像一把新的政绩标尺,考量着长汀各级党政领导的工作成效,谁也不敢怠慢。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长汀的任务是:“力争用6年时间彻底解决水土流失治理问题”。

“我们现正在编制一个五年规划,按照要求,长汀县现在还有48万亩没有治理,同时还有117万亩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长汀水保局局长林豫峰告诉记者。

林豫峰的工作任务中还有一项就是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迄今已不知道接待多少批记者了。”

“现在长汀县还有水土流失面积48.37万亩,且大部分都山高路陡,治理难度更大;况且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存在着反弹的可能,如果让长汀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说。

另一个现实摆在了他面前,他发现水保局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够用,编制只有10个人,从春节至今,大家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他说:“现在龙岩市已下派了2个人,但还是不够。”

按照林豫峰初步估算,现在长汀县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的干部“最起码是几百名”,如果加上水利、环保、林业等各部门,以及乡镇干部,包括群众,每天参与水土治理的人数最起码有上千人。

为了更快完成任务,长汀水土治理相关部门高速运转,当地官员中戏谑生动地描述了高强度的工作情形:“白+黑(白天和黑夜)、5+2(工作日和休息日)、晴+雨(晴天和下雨天)。”

长汀县新闻中心副主任王其文告诉记者,跟县政府签订的那份“责任状”,让每位乡镇官员都神经紧绷,他们都在争取努力完成自己管辖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现在全国很多媒体都到这里来采访“长汀经验”,王其文的接待任务更重了。他把记者送到三洲镇后,又匆匆忙忙赶往下一个现场——另一个水土流失治理的“誓师大会”正在等着他。

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也是一场宣传战。在长汀的街头林间,随处都能见到水土治理的动员口号和标语。

长汀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早在解放前,它的水土流失面积便居福建省之首。据1985年测定,该县水土流失面积146.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1999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曾到长汀考察。两年后,他再次到长汀考察。

三洲镇的三洲村在上世纪70年代末,树木被砍伐,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山地沟壑纵横,基层裸露,俗称“火焰山”。后来把这些荒山承包给像黄金养这样的村民,大家跟着“黄老汉”种杨梅,如今,荒山已变成了“花果山”。

在三洲村著名的“花果山”旁边,斜坡上几名妇女正在用荷锄铺设草坪。三洲镇政府宣传委员谢善超说:“这是为前来参观的人准备的。”

政府之所以修建这个参观点,因为当地官员已预料到将有大批到此参观和访问的各省市调研组、考察团和记者,其次也是想借此发展生态旅游。

 

机会和挑战

很多乡镇一级官员生怕在这场生态之战中被忽视了,他们纷纷列举所在地区的困难——希望能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更精确一点说是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那些植被破坏不严重,水土保持情况较好的乡镇,官员们也不希望自己所在区域被遗忘。他们都拿出自己的规划,准备在新的形势下“大干一场”。

汀江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庵杰乡和新桥镇位于长汀东北部,因为都地处汀江上游,为确保汀江不受污染,影响下游水质,长汀水保局曾经启动了“汀江源”保护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生态保护又常与现今地方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冲突。

新桥镇委书记严新华介绍说,在长汀的人均GDP排名中,新桥镇位列“倒数第三”。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该镇拒绝了所有工业和采伐项目,按照新桥镇官员的说法是“过着紧日子来保护上游”。

他们在一份名为《新桥镇水土流失治理》非正式文件中写明自己的几点“难处”,首先是燃料,由于近几年来燃煤、液化气等物价上涨,让民众砍枝割草当燃料的现象有所反弹;其次是小水电站过多,让河床变浅,影响水生动植物的寿命;再就是水土治理效果不平衡。

庵杰乡党委书记韦萍诉苦道:“虽然我们拥有金矿,但不能开采。”

新桥镇和庵杰乡的官员都认为该地区是“全县水土流失治理战场的第一线”,为了保护环境在经济上做出了牺牲,希望上级政府“对生态乡镇在资金上有一些倾斜”。

此次中央领导批示而掀起的新一轮水土治理运动,让两个经济处于落后的乡镇似乎看到了希望。

新桥镇准备利用往庵杰乡方向汀江两岸连绵15公里河谷地带,建立一个“客家源十里生态画廊”,并且引进房地产商开发“客家首府花园度假小镇”,想借“长汀经验”这股东风摆脱经济困局。但横在他们和开发商面前有一道共同的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使用权问题。

庵杰乡党委书记韦萍经过与乡政府领导班子的讨论和研究,决定让庵杰乡继续打生态乡镇这一张牌,以生态立项,发展生态产业和观光农业。

如何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挂钩,也成了长汀当地官员的共识。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大量种植经济林,以及产业转移的方式,把那些居住在山区的村民迁移出来,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一定程度上减轻植被破坏的负担。虽然这样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根据记者调查,因为工厂提供的薪水太低,并不能吸引到当地年轻人,他们还是习惯到大城市去打工。“他们总会回来的。”王其文说。据长汀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长汀县规模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29.68亿元,与2010年比增长31.1%。

林豫峰说:“我们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如何让长汀荒山由青变富。”

另一个摆在长汀当地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把生态治理的“长汀经验”与当地民众利益之间形成共识呢?

当采访结束返程时,路途中遇到一位到厦门打工的长汀和田镇的小伙子,向他问起最近政府开始新一轮水土治理,家乡有没有什么变化时,他说,“几乎没有变样,有山地的村民常偷偷砍树卖钱,政府也不怎么管,每次上面的领导来考察,都只是到那几个点儿,保持得最好的只有镇政府旁边的那座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228/660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