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郭建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11月11日 22:56

 

[主持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人民网和北京电视台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聚焦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当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一个亮点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所以在我们今天节目当中,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建宁院长和我们就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来进行交流。欢迎郭院长。您好。

[郭建宁]:您好。

[主持人]:首先我想先和郭院长交流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十七大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了,而且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在十八大的报告当中,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想问问郭院长,您怎么来看待文化?您觉得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当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郭建宁]:是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文化强国,这些概念确实与时俱进。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强调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我们怎么看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一般表述是这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肌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我们常说文化复兴、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上游,文化是高处的水占领文化的制高点等等,阐明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郭建宁]:具体到文化强国,就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我们的经济崛起、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所以,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在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时候,我们实时地提出了文化强国这个目标。

[主持人]:说到文化强国,您说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战略角度,到底文化强国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包括会给每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呢?

[郭建宁]:首先从个人来说,关于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有两句表述,一句是文化何来,就是文化怎么来的。文化何来,有文化的。第二句话是文化何用,有人化文。有文化文化,关键在化。对我们个人来讲,就是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我们既要有知识,同时,也要有修养。就是一个人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他的学养和他的修养、教养、涵养、素养联系在一起,这个人有气质、有修养、有品位,对一个人来讲,他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就具有竞争力,就具有影响力。对于我们一个国家来讲,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提升了,但是我们怎么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整个的软实力,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使整个世界感到我们中国的可亲可爱,感到我们这个民族有自信力、有影响力、有活力,同时中国文化能够更好的走出去。所以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主持人]:听您一说,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国家的意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这次十八大报告当中,我们还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了,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使文化产业成为我们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个词现在可以说是越来越受到我们国人的关注了。所以您能不能帮我们解析一下,什么叫做文化软实力?

 [郭建宁]: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到了2004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叫《国际政治致胜之道》,在这本书里他比较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软实力论。约瑟夫奈讲的软实力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文化、外交,对应于三个就是经济、军事、科技。在他看来,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这三个是硬实力,政治、文化、外交是软实力。到了我们中国,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时候就说,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我们讲的软实力主要是文化软实力。

 [郭建宁]:文化软实力,我觉得至少应该有四个要点:第一,从内容上看,它应该是原创,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别人的东西再多也是人家的软实力不是我们的软实力。第二,它应该有话语权,有影响力,对外有我们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对内有凝聚力,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有凝聚力。最后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就是它在表现方式上是有一种亲和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软实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吸引,就是我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它是一种同化的力量,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它的最高境界。由此我觉得,软实力这三点,就是它的价值是核心,吸引是特征,同化是目的,这就是软实力。

[主持人]:价值、吸引和同化。您刚才提到一个凝聚力的问题。您觉得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提升凝聚力,包括提升我们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郭建宁]:我们现在看凝聚力,就是对内,对内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再说大一点,就是对我们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增强凝聚力。对外,它是一种影响力,比如我前面讲的中华文化要向外传播,有影响力,有话语权,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重要的举措,就是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其中有两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一个就是孔子学校,我们在海外已经办了300多所孔子学校。

 [主持人]:包括我去非洲陪领导出访的时候发现在非洲有很多孔子学院。

 

 [郭建宁]: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再就是中国文化年这个活动,这几年也很成功,但是我要说的一点,最早我们不叫中国文化年,最早叫中国文化日,就那一天,然后我们叫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这说明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自信和自强。就是中国文化直接走出去,在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还会关注到在这一次十八大的报告中还有一个概念也是非常引人关注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报告里面也谈到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和广大网友分析一下,观众朋友一起分享一下的是什么?就是2009年和今年郭院长分别推出两本书,第一本书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第二本就是最近推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所以,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非常深的了解和认识,您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具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会有哪些表象?

 [郭建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我是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但是,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它一定要和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学术、中国思想相结合,所以我就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的维度,这就是我们讲的9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结合在一起。同时,它还应该有一个文化维度,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的思想来自于德国,它一定要和中国的文化有一个结合、磨合、融合、整合,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仅有实践维度,而且有文化维度,不仅有实践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郭建宁]:最关键的一点,我觉得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有两个事例我觉得是应该给我们的网友、给我们的观众加以介绍的。比如实事求是,大家都知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核心,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是实事求是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东汉有一个史学家叫班固,他写了一本汉书,有一篇叫《河间献王传》,描写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治学特别严谨,一丝不苟,描写他治学严谨的时候,说他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样实事求是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后来就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郭建宁]:还有一点就是1945年,抗战即将全面胜利,这时候我们有两个前途,一个是和谈,一个是内战。我们是要和谈的,但是如果国民党要来进攻我们解放区,要来进攻延安怎么办?毛泽东在延安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他说我们的应对有三条,第一条就是老子讲的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讲的退避三舍,就是你来进攻我们先让一让,但是我们还有第三条,第三条就是礼记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来而不来必非礼也,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大概这三条,第一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我们退避三舍,第三我们礼尚往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把整个战略应对全都分析准确和到位,这就体现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包括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包括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包括今天和谐社会讲的以和为贵,都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我们文化强国、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最终能否完全成功,我个人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的核心问题可能就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刚才您这样一个描述我们会发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好的融合,一个更好的契机。刚才我们也说到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确,现在我们迎来了不仅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网络、科技不断昌明,不断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每天我们看到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包括今天我们的直播也正在通过人民网和广大的观众和网友在进行分享。还有人有这样的一个表述,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很多的新型文化,新型文化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发起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所以您觉得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把握好传统文化和新型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个双赢的目标呢?

 [郭建宁]:这个问题也特别重要,就是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关系。我觉得把握这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怎么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为我们现在讲网络新的形式是创新。但是怎么看传承,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我觉得我们今天讲的新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有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文化的新的业态,包括我们的网络化,他们应该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关系,就是我们讲的新型文化、新文化、先进文化,它应该是和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内在衔接,相互贯通,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就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觉得,传承是一个前提,是一个基础,就是要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生命。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使是一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我们这个时代,适应这个时代创造性的转化,特别是要适应人民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感受,他们的文化爱好,他们的文化感觉。所以我们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首先要有传承,然后才要有创新,开放的态度、世界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都能够取得进展。从文化传承来看,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国学的功底,现在不仅是80后、90后,即使是一些中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功底也都需要加强,但同时,我们还要更加强调文化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比如说我们在历史上,我们有伟大的创造、发明,我们有造纸、活字印刷,但是我们今天用的更多的是互联网,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古代的造纸、活字印刷,还要有今天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辉煌。

 [主持人]:既要传承也要发展。还有很多人特别担心,说现在新型媒体、新型的文化方式那么多,会不会给一些传统的文化方式带来一些巨大的挑战,或者一些巨大的冲击,使得我们一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文化方式带来一些负面的甚至不太好的一些影响。您会有这样的担心吗?

 [郭建宁]:这个问题两面看。一方面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也感觉到,确实有很大的冲击。因为无论从遍及、迅速、传播、弥漫性、扩散性、渠道来讲,新型的媒体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

 [主持人]:包括像网络和报纸一样,很多人说网络第一时间有了新闻,可能我们就不会那么关注报纸了。

 [郭建宁]:确实有挑战,挑战很大,冲击很大。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讲,它可能也会是一个机遇,挑战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他就是使我们传统媒体更好地策划、设计、创新,使它更加能够抓住观众和听众,总之还要不断地发展提高。

[主持人]:说到网络,我们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进入到了2012年11月份,还有一个多月2012年就会过去了,其实每年到了年末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用一个关键词或者几个关键词盘点这一年,我想如果我们来盘点2012年的话,有一个关键词是我们一定会提到的,那就是北京精神。您觉得北京精神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也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角度,您是如何来解读北京精神的?

 [郭建宁]:我觉得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世界名城,是首善之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北京又有非常久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北京精神就体现了我们刚才讲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北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的一种非常好的结合,或者是当代的一种生动的体现与升华。

 

[郭建宁]:北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就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我们前面讲的一种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它使我们古老的城市充满着时代的气息、现代的精神和当代的活力。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就是我们说的有容乃大,而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一个品质,它体现的是我们人文精神和人文的逸韵,所以它把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感谢您这么精彩的对于北京精神的解读。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现在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当然肯定也会有很多挑战出现,现在我们都提倡文化走出去,正如您所说的,现在我们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孔子学院这样集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品牌。您是不是觉得这样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了?

 [郭建宁]:我觉得是文化走出去了,但是这个走出去,我个人判断不一定对,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还要进一步提升。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化走出去,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还仅仅是停留在送出去的水平,什么是送出去呢?就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然后组织了一批留学生和华人来观看。这样就对西方的主流媒体、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够大,所以我们要从送出去到走出去,什么是走出去,就是和西方文化正面地交流、对话、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怎么提升?怎么改进?怎么创新?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表现形式,就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用西方人能够容易接受的表现方式,他能够比较容易接受,而不是一种排斥,这样他就能够听你讲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感受到中国的自觉和自信。就是一个表现方式。

 [郭建宁]: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还需要培养一些既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既能用汉语,也能用英语或者其他的语言来比较流畅地表达的这样一些尖端的人才。这是表现形式。

[郭建宁]:第二个,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容,从内容上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转换。第一就是从语言到文化,刚才我们讲到中国文化年、孔子学校,主要还是讲汉语,我们要从语言到文化,要讲中国文化,这是第一个转换。

 [郭建宁]:第二个转换,要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就是我们现在的孔子学校、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讲的还是传统文化。怎么在讲传统文化的同时,就是我们有一个词,不能当文化问题的啃老族,还有我们今天新的创造、新的辉煌,既要讲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讲我们的现代文化。

 [郭建宁]:第三个转换也很重要,就是从文化到思想,什么是思想?比如说这几年对我们国内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的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包括西方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等等,这一套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文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和理论。我觉得我们能够实现这么三个提升,从语言到文化,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从文化到学术到思想到理论,就是建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如果是这样,我们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加强,而且会在全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

 [主持人]: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我们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的措施和手段。我们常说机遇挑战并存,刚才我们也讲到了很多的机遇,您觉得在十八大之后,未来我们的中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在走出去的方面,在引领世界文化的方面,我们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郭建宁]:我觉得大概从两个方面来说,理论上就是核心价值,怎么使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有一个核心价值的认同,这一次十八大特别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今天人们的价值判断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可变性一一显现,怎么办?我们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需要一个文化导向,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把大家凝聚起来。第二点,就是对外,对外,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它最终还要依赖于我们的综合国力,依赖于我们的硬实力,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这个道路的成功。就是我们在这个道路上,在发展上,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改善民生、幸福指数这方面有比较大的进展,让人民切实感觉到我们这个道路的优越性,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会随着我们这个道路的硬实力相应地提升。

[主持人]:我不知道郭院长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咱们都是文化工作者,我是在传媒业工作,您是在教学领域工作,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在这样一个时代,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是一个特别特别幸运的事情,而且我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非常好的契机,未来对于我们整个工作、对于我们整个文化的发展充满着信心,也充满着希望。

 [郭建宁]:非常认同。因为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崛起、经济增长、经济发展,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崛起的同时我们提出了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追求和担当,就是文化强国。

[主持人]:所以我们也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也祝愿未来我们的文化发展会越来越好,当然我们特别感谢郭院长今天和我们共同分享中国文化提升发展这样一个话题,同时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以及正在收看我们直播的所有网友朋友们,再次感谢您,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郭建宁]:再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111/693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