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揭秘中国海军最早的海外护侨记录
2012年05月21日 05:16
1912年5月末,历经30850海里航程,海圻舰按原航线返回出发港上海杨树浦码头。这次出航,是为行将就木的清朝执行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外交使命。在它的传奇航行中还包括一段中国海军最早的海外护侨记录
其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它出国时的舰旗还是满清的黄色青龙旗,归国时却已变成了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此时的中国大地已不再是帝制时代
1912年5月末,历经30850海里航程的海圻舰按原航线返回出发港上海杨树浦码头,而此时的中国大地已不再是帝制时代。
“海圻”号巡洋舰是甲午海战后清朝购买的两艘大型巡洋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海军一艘极具传奇色彩的战舰。从甲午战争后到抗战爆发的近40年间,它一直是中国海军的第一大战舰,素有“海上王”和“天朝海军第一舰”之称。
北洋政府时期一度官至海军总长的前清海军名将程璧光,曾亲自赴英国监造了这艘著名的战舰,并成为它的首任舰长。
剪辫子
191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病逝,其子乔治五世继位。英国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和盛大的海上阅兵,并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的200余艘军舰参加。
1910年12月,清政府决定派贝子衔镇国将军载振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英国致贺。同时,指示海军选派人员和军舰参加。
1911年3月初,海军大臣载洵报告称:“英皇加冕,大阅兵舰。拟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巡洋舰前往。”清政府予以批准。
清政府派“海圻”号远航,还有另一项重要外交使命,即访问美国和墨西哥。1908年美国舰队环游世界时,曾在厦门受到中国海军的优待。事后,美国海军部多次邀请中国海军回访美国,一直未能成行。此次“海圻”号前往英国,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访美。而前往墨西哥,是因为那里发生了严重的排华事件,中国驻墨公使请求派军舰前往保护华侨。
接到清政府海军部安排不久,因特使载振决定乘火车走陆路前往欧洲,“海圻”便由程璧光直接带领赴英。
可见,派遣海圻舰出使大英帝国、做环球航行,带有炫耀实力、宣扬国威的意图,也是一次空前“体面”的外交行动。
而未来几个月中,中国政局戏剧性地激烈动荡,注定了中国海军的首次环球之旅也是富有戏剧性的。透过这次颇具传奇色彩的远航之旅,我们可以领略到清王朝在世界舞台上最后一抹意味深长的背影。
1907年6月,清政府在陆军部下设海军处,统一领导海军的重建工作。海军处暂设机要、船政、运筹3个司,程璧光被任命为船政司司长。
1910年12月,海军部正式成立,在海军中首次实行军衔制。程璧光和长江舰队统领沈寿二人被授予海军协都统,相当于海军少将军衔。
被圈选赴英的“海圻”号军舰,可谓当时中国海军中的翘楚。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很快又着手重建海军,至1910年海军部成立,已经具有当年的规模。
主管海军事务的衙门先后从英德等国买回43艘军舰,但因囊中羞涩,只有从英国订造的“海圻”号巡洋舰够大、够先进。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是分别从英国、德国订造的两大、三小以“海”字开头命名的巡洋舰,称为五海军舰,其中尤以在英国订造的两艘大“海”字舰最具战力,“海圻”就是两艘大“海”字舰之一。
“海圻”号巡洋舰当时被称为“穹甲快船”,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总造价计328242英镑,排水量4300吨,舰长132.3米,舰宽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海里/小时,马力1.7万匹。舰上装备有各种口径的舰炮34门,鱼雷发射架7座。
在当时清政府官员权贵的眼中,“海圻”号可称之为“镇海之宝”。尽管兵微将寡,但朝廷里的达官显贵们却迫不及待地拿海军作为外交使节,发挥“移动国土”的作用。其规格之高,兴办之隆,在清朝260多年的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海圻舰管带汤廷光,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任命他担任海军部长。
此次远行,“海圻”号共载官兵450人左右。出国期间,全舰官、生、兵均按月领取比国内多一倍的双薪,仿照英国海军军服样式订做了军服,可见此次远行受到了清政府的格外重视。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911年4月21日)下午2时30分,上海黄浦江杨树浦码头,在其他中国军舰的礼炮致敬声中,盛装的海圻舰从上海杨树浦军港起锚远行。
海圻舰出长江口进入东海,穿过台湾海峡,直下南中国海驶出国门,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通过亚丁湾进入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
在从新加坡驶往科伦坡的途中,程璧光置天朝律令于不顾,在后甲板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既然服饰仿从英制,留着一条辫子反倒显着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了。”他下令本舰士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以符合世界潮流。此举获得全体官兵的一致拥护。但也有一些老兵把舍不得剪下的发辫,用红布包裹,寄回家乡。
这一令人瞠目的举动,似乎为日后全体官兵毅然易帜,埋下了伏笔。
礼炮战和加冕庆典
海圻舰沿途先后访问新加坡、科伦坡、亚丁、塞得港和直布罗陀五大海港。
每抵一港,中英海军都依照国际礼仪升旗鸣放礼炮。在亚丁港,中英军舰先是互致礼炮21响,旋即英舰又向程统领致放礼炮15响。按礼仪,海圻舰应立即如数鸣炮答礼。但这时程统领却谕令炮手中止鸣炮。全舰官兵不知就里,都吓出一身冷汗,英国海军官兵也被这有来无回的炮声搞懵了:中国海军难道连起码的海军礼仪都还没有学懂?
程统领令翻译官传话:“叫英国人看清楚我舰桅杆上的将军旗是什么衔级再行礼,不要乱放炮!”英国人这才恍然大悟:海圻舰挂的是少将旗,而他们行的是中将礼———多放了两炮。英国海军立即发出国际灯光信号,向程统领道歉,并重新按少将规格鸣放礼炮13响。程璧光这才准允回敬礼炮13响。此事不仅没有酿成外交风波,英国海军官兵还纷纷称赞中国海军的程将军有“君子之风”。
进入大西洋后,海圻舰沿大洋东岸北上,进入英国第一个沿海港口———普利茅斯港停泊两周,至6月20日,驶抵朴次茅斯军港,泊于港外斯匹赫德锚地,静候多国海军编队海上大校阅。
从上海到朴次茅斯,航程10470海里,历时近两个月。
清政府派驻英国的大使刘玉麟早已从伦敦驱车前来普利茅斯迎接慰劳远道而来的海圻舰官兵。普利茅斯市市长为欢迎海圻舰访英特别举行了盛大游园会。
1911年6月22日上午10时30分,身着深红色礼服的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乘坐由八匹高头大马牵引的四轮大彩车,前往伦敦坎特布里教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接受加冕。专使大臣载振和程璧光、海圻舰舰长汤廷光及随员、驻英公使刘玉麟乘车参加了盛典。
不过半小时的路程,沿途所经街市派出五万之众的部队担任警卫,数十万群众一起拥上街头,夹道欢呼,争睹新王与王后之风采。
6月24日上午11时许,乔治五世国王与玛丽王后在海军第一大臣的陪同下,携皇室贵族、本国阁员及各国专使,乘3艘大型豪华游艇检阅多国舰艇编队。中国专使载振和程璧光统领应邀乘英王所在的第一艘校阅艇观看海上校阅。
当3艘校阅艇驶出朴次茅斯港口时,英国皇家海军旗舰首先施放礼炮一响,接着,所有参阅舰艇按规定时间间隔,同时鸣炮21响。霎时,隆隆炮声响彻碧海,滚滚硝烟弥漫蓝天。英王乘校阅艇接近校阅区时,80多艘各型战舰分八行威武阵列,全部满旗高悬,舰上军官着黑色常礼服,水兵着黑色呢军服,昂首挺立,在甲板分区列队。英王乘坐校阅艇一一校阅军舰,每到一舰,该舰乐队高奏英国国歌和本国国歌,官兵肃立致敬。隆重壮观的海上校阅式进行了整整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回港途中,乔治五世和王后在座船上接见了载振和程璧光,对中国军舰万里远航而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赠送加冕银牌一面作为纪念。
南美护侨
海圻舰赴英途中,墨西哥的排华暴乱升级。
最早进入墨西哥的华人,是在西班牙殖民者的马尼拉大帆船上执役的中国船员。17世纪前,很少有华人定居墨西哥;17世纪后,在墨西哥首府墨西哥城才出现屈指可数的几个华人银匠和剃头匠。19世纪初,旅居墨西哥的华人还很少,但在19世纪后期的20多年内,由于迪亚斯总统实行鼓励外国投资和移民垦殖政策,并于1899年和中国满清政府签署了友好通商条约,于是许多华人涌入墨西哥。
进入墨西哥的华人最初多在铁路、农庄和矿山劳作,或以洗衣为业,后转而从事日用百货、蔬菜的批发和零售,成为较为殷实的商户。他们在墨西哥组织中华商会,同时和美国华商保持着广泛的商业信贷联系。到1910年,旅居墨西哥的华人已达13200多人,最高峰时达27800多人,大部分定居在墨西哥北部诸省,包括托雷翁城。
托雷翁城华人的勤奋和财富引起了当地墨西哥人的嫉恨和不满。1911年5月5日,一位名叫赫苏斯·弗朗里斯的墨西哥人,在邻近托雷翁的城市戈麦斯帕拉西奥发表街头演讲,指责华人不仅抢了墨西哥人的饭碗,还在赢取当地妇女的感情方面都是危险的竞争者。
他还指控说,这些外国人,在托雷翁发了财,便囤积金钱,然后寄回中国。他更不遗余力地攻击华人在日用百货、蔬菜种植和销售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号召墨西哥人驱逐华人。可以说,弗朗里斯的反华演讲,为此后不久发生在托雷翁城内的大屠杀惨案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1911年,墨西哥爆发革命,迪亚斯总统下台。墨西哥国内政局一片动荡,华侨成为动乱的牺牲品,以至于酿成震惊世界的流血惨案。在墨西哥暴民和叛军的打劫下,在墨西哥投资经商的美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但和中国人所遭受的大屠杀和野蛮洗劫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
5月13日星期六凌晨,4500名叛军四面包围了托雷翁城,和人数只有800名的联邦守军展开激战。战斗持续到星期日晚上,联邦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随叛军涌入托雷翁城的暴民们约有4000余人,大都来自托雷翁城和近郊地区。他们涌入华人商铺集中的商业区,大肆洗劫和破坏商铺,在大街上到处追杀中国人,抢他们身上值钱的东西,剥走死者身上的衣服之后还残害尸体。
据称,在这场暴乱中,303名华人丧生,财产蒙受重大损失。康有为保皇党旗下的华墨银行首当其中,遭到重创。此外,托雷翁城内一个华人活动中心、40家日用百货市场、4家洗衣房、5家餐馆、10个菜摊、23个食品摊以及数个菜园都悉数遭到破坏。死者中还包括5名日本人,他们是因被误认为中国人而惨遭毒手的。与此同时,古巴等地也掀起一股排华高潮。
事发之后,清政府驻墨使馆代办沈艾孙急电国内派舰护侨。清政府马上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抗议,聘请国际调查员就屠杀惨案提出赔偿要求,并电令“海圻”号前往护侨。
8月中旬,海圻舰首先驶抵古巴首都哈瓦那。旅居古巴华侨总商会闻讯,组织数百人到港口迎接,并在中华总商会隆重举行欢迎宴会,为远道而来的祖国亲人接风洗尘。据亲历者日记载:“一时宾主咸集,如逢老友,如归故乡,无不开怀畅饮,谈笑风生,极人生之乐事。”更令官兵们感动的是,每当离舰登岸,一遇侨胞,无论男女老少,都竞相请至家中,盛情招待。临别,还赠送各种纪念品。如遇同乡同宗官兵,则更是一请再请,情真意切,令人难忘。
舰队的到来,让古巴政府对华侨的态度产生了变化。海圻舰抵达古巴第三天,古巴总统被迫接见了程璧光和汤廷光,表示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签订了讨好华侨的“城下之盟”。
在“海圻”号停泊古巴的几天里,清政府向墨西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个满意的说法。大清国驻墨西哥代办沈艾孙,向墨西哥政府提起交涉,要求惩办凶手、抚恤死难者家属、设法保护华侨,提出30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赔偿要求。
墨西哥政府看到大清“大军压境”,又有美国政府的表态支持,墨西哥政府被迫就排华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基本接受了缉捕暴民、抚恤和赔偿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等要求。
当时墨西哥国内政局正处于动荡之中,难以展开正常的外交活动。程璧光请示朝廷,国内认为墨西哥国内的动荡局势在短期内不可能结束,在此情景下难有作为,于是电令“海圻”号,不必再访问墨西哥了。“海圻”号取消了进军墨西哥计划。
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此后不久,中国也发生了革命,清王朝也面临灭亡的厄运。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当局对华侨作出的赔偿承诺也不了了之。
海外易帜
“海圻”号原计划从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回国,这样不仅能完成中国海军第一次环球航行,而且航程也比沿原航线回国整整缩短三分之一。但考虑到“海圻”号的存煤量有限,单舰横跨广袤的太平洋存在一定风险,最终还是决定原路返航。
1911年9月初,海圻舰离开哈瓦那,顺访位于大西洋中的英属百慕大群岛首府哈密尔顿。3日后,解缆续航,返抵英格兰西北岸的巴罗因弗内斯港。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很快传到英国,全世界为之震惊。
海圻舰三副黄仲煊,早在烟台海校学习期间就秘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武昌起义前他就在舰上展开地下活动,争取海圻舰在海外易帜,扩大国际影响。武昌首义胜利的消息传来后,黄仲煊立即率骨干分子公开请求程璧光领导全舰官兵参加革命大业。经过与驻英大使刘玉麟一番紧急磋商,程璧光、汤廷光同意领导全舰官兵加入革命阵营。
程璧光为此专门集合全舰官兵在甲板训话:“各位近日所议,我已皆知。你们任何人如欲回国参加革命工作,请站到右舷,不赞成的站到左舷!待我说出‘一二三’末一字时,即请各位按自己的意愿,决定行动。”言毕,程璧光略为停顿了几分钟,接着高声喊出“一……二……三!”
霎时,列队舰甲板左舷的官兵全部移至右舷,而站立右舷的官兵无一人走过左舷,就连访美时纽约海军造船厂厂长罗伊泽将军赠送给程统领的那只白色波斯猫也不例外。
1912年1月1日,是中华民国元年元旦。海圻舰在巴罗港举行了隆重的易帜仪式,降下黄色青龙旗,升起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1912年5月末,历经30850海里航程的海圻舰按原航线返回出发港上海杨树浦码头,所有官兵除水兵王福乾等四名病故外,全部安全回国。而此时的中国大地已不再是帝制时代。
1913年5月,程璧光及全舰官兵受到民国政府的嘉奖,程璧光因“经年远使,督率有方”,被授予二等文虎勋章。
1916年,程璧光被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为海军总长,后因不满段祺瑞愤然辞职,率领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并出任海军总长。1918年2月,程璧光在广州遭暗杀致死。
海圻舰在后来的18年之内换了6个东家。1937年9月25日,为了保卫江阴防线,“海圻”号自沉于江阴。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521/6708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