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其他
崔伟华:再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2012年09月12日 18:02
我们过去的改革,说到底是根本制度由空想回归正常,而今后的再改革,是我们在现有根本制度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借鉴国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自身发展中的深刻教训,根据我们的发展水平,校正、重构、调整、完善我们的道德理念、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基础。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大变局。要使整个民族与社会相对平稳地度过断裂和转型期,走出失衡,走向和谐,需要始终关注并下大力气解决和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保持和恢复民众信心,珍惜和增强民众的信任感,然后才能进行和处置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信心就没有力量,没有信任就没有团结。不能让民众树立信心、不能得到民众信任的组织就将失去吸引力,进而失去代表、管理和服务的基础。
在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忽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不切实际的夸功,封锁不利的信息或掩盖事实的真相,只会积累更多的反感,引起更大的误解、流失更多的信任。这种状况的持续与演进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解决相关问题就需要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革。可以说,再改革一方面关系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也关系党的执政基础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其迫切性和合理性,但从民众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与自身利益与愿望密切相关,但并不处于一个层面。人们看到或感觉到的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民众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民众认为不公的东西却越来越不公,在一些民众权益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地方,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却在进行享受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待遇。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号召中,地方上我行我素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就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号召力。
应当看到,当前上下现实意愿的交集较少。中央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而民众现实的迫切愿望是“要公平、反腐败、求安心”。笔者认为,在长远考虑与当前期待还存有相当不呼应的情况下,应该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过程中同时考虑与化解长远发展的难题,而不是相反。对民众来说,没有当前也就无所谓长远。这就是我们需要再改革时考虑改什么、怎么改的出发点。我认为,当前突出应该再改革的内容主要是:
收入分配体制再改革——形成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
收入分配的再改革已讨论多时,但共识较少。我们一再提要共享成果,实际上也这么做了,但问题在于共享的比例严重不公平。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能够共享,必须考虑公平共享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上思考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而不能仅仅从政府层面或个体层面来安排。当前引起共愤的存在于各领域、各层面和各区域的巨大差距,以及相应的调控措施失灵,包括今天极力推行的转方式、调结构政策的无力,根源就在收入分配体制。今后,可将区域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为领域分灶吃饭体制、将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从各阶层相互独立改为相互关联,开征财富转移税等,才能破解公平与平均的难题,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良性互动。对于公仆们的工资水平要与整体发展水平(而不是局部发展水平)相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与最低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相联系,才符合公仆的实质。
今天看来,我们必须对“大锅饭”、“铁饭碗”、“平均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和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在过去一定时间内,它们曾发挥了激发普通大众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如官兵平等、劳资合作、合作医疗等等。但后来因在所有方面和层次不加区分地实行,从相对走向绝对,便日益突出其减弱动力的消极性。但在一定意义上,它们的存在也有稳定社会等积极方面和历史合理性。能否将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就是个观念问题,其次则是在政策措施上的“度”的把握问题。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固然有着比较强大的发展动力,但也是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协调和稳定发展的社会。
笔者认为,改革与发展走到今天,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在工作岗位上要争取给予更多人“铁饭碗”,以体现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在收入分配上要通过动静(固定和浮动)组合的收入结构兼顾公平与效率,体现个人的长期贡献与当前贡献的统一;在基本权益的维护上要实行“平均主义”,在主要的社会保障上仍然需要“大锅饭”,才可能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目标。这绝不是回归过去,而是走向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正道。
政治体制再改革——民主发展的新突破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潮流所推、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时机己至。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理论阐述,又是表明态度,还是工作部署。之所以说要坚定不移,说明现实中还有人存在犹豫、动摇,甚至反对,理由无非是国情、阶段、素质等与民主的进程不相符。
对当今中国来说,民主是个亟需构补的东西。用“发展”反映不出程度,用“构建”不能说明已有的成就,用“完善”不能反映缺项太多的情况,用“改革”、“补充”等都难以说清楚。我们的民主的确有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某些方面还有独到之处,但我们又感到很不完整,所以用“构补”可能适合反映当前的现实。之所以在“构补”前加上“亟需”,是由我们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可以用一个比喻,我们已经开始建造民主的“房屋”,现在仍需要继续建,一些房间还没有搭起,也就谈不上进行“装修”。可旧房已经拆了,又需要住进去,所以是“亟需”的。
民主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党持续执政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切实发展民主,只是表明态度、作出一种姿态、打起政治太极是不可能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
民主政治涉及两个维度:一是竞争的真实性,一是参与的广泛性。我们不能仅在一些细枝末节、较低层次、极小范围内下功夫,而忽视或回避在根本性、基础性、决定性环节和大范围上的民主问题。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对政治体制改革,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主要提高竞选层次,二是主要扩大参与、协商和监督范围。我认为,两个方面都不能少,都是政治体制所需的,一个民主、高效、廉洁、公正的政治体制没有这两个方面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推进民主,进行政治体制的再改革,必须既要大胆实践,又要慎之又慎。处理这一矛盾,我认为可通过县级以上局部地区的大胆实践和国家层面的慎之又慎,选择几个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区,不设禁区,大胆尝试,成功经验推而广之,失败教训引以为戒,从而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国范围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发展的真正突破。
公共服务体制再改革——奠定长期平稳发展的制度基础
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统一、全面、平等和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是一个国家民众真正得到国家呵护的基本体现,是激发人民爱国热情的现实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平等、健康与成熟的标志。结合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建立和完善起一个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制。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所要求的,也是我们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承受和解决的。低水平、不全面、差距大的公共服务不仅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符,也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格格不入。如果我们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还满足和歌颂从无到有的局面,而不尽快在全面、统一、平等和提高上下功夫,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亵渎,也是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不负责任。如果认为财力不足,我觉得完全可以放缓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严重不符的庞大公务开支增速、切割国有企业的高额垄断利润来解决。
(本文原载于《改革内参·综合版》)
责任编辑:郑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912/688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