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上)

2012年05月10日 13:19

不同于美国从军用转向民用的发展路线,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外向内引进,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这一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起点高,我们不必从...

不同于美国从军用转向民用的发展路线,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由外向内引进,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这一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起点高,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慢慢研究;二是速度快,我们可以在短短的5到10年内把发达国家长达30、40年积累起来的东西全部建立起来,而且体系非常完整,并且凭借我国工业体系完整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确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优势。

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概念

第一个是技术密集度。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来看,其核心是技术密集度,高技术主要体现在技术密集度上。技术密集度评判标准很多,比如研发人员的密集度,即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再比如研发经费占比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是主要是这两个指标,其中用经费的密集度来测算更为常见。理论上来说,经费密集度通常有三个指标:一是研发经费和销售收入比;二是研发经费和工业增加值比,它比研发经费和销售收入比标准合理的地方在于研发经费和增加值的关系更密切一点,因为研发经费投入了,但收入增加可能跟研发没有直接关系,而工业增加值则不同,它除了成本这一部分外,更多是同研发密切相关,所以我国也通常采用研发经费和工业增加值比来衡量;三是研发经费和利润比,利润比增加值更能体现研发的成果。

第二个是高技术产业的分类。主要包括两类: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高技术产业分类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但大概只是存在于国内,在国外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借鉴国外的概念,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为什么叫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从高技术来说,我们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概念,但是按当时上世纪80年代国内高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落到产业上的非常少。欧盟经过多年的调整,高技术产业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医药制造业,二是航空航天制造业,三是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四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五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如果按照美国或者欧洲的概念,当时我国几乎就没有多少这样的产业,政策导向的作用就可能非常有限,而我们希望的是不仅要鼓励发展高技术,而且也能够鼓励发展新技术,所以就把新技术也放了进来。直到现在,在国家统计中才会严格按照欧盟的统计指标,而高新技术产业这个概念只用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既有同欧美国家相似的一些统计口径,也有一些我们国家比较独特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正规分类中还算不上是高技术产业,但对我国来说还是值得鼓励发展的。

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需要有一个认定,早期的企业认定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研发人员的比例,另一个是研发投入的比例,后来还把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研发服务型企业分开了,因为结构上还是有差别的。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前些年,我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时候,曾经认为高技术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后来又加入了高情感,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上看,这几块我国的发展都不高。

从投入上看,我国的投入比发达国家少的多,比如发达国家在航空航天上的研发投入比例都在10%—20%,甚至有的国家高达30%,但我国几乎没有一个超过10%的项目。

从风险上看,风险主要是研发投入风险,它同投入的数量多少有关;其次是技术风险,如果原创是别人的,自己只是接过来从事生产工作,那么技术风险也将是有限的;再次是市场风险,如果对方只是利用你的市场,市场营销由他们承担,虽存在风险但对自身来说并不大。

从产出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收入是非常可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也在全世界处于前列。但如果扣掉成本费用,真正的利润就少很多了,几乎90%的利润都被发达国家拿走,留下的只是“打工费”而已。对此,我们不必抱怨过多,因为归根到底大多数风险和研发投入都是别人做的,我们只负责加工,而且附加值又不是很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含义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它就可以知道中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国的高新区发展十分迅猛,国家高新区的总收入从2000年不到1万亿,到2009年已经接近8万亿,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20000多家,到2009年已经有53692家。虽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

我国的高新区发展十分迅猛,国家高新区的总收入从2000年不到1万亿,到2009年已经接近8万亿,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20000多家,到2009年已经有53692家。虽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新区的企业并不都是高技术企业,里面生产的产品也并不都是高技术产品,因为很多高新区在初建的时候没有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而地又不能荒着,同时园区内也确实需要部分配套企业,所以这个收入和企业总数中是掺杂着部分水分的,但大趋势没有改变。从高新区的增加值和利润率上看,同样反映了这样一个趋势,只不过相对来说变化没有那么大,2000年到2009年期间,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稍微有点波动,但是基本都在25%左右浮动;高新区的利润率略有下降,2000年曾经超出过6%,但是此后就一直在6%以下,到2009年略有上升,达到5.7%。但就个别产业而言,差别就比较大了,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率下降特别快,在2008年的时候统计是2%。

加入WTO以后,国外也将一些研发基地转移到中国来,分为研发中心和研究院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占比最大,它是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发,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第二种类型是把目标市场作为区域研发总部,比如说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研发基地,面向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还包括整个亚洲地区。选择在什么地方建立区域研发总部,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研发人员数量和素质、劳动力成本、配套设施以及整体环境。

从高新区的研发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产品的品种数里面,将近80%都是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有15%左右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其他的来源还包括研究机构和其他。但是从产品销售收入分成来看,国外15%的技术,获得了将近35%的收入,而我们制造了产品的80%,只拿到了60%左右的收入。出口创汇上就更不一样了,使用国外引进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它的出口创汇占了40%多,而使用我们自主研发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销售收入占了60%,但出口创汇比重就只有50%多。

从总体来看,高新区各企业间的差距比较大,按照现行规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才能算是高技术企业,而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企业中能够实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的只有18.5%,研发投入占销售投入达到2%—3%的有44.4%,如果我们认为这两个比例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2%以下的是将近25%,还有将近15%是1%以下,也就是说基本上只生产不研发。比如说苏州的一些企业,虽然产量很大,但基本是生产装配,做好了就发出去,属于出口型企业,研发支出非常有限。

这些研发投入占比不到2%的企业说明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路径,就是通过大量的引进建立高技术产业,其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研发,而是为了能够销售获利。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开始明白过去的路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收入那么低,不断受到别国的控制,特别是出现了区域和国家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再甘心于给别人做“打工仔”,逐渐提出来要搞研发,国家也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明晰了创新概念。

自主开发并不是想做就做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积累。2006年我们提出的中长期发展科学规划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然后很多城市就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城市,科技部还专门做了试点。实际上建立创新型城市,首先要建立创新的概念,其次是对高技术产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而且有相应的配套,最后还要有为该产业发展服务的服务体系。

从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评价指标来看,它把整个创新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新资源,包括研发投入、科研人员和研发设施等;第二部分是知识创造,表现在研发完成之后有多少论文和专利;第三部分是产业创新,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第四部分是创新绩效,包括销售收入和利税;第五部分是创新环境,包括政策服务体系等。我们主要看一下其中的三点。

首先,创新资源。我们发现占有较多创新资源的,未必是知识创造多的;知识创造比较有实力的,未必产业创新上有优势。指标之间互有联系,又有差异。那么,为什么占有的资源多,却未必能够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创新上有正向效果呢?成正比应该来说是正常的,之所以说不一定,主要是因为还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较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于前几个指标的相关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如果将来要建立高技术产业的话,不仅仅是建立企业,关键是创建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服务体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以比较少的资源投入产出较多的知识,然后产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绩效。因此,从效率角度来说,并不是资源占有和知识创造越多越好,而是如何能够有效使用资源。

其次,知识创造。对于一些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地区,未必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借鉴邻居。比如北京石景山区的创新资源有限,而海淀区占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它投入多,产出却很有限,原因在于企业在中关村的各项成本在不断攀升。原先北京市想捆住产业不让走,后来想通了,允许像联想这样的知名企业把加工装配基地搬到广东去,这就为石景山区招商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海淀的企业来石景山投资。与此同时,北京还必须改变评价指标,不能再以GDP和产值规模来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而是主要考察一个区域(比如海淀区中关村)的研发能力,这样才能让一些区域放心地将处于生产环节的企业外迁,专注于研发。

第三,创新环境。严格来说,硅谷和中关村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美国政府给予硅谷的支持很少。一个国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发现,美国高技术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同性恋人数分布特点高度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为高技术人员都是同性恋,而是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开放,高度包容。这实际上说明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政策的需求。宽松的环境是多方面,众所周知,高技术研发人员中不乏霍金、陈景润这样的人才,他们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但是一旦有成果出来就是惊天动地的。如果把这些少数的特殊人才排斥出去的话,可能很多高技术产业就无法发展起来。所以,在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决策中,一定要考虑它同传统产业的区别。对于特殊人才的评价,也很可能不同于普通人,不能拿群众关系、家庭关系等一般的标准去套,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一群离群索居的人。

关于战略新兴产业

前两年学术界曾讨论过战略新兴产业这个概念,除了战略新兴产业之外,当时还有一种提法叫新兴战略性产业,而且这两种概念政府领导人都使用过,现在基本就用战略新兴产业这一个概念。我们知道一个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它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带有主观判断的性质,而新兴产业是客观成长起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人所无法想象的。如果用战略新兴产业,就是说它是以一个事实为基础,然后在这些新兴产业里面做选择,选择一些作为战略性产业。反之,则是首先要预想到若干战略性产业,然后从中发展了部分产业。这两种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战略选择和产业客观发展的关系。

第一,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战略新兴产业的部分内容早就存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业内对此还有很多争论,但是几乎都认为危机的爆发证明原有的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去考虑未来新的增长点。我国所选择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世界的共识,或者说大多数是国外先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我国选择了若干更适合我国、更具优势、能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这次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也有过争议,主要是规划中所涵盖的部分产业和已有的五年计划中的产业有一定的交叉,这虽然有利于国务院来操作落实,但是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是由发改委负责的,是由其他部门来组织的,这就涉及谁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问题。

确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先确定两点,一是所选择的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二是要有重大发展需求。换句话说,选择的战略新兴产业都是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重要技术尚未解决,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发展前景被市场看好,但尚未能转化为现实的产业。

我国在选择战略新兴产业时,倾向于已经取得一定技术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我们不想核心技术完全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交过学费,加入WTO以后,高技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2010年后我们发现,产业规模是变大了,可发达国家早已“埋下的炸弹”也引爆了。比如DVD制造,产业在发展的时候,国外默许我们无偿使用,一旦产业发展的足够大,就开始伸手向我们要专利费,如果不交,企业就要退出市场,如果交,他们就可以坐收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是一箭双雕的计策。在当前的很多产业中,我们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是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所掌握,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被引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510/668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