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王建平:把握情绪与快乐握手
2012年04月26日 15:43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情绪中的基本部分与生俱来,情绪与我们终身相伴。情绪来时如山倒,去时如抽丝。一旦负面情绪酝酿已久且得不到缓解,便会对我们构成巨大的压力,甚至使我们染上心理或是精神疾病。如果我们把握了情绪,那么就可以与快乐握手。把握情绪首先要认识情绪;其次要理解情绪;再次是调节情绪。文稿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结合一系列鲜活的生活场景,提出了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CBT。由此,为大家开启了一扇管理情绪的窗户。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把握情绪与快乐握手: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和调节情绪。
一、认识情绪
情绪可划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类。情绪心理学家根据人们的表情,研究并提出了六种基本情绪,即:悲伤、快乐、愤怒、恐惧、厌恶、惊奇。基本情绪是一个自然的反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并且是与动物所共有的。复杂情绪往往内在地包含着几种情绪,或者它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情绪。诸如:责备、内疚、矛盾、无奈、痛苦、幸福、纠结等都属于复杂情绪。人人都追求幸福,可是究竟什么是幸福?幸福对于我们每个追求者来说是很难说清楚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复杂情绪,或说复杂情感。认识情绪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监测情绪
第一,现象监测。我们要注意体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似乎是习以为常的现象,这些现象极有可能就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前兆。比如,莫名其妙地产生胃痛、肠胃不适、失眠、疲劳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具有持续性。即便这种持续性病症表现不明显,仍然具有临床意义。这表明我们的身体在以某种方式告诉我们,你需要关心它了。如果说你的症状表现为,今天这疼一下,明天那痒了一下,尽管某些时候,症状比较明显,程度还比较严重,那么问题并不大。这种情况不具有临床意义。
对于具有临床意义的病例,我们需要到医院就诊。当你到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与自身感觉不相符合时,就是说各种检查都做了,可是什么都没有查出来。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告诉你去找心理医生。这类现象多半与“虚拟化”症状有关系,即心理问题转换成身体问题表达了出来,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另外,有的人总觉得别人设计陷害自己,甚至感觉自己的身体、思想都不受自我控制,而是受一些其他因素的控制,比如激光或是其它物理现象。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人们通常会盲目地把这种幻觉当做说不清的高科技现象。事实上,这属于精神方面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到精神科看的。心理咨询师称其为“超感现象”。
第二,“度”的监测。心理健康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没有精神,或说精神比较萎靡,以至于总觉得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不如以前那么有效率,做不了自己想要做的事,这时候就要给自己提个醒了,考虑心理是不是出了问题。另外,如果我们的精神出现了异常兴奋的状况,就是感觉好的不得了,不需要很多的睡眠,精力还非常得旺盛,这种情况就是躁狂症。抑郁病患者在吃抗抑郁药的过程中,往往会并发躁狂症。正常的情绪有一个“度”,当我们的情绪非常强烈,并且超过一定的持续时间的时候,这时的情绪就由正常的反应,转变成了一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帮助了。
第三,综合监测。我们时常会不知觉地成为被情绪所控制的奴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问自己,是不是不正常了?有精神病了?不是的。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患有了精神病,不能单单以心理现象的强烈程度,这一个维度做出判断。有时候,正常人的情绪激烈程度比精神病院的人还要强烈。监测情绪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的纬度,包括是否感到很痛苦,是否影响正常生活,持续时间有多长等等,甚至有时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比如,某些症状在我国被诊断为精神病,而在美国不一定会被确诊为精神病;反之亦然。
第四,情绪反应方式监测。情绪的敏感性、情绪的深度和强度、情绪恢复的时间、情绪的稳定性,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情绪的反应方式是不一样的。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有的人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但是2秒钟就没事了;有的人一点小事都会持续2个月。什么造成了我们这样一些差别?其中先天的成分很大,还有后天早年成长的经验决定了你对事情的敏感性。父母在孩子的早年教育中会给孩子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父母给了孩子基因,就是生物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与孩子早年互动的过程中,你又给了他基础性的影响。有的人先天就敏感,后天妈妈又不断地提醒他,这个东西危险、那个东西危险,这个孩子就会非常地焦虑。场景1:有些人觉得如果谈过对象,不跟妈妈说,心理就难受,而且对于恋爱中的言行只简单地说还不行。有些重要的言词不说都不行,甚至一些亲密的行为都得告诉妈妈。这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强迫症。场景2:我就是这么一个乖女儿,大学毕业呆在家里半年了,现在还没有去工作,也不想去工作。因为包括吃饭,吃这一口还是不吃这一口?妈妈的声音是必须让我吃,可是我想要保持身材,不想吃。然而妈妈的声音老在控制着我。这也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二)情绪的功能
我们都愿意要愉悦的情绪,诸如:幸福、快乐;不愿意要悲伤、自责、愤怒等令人不悦的情绪。可是,情绪往往不经我们允许,突如其来地溜到我们的身边,而且与我们终身相伴。那么,情绪到底从哪里来?情绪在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基本情绪可以避免我们被伤害。场景3: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突然一辆车朝你开了过来,你会怎样?本能地马上躲开。如果在这样危及的时候,你还要判断、分析,要不要躲开?恐怕早就出车祸了。为什么你会本能地躲开?因为面对危及生命突如其来的事件,你产生了害怕情绪。所以,害怕这种基本情绪保护了你的生命。情绪的这个功能让我们生存下来。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起到自我防护的功用。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基本情绪的护佑,这个种族就会泯灭掉。
第二,复杂情绪提醒我们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对于复杂情绪,我们不能够像基本情绪那么明显地觉察到,情绪本身在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我们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识别我们的情绪,就是了解清楚某一复杂情绪驱使之下所产生的行为,到底在是什么含义?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做,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场景4:如果你一位非常亲密的朋友或是家人在重大灾害中,诸如:1998年洪水、2002年地震、2003年非典等事件中去世了,由此,你可能会感到麻木,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场景5:我在2005年接诊过两口子,都是高级政府官员,他们25岁的儿子在美国因车祸而死。孩子的母亲三个月来没掉过一滴眼泪,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力气,除了对爱子的想念以外,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连睡眠和吃饭都会有问题。这一切是由巨大的悲伤情绪驱使的。场景6:我们与朝夕相处的爱人分开,会产生悲伤的情绪。悲伤提醒我们,所爱的人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处境的这种改变,需要我们用一些时间去处理、评估、适应、调整这种丧失。
不管是基本情绪,还是复杂情绪,都会引发我们情绪性的行为,或说情绪性反应。如果没有了情绪,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不能够生存下来。因此,对于情绪,通常我们不太讲控制,而是讲管理或是处理。因为情绪是对某一事件的反应,无所谓对与错。因此,不要想办法控制情绪,而是管理或处理我们的情绪。
第三,复杂情绪的缺失带来的困扰。我们都不想要悲伤的情绪,可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悲伤,也就不会有内疚的感觉。场景7:我曾遇到过一名不愿上学的16岁青少年。他对我说,我不可能回去上学,我已经习惯我的这种生活了。我问,你习惯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与那些哥们、姐们在一起。当我们缺钱的时候就去外面要点钱。我问,怎么要?他说,比如在医院门口、医院挂号处,那里人多,到那里去一般都可以要到钱。即便人家不给我们,也得想办法让他给。再有,我们哥们在一起吃饭,别桌的哥们令我们哥们不高兴时,酒瓶子一下就砸了过去,那桌一哥们的一只眼睛看着就飞了。这名不愿上学、执迷于混世的学生,说到他的这种生活,竟没有任何一种不适的情绪反应,简直就是理直气壮。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起悲伤情绪,就不会有对自己生命、对他人生命的敬畏,就不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不会有人格的尊严。所以,情绪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应该有的情绪一定要有,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度”。
二、理解情绪
一般地,我们看心理医生,主要是想要寻求一种好的自我感觉。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很少有因为自己“想法”不好来找我,多数来看病的人都是“感觉”不好。比如感觉到郁闷、纠结,心理有冲突等。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体验过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候能够表达出来;有时候根本就表达不出来。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情绪在影响我们,反正感觉不舒服。因此,理解情绪很重要。依据认知行为理论(CBT原理),我们提出了情绪的“三因素模型”,所想—所感-所行。
(一)想法引起情绪
在理解情绪的过程中,要搞清楚几个情绪产生的关键要素,即:情景、时间、地点,都有谁在、发生了什么、感受如何、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场景8:明天要和领导一起去汇报工作,产生了担心情绪,担心地连觉都没睡好。为什么会担心?当事人恐怕第二天自己会表现不好,不能胜任要做的工作。通常人们在做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这是很自然的。包括今天我坐在这里,面对众多的眼睛,感觉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也会紧张。因为我会考虑都来什么人?他们会喜欢我的讲座吗?如果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定要使每个人都满意,我就会在现场发抖;如果我这样调整自己的想法,我就能讲到这个水平,能听的听,听不了就走,正常的。那么,我的情绪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场景9:我帮同宿舍同学买了东西,同学在还这次买东西的钱的时候,我告诉他,上次的钱没有还呢。可是,同学说,已经还过了。由此,我产生了气愤、沮丧、自责的情绪。气愤的情绪好理解,想法在于,自己辛苦帮助同学买东西,分明是早应该还的钱没有还,仍然强词夺理地说,还了!着实令人气愤。明明是别人没有还他钱,为什么还要自责呢?想法在于:一是担心同学会觉得自己在钱上斤斤计较,很小人;二是觉得自己不会办事,当初应该早点让那位欠钱的同学还钱;三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笨,无法挽回令人气愤的局面。
由此可见,场景引起的这些情绪变化,与我们每个人对事情怎么看、怎么分析、怎么判断、怎么解释有很大的关系。
场景10:一年多以前,一位曾经就诊于数家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的患者,在做了系列检查后,被确诊为重症抑郁。我在与这位患者接触、观察一段时间后,认为他没有抑郁症。只是青少年成长中在人际交往、自尊等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说某种不适的情境、事情产生令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根本上与我们对这种情境、事情的解释、认知密切相关。给同学买了东西,同学没还钱,觉得自己很糟糕。周末从家里带来零食发给大家,发完以后觉得自己不会说话,连个零食都不会发,我这人真是比别人差劲。类似的事情,他都会与情绪连在一起。这是由深层次的性格因素决定的。所以,对于这位被确诊为重症抑郁的青少年,我们要从性格层面,帮助他去成长,而不是作为抑郁症来治疗。
场景11:有时候,某人说了某句话,你听出了话外音,“话外音”产生的源头在于你的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也许经过你的思维已经把人家说的话,或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都给改变了,这时你自己还不知道。就是在整个场景中,你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放弃什么样的信息,与我们的认知过程或说想法是密切相关的。可见,引起我们情绪的根源是想法,它存在于情境与情绪中间。因此,调节情绪关键是要改变想法。
场景12:老同学10年聚会,很想去,可是找理由不去。为什么不去?紧张。紧张的情绪从哪里来?是想法带来的。想法是:我不会说话,都30好几了,一说话脸就红,多丢人。腿会发软,腿一软,想跟人家握手,扑通一下跪下了,你说多尴尬。通常来看病的患者并没有想到这些,只是觉得自己很没用,现在连老婆都看不起我,社会上没有朋友怎么办得了事。同学里有当局长的、当处长的,我真是一个没用的男人。感觉到很冲突,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
场景13:教室里有这样一种场景,一名学生低头坐在角落,有焦虑的情绪。产生焦虑的想法在于:觉得别人看出我的眼神当中有恐惧。当我看他们的时候,他们都避开了。他可以给你举出太多的例子:某一次在班上刚看同学,同学就把脸转过去了。甚至到超市,我从二楼滚梯下来时,在上升的滚梯上,一位像我妈妈年纪大的女士看了我一眼,我刚看她的时候,她的眼睛就转过去了,随即头也转过去了。因为她看出我眼神里面有恐惧。这样,他哪也不能去。在不得不去上学的时候,就坐在那个角落里。在宿舍里面,一天都没有说话,没法呆,只想回家。感觉到郁闷。为什么会郁闷?他的一系列想法在告诉他,自己是一个惹人讨厌的人、不受欢迎的人、什么都不行的人。
所以,我们理解情绪的一个前提在于,情绪是由想法引起的,是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解释、假设、评价等。这些想法在不经意间时常地困扰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尤其明显地困扰着我们。
(二)情绪引起的生理反应及行为
场景14:当我们感觉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甚至令我们感到惊恐的时候,往往会伴随有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出汗,有的人会毛发会竖起,还有一些我们不能够直观看到的现象,诸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分泌、瞳孔放大等一系列的反应。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就是要把有助于力量产生的因素调动起来,集中到该去的地方。
感觉引起我们的行为,经常是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善我们的情绪。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身体让我这么做的,我必须这么做。对于情绪的自然反应,好像我们的身体知道该怎么做。场景15:抑郁的人感觉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无望,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行为表现为,躺在床上不做事情,一睁眼睛,这一天真难熬!这可以说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表征。对于社交焦虑症患者来说,人多的场合,不敢去,即使是为工作的需要都要找借口推托。场景16:有的人不敢看别人的眼神,看到别人的眼神觉得恐惧。对于在校的学生,在班里的行为表现就是不能够听老师讲课,因为不敢抬头看老师的眼睛。看同学的眼睛也不行,因此,只能坐在角落。
在我们生活当中人际关系,职业生涯的规划,亲子关系等等,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如果感觉到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心理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产生心理压力。在压力的情况下,负责情绪反应的大脑,包括: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可以调动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相应反应,做好应对心理压力的准备。通常在紧张的情况下,人体的热量很高,为了防止我们的身体被烧毁,就要通过出汗、哭泣来排汗,降温。感觉到工作有压力的时候,一旦你觉得睡下的时候,心脏蹦蹦蹦跳。该入眠的时候,负责入眠的副交感神经该兴奋,它不兴奋;不该兴奋的交感神经,它还在兴奋,就让你睡不着觉。脑子里面一大堆的事,不想也不行。情绪来时,夹杂着很大的能量,几乎是难以把握。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再累都不觉得,是情绪给了我们非常大的资源和能量。
(三)情绪把握的主动权自己手中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差错不可避免。有问题的人总觉得老天不公平,为什么快乐的事总是砸到别人身上,不快乐的事老砸到我头上。实际上老天爷没有长眼睛,没有选择性地要把什么东西砸到谁身上。关键是你选择什么。我们不可以要求别人怎么样,因为身边的人可能会表现自私,遇到了事情十有八九是不顺利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些人快乐、有些人不快乐,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些人、这些事。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事情。我们刚才进行了场景分析,是我们对场景的解释在影响着我们。可见,想要改变情绪,改变自己就可以了。我们往往说,改别人很困难,人家想改变你才能改,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往往会令人失望。我们出现了情绪问题,关键不在于别人,在于你自己。因此,情绪改变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学会用健康、合理的方式思考,那么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庸人自扰了。这是CBT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认知或说想法决定情绪。如果改变了想法,我们的情绪自然会得到改善。如果我们理解到这个程度,改变起来就容易了。
三、调节情绪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猿到人,进化在于我们脑壳变大了,我们的认知或说想法就在进化的脑壳里。爬行类动物开始有了情绪调节,但是不具备人类那样高级的情绪调节能力,因为爬行类动物没有大脑皮层,但是它知道害怕。人脑含有六层结构的新皮层。因此,大脑就会做出一系列的复杂反应。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大概一半的人对于自己的情绪可以自助,诸如自己化解情绪、找亲朋好友、团体组织聊天缓解情绪。大概还有一半的人就需要专业方面的帮助。场景16:有一次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四川那边的一个茶吧,那么简陋,但是很多人都去。为什么?我觉得里面蕴含有很多心理治疗的作用。有人曾经采访过一位常去茶吧的老大妈,她说,到了那里,大家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一起聊聊,换个角度想想,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没事了。
场景17: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接到10年同学聚会的通知后,焦虑开始上升,于是赶快打电话说自己肚子疼,去不了。以此为借口,拒绝面对自己害怕的社交。不去了,解决问题了吗?事实上会是这样,遇到这样一个同学聚会的场景,你紧张、焦虑,然后回避,你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一次、两次、三次之后,结果导致原来是大学同学聚会不去,后来发展到连朋友聚会也不能去,最后是一个人在家呆的时候,都觉得紧张。因此,这种身体调节肯定是无效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你感到害怕的时候不要回避,第一次让老婆陪着,第二次自己去,第三次再自己去。多次以后,焦虑就减弱了。慢慢地,你的自信就增加了,认知上就有了调节,所以说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关键是我们要用合理、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来调整。
调节情绪有很多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认知行为治疗——CBT方法。对此,我用大家能够入手的方法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CBT方法并不是最新的或者是位居第一的心理诊疗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疗的第一个方法。但是现在,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外已经成为心理诊疗的第一大流派。事实上,CBT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我们就认识到事件本身并不带来困扰,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想法在困扰我们。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都有这一理念。
第一步,当感觉不好的时候,不要继续往下想,停下来。找一找脑子里有些什么样的想法,或者闪过了什么样的想法、念头、画面,或者仅仅就是一个冲动,到底有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很难找,如果你不写在纸上似乎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它是一个自动的,下意识的念头。比如当汽车开过来的时候,我们知道跑,有时甚至都没有感觉到害怕,更不用去想,我觉得这是危险的。就是说,汽车来的一刹那间,我们往往是一种下意识状态。
第二步,问自己,我这个想法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其他的解释。对于一个事实,如果能够找出三种解释的话,你的情绪不会往下走。三种情绪会对应三种解释。因为负面情绪的出现,往往源于消极的想法。
第三步,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想法不等于事实。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处于被情绪淹没的状态。此时的推理,往往是一种情绪推理,不是一种理性的推理。这种情绪性的推理,往往推得我们朋友也没有了,同时,自己的情绪也糟糕得不得了。在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想法相当于哈哈镜,照不出真实的情况。
场景18:当我们出现抑郁状态的时候,整个世界会变得很暗淡,整个想法被消极情绪所包围。为什么会这样呢?回忆过去,一路灰色;展望将来,一片黑暗;当下也没什么好活的。因为你相信抑郁的大脑告诉你的一切,这种反应非常得快,我们把它叫做自动化思维。感觉上这种似乎很真实的情绪,反过来又进一步地强化扭曲的思维。如此循环,你就掉进了自己编织的那个网里面去了,以致不能自拔。抑郁症就是这么产生的。因此,这个时候我们简单的问一下自己,我的想法符合事实吗?我是否总是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并且草率地做出了负面的结论?我是不是因为一两件事情就否定了自己?我是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弱点,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是否选择性地提取处境中的劣势。
第四步,改变行为。怎么改变行为?
一要觉察到你这个行为是否受情绪的驱使。当情绪驱使行为的时候,你的行为往往是不理性的。这时,我们要问一下自己这么做的结果是使我感觉更好了,还是更糟了?是暂时的感觉好了,实际上使问题解决起来更麻烦了,还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要找一找诱发这种情绪性行为的因素。场景19:某一女孩子为了保持身体苗条,由于节食导致吃了吐,吐了吃。这是女孩子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导致的严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是有一定死亡率的。我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喜欢你这个课题,跟你做。我说,为什么?她说,我高中的好朋友就死于这个病。就是为了减肥,自己也意识到已经威胁到生命了,最后想吃,可是根本就吃不下去。她的下丘脑进食中枢已经受到很大的损害,没有进食的欲望。场景20:饮酒成瘾的人,在经过卖酒的地方,就会诱发他去饮酒。在生活中,当你有情绪性行为的时候,往往很难刹车。那么,从哪里刹车?从诱发因素下手查找。
三要制定一个计划。比如,对社交恐惧,考虑什么样的想法对我真正有效,我应该怎样做?我做什么的时候真正让我感觉好。做一计划。当嗜酒成瘾的时候,考虑到诱发因素源于:想通过喝酒排解郁闷?那么,这种办法真的能够让我缓解郁闷吗?或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呢?在情绪好的时候,就做出计划。或者把它写到很明显的地方,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提醒自己。制定好了计划,就要多做少想。往往脑子想的太多,就没有办法往前走了。尤其是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更是令你裹足不前。所以要多做少想。
四要行为先于动机。很多有情绪问题的人持有一种观点,等我感觉好了再动。如此下去,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马月了。所以说,不能等到感觉好了再动,一定要促使自己先动起来,由此促使自己感觉好起来。可以先从小的“动”开始,向前迈开一小步,逐渐地就会有大的变化,进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进步。场景21:一个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再经过数十次的治疗后,觉得困扰自己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方面开始。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睡眠和卫生,积极地锻炼。行动起来,改变你的感觉。因为感觉、想法、行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其他方面都会动起来,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情绪向良性循环的转变,开始于主动地改变行为和改变想法。就是由“所想—所感—所行”,转变为“所行—所感—所想”。这种循环的积极改变可以使人受到成功的鼓舞,由此进一步促使情绪的积极转变。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觉察你的情绪,理解你的情绪,挑战你的想法,端正你的态度,行为先于动机,行动多于想法。把握情绪,与快乐握手。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426/666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