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为什么会是她?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别样人生

2012年06月25日 15:46

 

在我眼里飞行员更像是一群勇敢的舞者——用生命表演的舞者,停机坪上昂首向天的雄鹰是我们美丽的“舞鞋”,延伸向天边的跑道是承载我们梦想的训练场,而天空——那正是我们最华丽最广阔而又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舞台”。

“舞鞋”在不断地更替,“舞曲”在不断地增加,承载了梦想的“舞台”也越来越广阔。……飞行员是勇敢的“舞者”,因为我们的演出没有“彩排”。

——刘洋《永不停止的舞蹈》摘录

2012年6月18日,神九航天员刘洋对镜头露出甜美笑容,玩起了“自拍”,地面监控大厅现场响起笑声。

刘洋轻松的心态,足以让守望太空的专家们松一口气。作为中国亿万女性的代表,刘洋在太空的举手投足获得了高度关注。

我们何曾见过她微笑背后的磨练与坚持,这是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非你莫属”

曾经的空中险情,成为刘洋按响航天城的门铃。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从一楼走到顶层,传来的都是一个声音:电视台正在直播神舟九号飞船的动态新闻。这里是广州空军航空兵某师驻武汉的一处家属楼。刘洋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九年时光。

2009年夏天,在焦躁的蝉鸣声中,解放军总装备部悄然启动了第二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与以往只选拔男性宇航员不同,这次有15名女性候选人入围。

“不用担心,非你莫属。”广空某飞行大队教导员吴达发至今仍清晰记得,2009年7月27日那天,刘洋找他做个人报名材料的鉴定时,他这样回答。

非你莫属。吴达发之所以如此肯定地说,自有理由:作为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刘洋体力、体质特别好,动手操控能力强;心态平和,处乱不惊。此外,刘洋还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恩爱,与双方父母的关系融洽。

当时,该飞行大队有9人参加航天员的选拔,6人进入第一轮预选。而在另一个飞行大队的烟台姑娘王亚平也顺利进入预选。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是此次航天员选拔工作的负责人,“为了找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从生理上到身体条件上,我们出了很多的数据,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对于历经层层选拔和淘汰的女飞行员们来说,这些门槛并非难以跨越。

仅身体生理、心理素质和基础条件方面的检查就有一百多项,三代以内不得患有严重病症,甚至咽炎、鼻炎、药物过敏、龋齿、灰指甲等“小瑕疵”都会成为制约因素。

真正的挑战是,宇航员要有空中飞行化险为夷的经历。自1998年1月5日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以来,翻看每一位宇航员的档案,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飞行时数都在800小时以上,有过成功处置空中特情的记录。

曾经的空中险情,成为刘洋按响航天城的门铃。

2002年9月的一天,刘洋驾驶运输机进行仪表飞行。在飞机起飞离地10米时,刘洋发出口令:“收起落架!”突然,“嘣”的一声巨响传来,一股鲜血喷在了挡风玻璃上。瞬间,座舱内充斥着一股焦糊味。

那时,刘洋刚从航校毕业一年零三个月,在同批女飞行员中属于第一位“放单飞”者。

“飞机撞鸟了。”刘洋凭直觉做出判断。紧接着,机械师的报告证实:“右发温度升高,动力下降。”

危急之下,刘洋集中精力保持飞机状态,与机组成员密切配合,在能见度不足2公里的情况下,采取超常规紧急着陆。11分钟后,飞机在跑道上成功迫降。最后经检查,飞机一共撞上了18只信鸽,还有两只被吸进了进气道。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发生坠机的惨剧。

“她性格活泼开朗,简直就像一只小鸟刚刚放飞,还能文能武。”2001年6月17日下午三点多钟,刘洋从长春飞行学院分配到广空某师飞行大队驻地,就给吴达发留下了深刻印象。

“恰值建党80周年前夕,军地正在筹备一场歌咏比赛,部队人员紧张,刘洋和她刚刚毕业的同学迅即投入了比赛之中。合唱曲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还获得了武汉市的金奖,是‘比一等奖还高一级的奖项’。”

生活中的刘洋多才多艺,并不满足于“两杆一舵”的生活,她还擅长朗诵和演讲。

在部队文艺汇演上,刘洋毛遂自荐自导自演了配乐诗朗诵《飞行员之歌》,在部队举行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她讲道:“只要坚持到最后/推开窗外/就会发现你的玫瑰正在盛开/作为女飞行员/祖国的蓝天就是我心中神圣的玫瑰园。”

在称为“全世界唯一的女飞行员军乐队”中,她吹的是黑管,经常参加军地演出,受到过中央首长的夸奖,她还在部队当过晚会主持人,有模有样,很受官兵们欢迎。

这次,“音乐迷”刘洋还把《追梦人》、《军港之夜》等带到了天上。

文学女青年

墨香芬芳的书页和跳跃的笔尖,正是刘洋纾解心理压力的“舒适空间”。

“她还真的很少生气,更不会发飙,没见到和她老公吵过架。”与刘洋同事八年多,教导员吴达发对刘洋性格的评价是,沉稳,平和,笑容可掬。

与这种沉稳不搭的是,刘洋还是一位内心汹涌澎湃的文学青年。

“我们就是劈天的利斧,在每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昂扬地出征,勇敢地劈开乌云的樊篱,将禁锢的雨水痛快淋漓的洒向干涸的大地。一次次起飞,一次次凯旋,早已忘记了冰刀霜剑的危险,早已忘记了连续作战的疲惫。……”这是刘洋发表在《空军报》上的一篇散文,标题是《飞翔的生命如此豪迈》,发表于2009年3月7日。

刘洋描述的那次豪迈的飞翔背后,另有隐情。

2009年2月17日,刘洋所在的机组奉命飞往陕西执行抗旱人工降雨任务。飞机从武汉起飞,进入50米高度时就遭遇了云层,雨点“啪啪”地打在下风挡玻璃上,响个不停,过了没多久,机身开始结冰。

结冰是飞行中最大的危害,必须及时除冰才能保障正常飞行。

“那天结冰特别严重,而且飞机一直在云中飞行,很难通过加温去除冰层。座舱里一位战友听到螺旋桨甩到冰块,打在机身上发出巨大的响动,连忙跑进机舱问什么情况。我告诉他,飞机结冰了,飞行速度开始下降。我们迅速关闭了自动驾驶功能,我用手紧紧握住驾驶杆,不断修正各种气流,防止飞机摇晃造成失速。”刘洋在文章中回忆。

返航,还是继续往前飞?机组成员商讨决定,再坚持往前飞一下。实在不行,就找最近的机场备降。

“当时,我们都很紧张,担心如果飞机结冰再加剧怎么办,飞机高度再往下掉怎么办。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太阳快出来吧。飞机往前飞着飞着,突然就感觉云层变亮了,空中好像有一丝一缕的阳光洒下来,我平生第一次感觉看到太阳是那么兴奋。又继续飞了几分钟,云缝慢慢开了,太阳出来了,飞机上大砣大砣的冰块慢慢融化了,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空中特情对刘洋的影响特别大。

“干我们飞行这一行肯定是会有压力的,关键是怎么排解压力。”陈宇和刘洋既是航校时的寝室同学,又是飞行大队战友,姐妹情深。她特别钦佩刘洋处乱不惊,越是忙乱越能沉得住气的品性。

飞行间隙,刘洋有时候会神采飞扬地模仿起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声情并茂,惟妙惟肖,以此纾解队友们紧张的飞行压力。

墨香芬芳的书页和跳跃的笔尖,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说法,正是刘洋纾解心理压力的“舒适空间”。刘洋将许多心情发表在《空军报》上,至今,在《空军报》上依旧可以找到刘洋的文学作品:《蓝天放歌》、《十年》、《起飞》、《飞翔的生命如此豪迈》、《永不停止的舞蹈》、《做你身边的树》……

“当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刘洋会安静地拿起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要么是名人传记,要么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通俗历史书籍,翻来覆去地看,顺一顺情绪,捋一捋思路。”陈宇说,通过读书排遣内心的不快,至少可以追溯到刘洋在航校读书的时候。刘洋的藏书很多,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会端起一本书安静地躺在床头看。

 

“如果满分100的话, 我给他打200分”

在航天城的两年间,照顾家庭的责任都落在了爱人张华身上。

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也成就了刘洋的幸福姻缘。

“他们两口子是在部队认识的,自由恋爱。”刘洋的婆婆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儿子和媳妇都在部队负责过宣传工作,有着共同的追求,“儿子材料写得好,媳妇演讲讲得好。”

“她结婚的时候,夫妻俩在门口迎接我,我给了他们两个红包,一个是给刘洋的,一个是给她老公张华的。当时我跟他们说,我既代表了男方的客人又代表女方的客人。”吴达发当时和张华同在政治处工作,在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坐着。

2004年,刘洋和战友张华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后来回宜昌夫家小范围请了几桌客人。刘洋的公公张怀堂还是一名“老空军”,两个儿子都在军队工作。刘洋进入太空后,张华还几次打电话叮嘱父母要低调。

张华年长刘洋6岁,就像照顾小妹妹一样,两人感情特别好,全大队的女飞行员们都很羡慕。

军人的爱情与纪律也是经脉相连。按照一线部队的规定,新飞行员在尚未形成战斗力之前不允许谈恋爱。直到2003年,飞行大队改装完毕,刘洋等一批新飞行员具备了战斗力,才和张华确立了恋爱关系。

女人是情感的动物,恋爱中的刘洋也会克制自己的情感。新婚后,张华调往场站之外任运输股股长,刘洋则在场站内办公,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夫妻相隔只有区区7公里。但他们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刘洋不会抽空就往老公那里跑,运输股长张华也绝不会随便派辆车来接妻子团聚。

“闺蜜”陈宇回忆说,刘洋在空军运输机大队时,把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同批招飞入伍的姐妹,大多已当上了妈妈。2009年,刘洋在空军的飞行进入稳定状态,刘洋和丈夫筹划着要小孩子。这时,刘洋却接到了来自总装备部航天大队的调动通知。

“现在媳妇最大的事就是完成神舟九号的任务,下一步希望他们能尽快生个孩子。刘洋今年34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女,估计亲家也想当爷爷奶奶呢。前提自然是不能耽误工作。”刘洋婆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略显着急。

一位航天医学专家说,当上女航天员后,就很难抽出时间来,生育孩子通常要等好几年,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初育时间。但是,中国这次选女太空人已无法迁就生育时机,“太空人要有一个基本的飞行公里数,如果中间怀孕再加上生育带小孩,肯定比不上全心全力的同行。”

妻唱夫随,张华也被调到了北京。

对于默默支持自己的丈夫,刘洋满怀感激。她曾开玩笑说,自己当飞行员的时候,爱人从事地勤保障,专门保障飞行员;现在自己是航天员,爱人张华继续当起了“航天员保障员”。

家中的柴米油盐、照顾父母等事,都是张华处理,从来不让刘洋因为家庭琐屑分心、干扰训练。

“如果满分是100的话,我给他打200分!”刘洋笑着给家里的“航天保障员”打出了分数。在航天城的两年间,刘洋每周顶多回一趟家,照顾家庭的责任都落在了爱人张华身上。

太空可不讲究“女士优先”

她的“舞鞋”在不断地更替,承载了梦想的“舞台”也越来越广阔。

“穿上军装,本来就失去了一半穿花衣服的机会。刘洋穿上航天服后,把另一半机会也给丢了。”陈宇回忆起航校的岁月,刘洋也经常和同学去逛街品尝小吃、买漂亮的裙子,“小臭美一下”。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刘洋与看电影、逛商场的现代都市生活绝缘,甚至连航天城的大门,也没有迈出过一步。

“毛主席接见首批女飞行员时曾勉励大家:要当战斗员,不当表演员。”这句话是刘洋的座右铭。

航天城的生活单调乏味,更大的挑战是各种身体适应性训练。严酷的太空环境不讲究绅士风度,不会秉持“女士优先”的人间法则。

作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刘洋已经习惯了运输机的要求,平稳飞行。

第一次上离心机,面对机械臂的高速旋转,刘洋感觉全身就像被巨石压住一样,丝毫动弹不得。“每根头发丝、每颗手指甲都在用力,几分钟的训练下来,就像跑了一万米,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第一次8分钟转椅训练,坚持了5分钟,刘洋突然浑身冒汗、头晕恶心,直想吐。

刘洋的应对之策颇具诗情画意:幻想自己正站在美丽的大海边,欣赏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还有偶尔掠过水面的海鸥。刘洋借此拼命转移注意力闯过这道难关。

历经两年的训练,刘洋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能够承受8个G的过载,也就是说8倍于身体的重量压在胸前,她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手脚灵活。而普通民航客机在起飞时的过载量,通常不会超过重力加速度的1.5倍。

刘洋坦承,自己走向航天员之路也很幸运。1997年高中毕业,她正好赶上空军在河南招收女飞行员。那时招收女飞行员,要间隔七八年才招一批,到当年为止,国家一共才招收了7批女飞行员。2009年,在空军部队飞运输机,刘洋当上了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又赶上国家选拔第二批航天员。

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加入了航天员的行列。相比法国医生巴斯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刘洋更显豁达,“坚持未必能等来阳光,还要靠运气。但是,只要你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会有遗憾。”

在大队长李凌超的眼中,她的这个航校同学特别能吃苦。在寒冬腊月里,她们曾在哈尔滨基地练习初级教练机,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飞机升空后机舱内温度更低,就像把人塞进冰箱里,不少学员都叫苦叫累。

刘洋则一声不吭。

在飞行员的成长过程中,始终面临着适者生存的高淘汰率。

1997年8月,刘洋刚入航校时,在同批学员中身体素质比较落后。每天早上,别人跑5公里,她就跑7公里,无论刮风下雪从不间断。部队第一次野营拉练,刘洋的脚掌磨出了水泡,队干部让她上“医疗车”,倔强的刘洋死活不肯,七十多公里拉练回来,脚上的水泡全部连成了一片。

四年时间的航校下来,将近一半的人会被淘汰掉,自此与飞行无缘。而刘洋在二十多个女孩子中脱颖而出,总成绩位居第二,体育成绩获得了全优。

“刘洋跟别的女孩子都是一样的,看电视看书看到动情的地方,也会流眼泪。跟我们在一起也讲笑话,也挺活泼的。”李凌超说。

刘洋的善良正直也曾感动过航天英雄杨利伟。《解放军报》报道说,2009年,杨利伟负责给女航天员面试,有一个环节是考察英语口语。当面试刘洋的时候,刘洋很坦率地对考官说,先面试的那名飞行员已经和她讲了要问的一些口语题目,请出新题目。

在刘洋眼里,飞行员是勇敢的“舞者”。如今,她的“‘舞鞋’在不断地更替,‘舞曲’在不断地增加,承载了梦想的‘舞台’也越来越广阔”。

陈宇和广空的战友们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看天上的刘洋。战友们说,待刘洋从太空凯旋,她们会给刘洋发一个祝贺的短信。

因为她在太空的“舞蹈”,足以震惊世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625/679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