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申论练习 申论指导

申论考试备考四大关键点

2012年10月08日 10:25

 

关键点一:大纲引领方向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分为副省级以上的综合管理类和副省级以下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进,所以大家在报考职位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类的考试,因为两类考试是有明显区别的。考试大纲尽管给出了二者的区别,但它是一种官方文件的方式给出的,我们从出题的题型来看看他们区别在哪里。

第一,阅读理解题。两类考试的区别在于,管理类(指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简称管理类,下文同)在阅读理解部分的要求是看得透、看得深,也就是说你一定要透过材料,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同时,一定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个题型不仅仅是一个概括题还是一个分析题。所以要在你第一题的概括当中,根据要求加入自己对本质的理解,也就是加入你的分析部分。报考执法类(指副省级以下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简称执法类,下文同)的同学,只要看得清、说得清就可以了,你只要把你看到的材料清清楚楚的、有条理、有层次的准确客观的反映出来就可以,不需要加上你的深度理解,这就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第二,综合分析题。综合管理类考综合分析,执法类考贯彻执行。对综合管理类的考生来说,综合分析的能力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综合分析类的题目去年考的是启示题,要求大家在准确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推理和引申。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思维的能力,接下来第二个方面会讲这个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题。大纲的标准表述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类要求分析问题根源,即诊断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判断对策有效性这三个步骤都要有,强调的是系统性、全面性,它让大家提出来的是一种方案的解决,表述要简单但内容要系统。对于执法类的考生,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部分考察的是大家的两个能力,一个就是考纲当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贯彻执行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的是有效性的问题,贯彻执行考察的是可行性问题,这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它不要求执法类的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它只要你提出对策,要突出对策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每个政策的五个要素,政策的主体、政策的对象、政策的内容,政策的方式,政策的目的和效果,都要写具体。

第四、写作表达题。在表达方面,大家也要注意,是有区别的,管理类强调三种表达的方式:说明、陈述和议论。执法类只强调三种,叫说明、陈述或者阐释,它没有议论。所以考纲给我们的信息(并在2010年的国考当中得到准确验证),管理类的考生最后可能写的是一篇评论文或者政论文。对于执法类的考生最后这个文章很可能写得是一篇策论文。

简单总结一下,管理类强调的是一种宏观思维、系统方案、务虚分析。执法类强调的则是一个微观的具体应对,更加注重具体性。这就是送给大家的第一句话,叫大纲引领方向。一定要根据你的职位确定你接下来的复习方向。

关键点二:思维决定成败

申论考试考的考的是一种思维,就是要测评你能不能像公务员那样去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是简单的套用模版或者教条的知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申论考试考的是考生的三种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规律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

一是辩证思维,非常重要。辩证思维在我们申论当中怎么用,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两分法;第二叫结合,第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分法强调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多角度、多面去看,这是在考纲当中明确要求的,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不可以单面的看、片面的看,都要全面的看。什么叫结合,大家想一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统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统筹兼顾,就是一种动态的结合。今年的国家工作主题是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七大报告当中的准确论述是什么,由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相转变,由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相转变,大家注意,落脚到协调,协调是什么意思?结合。最后一条非常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要待会儿给大家讲的第三个层面,细节成就高分。我们一定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层面上,我们比别人高出一筹,你才能拿到高分。

二是规律性思维。首先要把握命题的规律,命题的规律就是主题先行,寓答案于材料之中。主题先行之后的一步就是命题专家有了标准答案,有了标准的答题思路,把这个思路隐藏在材料当中。其次,把握答题的规律。答题就是通过仔细的归纳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把答案拎出来、抽出来,这就是答题的规律,它是一种归纳性思维。最后是把握热点的规律。天底下零零总总各种各样的热点你是背不完、猜不透的。要把握热点只能靠一种系统的关于热点的逻辑框架。你把握了这样一个逻辑框架,没有一个任何具体问题可以跑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具体工作的执政与管理当中的一系列的思路。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你把握了生态问题,生态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森林是不是生态,淡水是不是生态,海洋是不是生态,你看我们国考,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考过几次了,第一考过土地;第二考过淡水,考过海洋。今年会不会再考森林,再考水源呢,这个谁也猜不到。所以一定要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去把握热点,而不是在微观层面去猜题。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也反映出来我们公务员考试侧重考的是一种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这是第二个大的思维。

三是实践式思维。大家一定要把申论的考试和你的学术研究区别开来,千万不要写成学术论文,申论的逻辑非常简单,表现、原因、对策,落脚到解决的对策,公务员如何去执政和管理。我们学术论文是概念判断推理,是在分析的部分,不是解决的部分,是论证的部分不是实践的部分。

 

关键点三:细节成就高分

有很多参加过国考的考生在交流时发现,和同学答题的思路都差不多,但是出来的分数是千差万别。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细节的把握上有差距。申论的阅卷有一个有相对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要注重对细节的量化分析,所以你在细节上不重视,你就不可能符合它的阅卷的采分点,你就不可以拿到分。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2009年国考第一题,要求大家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涉及国家的产业结构问题,有人回答“产业结构有硬伤”,有人回答“产业结构两头在外”,很显然,前者不得分,因为并没有指出硬伤是什么,是一句空话。

再比如,提出对策。在提出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建议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很简单,提出很多对策,比如要加强宣传等等,但是如果你只是浮光略影地提出基本对策,那对不起,你只能拿到基本分,怎么就算加强宣传了,要有宣传的主体,要有对谁宣传,要有宣传什么,要有怎么宣传,要有你宣传的必要性是什么,你宣传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拿高分。2010年执法类考的宣传纲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题。这个题全国考生的平均分非常非常的低,为什么,因为思路知道宣传,但是就是说不出细节来,你只要填不出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你都答不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给你分。所以这个就启发我们同学,一定要在深论过程当中注意细节,你做的每一道题、答案的每一句话都要想一想有没有根据,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所以在申论考试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复杂,它就多了几个细节出来,多了几个细节就是采分点。

关键点四:备考关系重大

现在有人认为,申论考试不需要准备,这个观点当然是有问题的。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有他的根据,即很多人的现实经验:备考不如裸考分数高。这的确是现在公务员考试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不在于对考试进行了准备,而是在于准备的方向不对,死记硬背、僵化教条、事无巨细、抓小放大。具体应该怎么准备呢?

第一个就是心态,大家一定要注意,包括我们的申论考试,公务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测评大家的一种心理素质,压力的大小和成绩的高低是成反比的,压力越大成绩越低。所以现在大家的心态,我想无非是两种,第一种焦虑型心态;第二种浮躁型心态。我们分析焦虑,焦虑来自于什么地方,就来自于压力,压力来自于两点,第一内在的功利压力和外在的评价压力。很多人很功利的,考公务员为了什么,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尊严,还有的人是非常在乎外在的评价,如恋人怎么评价他,同学怎么评价他,老师怎么评价他,父母如何评价他。我要告诉这样的朋友一句话,毁誉听之于人,评价是别人给你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要想考上公务员,你必须把这些外在的东西抛弃,放平心态,冷静的、沉着的、认真的、刻苦的去付出,去承受这一段备考的痛苦。

第二就是要注意培养题感。大家一定要学会做真题,这个真题并不是说你随便看一看就算做了,做一遍也不算做,一定要做三遍,第一遍在纸上写出来,第二遍看看答案修正一下,第三遍根据其他答案再写一遍,这才算做真题。

第三是语感,这个极其重要,申论考的是感觉,语言的感觉,就这么简单,语感怎么来呢,读、听、看。读,读报纸的评论,对半月谈、瞭望新闻周刊。听,听什么,听广播,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之声,这个新闻量非常大。看,看电视,我只推荐大家一个栏目叫焦点访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008/6899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