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4100亿元投资能否改变水质?

2012年07月03日 16:26

 

大限已至。中国城镇自来水水质距离达标依然路途遥远。

按照中国2006年修订并颁发的最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下称新标准)规定,至迟在2012年7月1日,中国各地将全面执行有106项指标的新标准。

在该标准下,中国的饮用水(俗称自来水)水质水平将与欧盟持平,与国际接轨,即末梢水(俗称入户水或龙头水)可以直接饮用。

在新标准强制执行前四天,6月2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称:2011年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水样达标率为83%,设市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末梢水水样达标率为79.6%。

上述数据让人乐观,尤其是末梢水水样达标率79.6%,代表着每100个居民水龙头,就有79个出水达标——拧开龙头即可直饮,而不再需要烧开喝。

然而,与上述乐观数据形成对比的却是——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大中型城市宣布全面实现末梢水直饮。

多位水处理专家,包括来自住建部的权威专家,均对财新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判断:若无断然措施,即将执行的饮用水新标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毫无疑问只能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难以真正强制实施。

学者预计,未来各地政府仍会声称属地“供水水质全面达标”,但相当数量的宣言只能是“皇帝的新装”。

这样的“断然措施”,或许正在来临。在距离新标准强制执行前半个月,6月14日,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下称供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全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即2016年以前,在城镇供水领域投入4100亿元。

此规划若顺利实施,将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大的一次供水投资潮,并且资金数量之大,基本可以解决主要问题。

饮用水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各地政府在供水领域鲜有大笔投入,这直接导致了数千城镇自来水厂设备落后,以及相当数量的不达标管网长期运行,间接导致中国部分城镇自来水水质不达标。

但由于该规划将资金保障推给地方政府和水价调整,业内人士对该规划能否顺利执行产生担忧。

当然,投资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中国城镇的6亿多居民与可直饮的自来水之间,还横亘着诸多难题。

无果的直饮努力

在饮用水专家的眼中,中国离可直饮的龙头达标水目标最近的大城市,无疑是北京。但北京市政府及其水务部门,至今并没有对居民作出直饮承诺,仍然建议居民将自来水烧开再喝。

北京的条件得天独厚。在水源方面,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地下水,近三分之一来自密云水库和河北省外调地表水。在首都的政治优势下,无论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其水源在特殊保护之下,在近年呈好转趋势。在水处理工艺方面,北京多数公共水厂上马了先进的深度处理工艺,而在管网改造方面更是投入巨资。

即便如此,由于部分未更换管道和二次供水等问题的存在,北京并未宣称其自来水可以龙头直饮。

事实上,在饮用水直饮方面,中国多个大城市曾经努力过,但均无果。例如杭州市,曾一度宣称2008年实现全城直饮,但最新的说法变成了“直饮没有时间表”。

2004年12月,杭州市南星水厂深度处理工艺竣工。杭州市政府将此工程冠名“直饮水一期工程”,宣称该工程让该市城南和钱江新城10万居民喝上了龙头直饮水。该市官方媒体的报道显示市政府决心,经过水厂工艺改造和输水管网改造,该市要在2008年率先成为全城直饮的城市。

然而,2008年之前,该市又将全城直饮目标修正至2010年底。至2010年底,该市水务部门表示,全城直饮没有时间表。不仅如此,据当地多家媒体报道,2004年已实现直饮的地方,不少居民后来也不再敢直饮。

至此,杭州雄心勃勃的直饮计划无果而终。更让该市居民忧心的是,2012年初,该市宣称将从千岛湖引水,认为钱塘江单一水源存在污染隐患。媒体报道揭出了直饮未能实现的原因,主城区尚有180公里老旧管网未完成改造,实现全城直饮“投资巨大,难度巨大”。

财新记者调查发现,广州市的部分区域也进行过直饮努力。2004年7月,广州南洲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完成,广州市官方宣称该厂出厂水质达到欧盟标准,可以直接饮用。彼时,该市曾正式提出,该水厂供水区域,即大学城、海珠区、珠江新城等地段的居民可享用直饮水。为此目标,广州市投入巨资,在上述区域全面改造和铺设了球墨铸铁管等合格管道。然而,广州上述区域至今并未实现真正直饮。

一位知悉内情的饮用水专家表示,虽然该区有了好的水工艺和水管道,但经过检测龙头水,发现其部分微生物指标依然不稳定,不能直饮。

另一个进行全城直饮水努力的城市是深圳。2006年前后,深圳市政府表示,2012年、2015年,城市中心区域和全市将分别达到国际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即可直饮的达标水)要求。然而,深圳近年却再不提此事。

在上述全城直饮努力之外,中国各个大中城市普遍进行着另外的直饮努力,即在某些住宅小区、学校、宾馆、公共场所等处实现局部直饮水。

但在近年,这种局部直饮水发展也并不顺利。原因有二,一是其供水成本高,收回成本困难;二是局部直饮水仅解决用户饮水问题,用户洗澡等其他用水仍然要依赖传统自来水,而后者如不合格,仍可能影响健康。

由于上述努力的失败,近年罕有城市再宣称将实现龙头直饮。

 

缺失的路线图

既然自来水新标准难以实现,那是不是标准本身定得过高?过于理想化?财新记者调查发现,不只是公众,即便在饮用水业内,此质疑也广有市场。

标准争议一直存在。多位熟悉内情的饮用水专家称,就是住建部、卫生部等部委的多位高层,在制定标准期间,也认为在现阶段标准不能太理想化,因为水源污染短期内难以改变是基本事实,老旧管道更换需要巨额投入,也需要较长时间,二次供水设备的混乱管理现状,也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认为,上述担忧是完全有道理的,但新标准最终没有迁就上述理由。原因很简单,从人体健康角度,达到国际水平的饮用水标准,是中国起码应该做到的;难题固然存在,但不是不可以克服。另外,多位饮用水专家表示,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在标准修订之前,就由政府高层确定的方向。

王占生说,正因为一系列难题的存在,2006年标准出台时,才留下六年的准备时间,即推至2012年7月1日才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认为,自来水新标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六年的准备时间原本不短,之所以未能全面实现,根本原因是努力不足。

刘文君认为,西方国家出台一个标准,往往会首先摸清现状,在此基础上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渐进的路线图,几年之内达到阶段水平,几年之内全部实现。不仅如此,相关的投资计划和投资项目,也会很明确地公布出来。

“对比一下,就知道中国问题出在哪里。新标准出台,摸底调查和执行路线图,都是缺失的。还没有投资计划跟进,没有考核措施。”刘文君说。

王占生也认为,大限到了未达标的原因不在新标准本身,而是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方政府、自来水厂,都努力不足;经费没落实,重视更是不够。

4100亿元悬念

千呼万唤之下,2012年6月14日,供水“十二五”规划终于出台。史无前例、堪称巨额的投资——4100亿元,或将在四年之内投向中国城镇供水领域。

规划显示,水厂改造投资465亿元;管网改造投资835亿元;新建水厂投资940亿元;新建管网投资1843亿元;水质检测监管能力建设投资15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投资2亿元。

王占生说,据他所知,住建部近年一直向国家申请这笔投资,但国家规划层面一直不予放行。此次不仅放行,且资金数额之大,超出业界预料。

王占生向财新记者具体解读了这些投资的意义。465亿元的水厂改造投资,主要用于全国出厂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升级改造。规划认为共计需改造9.23万公里管道。如果投放得当,这些钱是够用的。完成之后,约等于全国20%水厂上马深度处理工艺。

835亿元的管网改造投资,事实上也是经过住建部供水部门核算的。规划认为共计需改造9.23万公里管道。如投放得当,数年之内确实可以基本解决主要老旧管道问题。

15亿元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费用,将用来解决目前各地水质监测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这笔钱可使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不少重点地级市,具备106项全指标检测能力,使全部地级市至少具备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

但王占生对这份巨额投资规划能否最终落实,有些担心。

规划并没有说中央财政出多少钱,仅在资金保障第四项中提到“继续安排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及财政困难地区倾斜”。而其余资金,均需地方政府自行努力:一是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地方财政性投入,二是水价调整,三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四是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由地方政府组织。

“如果国家不投入,仅靠地方政府,有些玄乎。未来经济好的省、重视的地方可能会好点,经济不好的地方可能麻烦。”王占生判断。

多位专家的看法是,要想让规划落实,还得有严厉的后续措施来保障。

多道难题待解

现实的问题是,假设“十二五”期间上述规划全面落实,也仅是使大部分城镇水厂出厂水、管道水达标,距离新标准要求的龙头水全面达标,即可直饮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二次供水的规范管理,是中国城镇供水真正达标不可逾越的现实难题。

相比发达国家,二次供水是中国的特有难题。在中国省会一级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数千个水箱或蓄水池,由于设施不达标以及管理失范,微生物二次污染时有发生。二次供水自从在中国诞生起,就饱受诟病,目前仍乱象纷呈。

此次规划虽提出“对供水安全风险隐患突出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改造规模约0.08亿立方米/日,涉及城镇居民1390万户”,但并未提出改造办法。事实上,二次供水主要问题不在于设施的合格与否,而在长期维护和监管难,后者尚未找到破解之方。

此外,业界认为,杭州、广州等地过去的直饮水努力之所以无果,在于当地政府将自来水实现直饮,片面地理解为上马水深度处理工艺和更换合格管道,事实上这还不够。

刘文君解释说,饮用水是一个系统,出厂水合格了,进入合格的管道,必须保持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最终才能将合格水带向用户水龙头。但再好的管道里,都有细菌,它们遇到水中的营养物质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会继续生长,如不采取措施,好水到了用户水龙头,微生物方面仍会不达标。

“中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问题。美国和欧洲,气温较低,每升水中AOC只有10微克左右,而中国好多地方有100微克-200微克,有的地方甚至500微克-600微克。西方国家化解管道微生物污染,在出厂水末端加入足够余氯即可,但中国用同样的工艺就不行。”

刘文君认为,只要讲科学,事实上中国的独特技术难题也能攻克。比如经过学界攻关,北京市就找到了游离氯外加氯胺的工艺,破解了上述难题。当然,北京工艺不一定适合全国,所以学界现已有针对性地发明多种工艺,紫外线加氯胺工艺即是其中一种。

刘文君指出,要让饮用水全面达标,各地自来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够。自来水处理工艺、保持管道水化学和物理稳定性工艺,都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各种调整,这让当前自来水公司的僵化管理面临挑战。

外部的水质监督也被学者提及。全球水质较好的地方,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第三方检测机制,由第三方和水厂每天共同抽取水样,化验后及时向居民公布水质,接受监督。目前,中国官方尚未做此方向的努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703/679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