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养育费已超过房贷 当"独一代"遭遇"独二代"

2012年05月31日 14:59

 

作为“独一代”的孙波拥有如下亲戚:3个舅舅,3个伯父,1个阿姨;2个堂姐,1个堂弟,1个堂妹,2个表妹,1个表弟。两个月前,孙波的儿子出生了,他没有舅舅,没有伯叔阿姨,也没有堂、表兄弟姐妹,成了孤独的“独二代”。

“自从儿子出生后,家里每个月的开支起码多了3000元。我们虽然买不起最好的,但也不能给孩子最差的。”孙波说,光是在医院将孩子生下来,方方面面的费用在1万元以上。

“我们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孙波说,他的父母和岳父母也都是普通职工。孙波的妻子在一家制造企业做会计工作。孙波结婚后,住进了新房。房子是按揭的。所以,当儿子出生后,孙波骤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小孩的养育费用已经超过房贷,成为家庭的最大一笔开支。

“小孩子的一切用品和大人都是不同的,就连浴盆也得小孩专用的。”孙波妻子坐月子的时候,还请了月嫂,每个月4200元。“小孩刚出生如何带,譬如抱的姿势和怎么喂养,我们都没有经验,而父母以前带孩子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了。”所以,孙波认为,在妻子生下小孩的那个月,请一个专业的月嫂来帮忙照顾是有必要的。

有了小孩后,就要开始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做储蓄准备了。而在生孩子之前,虽然每个月要还房贷,但孙波的生活还是轻松惬意的。譬如下班后去外面吃饭,看场电影,但现在这种可能性很小了。

“我们得围绕孩子考虑更多的事。”譬如保险。这源于推销员,孙波儿子刚出生没几天,就有人打电话来推销教育定投之类的保险或基金了。虽然孙波没有立即答应,但这也促使他往这方面去考虑。

孙波的妻子生下孩子,从医院出来后,去了湖州的娘家。每个周末,孙波都要去湖州照顾妻儿。

妻子的产假为三个月,再过一个月,妻子就要回杭州上班。那么,到时候孩子白天由谁来带?孙波说,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已经退休了,母亲将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照顾孙子。说到这里,孙波说他有点内疚。因为父母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刚退休,还没来得及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又要来全心全意地带孙子。而且,父母还要照顾孙波的奶奶。

“这样一比较,父母的压力其实比我们大得多。”但有什么办法呢?孙波说白天他们都要上班,只有父母来带,若仅请一个保姆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孙波谈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言辞里多是怜爱。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成为没有亲戚的一代,儿子的童年将是另一种状态。

孙波的父母都是杭州本地人,所以他的亲戚都在杭州:3个舅舅,3个伯父,1个阿姨;2个堂姐,1个堂弟,1个堂妹,2个表妹,1个表弟。所以,尽管是独生子,但孙波的童年还是非常快乐的。在5岁以前,因为父母要上班,孙波是在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轮流生活的。而孙波的堂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年龄和他都差不多,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尽管也是隔代抚养,但不论在爷爷奶奶家,还是在外公外婆家,孙波都不缺乏玩伴。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什么玩具,但一个小小的三轮车足够他们快乐地度过一个夏天。

“我们的童年简单而开心。那时候高楼大厦少,车子也少,我们可以自由地在巷子和马路上玩耍而大人无须担心。”在5岁入幼儿园后,孙波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在寒暑假,他依然待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依然可以和他的堂姐弟妹和表弟妹一起玩耍。

孙波的妻子和他一样,尽管是独生女,但也有堂兄弟和表姐,也都在湖州市区,她的童年生活也和孙波差不多。

然而,孙波夫妇儿子的童年,将和他们截然不同。

首先面临的是,儿子除了曾祖母、曾外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系的亲戚,甚至也没有旁系的同龄亲戚,玩伴的缺失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种状态,孙波对刚出世不久的儿子充满了怜爱。在采访中他多次说“玩是一种重要的天性”,他说要顺其自然地抚养儿子,让儿子在童年充分享受玩的快乐。

孙波的工作是信息管理,比较繁忙,而且目前还在攻读在职研究生,所以很难有很多的时间来亲近儿子。他的不少“独一代”同事也正面临与他同样的状态。

孙波说,他所在的开发区城管执法大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2岁,近40%的队员都是80后,且多数是“独一代”。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让他们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很难兼顾。

譬如一位与他同年的女同事,儿子已经30个月大了。自从她有了小孩后,母亲就搬过来照顾孙子,婆婆白天也来帮忙。而她的老公又是一名交警,两个人工作都很忙,所以在小孩子看来,外婆自然替代了父母,成为他最亲近的人。有一天晚上,那位女同事的母亲在卫生间洗澡,儿子一会儿不见外婆,就到处寻找。那位女同事告诉儿子,外婆在里面洗澡,马上就会出来。但儿子并不理会,依然不停地哭着要外婆,这让她很无奈。

正是这种尴尬的状态,促使孙波未来打算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外,更要多关注他的心理状态。

孙波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有自己的特征,不能要求孩子在童年时代去做少年时代的事情。因为小孩子没有认识能力,没有必要让他们提前去了解他们不该了解的东西。“人应该自然成长,应该慢慢成长。每当我看到许多爷爷奶奶为了帮孙子孙女报上兴趣班而彻夜排队的报道,我就告诉自己,将来我有了小孩,我一定不能像他们那样剥夺孩子的玩乐时间。”

孙波的同事中,近40%都是80后,且多数是“独一代”,现在不少“独一代”家庭有了“独二代”。从左至右依次是:褚慧一家、王园一家、陈浩一家。

“独二代”是个什么代?

已经成家立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生下的独生子女,顺理成章地被人们称为“独二代”。

1个孩子,2个父母,4个祖辈,“独二代”往往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家庭里,承受着6个大人的疼爱,也承载着6个大人的希望。

“独二代”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有调查显示,“独二代”月均消费在2000元至2500元。除此之外,一半以上的“独二代”有过出国游玩的经历。他们见多识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接受的信息量大,进入社交圈子时间早。

 

这样的一代人,会经历怎样的成长?

我们无意于给“独二代”贴标签,无意于给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类,更无意于定性他们的人格。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有些甚至需要引起重视。

从小就孤孤单单的“独一代”,他们身上曾有缺点让社会瞩目,在为人父母之后,他们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吗?他们会培养出另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吗?“独二代”会像有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引发社会问题吗?

有人担心“独一代”自己可能都还是孩子,怎么去照顾好下一代?加上工作忙碌,有些人完全把孩子扔给父母去管,这样的话,“独二代”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但是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想做个好父母,况且“独二代”的父母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他们还在摸索,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养育是积极主动的,请相信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诚意。

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独二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买学区房,看“巧虎”,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河南人张正敏,这阵子在杭州带外孙,他认为,真正的起跑线实际上是在家庭教育。因为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品性,跟家长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教育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分,不论到何时,言传身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不过,以前人们比较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希望从现在起,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相比之下,“独二代”的家长也更注重孩子的社交能力。这可能跟“独一代”从小就“孤苦伶仃”的童年经历有关,他们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说,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独二代”人格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

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悲观。“独二代”也许有亲情缺失的现实,但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正在想办法弥补其中的缺憾。这是应该让人感到欣慰的。

“独二代”,其实就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祝他们儿童节快乐!

“独一代”母亲:最看重培养孩子的情商

她从来没有“要儿子一定要学会什么”、“以后学习成绩要拿第一”这样的想法。跟成绩这些东西比起来,她更希望培养的,是儿子为人处世的各种能力

两年前的5月21日,儿子出生那一刻,26岁的张颖颖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她和老公肩上,从此多了一份为人父母的责任。

因为张颖颖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儿子贝贝自然成了全家瞩目的焦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疼爱着一个孩子。

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张颖颖就职于杭州市红会医院,老公在杭州一家电视媒体工作,没有任何经济负担的小日子自然十分滋润。跟其他“独一代”母亲一样,张颖颖给儿子买起东西来也比较舍得,从来不会在“这个东西太贵”上面有太多顾虑。只要是儿子需要的,张颖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比如说,鞋子。贝贝的鞋子基本上都是从杭州大厦买来的,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运动名牌。张颖颖对此的考虑是,小孩子在生长阶段脚的发育很重要,所以脚上的鞋一定要舒服。

不过张颖颖并不主张给儿子全身穿名牌,儿子的衣服大部分是从小店或是网上淘来的,她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尽管如此,用在儿子身上的费用还是高得有点惊人,张颖颖粗略算了算,大概一个月需要四五千元。

保姆阿姨两千元,儿子吃的奶粉、牛初乳一千多元,再买买衣服、玩具、智力开发资料什么的,钱就这样花掉了。

较为昂贵的经济账单是难免的,让张颖颖更关心的是,对儿子的教育问题。

在儿子10个月大的时候,因为自己要上班,还要读研究生课程,张颖颖分不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儿子,只好含着眼泪把儿子送回了宁波娘家。每个周末,张颖颖都要和老公去宁波看儿子。所以尽管分开时间比较久,儿子对妈妈没有一点生疏感,相反,只要看到张颖颖,儿子贝贝伸着小手就扑到妈妈怀里了,对妈妈是相当黏糊。

十个月之后,张颖颖把儿子接回了杭州。这时她发现了隔代抚养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长辈对孙辈都太宠了。比如说小时候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但一看到外孙,就禁不住百依百顺。

有一次吃饭,儿子不肯吃,还想玩。张颖颖劝说无效,只好动点“真格”的,把儿子关进房间,让他自己“反省”。外公看不下去了,出面劝阻,张颖颖只好把父亲“关”到了另一个房间。这次之后,儿子吃饭时再不会调皮捣蛋了。

对儿子的教育问题,张颖颖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她会适时地表扬儿子,夸奖儿子是“大拇指”。比如邻居家小妹妹到家里做客,儿子大方地把玩具车拿给小妹妹一起玩,张颖颖就称赞儿子是“大拇指”。时间久了,儿子很喜欢也很在意“大拇指”这个称呼。

针对眼下年轻父母都比较重视的“早教”,今年四月份,张颖颖也曾带着儿子去过一趟早教中心。四十分钟时间里,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打鼓。张颖颖看出儿子并不喜欢那里,坐了一会就坐不住了,玩得很拘束。

于是张颖颖就不再带儿子去早教中心了。她的思路很明确,去是为了让儿子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不是说要去学多少东西。背了几个单词,识了几个字,她觉得如果孩子没兴趣,这样强迫孩子真的没必要,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她从来没有“要儿子一定要学会什么”、“以后学习成绩要拿第一”这样的想法。跟成绩这些东西比起来,她更希望培养的,是儿子为人处世的各种能力,简言之,就是情商。

每个周末,她都会约上一两个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玩。上个周末,她们一家还有朋友一家到西湖新天地的翡翠吃饭,儿子送了两个漂亮的胸针给13个月大的易易妹妹,并且给妹妹戴上。张颖颖有意培养的,就是儿子跟小朋友一起玩的这种能力。

张颖颖本身是个很小资的女人,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很多生活。偶尔的偶尔,这个第一代独生子女会流露出爱美的天性。有一次吃饭,儿子伸着油手去抓她的衣服,刚开始没注意,当注意到儿子的小油手了,她尖叫着:不要碰我,拿开你的手,好油啊。

过了一会再看儿子,儿子正默默地抽着纸巾擦小手。那个时候,张颖颖作为母亲,觉得歉疚极了。

张颖颖说,虽然自己很年轻,也会有一些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她愿意边做边学,跟儿子一起成长。现在儿子住在杭州家里,奶奶和外婆轮流带,两人15天换一次班。张颖颖和老公忙碌一天下班后,会跟儿子做做游戏,看看巧虎,念念三字经,给儿子讲讲故事。看着儿子贝贝香甜地入梦,是张颖颖一天最幸福甜蜜的时刻。

 

“独二代”比“独一代”更孤独?

“独一代”对“独二代”的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跟“独二代”一起成长的过程

5月21日上午10点,可爱的小小双手合十,在一群小朋友们的簇拥下,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她面前的小桌子上,放着一个漂亮香甜的蛋糕。那天,她在幼儿园过了5岁的生日。全班29个小朋友,加上2名老师,和2位记者,共同为她送上祝福。

胜利幼儿园大学路园区,“独二代”的孩子们正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当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同样也是独生子女,以“独二代”的身份引起了大家关注。冷漠、自私、无法合作等诸多问题会延续到“独二代”身上吗?“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情感问题存在隐忧甚或会引发社会危机吗?

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有些问题现实存在,需要引起重视,也有可能得以缓解。

完全隔代抚养,肯定是弊大于利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因为父母工作忙,5岁之前都在富阳老家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把他接到杭州读幼儿园,发现跟儿子相处起来非常困难。儿子攻击性很强,不光在幼儿园对小朋友不友好,而且有一次妈妈发现儿子跪在神像前诅咒妈妈快点死掉。

年轻的母亲伤心地哭了,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如此“憎恨”她。

因为工作压力大,“独一代”往往把孩子“扔”给长辈看管。据首届“独二代”成长教育研讨会上的一个数据,有七成以上的家庭都是以隔代抚养为主。专家认为,这有可能会造成父母和子女的冲突或疏离。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独二代”家庭,是白天由祖辈带,晚上父母下班后再自己带孩子。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在祖辈三代共居一室的家庭里,因为对孩子的养育观念不同,“独一代”跟父母的摩擦在所难免。

这种普遍存在的抚养模式之外,完全隔代抚养的模式被认为是弊大于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由于“隔辈亲”,老人对孩子的生理保育往往多于培养教育,这样会使孩子形成骄横、任性的不良性格,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如祖辈对自己好,甚至会对父母产生冷漠感。

孩子在养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大人的影响。胜利幼儿园大学路园区的孔易萍老师发现,班上一个小女孩,因为一直由文雅的爷爷带,走起路来也慢慢腾腾的,像个老人,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蹦乱跳。

孔易萍说,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技巧能力明显比其他孩子要差一些。

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是,完全的隔代抚养可能会造成下一代的心理问题。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如果孩子在6岁至12岁以前无法通过目光交流等方式跟父母建立亲子依恋关系,将对日后心理成长埋下隐患。

养育焦虑过头,会传染给下一代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武建芬博士,上周五刚刚参加了一个幼儿会议,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的母亲非常在意孩子的情绪,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没有笑,心情有些低落,结果其母亲跑到幼儿园去“兴师问罪”。

武建芬认为,在“独二代”的家庭里,6个人把爱倾注在1个人身上,而只养过一个孩子的祖辈本身经验就不是很足,到了“独二代”,这种经验更加不足。有些家长会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而养育焦虑是会互相传染的,会传染给下一代。

武建芬觉得,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如果真的爱孩子,不妨把那些小挫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的肥料。她建议一些年轻的父母去学些育儿知识。

另一个极端是,学过一些育儿知识的“独一代”父母,有时候会把这种知识发挥到“极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让孩子学英语,背古诗,开发智力,而根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有一部分孩子正经历着过度早教。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从事幼教工作20年的孔易萍在工作中发现,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独一代”父母能够对一些小细节引起重视。只不过有时需要给他们一个解决的方法。

上周有一个小朋友把幼儿园的玩具放在口袋里带回了家,孩子的妈妈发现后赶快给老师打电话,问,怎么办?

孔易萍告诉她,别骂孩子,先了解一下是忘了放回去还是因为太喜欢,让孩子第二天自己把玩具再放回幼儿园。后来家长照着做了,孩子在风平浪静中就记住了怎么做是正确的。

孔易萍说,“独一代”对“独二代”的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跟“独二代”一起成长的过程。

亲情或许缺失,家庭学校寻找出路

也许会有一个兄弟姐妹,但肯定没有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是否意味着“独二代”会更加孤独?这个问题显然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定期跟朋友搞家庭聚会的家长越来越多,通过网络给孩子寻找玩伴的家长也越来越多,这样做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孩子找到“兄弟姐妹”。

与此同时,学校也在积极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弥补亲情的缺失。

孔易萍教的班级是个混龄班,学生年龄从3岁到6岁不等。跟普通幼儿园的大中小班不同,孔易萍的29个学生在班上被分为了三个小组,大豆组11人,年龄5至6岁;苗苗组8人,年龄4至5岁;种子组10人,年龄3至4岁。

这样把不同年龄的小孩组成一个班级,可以让他们产生“兄弟姐妹”的感觉。在孩子们眼中,大豆组是很神圣的,照顾更小的孩子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孩子们都盼着可以早日“升”到大豆组。

去年10月学校组织秋游,到了吃饭时间,一个种子组的小女孩突然想妈妈了,开始眼泪哗哗地往下淌。孔易萍当时正忙得不可开交,也想乘机“检验”一下学生的能力,就跟大豆组的一个男学生说:黄志霖,你去搞定。

黄志霖像一个大哥哥那样,跑到小女孩面前,把自己的饼干和玩具递给她,并带小女孩到附近转了一圈,用手到处指着给小女孩看,呶,这是蝴蝶,这是小鸟。一圈回来后,小女孩破涕为笑了。

孔易萍说,有些事情大人出面未必很快搞定,但是小朋友们却有这个能力。

而在他们的“撮合”下,一些学生的家长也成为朋友,假期一起相约出去玩,或是轮流接送小孩,很有大家庭的感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531/674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