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朱祖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渊源
2012年10月25日 12:41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报告人详细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渊源。他指出,北京中轴线始于元大都,继承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长的中轴线,它是北京城所有建筑物的依据,而两边建筑物的对称使得中轴线更加突出。中轴线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变化的,而政权是唯一的主题,只不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是以太和殿为象征,而是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作为象征。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说说北京中轴线的问题。因为2011年“两会”的时候,北京市提出要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其实北京的中轴线已存在了几百年,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要申报世界遗产呢?我想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北京城的中轴线是目前世界城市里最长、历史最悠久、文化含义最深的一条城市中轴线。二是北京中轴线传承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划建设的文化,而且包含了一些东方的哲学理念、美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中轴线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包含很多文化内涵的文化现象。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沧桑,北京中轴线跟原来的有很大的变化,申报世界遗产要求很严,其中最主要的两条:第一条是真实性,第二条是完整性。真实,是历史的真实;完整,是历史的原始面貌现在是不是都还完整地保留着。我们用这两条来权衡一下北京现在的中轴线,恐怕里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不管申报世界遗产能不能成功,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北京的中轴线。因为如果不了解它,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就曾经有人提出要把故宫拆掉建停车场,那说明他对故宫根本就不了解。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申报使北京的中轴线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原先丧失的是不是把它修复起来,原先破坏的是不是把它再完整起来,或者现在还占着中轴线的一些这样那样的单位是不是通过这次申报要迁出去。我对北京的中轴线做了一些研究,但是任何一种研究都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像北京中轴线存在几百年,它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才成为今天咱们看见的北京中轴线。今天,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北京中轴线,主要谈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城规划建设的最大特色,第二个问题是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第三个问题是北京城中轴线的象征意义,第四个问题是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五个问题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北京城规划建设的最大特色
在座的可能不全是北京人,因为现在往往是一问:“同志,你哪的?”“我北京的。”“你北京哪的?”“我北京密云的。”错了,密云不是北京,密云属于北京市,延庆也属于北京市。严格地讲,北京仅限于北京城,过去城里城外区分很严格,城墙之内叫北京,城墙之外就是郊区了。北京市是一个行政概念,你说我是北京市某某区某某街道的都可以,但是说北京人,你可能就得好好琢磨一下究竟是不是。完整的北京城城墙内外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北京城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个特色是层层共围成“回”字型的平面布局。中间是紫禁城,皇城拆掉了,皇城有内城,还有外城。现在外城只有南边半个,原来建外城的时候是把整个内城都包起来的。所以北京的平面布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层层共围的,紫禁城在中心。
第二个特色是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空间结构。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南北贯通的线上,建设了很多最重要的建筑,包括永定门、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景山、钟鼓楼,所以中轴突出,同时又是两翼对称的。一进永定门,左边是天坛,右边是先农坛。再往里走到天安门了,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再往里去也是对称的,特别是在故宫里边,紫禁城里面是严格对称的。再放大一点,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再放大一点,有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都是对称的,这样一条贯穿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只有咱们中国才有,只有北京才有,而且它是控制了整个北京城的。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讲课,就讲北京,我是穿了中山装去的,讲到半截一个同学递了个条子,说老师改革开放都这么些年了,您怎么还穿着这样的衣服来给我们讲课?我马上站起来,念了那个条子,念完以后我说:同学们,我拥护改革开放,没有穿西装是因为咱们讲的是北京城,你们没注意吗,中山装本身就是“北京城”。如果头是太和殿的话,领子就是紫禁城,第一个钮扣当然是午门了,第二个钮扣是端门,第三个钮扣是天安门,第四个钮扣是正阳门,第五个钮扣是永定门,左边下兜儿是天坛、右边下兜儿是先农坛,左边上兜儿是太庙、右边上兜儿是社稷坛。是不是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我讲完后他鼓掌了,因为他理解了原来北京城跟中山服是一样的。当然中山服是由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本身有它自己的含义,比如礼义廉耻、三民主义等,咱不去讲那个。但是用这个衣服来稍微演绎一下中山装跟北京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好理解怎么叫中轴突出,怎么叫两翼对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轴线是北京城所有建筑物的依据,中轴线两边都是对称的,而两边的对称使得中轴线更加突出。所以光有中轴线没有两翼对称是不行的。从一座房子、一个四合院到一个建筑群、一个城市,都有一条轴线,这个轴线就叫中轴线。
第三个特色是井然有序,犹如棋盘的胡同街巷。北京城的道路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很少歪七扭八的。南北向的称大街,东西向的叫胡同,四合院都建在胡同的两侧,所以北京城就好象一个棋盘似的,没有人到北京来会走错路的。但是你到上海、天津、青岛就不行,为什么?因为走着走着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所以那里的人总是告诉你向左向右,而不是东西。咱们北京都说往东、往西,这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有一本叫《北京胡同》的书里讲北京的斜街都是河道。错了,太过头了。有的是河道,比如说鼓楼斜街,那是因为什刹海。还有一个赵登禹路,也是东北、西南向斜街,那原来是一条河。但是从虎房桥通到大栅栏的那条大斜街叫铁树斜街,那可不是河道。因为北京城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河道不可能从东北往西南流的,那一条路是因为京中都还存在的时候,元大都建起来了,元大都的人要到南门去玩,跟京都、京城有交往,走出一条道来,这条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铁树斜街,这是例外。至于北京总体来讲,是井然有序的,犹如棋盘似的胡同街巷。
第四个特色是金碧辉煌、山水相映的宫殿和御园。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城市,宫殿和御园相互映照,而且有这么大的湖泊在城市里,几乎就没有。下面说一说国外的规划大师们,还有咱们国内的规划大师们是怎么来称赞北京城的。在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所形成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早已引起了现代城市规划师们的高度重视,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总结,也是它的结晶。很多人都跑到景山上去看故宫的规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说它规划得不好。他们是怎么赞美北京的呢?几年前清华大学在做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它说“从中国城市发展来看,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它是历史精华的叠加与因势利导的创造,是最完整的体系,是最后的地面遗存;从建筑学的意义看,北京是世界上仅有的在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学、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融成一个体系,凝聚在一个城市中,融合为一体的杰作。世界上只有局部的例子,但从没有像北京城这样全面而完整的,现代中国七大古都都已经消失了,在地面遗存中唯一北京是最集中也是最完整的一个范例”。大家都熟悉的、已故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他说,“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的表现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规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整个的体系环境增强了我们对伟大的祖先的敬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对于祖国的热爱”。他又说,“北京对于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的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为什么叫“全盘的处理上”,就是我讲的北京有一条中轴线,通过中轴线把全城的各个街道、各个建筑串在一起。所以看北京城绝不能一个一个的去看,要从整体上去看。我这里再念一段《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人李约瑟在总结了现代建筑师们对北京的评论之后说的话,他说“中国的观念是十分的深远和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通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这种建筑,这种伟大的整体布局早已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平,它将深层的对大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所以北京城是一个整体的,是不能分割的,还有一些,比如“整个北京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这样的赞美的话很多,我就不一一的给大家念了。凡是参观过故宫的,或者是到过景山上看过故宫金碧辉煌的宫殿的,没有人敢说北京规划得不好的,都赞叹中国真是伟大。
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什么叫中轴线?北京城是一条线吗?不是,那为什么叫中轴线呢?大家可能都知道合页。轴本来是车轮的轴,是工业机件围着一个轴转动的,合页是围绕这个轴来打开的,是两翼对称的,它很典型的说明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有一位北京古籍出版社的赵洛先生,他搞了20年的北京古籍,出版了10几本书,但是所有的古籍书里都没有讲中轴线,只是讲到了对称。讲对称的很多,但是没有讲到中轴线。是谁首先讲中轴线的?就是梁思成先生,是建筑师、规划师们借用了这个工业部件把它来比喻北京城中间有一条中轴线的存在。就因为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北京中轴线的概念,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这一提法,现在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一个中轴线。但是中轴线不是一条线、一条路,北京城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形成的一个东西两翼均衡布局的城市。中轴线既是两翼对称的一个依据,而两翼的对称又使得中轴线更加突出,让人们更加知道有这么一个基准存在。
所谓的中轴线,就是从南面的永定门开始,经过天桥,经过正阳门,再经过原来明代的大明门(后来大明门没有了改叫大清门,再后来叫中华门,后来中华门拆掉了,其实就是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地方),进入大明门之后经过千步廊就到了现在的天安门,原来名字叫承天门,再进去端门、午门,再到太和门,到太和殿,进乾清宫,再出神武门或者玄武门到景山,景山中峰之后再往下去经过地安门,那个叫寿皇殿,再到钟楼、鼓楼。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中轴线。
三、北京城中轴线的象征意义
大家都知道建筑物之间距离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宽敞或者封闭、明亮或者黑暗,都会给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且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北京大学一位叫陈传康的老师,他把这种现象叫做感应地理,即把外界对人的感应引起人的心理的变化叫感应地理。狭长封闭的空间往往给人以压抑、给人惧怕,而豁达、敞亮的空间往往给人以精神振奋和心怀向往,雄伟辉煌又给人以憧憬,低矮单调又给人以压抑。中国的古典园林里往往有曲径通幽,但是在北京一条笔直的直线曲径通幽不了,怎么办?规划大师们就把它规划成通过门来把它隔开,隔着深开着浅,一下子看到觉得很浅,但是一格一格就觉得越来越深。任何一个空间组成的建筑群体都会包含一定空间的序列,人走在这个序列里面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咱们从正阳门往北进大清门,穿过两厢的千步廊,跨越长安街、金水桥,进了天安门、端门、午门,再进入太和门,仰望间距三层还有一个台阶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进乾清门,再进后边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步入御花园,出神武门,登上景山的万春亭,放眼北望,鼓楼、钟楼巍然屹立。这一条中间7.8公里,贯穿了大小不同的空间,组织着三殿三宫、东西六院,紧缓急徐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好像一个乐曲。从永定门到正阳门,是乐曲的序曲,精华部分就在进入的大明门或者大清门到景山,景山应该是最高峰,当然太和殿也是一个“高潮”的所在地,然后再从景山下来到钟鼓楼作为结束,钟鼓楼是这个乐曲的尾声,钟鼓楼把两个分给了安定门、德胜门,安贞门或者是健德门。这样是一条完整的中轴线。
中轴线的象征意义在哪里呢?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上学时候的故事。1955年,我有幸考上了北大地质地理系,开学的第一天,我们的系主任侯仁之先生在按照惯例给新同学致欢迎辞之后讲了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明朝永乐皇帝想要见一个县太爷,县太爷是七品芝麻官,听说皇帝要见他,诚惶诚恐地进了正阳门、大明门,大明门两边一幅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很气派。因为日月拼的是大明的“明”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皇帝就住在这里边。但是进了大明门以后,一下子把距离拉开了,两边是同基连檐的千步廊,道并不宽,一下子望过去,很窄的一个道路,远处才有一个城楼。680米的千步廊,他亦步亦趋地往前走也不敢抬头,到了长安街上一下子跨度打开了,前面是金水桥。天安门也很雄伟,进了天安门以后,不想又来了一个门,就是端门。天安门当时叫承天门,承天门跟端门之间距离比较短210米,但是也有千步廊。他想这么短,大概比较容易走,他挺高兴,还是亦步亦趋的地往前走。没想过了端门之后,一下子又开阔了,到了午门前面。午门跟天安门和端门都不一样,呈一个“凹”字型。站在午门前面,城墙的高大和封闭给人一种威仪的感觉。为什么明清的时候抓了俘虏要在这献俘呀?因为这个地方也有天坛回音壁的现象。皇帝坐在城楼上头,讲话声音非常宏大。把俘虏押到这以后,皇帝一说拿下,那些刀斧手哗的一上,那个人一下就吓怕了跪下去,所以午门跟别的门不一样,它起了一种震慑的威仪的感觉。他感到非常害怕,这么高的城门,他想进了这个门应该见到皇上了吧。但是午门是明三暗五,看着三座门,实际上是有五座门。他只能从侧门进去,前面这三个门都不让进,从午门出来是内金水桥,气氛缓和了,远远地看见金水桥那边是奉天门,清朝的时候改为太和门了。好容易挨过奉天门、内金水桥,一看250多米以外一座非常高大雄伟的殿阁出来了。他一拍大腿说,“我看那个就应该是皇帝坐的龙位的地方”。但是他可能兴奋过度,一下子躺在地下,没气了。当然侯先生讲的这个故事里面可能带有演绎的成份,但是我听了特别入迷,而且合情合理。因为过去一个县太爷要见皇帝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是皇帝召见他,他是来觐见皇上的,他年纪可能也大一点,心脏病也好、血管硬化也好,这都很难讲。他一看见太和殿这么高,在蓝天白云之下金碧辉煌的这么大一个宫殿,皇上就在那里边坐着,这回可要看见皇帝了,说完他就瘫到地下去了。这说明中轴线的象征意义就在于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皇帝是老子天下第一,不能随随便便就可以看得着的。同时也说明了中轴线是象征着皇权的一条轴线,是一条御街。后面咱们再讲中轴线是从御街一步步发展成一个中轴线的,这是一个权力的象征。一道门、一道门的隔着,而且门跟门之间的距离还不一样,一长一短,空间一大一小,给人心理的感觉非常大。这里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的规划师们真是神了,他门能够把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皇权思想融合到建筑里面去,融合到规划的布局里面去,融合到建筑的形制大小里面去,融合到建筑和建筑之间距离长短里面去,这可真是不得了。
另外,有人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计算,如果说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这个距离是1的话,那么太和殿前面那个庭院正好是0.618,这是黄金分割。如果这个是有意安排的话,那咱们古代的规划大师们真是太厉害了,他们把艺术最好的部位放在这个黄金分割点。当然这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四、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和发展
明清北京这条中轴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有一个追溯的过程,要讲到元代。元大都是北京中轴线的开始。元大都分成南半城和北半城,而且形成了两条轴线,一条是中心阁,也就是今天的鼓楼,一直往南延伸到丽正门,丽正门在今天的长安街上,就是天安门的前面一点。另一条是北半城的中分线,那条线把元大都的北城分成东西两半,这个两半东西是对等的,但是南边的城墙东西是不对等的,所以我说南边是规划建设的中轴线,北边是元大都北城的中分线。当时的钟鼓楼是建在北边的中分线上的,今天的旧鼓楼大街就是这条线的所在地。旧鼓楼大街的鼓楼和今天的鼓楼,和元大都中心阁之间差129米。原先元大都的所有宫殿都建设在今天的鼓楼到丽正门这条线上。
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中轴线,而且往南移。明清北京城时常遇春、徐达打到了元大都之后,元朝为了守护的方便,把北半城的一块弃掉了,就是以什刹海那边往东去的河道作为护城河,在这个护城河的南侧修起了一个城墙,就是今天咱们看见的德胜门、安定门这条城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今天的后英房胡同曾经发掘出玛瑙围棋子,还有别的一些东西,这说明当时建造这个城墙是非常仓促的,是为了当时战争需要很仓促地修这么一个城墙出来,也因为仓促才形成了北京西北角缺一块。有人解释那个是九宫八卦说,西北应该缺一个角。但是当时战事很紧,不可能请风水先生看完风水以后再来修城墙。而是因为兴修的时候遇到这么大一条水面,没办法只好把这个水面让出去,所以形成一个斜角,让出来的水面就是后来的太平湖,而且使北京城形成了西北缺一个角的格局。同时在南面往南推到今天的正阳门,形成了明初的北京。所以明初北京城的天坛、先农坛是在郊外的。到了嘉庆年间才修的外城,把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从正阳门一下子推到了永定门。所以今天所看见的中轴线是继承和发展了元大都规划建筑的中轴线,形成了后来的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嘉庆年间把天坛、先农坛扩到北京城里面来,当时是想可以看到天坛、日坛、月坛、地坛,即天地日月,中心当然是紫禁城了。宇宙的上面有天地,下面有天子统治整个的地面,他是皇上,所以天地日月都要围着他来转动,这是比较明显的。就是说元大都时候有两条线,南半城的是规划建设中轴线,北半城的是城市中分线。明北京城之所以把钟鼓楼从原来的中分线上挪到了今天钟鼓楼的地方,就是要进一步来加强皇权至上的主题。钟鼓楼确实曾经为北京城报过时,但是报时无非是要证明你连时间都得听我的,是一个皇权思想的标志。另外,在古代最大的钟是权力的象征。鼎也是权力的象征,问鼎就是要夺权了。鼎是皇权的象征,钟也是皇权的象征。所以明朝在决定建都北京以后,把原来元大都的钟鼓楼挪到中轴线上来作为中轴线的结尾,是为了加强中轴线的普天之下惟我独尊这个主题。这样明北京城就形成了咱们今天所见到的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中轴线。清朝整个是继承明朝的了。
从元大都开始出现中轴线,到最后形成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其间经历了几千年。当然这条中轴线形成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新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变化是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天安门广场原来两边是明清两代的五部六府,就是中央政府的政权象征所在地。千步廊两侧都是建在这边,后来全部拆掉了。中华门也就是原来的大清门也都拆掉了,原来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也拆掉了,建起了一个40公顷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当然也是政治意义的。为什么?一边是原先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在叫国家博物馆,另一边是人民大会堂。一边是历史,一边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象征,左宗右社,左文右武,所以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本身还是继承了咱们传统的中轴线的含义的,只是意思不同了,原来太和殿是第一,现在天安门广场是第一,人们当家作主,政治的主题不一样了。太和殿就是紫禁城成了后院了。第二个变化是亚运会开始一直到奥运会举行形成了一个北中轴。但是现在没有打通,从钟鼓楼往北延伸上去一直到现在的仰山,左边是鸟巢,右边是水立方,也是左右对称的。侯仁之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座里程碑》,第一座里程碑指的是北京故宫的建设,象征着封建社会都城的最高成就;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建设,赋予天安门广场以新的意义,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也使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在天安门广场呈现出来;第三个象征是从亚运会开始的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使中轴线往北延伸了。因为原来的中轴线多是坐北朝南往南开的,唯独到了亚运会开始一直到奥运会,使中轴线往北延伸出去了,所以他认为这标志着北京改革开放走向全世界。
五、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深厚的历史地理背景。因为中国在古代曾经就是在中华大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图景,为后来独特灿烂的中华文化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新石器时代,整个中华大地的文化是多元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原的华夏文化是在中国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居于中国文明的领先地位了。黄河流域最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黄河流域受到咱们中国所处的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就是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人们在这样的地方居住,背风向阳是最好的选择。背风就是北边不开窗户可以避开冬天凛冽的西北风,而朝向往南既可以得到温暖的阳光,同时也可以得到吹进来的潮湿和煦的东南风。
考古发掘发现,商朝初期的都城亳城的宫殿是建设在一条轴线上的,所以有人讲亳城是咱们国家最早的中轴线,距今3500多年。后来经过演变到周的时候,就把这个写到了《周礼·考工记》里作为都城规划必定的一条,就是宫殿建设必须是面北向南。面南为尊,皇帝必须得坐北朝南。《周礼·考工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这个在元大都的规划里面体现得很清楚,唯独一点不同就是元大都的门北边只有两座城门,不是三座城门。为什么?咱们以后再讲。中轴为什么叫“中”呢?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就要找地中。为什么?咱们古代有一个天文崇拜。当时认为北极星是恒星,所有周围的星星都是围绕恒星来转的。我作为地上的皇上就以这个为准,天上有中天所在的,我必须要找地中,因为我是天子。实际上到底是不是中,也很难说。咱们叫中国,也是有世界中心的意思。当然周武王要找地中,实际上就是要找一个适合建都的地方。他认为后来找到地中了就在那边建了都城。从《周礼·考工记》那个图可以看出来,中间是宫殿的所在地,它也是一层一层呈“回”字型的层层拱卫。所以咱们北京城这条中轴线继承的是3500多年以前商以来的中轴线。你可以拿元大都图跟《王城图》对应一下,除了北边缺一个门,其他基本是一样的。汉长安城、北魏洛阳、唐长安、北宋东京、明朝应天府都有一条中轴线。明北京城就是照着南京城来规划设计的,所以是一样的。我把经过变化以后的中轴线都理了一下,从永定门一直到今天的仰山,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不仅是一条线,它周围的东西是互相对称的。
第二,北京中轴线继承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完善,应该是历史最悠久的,也是最长的。我顺便讲一下,别的国家有没有中轴线呢?也有,譬如美国的华盛顿,它是以国会山和林垦纪念堂形成了一条轴线,但是轴线很短,而且左右不对称。北京是左右对称,这个我刚才讲到了都城的建设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就在这,它是完全继承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就是居中,两翼对称,端庄、平衡,咱们的哲学理念就是端庄、中间、平衡,看起来很稳的这么一种审美的观点。我觉得北京中轴线是应该很好地来保护的。前几年我们到了天坛、先农坛,先农坛本来跟天坛相对应、隔路相望的两个大建筑群,应该说是互为伯仲的。但是先农坛被先农坛体育场、育才中学等好多单位侵占的太多,现在剩的不多了。天坛还算不错,现在天坛医院要搬家,里面还有别的一些电台占的。
通过申报世界遗产把北京中轴线好好整理一下,保护一下,该迁的迁出去,该修复的修复,实际咱们北京的中轴线能够跟原来历史的差不多。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天安门广场变化这么大,如果人家抠你说北京中轴线历史的原貌是什么样的,咱们没法修复。咱们就讲中轴线本身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变化的,政权是唯一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象征着政权,只是政权不是以太和殿作为象征,而是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作为象征。不管怎么样,咱们中国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长的,而且只有它是通过中轴线控制整个全城的,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条中轴线,所以申报世界遗产是完全应该的,能不能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只是根据自己所学到的一些东西给大家很粗浅的做汇报,如果哪一天有兴趣,我陪大家从永定门走一趟,去体会一下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两边的建筑怎么样,那样讲可能更有意思。
责任编辑:杨婧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025/691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