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第三届紫光阁论坛

白重恩:经济发展的果实—劳动者报酬

2012年04月11日 14:26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紫光阁》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研究的成果。稳中求进这部分,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我可能能力有限,我就比较具体的问题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做的一些研究的成果。

我想讲的问题是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以及变化后面的原因。在这个图中,我们从1978年到2007年之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的这样一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劳动者报酬占比是上升的,有几年的时间是上升的。后来有一段时间以比较低的速度在下降,有波动,但是以比较低的速度在下降。但是从95年以后,以比较快的速度在下降。从95年到2007年之间,劳动力报酬占比从53%下降到40%。也就是说在短短的17年期间,劳动力报酬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

根据这个数据,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关心这个事?我想也不需要多讲。首先,劳动力报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劳动力报酬占比下降的时候,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会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下降就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是影响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劳动力报酬占比下降。这是一个要改变我们的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占比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到底这个数据有没有问题?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图中,从95年到07年之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如果这个数据是对的话,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在他们的发展历史中发生过这样的事。当然在这个图中,还有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从03年到04年之间有一个陡降,这一年之间劳动力报酬占比下降了5.12个百分点。所以我们首先要问的问题是这个数据有没有问题?

后面要问的问题,  如果把数据中的问题都剔除掉以后,仍然有显著的下降,我们要了解这个下降后面的原因,然后根据我们发现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来选择政策的措施。首先我们分析一下03年到04年之间的这样一个大幅的下降,在一年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了5.12个百分点,我们注意到在04年有一个经济普查,因为经济普查为统计部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在04年之前,所有个体经营者的收入都算作是劳动者报酬,我们有多少个体经营者?个体经营者占总人口的3%左右。这3%的人,还有包括他们雇佣的人,只要雇佣的人少于8个我们就把它叫做个体经营者。这些人的收入全部算作劳动者报酬,但是即使是个体经营者也要做投资,也要有固定资产,也要有流动资金,所以做的统计是,他们的收入中既有劳动者报酬,也有资本的报酬。

04年以后,有了经济普查数据的帮助,我们统计部门把个体经营者的收入分成了劳动者报酬和资本报酬。这样一个核算方法的改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的人口不是一个小数,这样一些人的收入,它的归类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用04年普查的数据对这个进行了估计,看这个统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03年到04年之间,劳动者报酬下降5.12个百分点,几乎完全是由于这样一个核算方法改变造成的。

第一页图中03年到04年之间的那个陡降,应该反映的不是真实情况,它是一个核算方法的改变造成的。但是即使是有这样的一个统计的问题,我们把5.12个百分点剔除掉,本来有13个百分点,我们减掉5.12个百分点,仍然有6个百分点多的下降,17年有6个百分点的下降,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要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

假定有一个农民,他本来进行农业生产,我做一个假设,这个农民在农业生产的时候,他的劳动生产率是1000一个月,农民的收入全部算作劳动者报酬,当这个农民进城以后,他进入了工业或者是服务业,他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3000元一个月人民币,但是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大概是50%。本来他在农业生产的时候,收入只有1000,但是这个全部是劳动者报酬,但是一旦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他的生产率是300%,增加了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半是劳动报酬,另外一半是资本报酬。这样一个变化,当一个农民从从事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这样一个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增加了,GDP增加了,但是劳动者报酬占的比例却减少了。

本来这个农民的收入百分之百是劳动者报酬,他所创造的价值百分之百是劳动者报酬,当他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以后,只有50%是劳动者报酬。

这样一个变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在95年的时候,农业占GDP的比重大概是23%,而到了04年大概是15%,在这10年间,农业占的比例下降了8个百分点左右,所以有很多的人从农业转向了工业和服务业。在农业中,右边那个图,上面是农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将近90%。底下是服务业和工业劳动者报酬占比,是50%左右。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从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就自然的带来了劳动者报酬占比,不仅在中国发生,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有发生。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可以解释总体变化的61%。如果说我们在整个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的话,有3.6个百分点由于这样一个产业结构转型所造成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当我们考虑政策回应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不能说我们为了提供劳动者报酬就要组织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我想没有人会同意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还是要为了经济发展,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经济发展的果实,我们还是要鼓励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

 

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在政策上影响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进程。右边图最下面,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是高于工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如果说我们要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措施的话,我觉得一个政策上的措施,应该是更多的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当服务业发展比工业发展更快的时候,我们劳动者报酬占比会回升。刚才很多领导都谈到了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服务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也有很多的政策可以采纳,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是这样一个经济结构转型所造成的劳动者报酬占比。

但是这个转型只能解释61%,剩下的39%我们需要去理解,这39%是由于在行业内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所造成的,主要来自于哪儿?主要来自于工业。在农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当平稳,服务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也相当平稳,建筑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稍有下降,但是建筑业占GDP5%,工业占GDP比重大的多。我们看到的是,从95年到03年之间,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有3.36个百分点是由于刚才说的从农业向非农业结构转型造成的。剩下有2.12个百分点是在行业内发生的,在行业内发生的2.12中有1.65是在工业内部发生的。所以工业内部的变化是一个主要的变化。怎么解释工业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

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解释工业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的60%,为什么是这样?早期的时候,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后来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有下岗的,有转岗的,有各种各样的措施。国有企业有比较多的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尽管这些劳动力在企业内没有进行很多生产,但是他们的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尽管报酬比较低。国有企业中早期劳动者报酬占的比例就比较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劳动者报酬占比就慢慢地降下来了。而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同样类型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较高,比如说市场中影响力同样,大小一样,资本密集度一样的这样的企业中进行比较,国有企业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比较高。

随着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占经济总体的份额的逐渐的下降,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下降了。这是工业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能够解释60%。另外一个原因,除了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一些企业的市场垄断力在等等。随着一些行业的整合,随着一些垄断性行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更加重,劳动者报酬占比也就下降了。因为在垄断行业中,劳动力报酬,因为企业有垄断利润,所以资本的报酬占的比例就比较高,劳动者报酬占的比例就相对比较低。当垄断增加的时候,劳动者报酬占比会下降的。

我们这些数据都是用的统计局每年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根据这个企业调查的数据来获得的。当然,首先它仅限于工业,第二,仅限于规模以上的企业,可能有一定的偏差,根据那个素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能够把这个结果推演到规模以下的企业,我们没有这样的数据,不能说。但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经济比重是很大的,他们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整个经济的变化趋势。工业内部的变化,主要是由这两个因素造成的。

有很多人说我们因为曾经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造成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工资的增长速度比较慢,很多学者认为这是造成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一个原因。因为工资增长慢,所以劳动者报酬占比就下降。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这是一个很不重要的原因。为什么是这样?听上去有点不能理解,但是如果仔细想想,还是清楚的。当工资增长慢的时候,企业的劳动成本增长慢,企业要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比较高。我们发现,当工资增长慢的时候,就业应该是增长快的。我们也做了一个估计,假定这个企业的生产力不变,它的效率不变,如果说工资在效率不变的前提之下,工资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对就业产生什么影响?几乎就业会减少一个百分点。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劳动生产力不变,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是不断改善的,所以员工的收入在增加。如果说员工的收入增加完全是由于生产力的改善造成的,它不会影响就业。但是如果员工的工资增加速度超过了生产力改善的速度,它就会影响就业。

这种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城市的工资水平,至少在早期是这样的。但是,它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就业。总体来说,对劳动者总体的报酬是没有负面的影响。如果说我们在劳动生产力或者是总体的生产力没有很快改进的情况下,大幅的提高工资,通过行政手段或者是法律手段提高工资,它会对就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样的一个结果是我们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对这个数据进行分析所获得的。仍然不能说这个结果对服务业是正确的,对规模以下的企业是正确的。但是我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信这个结果,因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占的比重很大,这个结果仍然是一个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结果。

如果分析一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结构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业结构转型,第二是国有的改制,这样一个改制对整体经济健康有正面作用。第三,垄断程度的增加,这个不一定是好事,但是垄断程度的增加,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解释力是很小很小的,是40%里面的30%,也就是10%左右。所以从初次分配的环节,要想解决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我个人认为空间不大。如果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话,更多的是应该再分配的环节去考虑。在再分配的环节,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了居民购买的可支配收入。

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不仅仅由于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造成的,也由于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下降造成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GDP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为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方面就不继续展开了。

另外一个,其他的再分配,比如说社保,我们的社保对于参加社保的员工和企业来说,负担是相当重的。我们的社保,各项社保加起来,五险加起来,还不谈住房公积金,企业的贡献和职工的贡献是职工基本工资的40%,如果大家都守法的话。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当然很多企业或者是员工没有参加社保,社保的参与率还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水平。另外对于收入比较高的人,他的收入有一部分不是基本工资,对于那些参加社保的企业来说,由于是这些企业中的低收入的员工来说,社保一个非常重的负担,对于企业是一个重的负担,对员工也是一个重的负担。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降低一点社保对企业和员工的这种负担,比如说国有企业的分红用于支持社保基金这样的手段,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就向大家汇报到此,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411/664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