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李国平:学习宣传贯彻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2012年07月17日 14:47
(本稿为速记实录,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刘淇同志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力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非常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今天我集中围绕三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和讲解:第一,什么是世界城市?也就是世界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第二,世界城市的体系中北京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我们所处的处境,这对我们未来走向何方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的发展模式是什么?作为城市重要的支撑行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如何发展。
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内涵
首先,看什么是世界城市。
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理解世界城市。能对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凝练我们今后发展的策略。
先从静谈的角度来看。
最早在120多年前,德国学者哥德就使用了世界城市这个词来描述巴黎、罗马,强调他们的文化优势。而世界城市作为学术用语提出的是英国的学者格迪斯。格迪斯在1915年说,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务活动都在这个城市进行的城市就是世界城市。那么纽约、东京、伦敦是世界城市,然后中国香港、上海,包括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只不过哪个进行的规模更大,更多,哪个城市的重要性更大。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城市规划方面专家彼德·霍尔写了一本书叫做《世界城市》。他研究了7个城市或城市地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莫斯科和德国莱茵鲁尔地区、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德国鲁尔在上世纪60年代是欧洲的工业地区。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是由若干的城市来构成的,有大家熟知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他认为世界城市是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了政治、文化、经济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所以,从这个概念来讲,大家可能会有太大压力。北京要建世界城市,我们怎么做?实际上,先来解决它是一个大都市,然后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对国际上有影响力、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大都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作为一个特大城市,经济势能和政治影响力会产生影响,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世界城市,但是,我们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更多的是强调我们能不能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把好的东西进一步发挥,并尽量避免现在其他世界城市存在的问题,使世界城市更好的运行,大家出行能便利一些,房价降一些,让大家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增强。这是我们追求的,总的来讲,是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一个新的目标。
霍尔总结世界城市有七个特征。我们对照特来看看北京处于世界城市的哪个位置。第一,政治权利中心。这一点来看,北京肯定是。在国际政治舞台地位上升的很快,这和国家综合实力上升有关系。第二,国家的贸易中心,因为是世界城市,所以对世界有影响和控制,要服务世界。就是我们原来说的,原来是首都北京,那是服务全国的;现在变成世界城市,就不仅仅要服务中国,还要服务世界。世界城市是一个国家的贸易中心,那么这个国家要是很大的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发挥作用。第三,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在中国,主要的国有银行都在北京。至于金融中心,中国不仅仅是北京,像香港、上海也是金融中心。北京作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是金融的管理中心。所以,北京也在强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海提出建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各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中心。这一点北京上非常的显著,尤其像北京中关村地区是全球的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密度非常高,是世界少有的在这么大空间有这么大的人才密度的地区。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都聚集在北京,还有很多的机构。所以是教育、文化科技方面的中心,也是各类专业人才集聚的中心。第五,信息汇聚和传播中心,即信息源。在中国,北京是最大的信息源。信息包括方方面面的信息:政策信息、金融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如果城市大了,还有各种文化的信息,时尚信息。这些在北京都有很好的体现。北京还有很多外国的大使馆,国际的交往很多,成为各种信息的会聚和传播中心。各种的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在北京。还有国内影响最大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所以,北京是一个信息非常强的城市。第六,有大量人口,并且居住者有相当一部分富裕的人。北京人口比上海少,上次普查有1961万常住人口,现在已经超过2000万人,每天流动的人口还得加上300万到400万,也就是说至少瞬时有2500万人口在北京,所以给我们的公共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地铁公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大家的公共出行中30%左右,也就是大概有700万到800万人坐地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快速交通中,轨道交通是非常有分量的。如果这个城市只有三五十万人口,可能不需要建地铁,在小的城市自行车就够了,步行更好了。但是这样就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时候难以控制的。我们的城市发展方针是控制的,结果没控制住,为什么?那就是内在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的。城市有城市规模的经济。我们要使城市有规模经济,又不是造成大城市病,可能我们要研究的。有相当比例的富裕人口,如果前面的这些标准都成立,后面的标准也是成立的。就是说,如果是金融中心,那么就有从事金融行业的高端精英,他们受过二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教育,工资的收入水平肯定是高的。因为他受过很多年的教育,投入和产出是平衡的,所以,这时人口中就有一定富裕阶层的比率。第七,娱乐业成为重要的产业。这么多人口,有这么多大机构,是金融中心、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生产中心,除了物质的要求还有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文化、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一定比率。其实,北京在相当程度上有所具备了这七个特征,所以北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或者说是新的发展阶段,是对的,是符合规律的。
1986年,弗里德曼提出来目前业内最经典的世界城市定义。他的世界城市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是跨国公司在管理全球劳动配制和分工中的控制中心。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就是在多国进行经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跨国公司资产的总额,或者销售的收入已经超过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全球化分为最发达、发达、中等发展、不发展几个层次。可能一个公司比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还大,跨国公司在全球各个地方有生产和销售中心,通过网络,跨国公司对遍布于全球各地的生产销售机构进行指挥,能够对全球经济作出影响。所以跨国公司是很重要的。一个城市成为世界城市,首先要成为一个跨国公司的集中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公司越来越大,我们的公司也越来越国际化。这些公司的所在地一般都是母国,而且是母国的首都城市。如果这些公司变成了世界性的跨国公司,随着他们在全球市场、全球销售、全球资源的配置发挥影响力,这个城市的影响力也变大了。世界城市将地方和全球的经济整合起来。在整合的过程中,由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城市的功能。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这个公司在全球劳动分工中,是做总部的,还是做研发的,还是做生产制造的。那么地位不同。如果只作生产制造的低端环节,你能影响谁,都是别人影响你。如果是做总部,你就可以影响别人了。所以,劳动分工的位置决定你的层次,有些地方做生产,有些地方做管理,有些地方做研发。生产里面有高端、中端、低端,还有各个零配件生产,所以即便都做生产地位也不一样。因为全球是一体的,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分工,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什么都必须自己作,没有贸易就什么都要有。有了贸易,就是资本的控制。一些城市不在直接生产工业品,而且成为国际资本集聚和扩散的枢纽。通过复杂的全球体系,整合和控制全球生产和市场。那么这样的城市处于全球城市的最高层,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城市。
弗里德曼提出七个论段,还有七个标准。他认为世界城市是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企业总部所在地,一些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商业服务部门的快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重要的制造中心是需要的。有些人说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没有制造,我们北京为什么需要。但是,你看一下北京的人口是华盛顿人口的多少倍?几十倍!几千万的人口都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就是说人口尺度不一样。比方说,现在北京如果不是2500万人,而是200万人口的城市,那么我们地铁公司的压力就不会大了,我们不用十几个县了。如果不是200万人口,而是50万人口,那我只要服务中央政府,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了,原来的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够了。但是北京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在产业的方面还是不能太单一,但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有些东西受到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压力,只能做最有竞争力的事。主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港口和国际机场。港口,北京没有,但离得挺近的。国际机场非常重要,现在北京还在规划第二机场。因为现在顺义的国际机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还不够。我们未来到2015年要超过1.2亿人次,还有5000万要怎么解决。这就有一个新的需求在里面。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因为要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人口太少了不行了,包括一个大学、一个部门、一个专业也是一样的,没有规模经济不行。比方说,一个专业只有10位老师,即便都很优秀,每个人写三篇文章,有30篇。另一个专业有50个人,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每个人写一篇就是50篇,从量上就反映出来了。所以,大国有大国的好处。在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里面,中国人均的GDP只排在120位左右,是很低的,前面有70发达国家,还有30个发展中高收入国家,咱们是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的水平。但是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我们加在一起很大,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国家大有国家大的好,城市大有城市大的好处,大肯定有影响力。所以,从以上的特征体现世界城市金融业和生产服务业发达,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性机构密集,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区域管理体制,发展的科学和文化,良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当然,我们任何一个城市按照这个指标都不是很完美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城市理论在弗里德曼的基础一个叫沙森的女学者提出了“全球城市”的概念。她强调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发展规模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全球化过程中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国际化并向特定的城市集中,使这些城市成为生产、服务和创新的中心,从而获得了管理和协调全球经济的战略能力。那么,她把这些生产服务高度集中,服务全球资本运行的战略性地区称为“全球城市”,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世界城市”。沙森研究了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都是我们现在公认的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她认为世界城市有四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控制中心,金融和专业服务的中心,创新中心,消费中心。
再从动谈角度来看世界城市。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技术发展非常快,影响到我们今天,也会持续影响到我们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叫做网络社会。在一个网络社会里,我们发觉城市大体有几个方面,但如果你没有融入到网络里,在网络体系中发挥不到作用,只大而不强,只大而没有影响力,这就不是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更强调是一个网络化的过程。实际上世界城市是把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不断通过流动到全球城市网络中,然后保持一个城市的控制力。在动态理解的时候,世界城市就是世界城市网络。由学者泰勒领导的“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原来每四年报告一次世界网络连接度状况报告。从2008年开始两年搞世界城市变化排名。他强调世界城市是全球服务中心。既然是全球服务中心,谁进行全球服务?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服务。所以他把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的办公机构的网络作为世界城市网络,就是可度量的。他画点,100个跨国公司在315个城市里头有多少营业点,画出来,然后看他的程度。可以这样理解,就像航线图一样,北京、上海、广州、发到各地的航线图是密密麻麻的,而其他的小城市可能就几条线。比如说100个跨国公司在北京建设了机构,那么北京的连接度在全球就高。
进一步从区域层面上说,刚才我们在各个世界城市的标准中强调交通条件,强调港口和航空。有的地方可能没有港口,像北京没有港口,但是天津有港口。而且我们讲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是一个城市办不到的,是一个区域性的。现在由于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影响下,全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包括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当中都表现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点。这一点很好理解。北京外扩的过程中建几个新城,最后新城连在一起。比如说地铁15号线把北京市区与顺义连在一起了,之后经过再开发,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还有一个形态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像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原来就有很多城市,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大都市区域、大都市带这样的概念。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经济地理学家斯考特说,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正进入一个强化了区域化生产阶段。世界范围内有大的城市区域,比如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或者是东京大都市圈、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五大地区。也就是说,类似这些的大城市区域主导的范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加其边缘的模式。与其说世界城市不如说这样的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增长极,把这些区域称为全球城市区域,就是说区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发展区域就是发展自己。比如说北京原来就提出这样发展周边就是发展自己的概念。在世界城市区域里,比如说东京太平洋沿岸和东京大都市圈、东亚地区、东南亚新加坡和周边的地区都形成这样一些城市的带。那么同时世界城市的发展,往往有一个支撑其发展高度集中的区域,比方说纽约城市的控制力更多取决于东海岸大都市带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东京对全球的影响力,主要靠东京大都市带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的影响。东京自泡沫经济以来,已经20年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好,发展不好。所以它作为一个世界城市的地位是在下降的。国家经济不再增长了,跨国公司不来,自己原来的数一数二的跨国公司跌到100位以外,影响力和控制力就下降,所以,城市的经济地位和周边的地位是有关系的,是有一个强大的区域支撑的。还有你看霍尔讲到世界城市时有两个不是城市,是世界城市区域。比方说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不是聚集在一个城市,而且分散的形成高度一体化区域。区域的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纽约有一个巨大的城市带,使得纽约成为世界上有控制力的城市。
以上我们在脉络上进行梳理,从静态、动态、区域来总结世界城市特征。最后我们进行一下总结。目前关于世界城市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世界城市是全球体系中最高等级的城市。首先它是个城市,但在全球城市里面是最高的。第二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是全球化经济的空间枢纽。第三,承担世界性资源的调控和集散功能,就是说这个城市不是服务一个国家,是服务于世界的,占据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制高点。所以,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一定要高标准。第四,一个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分工的重要载体。世界城市是为自己国家服务的。我说服务全球也影响全球,最终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不然我们费那么大劲建设什么世界城市呀。为了你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分工。它是载体,通过它连接到全球城市网络。世界城市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对能够政治、经济、技术、劳动力等高端生产要素发挥协调控制作用的国际第一流城市。所以北京要建世界城市,是因为你想把全球的高端生产因素向北京集聚,或能够进行调配,
世界城市的地位,世界城市本来就是学者弄出来的东西,就给它命了一个名。但它体现一种地位,这个很重要。那种具有世界重大影响城市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世界城市所具有的不同一般大城市的所决定的,它还强调影响力、控制力和话语权,影响金融、科技、创新对全球的影响。这个很重要的。一般的城市即使足够大,比如一个钢铁城市,但它对世界是没有影响的。因为这个钢铁城市可能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个城市控制的,让你生产你就生产,让你停产你就停产。
关于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有四点。
第一,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中心。管理和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中国在建世界城市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现实的问题。比方说有没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就是说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逐渐金融产业,能够在全球通用。通过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相关国际组织来实现这样的历程,所以要强调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因为跨国公司总部总是在母国的。说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好了,总部变到日本去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是有属性的。经济一体化就没有属性了吗?实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还是有属性的,因为你出现了问题你还得找人,找你本国的政府。还有国际金融机构。如果你自己的银行就是国际的,你就是国际金融机构。相关国际组织,现在目前的国际组织总部没有在中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重组,这个蛋糕还是要分的。因为影响力和控制力量的变化,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变化会带来新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国际组织中,你交的钱多了,你承担的责任大了,你的话语权都多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有一些优秀者在世界组织做事,比如说北大的林毅夫教授成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个人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重要就是国家在这个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抬高了。
第二,世界城市是全球的知识创新中心。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创新,是包括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这些都是重要的创新。所以我们现在做创新,大家可能就会讲到就是硅谷,但是它只是高科技的创新,或者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往往纽约、东京、伦敦、这才是构成非常综合型的创新。因为大量的人才的聚集、信息的聚集会导致更多的创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北京成为世界城市要把这一条抓住,在国内至少是独一无二的。相对上海和香港那边。金融可能还有香港在北京之前,上海目前为止也是和北京平起平坐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要我们发挥你的长处。
第三,世界城市是全球的信息集中地。没有信息的话,对外的服务是不可能,信息本身是自主经营和创新的。第四,世界城市是国际的交融中心。
关于世界城市的支撑条件。
要有最够大的规模,人口多;产业高度集聚,经济总量要达到一定水平;社会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包括北京现在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人口足够了,社会经济的综合实力还是不够的。
全球网络的枢纽和重要结点,往往是国家的首都。既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包括内外交通的基础设施等,这是我们地铁运营公司非常关心的问题。轨道交通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高品质的引领资源和密集的政治资源;广阔的区域基础和强大的经济基础。这是强调北京要发展,北京要建世界城市,没有首都圈、没有京津冀、环渤海、没有中国北方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城市需要资源环境这方面支撑。
我们也研究了世界城市体系,我们建构了一个指标体系,要指标体系最重要体现就是某一件事情的核心特征。比如说世界城市经济控制能力、经济实力、国际交往等。经济的实力,比如说经济的总量、单位经济、人均水平这很重要,总量很重要。金融就是进出口,经济活力的增长很重要。因为世界城市取决于某些特定的部门,主要是金融服务、跨国公司、国际交通、国际贸易这些特定的部门,而且是体现这种结构和活力的。结构是这个城市生产者服务业占很大的比重,它的规模很大对全球有影响,但是没有活力,不增长了,衰退了,那你的影响力是衰退的。大家都退,那就是退的快慢的问题。比方说最近的五年你的增长率,服务业的GDP的比重,然后就是创意、文化方面的。国际交往,主要强调国际机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设立、国际组织、国际往来,比方说大型的会议。还有国际运输、航空等。然后创新方面,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围绕特征方面设定的指标,还有教育和研发的水平。
还有一个支撑就是宜居和社会发展。一个世界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非常重要的。城市很大。如果没有轨道交通的支撑,一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时候,结果是什么?两个字瘫痪。那还说什么世界城市,基本的生产生活都不能保障。所以轨道交通运营的情况很重要。那么这样的城市都是小汽车行吗?还有公共交通的出行率。当然这两个关系是相互关系的。公道交通运营能力提升了,公共出行率原则上是提升的。因还有基础设施,还有比方说五星级酒店等高等级的接待地方,有没有?有多少?都很重要。还有宜居条件。你必须要全面的发展,大家才能认可这样的城市。因为世界城市是人口多,首先他的收入水平必须高,不高人家来干嘛?或者说至少有就业。又强调精英的集中。环境不好,他也不来。因为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不能拉他来。因为精英有很多东西想要的。人才是优势资源,是稀缺资源。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可持续是非常重大。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内涵、和我们一些的基本判断。
世界城市网络和北京的定位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世界城市网络和北京的定位。
我们从动态来讲看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作了系列的研究,然后得出世界城市网络连接度。世界城市网络连接度的状况,研究小组把315个城市分为阿尔法α城市、β城市、γ城市,三个大类城市。然后每个里面还有小类,一共是十个小类。α城市必须是世界城市,又分为四个等级,α++最高的,只有纽约和伦敦。然后就是α+,有东京、香港、新加坡、巴黎,2008年后就出现了北京、上海。2004年的时候北京排29位,连接度是43.43。上海是27位,43.95。到2008年上海的是排名第8,连接度70;北京排在第9位,68.77。从2004年还没进入阿尔法城市,2008年已经是α+城市,证明北京还是发展的很快。北京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起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进入了世界城市网络专家认可的世界城市的行列。
我们再回来看一下,不仅前面的城市都是谁?纽约、伦敦、香港、巴黎。香港之所以排在前面,是因为这个世界城市网络连接度的状况是按照跨国公司的指标体现的,不是总量来体现的。所以这个指标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但是也侧面体现他的连接度。然后是巴黎、新加坡、悉尼、上海。中国的北京、中国的上海已经融入了全球服务这样的体系里头,而且是重要的节点,或者说枢纽之一。这是我们的地位。
以北京、上海、香港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的网络中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北京、上海正快速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并逐步成为重要的结点。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世界城市可能有很多模式。我基本上从经济和空间的角度把它分成两个模块。在经济上,重要是非常强调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主要是强调三点:一个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是价值链产业升级的升级化,三是经济职能外显化。
从空间发展方面,在市域层面叫做构建网络大都市;在区域层面,依托首都圈构建区域城市网络,连接世界城市网络。
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北京世界城市未来的模式是什么?
我们先看北京能不能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实际上有两大类。
一个是最关键的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格局的重塑。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接近10的,那么全球的经济增长可能只2到3之间,这里面很大部分都是中国所拉动的。金融危机以后的2008年、2009年,很多的发达国家出现负增或者零增长,这样我们慢慢的赶上了。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的经济总量里面我们仅次于美国,相当于美国的40%多一点。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比方说在2030年前后经济的总量可能赶上美国,有可能时间还会压缩。
世界城市的产生非常重要的就是经济重心的转移导致了。经济重心的主要城市成为世界城市,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所以金融危机以后的世界经济的重心发生变化,整个世界从单极到多极,新兴经济体的成长,金砖原来是四国到五国,全球从G8到G20,原来美国的单极现在变成更多的极。中国是很重要的一极。2000年,北美除了纽约一个α++城市,美国还有三个城市规模比较大,都是α城市。到了2008年,美国这三个城市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这么多年他没有增加,别的上升他就等于减少了,相对位置就下降了。这和美国的经济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快速增长,他是快速减少的,这是重组。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一定产生现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那么北京应该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是中国首都,而中国是经济增长的重心。
第二,北京的发展。刚才从大的讲,现在微观的讲。一个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国中,我们首都的功能还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全球城市取决于符合的城市规模。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包括人才等等。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总部肯定不希望离开北京,因为离开北京就离开的重要的信息源,就离开了重要的信息源,就离开的政策的支撑。而且企业的发展要成为跨国公司,成为跨国公司就要对全球有影响,首都功能是非常突出的。二是人均GDP。北京人均达到1.2万美元。我们本身的经济总量在已经在扩大了。三十2008年奥运会扩大了北京的国际影响、知名度和品牌的影响力。从2009年开始北京就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在研究上就更早,我们的研究团队在1999年。在2000年、在2002年专门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问题,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10年以后条件具备了,就成功提出了。而且进一步明确面向世界的顶级城市。
但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机遇,但也有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挑战。尽管人均GDP达到1.2万,而纽约、伦敦、东京是多少呢?他们有5万到6万,差距也是四倍的差距。所以还是要进一步扩大体量。经济实力我们还是增长、要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有效投资的需求,那需要创新,但是我们现在的创新还不足,不足以克服我们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个压力。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劳动力成本是上升的,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密集性产业比较多,另一方面,但我们生产效率没上升,这样综合竞争力就下降了。打个比方说,一个公司雇佣一个人工资1000,你生产100件东西,但如果工资涨到两千,还是生产100件东西。这个时候我就增加一半的劳动成本。劳动成本在公司的构成中占的比例大一点,如果到20%的,利益就少了,就导致企业没有竞争力,就破产了、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是创新。还有结构的调整,高低端都有竞争力。北京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实际上有些产业增值能力、竞争力还是不行的,包括我们的电子信息。我们没有什么优势产业,但创意能力还是薄弱的。
第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你的发展,你的人口支撑条件怎么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我们也正在启动北京水战略的研究。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大城市。我们人均占有水资源的量只有30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的四分之一。今后的用水还会增加。我们现在北京的抽取地下水形成漏斗,有1000多平方公里。下水位下降。50年前,上世纪60年代北京平均地下水位是3.5米,拿一把铁锹就能挖出水了。现在要大机井。我们现在平均水位是接近24米了,而且每年都在降。现在用水怎么样支撑?有人说可以调水。南水北调。但全国都缺水。河北缺水、华北缺水,陕西缺水。外围缺水。而且人口一多还要更多的水,然后环境好点还要水。水位一下降你要更多的水补充。有些浇灌,灌了就漏下去了。人口水资源的承载力,意味着北京还能做多大。我们不可能无限的增加用水,但还要发展,这个时候要提升效率,竞争力这个时候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说方式的转变、增值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个资源矛盾是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人多地少。第三个是我们95%左右能源都是靠外面引进的。第四个,人口增长过快。因为我们在做2004年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时,希望到2020年北京的人口控制在1800万,现在是2012年已经达到2200万,所以还有巨大得压力。这段时间人口快速的增加,我们的承载力面临挑战。所以,这样情况下你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
第三,大城市病。这个不止我们有,很多世界城都有。以前在讲北京是首都,因为交通不太好,老堵车,民间大家称“首堵”。现在很多地方城市也在堵,广州也限号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导致特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交通拥堵、垃圾治理等困扰生活的问题还非常多。还有地价的飙升。这些都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尤其是交通,如果交通拥堵,导致通行时间过长,导致城市效益和生活质量下降。如果我们的交通很舒适的也可以的,时间长就长吧。但上下班的时间,我们的交通只是能把你运过去就可以。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导致我们效益不好,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现在的PM2.5问题,这就和交通有关系,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地铁能发挥很大的贡献。如果大家都在地下坐地铁了,少开一点车,路面少拥堵一点。那么PM2.5也会减少的。
此外,还有社会实力、经济系数、阶层之间的差异、空间分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面向未来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今后如何发展?我在2000年的城市发展研究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有这么四句话,到现在也没有变。第一,作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高层结点。中国三个高级城市为主。三个是哪个?北京、上海、香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一枝独秀,中国三足鼎立的世界城市的格局是应该长期存在的。第二,北京的世界城市讲是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经济高度统一的问题。第三,北京的世界城市叫做区域性世界城市向全球性世界城市逐步过渡。一个城市发展不可能一天就长成世界城市,要慢慢来。我们在2011年提出,到2020年成为亚太的世界城市,达到东京的水平。现在,北京在世界城市网络的地位上升了,但和别的城市有差距。但是我们有可能到2050年成为全球世界城市,达到纽约、伦敦这样的水准。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这个预期可能会提前。所以,我五月份出了一本书叫《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达到全球世界城市可能会在2030年实现,2050年的经济指标都能在2030年实现,就是说一个经济重心的转移,导致世界城市的出现。第四,北京的世界城市必须以京津冀或者环渤海的地区发展。就是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一定要建设出世界城市圈。我们的观点到现在还是得到认可的。我们在2000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觉得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强调政府交往中心、国际经济管理中心、世界文化城区、国际创新城区,和国际低碳城市。
2010年北京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对世界城市做这样的表述: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性产业;是集聚世界高端人才和产业的城市;是国际活动聚集地,是对全球经济、全球文化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北京“十二五”规划内涵就是要打造五个都: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也就是说国际活动的聚集之都、总部之都、人才之都、文化之都、宜居之都,这五都概念就是体现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
经济发展模式我强调这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要提高金融业、生产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结构战略性转变。二是价值链增值的环节,突显总部研发职能,提升总部在全球中的价值和作用。三是经济职能的外向化,也就是说你的经济职能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外的。对于外部的经济职能,我们不能通过执政手段,只能通过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手段。如果你的公司是跨国公司,或者如果你有大量的银行,你对外投资就可以了。靠这样的手段强调经济职能外向化,强调在北京发展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高科技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打造这个东西。
我们来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个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一定是变化的。这也有专门的理论研究支撑。佩蒂-克拉克法则就是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到一定的阶段,第二产业下降到第三产业上升,最后形成三产、二产、一产这样的产业结构。实际上很多的发达国家的特大的城市,或现在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都是这样的。那我们看一下北京的产业结构是什么样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到1978年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从消费城市往重化工业城市转变为主的增长。1957年制定总体城市规划思路的时候,就是要把北京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城市,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第二个阶段,退二进三。退倒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第三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竞争。从1974年以来就是内部结构优化和总部经济的高端化。第一产业农业逐渐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前第二产业是一直在最上面的。改革开放以后在慢慢的下降。先下降因为要变消费城市,然后是发展第三产业,现在是75%都是服务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那么在第一阶段受到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影响,变消费城市为生产性城市,通过30年的发展达到了。但是达到了带来的巨大的问题。1978年产业结构一产是5%、二产是71%。三产是24%。一个城市发展制造业肯定是有影响力的城市,而且环境污染有很严重。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了退二进三。然后把重工业转出去。这种情况导致我们在1994年发生变化,三产超过了二产。一产、二产、三产结构变化变成了6:45:48。整个90年代进一步调整。到90年代末北京的第三产业达到了65%。三高产业的增加值比较高。到奥运会前首钢转移进一步发生变化。2000年以后我们基本的服务业为主导的建设起来了,而且非常强调发展总部,即便是制造业也是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制造业。所以在总体上讲形成了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性服务业、高端产业为主导的结构。现在,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的经济的比重已经占了相当多了,总的来讲,我们的1.2万亿GDP里面有6000多亿是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占了半壁江山。服务业是占了70%多,现代服务业占了50%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出现了产业的快速升级,新兴产业不断的发展,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变化是非常非常快的。今后的进一步的发展。还是要强调进一步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强调知识性服务业,强调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空间比较大的旅游会展。在金融业方面,主要强调吸引国内外银行的落地。强调金融的集聚和辐射,强调把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商务和服务方面,全力打造商务服务之都,旅游会展方面强调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社会休闲之都。在文化创意方面,要使北京成为国际时尚文化之都。除了我们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强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北京服务、一个是北京创造。当然现在我们还有双轮驱动。科技驱动、文化驱动。北京创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使北京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策源地。以前我们的强调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在强调是策源地。也就是说你要成为策划创新的中心。当然要强调优势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价值链增值的环节的升级化。产业结构到一定的阶段可能会固化。下一阶段一样的产业环节的不同,增值也不一样:。增值不一样的话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微笑曲线,我们在上游是提高的,中间这一块低端制造这一环节是最不利的。这就是所谓的价值链里面的微笑曲线。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想抓上面的总部和研发。所以,技术本身要转变,结构要转变,价值链升级。所以强调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永远在低端你就没有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北京也不是一个点,它是一个面,1.64万亩土地上的情况不一样的。现在的情况之下,有人说中心城区、郊区、远郊区、近郊区各自要素是不一样,代价是不一样。就像我们地铁,四环以内钻在地下,四环以外可能到地面了,架起来,在远一点就在地面走了。为什么这么安排?因为,四环以内地面上都是房子,拆不掉,也不能拆掉,影响很大。过了四环以外,我们可以架起来,还有架的地方,成本一下子能降一半,然后更远的郊区,就能在地面上跑,当然可能要占一些地方,但是成本可能又降低了一半。这就是不同的地方地价的不同,要素的不同。干一件事情要有分工的,所以各地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因为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总部环节、研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销售环节,彼此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在北京形成总部和研发机构密集或特化的区域。但内部是有差异的。因为北京相对河北,我们的地更贵,我们要干更值得干的东西。这就好理解了。所以在市区范围内,形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总部的高端决策权利主要集中在信息高速度人才密集与管理机构众多的中心城的地区,研发机构我们放到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要进一步发展,昌平未来有科技城,而核心生产职能可以往顺义方面走、大兴方面走。但不能往西北走。因为他的资源环境不一样。日常办公职能落在新城的核心区,一般的生产制造在外部的区域。所以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要不断的实现价值链环节的生升值。
提升在全球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经济职能的外向化,主要还是靠跨国公司。北京要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所以强调走出去,主动进入全球经济网络,走出去才能服务世界。还有其他的国际交往,国际组织的吸引也非常非常重要。
北京的经济发展建设世界城市的策略是什么?有以下这四个方面。
第一个重点,实现北京创造。这个是我在五月份出的那本书有详细的阐述。实际上这一次在党代会里面也专门提出了强调北京创造。我觉得这和北京的发展的条件、现实基础以及它在国家的分工定位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能体现北京的特色,尤其重要的要强调北京的特色。
第二个重点,努力打造北京服务。服务是核心。因为北京是首都,而且是一个特大的城市,是高端人才聚集地,是各种要素成本比较高的区域,一定要提高服务作用,要服务中国、服务世界,努力打造北京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全面发展总部经济。有了总部才能有影响力,国内公司的总部是对全国有影响力,一个跨国公司的总部对全球有影响力。跨国公司越大,对全球影响力越大。所以说公司总部很重要。生产制造对我们日常的支出仍然有用,不能完全退出去。但是如果有影响力就要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产业不能都放在北京,有些低端的产业,河北的也很欢迎,因为各地处于不同的阶段。那你要说我不给河北,扔到别的地方合不合适?从企业讲可能合适的,但是从区域讲可能不合适,因为你离特别远,这个区域的总体实力就没起来,不能长期支持当地服务业发展。服务业要有服务对象,上海的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好。他和整个的苏浙制造业的发展是有关系的。第三,我们还要研发,也要跟进包括管理的措施。所以特别远一点不方便的。第四,要加强区域合作,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产业分工。强调在互相之间有明确的产业分工。
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空间发展模式
空间发展模式是两个:一个在市域范围内要强调构建网络化的大都市。要强调在区域构建世界城市区域网络。实际上我们的城市人口已经非常多了,2500万,未来还要增加。这是挡不住的。为什么未来还要增加。有两个基本的理由:一是说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完全结束。现在的城市化51%。到什么时候能完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到70%到80%,基本是可以的。而且我们知道城市的人口不可能更多采用行政手段控制。这次北京的人口普查1961万里,不到1300万是户籍人口,剩下30%是外来人口,而且这个比重还是进一步增加。当靠行政命令、行政手段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会上升。总的来讲所以有的城市还是有人口。我们的城市化还没有完成。二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区域差异。就是说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是在偏沿海和东部,北京只要有就业的机会,人们就来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城乡差距。城里比较好。所以他要来。这可能是挡不住的。城市放大到什么样是一个技巧问题。因为一个城市不可能无穷无尽的放。城市大有大的问题,也有大的优势。我们怎么样扬长避短?要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也是多中心的发展。那我们就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网络化大都市。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有形和虚拟的网络支撑,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具有多中心多结点的中心区域。为什么会成为网络化大都市?就是因为现在城市空间在技术革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变革之下出现的情况。就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区域化,城市的郊区化和不郊区化。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新的趋势在这些新城就出现了。随着城市郊区的发展,郊区出现新的城市。那么这种新城同时除了居住中心也是就业中心,这样多中心的转换。第二个方面城市再发展的过程中就成了区域城市。大的空间尺度出现这样的集中。城市空间发展也从这种,我们叫等级形的中心地的模式网络化的转变。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些模式。然后就出现了现代城市发展应该是这样多中心网络化这样的城市空间,我们把它命名为网络化大都市。北京在一定的范围构建网络化大都市。那网络化大都市有什么好处。好处我们做它干什么?一个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享有集聚效益。人口多好买东西,人不聚集起来产生不了效益。GDP也是一样。比如说我那天把车碰了一下,都创造GDP了。我们俩谁都没得好处。但是如果人不多,那就碰不了。所以集聚就可能让他就有活干了,甚至带来就业了。而这些城市它有它的好处,能享受集聚经济效益。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这个网,就是说规模提升,然后促成城市的增长,那就已经证明集聚规模经济的存在的。这个网络化大都市他能够享受集聚规模经济,但是他又能够避免这种单中心集聚带来的集聚部经济所带来的效益损失。这损失比方说交通用度,地价上涨,多中心就好一点。学者的研究将其叫做分散化的集聚经济优势,通过分散化把集聚经济优势做出来。
第二,可以通过多中心的整合弥补单一中心城市发展的规模形式。通过协助效益可以拥有更大的区域优势。兰斯塔德地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50万人,4个城市200万。在欧洲200万人是一个很大的城市。
第三,网络化大都市空间组织有利于城市区域整体的均衡发展,这样差距就小了。不至于城市中心区高楼大厦很现代。
第四,网络化大都市,通过多中心分散化可以避免单中心导致的城市蔓延,保护区域既有的生态格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宜居关系。和促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你一个单中心外围摊大饼,那么空间就没有了。
那建成网络化大都市的好处两点。
一个是解决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弊端。大城市病。小的城市我就不要搞好多中心了。因为大城市就得这么干了。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北京市的空间是什么样。2000年房地产大规模发展,原来的地铁两条线差不多够用,然后的13号线。现在这样分布了。1982年-2010年的最新就业状况。我们做了人口普查的研究。我们也是承担北京市的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这样的变化对公共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后地铁就是这样两条、三条并列的。其实在东京有时候就是几条地铁并行的。也就是说你想力争扩散去是困难的,,但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时候可能还是要增加供给。但是尽量避免需求增加强。现在我对北京市得一些规范上来有的时候也提一些正面意见,有的时候也有一些建议,你在有交通压力巨大的时候,在有扩容的时候要慎重了。地铁公司已经压力很大了。你还给他增加。但是现在整个现在往前扩,往前增加。这还是要考虑公共政策,空间政策的调整。这个是2008年北京市就业密度。郊区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并没有形成这样的集中。这几块这就 显示什么时候人在哪里。这样我们这一块的压力是巨大的。然后进城的压力也是巨大。因为外围都有居住的。都在这里上班,整个上班都在那一块。所以他没有不堵的。这个是我们制造业这样的状况,服务业还出现了非常强的中心城区。为什么我们强调多中心,就是现在的单中心集聚的问题尤其严重,我们的对服务业的概念。就是三足鼎立高度集中的服务业。所以北京市得出空间结构变化结论,单中心集聚过渡集中的问题,仍然突出。说特别突出也不是不可以。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一个方式,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在空间结构上在空间组织上要依托物质性网络交通通讯线路。还有非物质性的网络的建设。那么使得西部之间高度分工和职能,然后具体是在中心城。这里我非常非常强调北京为了杜绝外围的大规模人口的进城,外围疏散是很困难的。我们做过努力,但是效果不好。因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太具备。但是外围成本太高,也受不了,也没那么大新的空间所以我们如果能从就业布局来进行调整,我们往外扩。比如说东北方向,在顺义和平谷附近这一块接壤。这一块潮白河东岸如果形成比较大的中心城市,也可能是截留一部分。第二个可以在亦庄。因为那儿有建设。在大兴和通州交界这一块来形成一些比较规模大的城市和集聚区。这样的时候可能会把我们未来得比如说人口从现在2500万到3000万。未来的500万人口给他截留住。这样缓解我们中心城区的压力。这也是城市总体规划强调的。两轴两带多中心这样一个战略的格局。然后有一些重点,要强调建设。北京的地铁,轨道交通的情况,现在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铁的运营里程已经接近400公里。我们已经有15条线了。如果我们有了15条线,往下面20条线到30条线到你的地铁能达到1000公里的时候延长。那我们北京人口能够在3000万把他控制住,外围又有几个不到城里上班的,这样郊区市中心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的城市空间,也许交通问题会有缓解。但是暂时这么说的。因为城市太大,交通问题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替代的解决。但是要缓解。
我们讲市域是网络化大都市,在区域层面要构建首都圈。世界城市区域网络。因为世界城市建设,首先要建设世界城市区域这样理念,然后要用更高的尺度来连接。如果你连港口都没有,你的贸易,你的经济基础也不足以成为对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在首都圈里面我们也提出叫做构建一主一副三轴四区的首都中心网络化的格局。在区域范围内,以北京为门户和核心输入,天津为主要中心,其他城市为结点的这样一个首都圈的多中心网络化这样的空间结构。然后特别是强调产业分工。北京强调知识产业,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现在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天津是一个加工性的区域,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所以他也开始引进服务业。但是重点来讲还是北京。河北是资源提供。北京和天津被他包裹在里面。那么就有两个巨大得市场。然后也有巨大的基础。制造业的基础。河北的沿海地带,包括唐山曹妃甸接纳了北京钢铁产业的转移。曹妃甸就是大港口、大钢铁,大能源、大石化,都是重心。其实把河北产业结构越调越重,这是不是有问题?没问题,在这个地域范围的产业就要不同的。你的产业结构高低化的基本规律是更高区域尺度的更大的区域配合。有些区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不能一个县、一个市都强调以服务业为主导,有些地方的职能赋予他就是一个制造城市。所以河北的钢铁、建材负的责任非常大。河北是全国最大钢铁产地,产量最多的,那么今后的话可能往加工方面的发展。这里面就产生临空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带。还有一些交通网络方面的中心。资源开发、生态环境。
如果是我要建世界城市。我的空间策略是什么?
第一,完善广义基础设施,世界城市不要仅仅留在城市中心城区,城六区。我们要更大区域。推进区域网络的建设。
第二打造郊区重点新城,加快城市空间的冲沟
第三加强分区空间管制,实现城市的均匀增长
第四,强调加强职能城市管理,建设职能城市。
对于地铁公司来说,我们要强调广义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内部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的建设,加强城市内部网络化,快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的道路集中,改造成网络化的集中。区域之间要加强和天津港口的运输体系。以及北京对外的高速公路的体系;强调区域航空体系,强调综合交通体系。那么同时和外面强调一些城间交通建设。
我们就回到了北京的交通问题,北京的交通要素及其内涵。我有了一个关于交通的问题。第一,交通现象是什么?郊外住户、郊区住宅到城市中心区的办公,可能存在汽车、轨道交通、汽车选择。第二,如果企业原料到工厂,然后可能是到市场。那么可能从道路到轮渡到道路等等。交通作为出发地也是目的地。所以现在我就说我跟很多人说,如果在郊区上班你在郊区买房子,价格便宜;如果不在郊区上班的,城市有房子,逆着方向走也可能有作为。否则就会出现潮汐现象,因为工厂、企业和住宅不再一处。要是有企业的地方有住宅,有住宅的地方有企业。叫做职住接近,才能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那么有出发地、有目的地,有交通流动,有交通网。交通网有各种的,有轨道交通、路面交通,还有其他的一些交通。交通方式形成网络。这样的话交通网络点和线,然后产生交通流。
最后我关注的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个区域的问题,是一个产业布局的问题。那就是说实际上交通问题不是路本身的问题,路只是一个手段,最终的源头是在区域和产业布局。所以在那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会有一些交通政策。建路大家都会,实际上我们一定要考虑我们怎么样调整。有一个更大的手段叫做交通需求管理,就是TBM。这个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改善城市交通的手段,是在道路建设改善公共交通的时候提出的看法。所谓的交通需求管理就是改变汽车利用率,因为欧美的发达国家的60年代都是小汽车出行。大家都说在汽车上通行。他选择交通网这种手段。他就相应交通的需求管理。一种是改变跟汽车的行使路径,实际上我们很多的交通台告诉我们哪很堵,要我们绕开。现在这个路上有很多交通拥堵的电子公告牌。我觉得这个牌子还可以更多的设一些。强调适时的交通信息,引导市内的停车路线,避开拥堵区。第二个变通交通手段,强调公共交通,或者特定区域公交和自行车优先。我们现在的城市,公交车的优先已经能基本体现了。现在高峰期间优先不了,因为太拥堵了。还有一个计程车优先。这是错了,咱们现在自行车不优先。汽车来了自行车就得躲。自行车通行空间现在被挤的没了。现在恰恰是要改变这个。我们要考虑的交通的理念。一定是不是咱们自行车优先然后在公交车在小汽车。第三,提高汽车利用效率。这种情况之下,有些很多国家,你一个人开车进城是要罚款的,必须要拼车,必须带着乘客才行。要不你占用交通设施。那么还有的话你比方说要变更。然后很多的城市里面在郊区的地铁和停车场,不要钱的。我在郊区的通行我坐地铁又挤又花时间,我地铁到家里有一段距离,自行车够不着,有5公里10公里,怎么办?收不收费?不要收费。他就是鼓励你。你停一天车我给你两毛钱。也是一种办法。就是说你为了这两毛钱,没人把这个车开到中心。但是就是说你这个要多方面来提倡。变更出行时间、调整交通形势,采用负荷小的,土地利用和合作方式。土地利用和合作方式很重要的。土地利用你就不要在城市中心建。已经这么拥堵了。还搞企业,就不给他,你建大的商场到外围建去。你的CBD扩容,你到顺义去扩CBD ,一定要严格的限制。你否则没办法变。从这样的情况讲,有几种方式变通途径,提高利用效率。空车不让你走,并到一起了。还有一个变通交通手段,变通时间改回10点上班。调整交通规则。这是最根本手段。所以在这个实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包括一些交通系统,尤其是荷兰他就实行所谓的A、B、C区域政策,这个A、B、C区域政策。这ABC有什么意义,他会将他公共交通的联系度。把拟作产业分成所谓A区位、B区位、C区位。那么A区位公共交通联系好。B区位交通干线联系均衡。C区位跟干线联系好。然后把经济类型分成ABC型。如果有一个大型的客流是这种内行。B型介于中间,政策处于A型配制A的活动,限制B型和C型活动。在C型的时候限制其他的。就是说他不同的类型要配制在不同的空间里面这就好办了。这就是我在源头上就解决,不要发生交通拥堵,这才是根本的。实际上有很多地区也都做过这些,日本也是做过这样的实验。采用基本上实行,这种交通需求管理的时间严整,然后基本上强调有地铁的地方建公共的免费停车场等一系列措施。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城市空间增长,居民增长或者控制城市蔓延。因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是过渡蔓延,造成巨大的问题,无节制的土地消耗等等。考虑交通导向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今后的发展,要考虑交通优先。那么现在北京也开始做,但是并不是强制性的。如果一个工厂布局,你一定要有交通影响评价,就是说你如果建这个企业,你建这个商场你会带来多大的交通流,当地允许不允许你这样的交通流,或者你带来巨大的交通流。修地铁前你出台方法。
就业结构是基本上能够满足了,CBD、金融街、包括中关村就业人口减少,几乎短时间看不出来可能性,也可能随着现在的规划还在增加。但一方面想办法扶持他的规划实行。实际上可能阻止不住。有两种办法,一个掌控,一个是跟进。但是目前这种情况我觉得像这种密度还是不够的。至少因为我们在短期可能这些地方还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还会要具体增强这几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这个是第一个方面我们可能会采取对。第二个,我们在未来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往外扩,有新的线路联系起来。地铁公司有很大的规划。考虑未来的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感觉到几条重要的部分还是形成重要的交通瓶颈的问题。怎么样去解决。还有一个已有的地铁的接续可能有问题,
还有一个世界城市最大的问题是安全管理问题,我们运营公司还是要考虑,地铁里人太多了,可能容易出一些事情。东京的地铁在高峰期间一定是有两辆车左右女性专用车。这么拥堵对女性的真的不尊重。东京就这么干的。这两节车男的不能进。但是女的可以进男的车。为地铁你想不挤在一起都不可能,所以对很多的女性是很害怕的。我们不是说针对乘客,我们的乘客品质很高。他这么挤也不行。就把第一节或者最后一节女性专用车。是不是还很有意义。我今天很遗憾没有把书带来,叫做《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发展趋势研究》,我们花了两三年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对未来2030年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空间怎么样发展还是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717/6825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