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阎崇年:北京文化和干部素养
2012年09月17日 21:57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北京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后有大小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从元代开始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北京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集合体。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都市,建设北京、发展北京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领导干部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领导干部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懂得善行善止。在关注自身发展时,除了注意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外,还要注意自身因素。凡事要自己来调节平衡,尽力保持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
一、北京文化的特点
我认为北京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历史悠久。第二,中华文化中心。第三,世界著名都市。许多人生长在北京,生活在北京,但是对北京文化的久远历史却知之甚少,真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8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国际历史城市会议,伦敦、巴黎、罗马、开罗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市长、专家一起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当时他们都摆出了本国文化名城的特点。比如法国人很时尚,他们的香水别人比不了。英国、意大利等也列出了各自的特点。当时我们骄傲地说,在全世界著名的首都之中,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这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有一次我跟几个研究古都的先生开会,研究开封的说开封是九朝古都,研究洛阳的说洛阳是十朝古都,研究西安的说西安是十二朝的。我说我们北京是个十三朝古都。别人不信,认为哪来的十三呀,不就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吗!于是我给他们细数了一下。第一,西周时的“蓟”,当时的“蓟”在广安门外。第二,燕,“燕”灭了“蓟”,在原地建都。第三,燕,魏晋南北朝时,慕容家族在北京建了一个燕。第四,大燕,唐朝安禄山、史思明建立大燕,都城就在北京。大都的名字是从唐朝开始的,不是从元开始的。第五,燕,五代十国的时候,刘守光在北京建立燕。加上辽、金、元、明、清五个,这就是十朝古都了。另外还有李自成在北京建过都,虽然他只在紫禁城住了一天,但也是举行过登基仪式的。民国初年都城也在北京。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也在北京。这样算下来,一共十三个。建城的历史我们也早于其他城市。我们有三千多年建城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特别是元、明、清这三代,北京还做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元大都现在虽然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就是元大都。辽、金时期是以现在北京西站那一带为中心的,不是现在这个中心。而从元大都开始,就在现在北京的中心了。元大都建造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宫殿东面叫大内,就是现在的故宫。西面一个叫隆福宫,一个叫兴盛宫。隆福宫就是现在的中南海,兴盛宫就是现在的北海西边老的北京图书馆。这是一个“品”字型,东面一个,西面两个,中间隔着一个太液池。1989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演讲时,曾向他们介绍了元大都的特点。蒙古草原生活是“衣牛羊之皮、食牛羊之乳和肉”。他们文化的核心是草。草要依赖水而生,逐水草而居。反映在都城的建筑上,就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来布局它的宫殿。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苏麻喇姑是蒙古人,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她是陪嫁女,当时12岁左右。她有一个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洗脚。一年洗一次脚,洗完以后这个水肯定很脏了。但是她不把这个洗脚水倒掉,而是把它澄一澄,澄干净了,倒出一碗来喝了。过去的解释是说她迷信,相信喝了这个水可以消灾。但是我从民俗学角度来看,这是蒙古人“视水为生命”的一种表现。水是草原文化中心。
明朝就不一样了。永乐年间建紫禁城的时候,东边建了一个故宫,西面就是太液池,中海、南海、北海。它是宫殿为主,太液为客。元朝的时候却是太液为主,宫殿为客。正好是颠倒的。明朝朱元璋早年在南京建都时,南京不缺水,缺的是安全。所以宫殿外面隔了高大的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围起来。这就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点。因为明朝以农耕文化为主,元朝以草原文化为主,两个文化不同,所以在都城布局上,主客之间有了根本的差别。紫禁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条通南北的中轴线。我把它概括为“三出三靠”。第一个“出”是以紫禁城也就是宫城为依托往南,午门、端门、天安门突出,再往前是封闭的,为的是让宫前开阔。第二个“出”以皇城为依托,就是现在天安门前的红墙往南突出,到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也是封闭的。两面是对称的,左文右武。左面是吏、户、礼、兵、工和翰林院,右面是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加上锦衣卫。第三个“出”就是以内城,就是北京环城铁路的内城,以这个为依托往南到现在的永定门。也是左右对称,左天右地。到明朝时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有了三个靠。第一个“靠”是景山。元大都北边没有山,是平地。明朝建北京的时候用挖中南海、南海和护城河的泥土堆了景山。这样皇宫的后面就有了一个“靠”。第二个“靠”是钟鼓楼。沿着地安门大街往北走,走到钟楼和鼓楼这条路段,再往前走就没有路了。这钟鼓楼就是另一个靠,收住北京城的气。第三个“靠”,就是到北城城墙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门,跟永定门对应着。但是一直往北却没有门,城墙是死的。东面安定门,西面德胜门,中间没有门,这也是为了把气收住。这就是明清时的北京城,前有出,后有靠,不能把气透了。
二、北京文化的四个圈
我认为北京文化包含着四个文化圈。第一层圈就是我们的北京文化,第二层圈是汉族文化,第三层圈是中华文化,第四层圈是世界文化。
这四个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四个主要的经济类型。第一个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以汉族为主。第二个是西北蒙古草原地区的草原文化。第三个是东北地区的关外文化。我认为关外、东北都属于一个地理的概念。出了中国,东北指的是什么就说不清楚了。所以我把它定位是森林文化。另外,还有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这四种文化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前三种,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和森林文化。
这四个文化圈在时间的隧道上经过了四个变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了。每个千年都会发生一个变局。第一个千年变局,发生在商周时代。这一千年的文化和我们北京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一千年北京文化是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上。它的主要特点是农耕文化内部带着冲突和融合。体现在北方四个文化圈和南方四个文化圈在冲突。北方四个文化圈包括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河洛文化(黄河和洛水)。南方的文化圈包括吴越文化、湘楚文化、巴蜀三星堆文化、岭南文化这四大块。这八个文化圈之间前后一千年都是斗争、融合、再斗争、再融合,到秦始皇才统一,规定“车同轨书同文”。秦朝时间太短,接着就是汉朝了,所以通常把这个文化称为“汉文化”,这个统一的民族叫做汉族。我们说的汉族就是这一千年文化融合的结果。农耕文化最终融合出一个汉文化。中原地区主体面积大约300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个千年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唐末期。这一千年中原地区的矛盾冲突还有,同时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之间的冲突。秦始皇把六国长城连接为万里长城,派大将军蒙恬率领15万军队守卫边墙,防匈奴。汉高祖在平城被围,差一点被匈奴人抓住。汉武帝的时候,几次派军队攻打匈奴。唐朝李世民同西突厥之间也是争斗不断,西突厥主要还是体现草原文化。当时蒙古草原文化的范围大体上有300万平方公里,中原农耕文化的范围也有300万平方公里多一点。在这一千年的冲突中,北京基本还是在边缘上,没有成为文化的核心。
第三个一千年是两宋辽金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的特点是,森林文化的升起和对中原文化的挑战。第一个正式向中原文化挑战的就是安禄山。安禄山是胡人,属于森林文化,他在北京建立了首都。时间虽然很短,但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也就是东北地区的森林文化要问鼎中原了。接着就是两宋时期,与北宋对峙的是契丹的辽。辽的老家在辽宁西部大兴安岭东面。南宋时与金是对峙。金的老家阿城就是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是从黑龙江那边一直往南发展,最后迁都北京,改名中都。他认为北京是天下之中。那时北京还是森林文化。元朝是成吉思汗后代所建,还是属于森林文化。明朝之后就是女真人的天下了。最后,清朝在北京定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表明东北的森林文化在中华文化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清朝入了关之后,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才把台湾问题解决了,中国也最终完成了统一。之后清朝花大力气做的一件事,就是使满洲文化与汉文化融合。
在北京故宫里有个文华殿,文华殿旁边还有一个殿叫传心殿。传心殿供的就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以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还有周公和孔子。清朝修这座传心殿,是一个信号,就是满洲文化和中原汉族儒家文化的融合。康熙为了表示融合的诚意,在南巡到山东曲阜时,向孔夫子像三跪九叩,这说明他接受了儒家文化。他走到绍兴时,祭拜过大禹陵,也是三跪九叩。大禹是汉族的英雄人物,他向汉族英雄人物三跪九叩,就说明他接受了汉族文化。还有后来的开科取试等等,也是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另外,清朝时把蒙古问题解决了。这是从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清朝时把它彻底解决了,并且成功把它纳入中华民族文化这个圈里头。西藏问题元朝时就解决了,但是真正在西藏驻军,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代表并册封达赖、班禅是在清朝顺治、康熙、雍正的时候真正实行起来的。森林文化西到大兴安岭,东到大海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北到库页岛,一直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以东以南,这片地区面积大致是900多万。再加上新疆、西藏其他一些地方总数是1200万平方公里。北京是南北居中。所以到了明清时期,特别到清朝时期,56个民族基本上已经没有民族界线,基本完成了真正的中华文化融合。而这个文化的中心就是北京。所以说北京是汉族文化的中心。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圈层。
第四个圈是世界文化。北京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国际大都市的特点。从元、明、清时期开始,北京已经与世界密切接触。今天,在北京有117个国家的领事馆。可以说,北京从元朝开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北京文化的三个千年发展,第四个千年就是从2000年奥运会结束以后算起。我个人认为,下一个一千年,发展的重点将是海洋文化。
朝阳区处于一个很好的历史时代、一个很好的地理区位。因为那么多的总部经济设在朝阳,他们的影响连着海洋向世界辐射。逐步地北京将会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而北京的中心又在东移,原来是在西客站那一带,后来移到现在老城区,现在又往东移,将来朝阳区就会成为中心。所以,前瞻未来一千年,我们双肩的任务是很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干部的修养问题。
三、干部的修养问题
看过成百上千的书籍或人物传记之后,我认识到:历史人物失败者多,成功者少。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众多,我从中归纳了一些共同的原因。其中,成功的原因有四条。第一,天合。不是和平的和,也不是和谐的和,而是天人合一的合。第二,地合。第三,人合。第四,自己跟自己合。我把它概括为“四合”。那么失败者的共同原因也是四条。第一,天不合。第二,地不合。第三,人不合。第四,己不合。关于干部的修养问题,我今天就从“四合”这个角度同大家进行讨论。
(一)天合
首先我们看“天合”。过去有一段时间,我们太不重视“天”了。我们曾经高喊口号“跟天斗,人定胜天”。这么说的好处是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夸大了人的因素。
北京清朝时叫顺天府,南京叫应天府,沈阳叫奉天府。明朝嘉靖皇帝是从湖北安陆来的,他老家叫承天府。天安门明朝时叫承天门,清朝改名叫天安门,也没离开“天”字。“天”第一要敬,第二要知。孙中山先生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个“时”就是天时。我说的这个“天”不是儒家“天理”的天,不是道家“天道”的天,不是宗教“天地”的天。我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天,天时的天。就是《易经》里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个天。曾有一个学者说,天时有小天时和大天时之分,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大家想想看,如果朱元璋早生一百年,刚好是成吉思汗铁骑横跨欧亚的时候,朱元璋成得了什么气候呀。努尔哈赤如果早生一百年,正赶上明朝盛世的时候,努尔哈赤又能有什么成就呀。孙中山先生如果早生一百年刚好赶上康乾盛世的时候,哪里会有孙中山成势的机会呀。所以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势,天时很重要。越高级的干部越要考虑天时,敬天时,知天时,善天时。
对天时要善待,怎么善待呢?我认为是“善行善止”。天时到了能行的时候就行,不能行时就要止。
我讲一个历史故事给大家,是永乐皇帝和他的军师道衍和尚的故事。永乐皇帝在北京做燕王时,想要起兵攻打南京。都准备好了,但是他不知道民心怎么样,又不能开会商量,怕走漏了机密。于是,他把高僧道衍和尚请到府上,摆上酒饭招待着。朱棣想测验一下道衍对他起兵一事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又不能明说。于是朱棣说,我出个对子,我说上句,你对下句。朱棣说“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马上就说“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意思是,这种形势下,您不出头,谁去做这个主呀?主就是国君的意思。永乐一听就明白了,道衍和尚是同意自己做皇帝的。于是,经过秘密筹备就决定起兵了。起兵之前在北京,当时叫北平,举行隆重的出征典礼仪式。事先都算好了黄道吉日的,可是仪式刚要开始,突然狂风暴雨,房子的瓦都被掀翻刮到地上摔碎了。朱棣当时脸色就变了。他猜想,这是不是上天示警不让我起兵呀!可是都做了这么大的动作,朝廷都知道了,我又不能收兵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道衍和尚哈哈大笑,说道:“好啊,好啊,飞龙在天,灰瓦落地将易换皇瓦。”意思是说,你不是要做皇帝要成龙吗,龙是腾云驾雾的,当然要有风雨了。你成了皇帝,房子的瓦就不是灰瓦,而是黄色的瓦了,所以灰瓦就被掀落在地上了。好啊,好啊,值得庆贺。燕王听了很高兴,起兵挥师南京。四年后打到南京,夺取政权,他就是永乐皇帝。他做了皇帝以后,要论功行赏。道衍和尚自然是头功。但是,道衍和尚拒绝了皇帝封赏的官爵、豪宅、良田、美女等等赏赐。坚持做和尚。于是永乐皇帝把北京西单现在电报大楼附近的一座寺庙双塔寺赐给道衍和尚,让他在那里清修。准许他到朝廷商量事时穿上朝服,退朝的时候披上袈裟。道衍和尚一直活到80多岁,以终天年。这就是“善行善止”。
上面我还提过,作为领导要“敬天时”。要知道,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个人不能选择。但是可以“借”天时成事。比如金融危机,对某些人是危机但是对另外一些人又是时机。有些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跳楼自杀了,有些人却借这时候发财了。所以要敬天时,借天时。以我个人为例,文革十年,学校不上课,工厂也不生产了,好多人都去搞运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都被耽误了。那时候,我天天到图书馆看书。文革十年我看了十年书。现在我回过头来想,我就是在借天时。文化大革命这个背景就是天时,改变天时是不可能的,但是借这个天时,我是做到了。所以我说,要敬天时,要知天时,要善待天时,要借天时。
(二)地合
我们朝阳区的地理条件很优越,这为发展朝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这就是与地合。
(三)人合
做领导的人大多都能体会到:人缘有多大,这个事业就能做多大。这就是与人合
(四)与己合
怎么做到“与己合”呢?我认为就是要做到三个平衡。第一,生理平衡。第二,心理平衡。第三,伦理平衡。
第一,生理平衡。医学上讲,人从生下来生理方面各个系统就是不平衡的。有人呼吸系统弱,有人消化系统弱。同一个系统的各个器官又不平衡。所以我认为人生要想“与己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主动地来调节生理的平衡,不要等病了才到医院,让医生给你平衡。我们要在未病之前先防御,先来主动调节平衡。我们做家长的要教育子女,帮助他来调节平衡,不断地熏陶他,让他注意主动地调节生理的平衡。
第二,心理平衡。我看见报纸上说,全世界一年自杀的人有100多万人。可见,心理平衡很重要。特别是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我们更要靠自己来平衡,不要指望别人。我觉得首先要心宽,不要老想不开。第二心要硬,要经得起挫折。不能一点失败挫折就受不了。做到心理平衡才能有好的精神状态。
这里面就更多地体现出我们干部的修养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非常需要关注的事情了。
比如,国际足球赛开幕式上,各国国旗都有,就是没有我们的五星红旗。有人说我们不行,是东亚病夫。可是韩国也是在东亚啊。有人说我们经济不行,但是我们现在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了。有人说我们长期吃的不行,可是现在富起来的那一代吃得很好呀。朝鲜吃得不如我们,可是那里依然飘着朝鲜的国旗。我觉得那些都不是理由。根源就是我们民族精神不强。女足比赛时,日本是临时凑个队,我们是国家队。可是日本女足得了个冠军,我们国家队却不行。我觉得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精神。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干部应该以身作则来带动、振奋整个的社会精神。
这几年社会上过于宣传物质的东西,我们优良的精神传统宣传得很少了,这是最近经常出现道德问题讨论的原因。比如说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有教育意义。如果从幼儿园起就能进行这样的熏陶,他长大后会拿刀去捅人吗,能开着车把人给碾死吗!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里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干部该具备的素养。《左传》里有一句话,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我觉得应该大力宣传这个。因为现在有些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个人利益不是不可以考虑,但是不能只有自己。还有宋朝的张横渠的名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做领导干部的要学习他,有这样的胸怀。不能整天只想着票子、儿子、车子、房子。
第三.伦理平衡。有一次我到一所监狱里讲课。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宿舍。里面的四个犯人都80岁以上了,我都没好意思问他们犯了什么罪。他们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动作中规中矩。可是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在监狱里,早知今日,何苦当初呢!我认为,他们当初犯罪时就是没能做到伦理平衡。
《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冥冥得,在亲民,在止于智善”。那么“智善”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就是我前面说的“四合”。
我举几个例子讲一讲。我们单位有个传统,凡是有同事60岁退休,单位都会开个座谈会欢送。可是开会时有一个女同志直哭。大家都问你哭什么呢?她说我完了,我离开社会了,我没有价值了。我说你错了。人有三个青春,20到40岁是第一个青春,主要任务是学习。40到60岁是第二个青春,主要任务是工作。60到80岁是第三个青春,这时你才真正开始发挥你的余热,为社会作贡献,再好一点你还能有第四个青春,80到100岁是第四个青春。一百岁以上还能发挥余热的我还见过。周有光先生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在他106岁的时候还活得很充实。我问过周先生日常生活怎么安排。他介绍,早上起来打打电脑,上午写作,每年出一本书,发表若干篇文章。中午稍微休息一点,下午去散步。他住三楼,自己走下去,回来后再自己爬上三层楼来。我问他养生有什么经验。他说没什么,就是心大一点,别把一些得失老放在心里想不开。
我在山西太原开会时,遇到一个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他已经84岁了,身体很好,一个牙也没掉。我问他原因,他说很简单,就是心想开一点。他当年是山东省委秘书长。他说那个时候涨工资,有两个人跟他争,但是他不争,给他多少是多少,给就要着,不给也不争。他说和他争的那两个人60岁左右都死了。自己今年84岁,比他们已经多拿了24年的工资了,你说谁拿的多吧。他说这个事就得想开了。
所以我就从这些事情里得出一个体会,就是凡事要自己来调节,调节自己的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
希望咱们在座的各位到104岁的时候,大家再聚会一次,一块交流交流,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0917/688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