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十八大前中央释放政策信号:加强党外人士任用已形成共识
2012年05月08日 15:01
一例党外人士人事任免案,给公众带来的,多是揣度性的制度猜疑。
这在万钢、陈竺同一年(2007年)先后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与卫生部部长时,体现尤甚。其时,不少业界、学界人士以为,党外人士“一把手”回归,时日可期。只是一去5年,未再见第三位党外人士正职部长诞生。
而一份专门性文件的下发,或许可以更为确定地说明:党外人士“一把手”的回归,大方向已定。
这份文件,全名为《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由中共中央于今年2月印发。
据新华网报道,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则称此文件“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在今年4月16日的“全国市地以上新任统战部长培训班”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再次提及这份文件,“努力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更大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加大党外人士在政府部门中正职安排的字眼,首次上了中共中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专门性文件。
可以说,这份文件来得极其合时宜。据《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的统计,在全国31个省(市、区)政府中,至今尚无正部级党外官员存在;而在省级政府20余个组成部门中,党外人士所任正职,往往只是其中一二,有近半数省份,其省级政府组成部门中无党外人士任正职。
另据统计,近40年来,党外人士基本任副职,甚至在升迁问题上,也基本上是按照“副职晋升”规律运行,也就是说,从下一级副职,直接升任上一级副职。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李小宁表示,这次的文件,就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他认为,尽管《意见》全文尚未公布,但从已经透露的信息来看,中央在大政方针方面,已经对加强党外人士的任用,形成了共识。
“我这个部长就是有职有权”
尽管在而今看来,党外人士任职正职部长,路途艰难,但在60余年前,这是最为稀疏寻常之事。
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资料,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任命的21位政府部长中,有10位是党外人士。
这些人名,我们至今耳熟能详,他(她)们是: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邮电部部长朱学范、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农业部部长李书城、林垦部部长梁希、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司法部部长史良。
报道认为,在战争年代,这些人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享有崇高威望,在新中国组建初期,“众多党外民主人士成为新政府组建时无法回避的人物”。
《协商共和: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一书,就讲到农业部部长李书城被任免时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组建人民政府时,周恩来提名一位无党派民主人士李书城担任农业部部长,结果连不少民主人士也表示不熟悉此人。
周恩来解释说,李书城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是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军司令黄兴的参谋长,而且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一大”就是在他家里召开的!
但资料还特意提及,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党外人士也能做到“有职有权”,而不是成为只具有象征意义。
从职业结构上看,这10位部长中,至少有5人,属于“业务对口”:梁希、马叙伦都是业内名家,邮电部部长朱学范是邮务生出身,司法部部长史良的本行是律师,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是著名作家。
从国民党将领到新中国的水利部长,傅作义的“行业跨度”,应该是最大的。不过,据傅作义的秘书回忆,傅作义每年有大约1/4的时间会到水利工程工地去,到水灾严重地区去,“了解规划、设计和施工情况”。
“我这个部长就是有职有权,水利部党组(书记)李葆华同志非常尊重我,我也尊重李葆华同志,我们互相商量,肝胆相照,没有什么隔阂。”针对“民主人士只是一块招牌,有职无权”的说法,傅作义曾如此现身说法。
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去世时,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徐运北回忆说:“她当的是实职部长,既不是有职无权的挂名部长,也不是与党争权。她很尊重党组,党组也尊重她。她有不同意见,也敢提出。”
“副职现象”
只是,这一段任职历程,很快因“整风”、“反右”、“文革”而中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首任粮食部部长的党外人士章乃器,未过几年,就被打成右派,他的部长职位也一并被撤销。
章乃器的命运自此转折,数年后的“文革”更使他跌入人生的低谷,直到1980年,他病逝3年以后,才获平反。
在章乃器之子、近代史学者章立凡看来,章乃器的命运,几乎是那个特殊时期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命运的缩影。特别是“文革”爆发后,一些北京红卫兵发出致各民主党派的《最后通牒》,限令各民主党派在72小时之内自行解散。
1972年,傅作义辞去水利部部长一职。而正是以此事为契机,之后的35年时间里,党外人士再无任何人担任中央政府部级正职领导干部。
甚至不仅是正职干部,“文革”期间,地方政府副职中的党外人士也都很少。《瞭望》新闻周刊曾写道,党外人士的政治春天,随之结束。
“文革”后,各地政府副职开始出现党外人士,特别是在200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都有一名党外人士任副职。不过,党外人士扎堆正职的现象,不再出现。在国务院系统,除了之前提及的万钢与陈竺,其余10余名任职的党外人士,皆为副部级干部。
这其中,包括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等。
从这份名单不难看出,党外高官分布广泛,但仍然难以摆脱“科教文卫现象”的桎梏。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廷华认为,这也是由党外人士的人才构成情况决定的——民主党派一直以来都是知识分子为主,担任专业技术性强的领导职务也算是“专业对口”。
另一重现象是,而今的多数副职党外高官,此前都是从下一级副职提拔上来,直接提拔至上一级副职。
比如,2004年2月加入致公党的谢广祥,当年3月就任安徽省淮南市副市长,11月任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正厅级),2008年当选为副省长(副省级);黑龙江的程幼东,1995年从中学副校长任哈尔滨市教委副主任,一年后任哈尔滨市副市长,2003年任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天津的张俊芳,2002 年任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正局级)的第二年就任天津市副市长(副省级);重庆的谢小军,2000年11月至2002年4月还是重庆市农办副主任,2003年就任重庆市政府副市长。
“党派色彩不应过分强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外人士的“正职扎堆”、“有职有权”与而今的“教科文卫”、“副职现象”形成一种鲜明对比。部分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敏感问题,对此避而不谈。
不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罗富和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刚刚建立,党外人士中,集聚了大量经济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出于发展经济社会的需要,选择了很多优秀的党外人士出任部长。“现在,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应该说,中国共产党集聚了中国最大部分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现在看待党外人士出任国务院部委正职领导的现象,不能仅看简单的数字或比例。”
袁廷华则从另一角度解读这一现象。他说,党外干部的提拔,大多是由副职到副职,直接跨过了不少层级,因此,形成了一个党内罕见的现象:火箭式提拔。“不少党外干部因此缺少实际的锻炼,进而难以挑起正职的担子。”
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学界曾呼吁,为去除党外人士“副职现象”,应给党外人士出任政府部门正职,设定一定的比例。
对此,罗富和并不赞同。他说,从全国人民和全社会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如何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问题,“党派归属的色彩不应该被过分强调”。
他认为,在党外人士出任政府部门正职领导的问题上,并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更多要看,我们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有没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担当这样的职务。”
“厅长、书记,听谁的?”
但从各地实践来看,完全说没有制度性障碍,有失公允。最典型的问题便是:厅长或部长(党外人士)是否参加党组会?一个是厅长,一个是书记(党组书记),究竟听谁的?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主委姚志彬就提到,党外人士一把手的权力,不像党内干部一把手那样(权力)完全到位,因为还有党组书记。
实际上,在有党外人士任职正职领导干部的地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正是最为棘手之事。
姚志彬认为,党内党外应该是一样,不能把党外干部看作是外人,他有属于他的权力和职位,那么,就放手让他大胆去做。
无党派人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提及,她与三任党组书记合作过,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遇到重要问题,党政主要领导首先讨论,形成初步共识,再和班子成员商量、形成集体共识后,再推进实施。
上海市委统战部的一次会议也曾提及上海的解决之道: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规定,党委会议题确定前,书记与主任先行沟通,涉及行政业务工作的重大问题,书记要与主任充分讨论和酝酿;涉及干部人事任免事项,在民主推荐考察基础上,经书记与主任充分沟通并征求意见,以及党委书记与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干部处处长共同酝酿后,提交党委会讨论决策。
对此,《意见》首度规定:党外领导干部一般应“列席党组会议”。这个规定,李小宁解读为:一方面要服从党组的领导,另一方面在集体领导下对分管的工作负责。
“比如一个厅长是党外人士,当有重大决策需要党组决定时,他虽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他能够列席会议,作为相关工作的分管领导,可以在会上介绍情况。”李小宁说。
另一个待破解的难题,则与罗富和的担忧一致:有从政技巧的党外人才处于匮乏状态。曾在统战部门工作,现任中共安化县委宣传部长的林玲就曾撰文指出,常常是职位出现空缺时,却一时难以找到有经验又合适的党外人士。
对此,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干部局局长张献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意见》注重对党外人士的实践培训,以弥补党外代表人士行政领导岗位历练不足的“短板”。
“目前,中央统战部已经在上海、贵州、甘肃建立了党外干部实践锻炼基地,从去年起已组织10名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张献生说。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508/6676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