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最有权力女人” 默克尔和她身后的德国人

2012年09月09日 12:37

 

8月30至31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不仅是“铁娘子”默克尔就任总理以来对中国的第六次访问,也是今年以来默克尔第二次访华。默克尔如此高频度的访华,是不是要为欧洲经济鼓振信心,世界在关注。然而,普通中国读者更感兴趣的是,这位22日再度被评为“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从她身上又折射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民族特性?

绍尔博士家的主妇

到柏林一游的人,一般都要到柏林市中心著名的博物馆岛转一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博物馆岛著名的帕加农博物馆对面那栋居民楼中的一个单元房内,住着大名鼎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这是一栋极为普通的四层居民楼,外表涂着黄色涂料,位于一条名为安库普费尔格拉本的街道上,紧邻柏林最大的施普雷河。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每栋楼的入口门牌都有住户的名字,默克尔家也不例外。不过,这里标着的却是其丈夫约阿希姆·绍尔的名字“PROF.Dr.Sauer”。

在柏林常驻时,笔者曾无数次从默克尔家门前这条略显嘈杂的街道路过。记得有一个周六,我试图接近这栋房子,发现只有一位警察在门口不远处与一对年轻人闲聊,另外有三五个游客模样的人在对着默克尔家的门牌指指点点,警察也不管,照样聊天。我也走过去,给门牌拍了一个特写,一回头,警察正朝我笑呢。

自默克尔2005年上台执政至今,美国《福布斯》杂志几乎一直把其列为“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今年也不例外。在持续两年多的欧债危机中,陷入债务危机的南欧诸国常常要看这位政坛“女强人”的脸色,因为默克尔的拍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欧债危机的解决方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震全球的“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居然放着宽敞、气派、现代化的总理府不住,宁愿住在普通民宅里,成为PROF.Dr.Sauer家的主妇,确实让很多人费解。当然,这也反映了默克尔看淡权势的风格——低调、质朴,不讲排场。

默克尔现任丈夫绍尔教授是著名的量子化学教授,自1993年一直在洪堡大学任职。为了两人能更多地在一起,默克尔当选总理后选择不搬家,仍住在洪堡大学附近的这栋民宅中。

默克尔的每月工资为两万多欧元,但据进入过默克尔家采访的德国媒体人介绍,默克尔家里布置简朴。闲暇时,默克尔甚至亲自到超市采购。柏林市中心一位熟悉的中餐馆老板告诉笔者,她曾多次看到默克尔到餐馆附近的一家超市采购。

不过,默克尔的强硬一面似乎更为人熟悉。欧债危机中,无数的欧洲政治家发牢骚,甚至公开指责默克尔“不灵活”,但默克尔不为所动,执着冷静,坚持要求希腊等陷入危机的国家进行财政紧缩、经济改革计划,否则救助“没门”。默克尔的务实管理风格赢得了超高人气。

默克尔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德国人勤俭、务实、执着于规矩的民族特性。

民族性一:埋头苦干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有一句名言:“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将要毁灭,但我今天依然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深入德国人的骨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德国人做事埋头苦干的民族特性。

德国的面积只有中国云南省那么大,却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欧盟的三分之一强。近年来,德国经济挺住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依然保持“一枝独秀”。2010年经济增长率达3.6%,是自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水平,2011年实现3%的增长。今年第一、第二季度,德国经济实现0.5%和0.3%的增长,表现可圈可点,令人瞩目。德国政府预计,今年本国经济增长率为0.7%。

充满活力的经济源于德国人的勤奋。难怪,尽管欧洲一些政治家和民众对德国处置欧债危机的方式颇有微词,但对德国人的勤劳苦干还是认可的。不久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项针对欧盟8个国家和美国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德国是欧盟范围内最令人羡慕的国家,德国人被认为是最肯苦干的欧洲人。人们深知,没有德国这个“定海神针”,欧元区早已坍塌。

的确,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很少能看到像其他欧洲国家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我曾走进大众汽车城,发现原来年轻人都在这里——无数的工程师在流水线上装配。

德国的乡村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道路干净整洁,草地和森林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农舍窗明几净,几乎家家窗台上都挂满了鲜花。这是人们热爱生活、勤劳的结果。

德国人的勤劳还体现在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热爱上,不痴迷虚拟经济。德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其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德国的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闻名于世。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德国。

 

民族性二:一丝不苟

除了苦干,讲规矩是德国人民族性格的另一大特点,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有时候甚至发展到刻板的地步。

记得我在德国打车,很多时候司机只跟我说两次话,一次是上车时,问我地址,二是下车时,跟我说“再见”。

路上,司机会一丝不苟地开车,若要和司机聊天,大部分情况是问一句答一句。

一丝不苟若是用到工作中,则意味着质量高。笔者曾在位于汉堡的空客总装厂采访过在那里接受培训的中国技术人员,他们对德方技术指导的认真劲佩服不已:“最大感受是德国人很严谨,名不虚传。他们做事认真,真是认真。”

而德国的产品,小到水龙头、铰链,大到汽车、精密仪器,虽然式样看起来有些守拙,但质量很高。这也正体现了德国人的踏踏实实,朴实无华。到德国一游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带回菲斯勒的锅、双立人的刀。

民族性三:勤俭节约

欧债危机中,欧洲人都指望最大的金主德国,但同时一些南欧人却对默克尔倡导的紧缩措施最不感冒。换句话说,一方面欧洲人欣赏德国人的苦干,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德国人把自己的节俭习惯推广到整个欧洲。其实,德国崇尚节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战后,德国曾经历过世界金融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两年之内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64下滑到1:4.2万亿;二战后,德国人从瓦砾废墟上开始艰难重建,还要安置从东普鲁士被赶出来的数百万无家可归的同胞,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正因为有此痛苦经历,德国一直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保持警惕,量力消费是德国人的习惯。笔者注意到,德国一般的超市、商店只接受银行卡,不接受信用卡,德国普通居民最偏爱的资产保值方式仍是最安全的银行储蓄。

德国一直对维持物价稳定和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最为上心。欧债危机爆发后,德国一直对欧洲央行印钞票来救助不松口,就是怕通货膨胀的梦魇卷土重来;金融危机时,德国的措施不是像美国那样去救银行,而是通过政府补贴企业保就业,其理念是:只要老百姓就业有保障,物价稳定,社会就会稳定。

在节俭的问题上,德国总理本人也一直亲力亲为。2007年默克尔访问中国南京时,有三件事让当地人印象深刻:一是坚持入住宾馆普通套房,其价格只是总统套房的1/20;二是就餐不进包间,坚持和普通客人一起吃自助;三是将自己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面包捡起来吃。

德国是欧元区国家中第一个修宪对政府财政赤字上限作出硬性规定的国家。早在2009年10月,德国就修改宪法,规定从2016年起联邦政府年度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35%,各州自2020年起必须实现预算平衡。

相比之下,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诸国反而有些不管不顾地寅吃卯粮。难怪,去年默克尔一直在欧元区内力推这种节俭模式,最终在去年年底的欧盟峰会上达成了“财政契约”。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民众和政坛的主流观点一直坚持有条件救助。德国媒体不断报道希腊人的“懒惰”“不守规矩”,认为德国“不应用自己省下来的钱去救助一个无节制花钱的国家”。

勇于革新的“德国模式”

当然,德国人还是一个理性的、勇于改革的民族。

德国出产了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师,理性与生俱来。拿改革来说,德国自从俾斯麦时代就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后发展成“莱茵模式”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前东德地区,德国民众负担沉重,德国经济陷入近10年的低迷。当时,德国被称为“欧洲病夫”。

新世纪初,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推出名为“2010议程”的改革计划,对劳动力市场、福利制度、经济结构大胆改革,使得德国重新崛起,“德国模式”异军突起。

“德国模式”实质上就是改良后的“莱茵模式”。可以说,德国经济如今能一枝独秀,默克尔任内经济一直很好,主要得益于这次改革的结果。

如今,默克尔也一直要求南欧国家致力于改革。问题是,南欧人民族性格与德国人迥异,“德国模式”能否推广,前景难料。难道默克尔真要遵循马丁·路德的教诲:即使欧元区明天要分崩离析,我今天依然要推行改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909/6876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