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其他

萧鸣政:如何测评官员的领导力

2012年10月28日 18:56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代,吏治一直受到帝王们的重视。因为官吏是帝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造福百姓的直接执行者,在某种程度上讲,特别是在和平时期,他们的肩上担负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官吏是百姓的“牧羊人”,官吏为百姓谋福,百姓便是温顺的“羊”,官吏践踏百姓,百姓瞬时间就会变成滔滔洪流,势不可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帝王开始理政治国开始,吏治就从未离开过他们的餐桌和床榻。官吏的选拨任命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政绩考核才是最头疼的难题。这在过去是如此,在现在同样如此。 干部测评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更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性问题。而干部测评中的品德测评尤为艰难!

领导干部的品德在外表现为行为特征,在内表现为个人的信念与行为准则。比如亲民、爱民,这是态度,勇敢正直是特征,合作互助,消灭贫富差距,这是共产党干部的信念。

内容上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政治品德主要是干部对党和国家等组织之德,职业道德主要是领导干部对于工作与事情之德,社会功德主要是领导干部对于公众以及他人之德,家庭美德主要是领导干部对家人,亲戚之德,个人品德主要是领导干部对于自己对环境以及对于其他方面这样一个综合制德与基础之德。五德之中,个人品德是基础。

事实上,领导力是任何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每个人的领导力并非都一样,领导者与领导权是没有必然的联系,领导力与领导权没有必然的联系,领导者不一定有领导力,非领导者不一定就没有领导力。

 

从领导力本身可以看出品德对于领导力的作用。有调查显示,持续被60%以上人认同的几种领导力品质是诚实正直(80%),眼光长远(70%),充满激情(65%)。

由此看出,个人品德是领导力的核心因素,其中可信度是领导力的基石,被追随的领导者必须值得自己信任,领导必须是值得自己信任,领导者的战略与计划不是其得以领导的基础,人们追随的首先是人,而不是他的计划,也不是他的战略。

领导力包括影响力、创新力、应变力、推动力,达成目标的信任与渴望,人际关系的经营能力,执政为民,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清正廉洁,开拓创新有助于影响力与创新力的提升。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能源、能量与能力方面。

那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指标多,走形式,数据虚。有些地方85%都是90分以上,大部分用的基本上是谈话,民主测评,好、中、差判断,进行个别访问,团体座谈,所以这个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基本上我们说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群体座谈,难以客观公正,考评结果不是那么硬,所以组织部门到时候不敢用。

品德测评当中还存在下面一些问题,品德的表现全时空性与观察测评的有限性导致测评的片面性。品德结构的复杂性与评价过程的检阅性导致了测评结果的表面性。

品德本身是复杂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表面性,看不到本质。品德的模糊性与分数的精确性导致测评的随意性。品德的变化性与结构的确定性导致了测评的失效性。

品德的隐私性与行为表现的不一致性,导致测评的失真性,可能眼见为实,可能眼见并不为实。品德量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矛盾导致了测评分数的形式性。品德的个体差异性与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导致了测评结果的不准确性。

面临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建议从面面俱到的测评转向关键点和区别点行为的分析,从追求成本效率,转向关注质量效果。我们应该关注成本,但是我们更要注意我们的干部质量,所以要关注质量,要从快餐文化走向影响品质。

要从追求精确评分,转向模糊评等,评分只是它的一种手段。

要从一锤定音转向多敲边鼓,给干部下一个结论,说他是优秀的,还是怎么样,不如对他进行引导。

要从集中式的德行测评转向平时工作行为的分析,我们更多要从工作行为当中去剖析,去分析,他们这样的一些品德行为。

要从一次量化评分转向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估,从统一评分转向共性评分与个性描述结合,每个人不一样,所处的环境背景和他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

要从品德的排序评分到领导力的促进与提升。

总的来讲,干部评测工作还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但是坚决不能放弃测评,只有在测评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积极性,造福百姓,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萧鸣政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028/691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