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刘树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2012年11月27日 14:49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十八大已经召开了,也已经闭幕了一段时间,大家各自都取得了文本,我这里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不是就经济角度做一个下的介绍,我是从经济角度做一个广角的介绍。题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十八大报告当中一个重要的判断。
我梳理出这样的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第二从历史视角讲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第一部分做总论,第二部分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当时的讲话,以他的讲话作为一个线索,我们第二个题目就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民族那一段为主。第三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当中的第二段。第五个问题讲一下十八大报告当中的一部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应对严峻的挑战,总书记讲话之后,我们党有了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一、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
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上来就做了一个定位,确定了,我们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下八年,这是一个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站在今天这个历史起点上,我们回头看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经济保持10%左右,两位数高速增长。
未来,我们面对许多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再往后我们以什么为中心?
在十八大召开的前夕,今年初为了做好十八大的起草调研工作,中央直接部署一系列的调研课题,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两个课题:一个是深化改革,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我做负责人之一的课题组承担的是深化改革的题目。
在讨论和调研的过程中,大家都提出了共同的新问题,在总结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十八大未来要提出我们党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工作是什么?怎样表述?在讨论中也有同志提出来,我们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了这个党的中心工作,是否应该改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改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这样一来究竟以什么为中心,是一个大事情,关系到我们总的方向的把握。
胡锦涛总书记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关注总书记怎样作出定位,结果我们看到,十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就定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论断不是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很狭窄的,是我们党整个工作的中心。
十八大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个话说得铿锵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小平1992年的重要论断。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继续讲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这个调研的背景下,大家理解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论断作为我们的指导。
在去年年底12月13日,召开了中共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我们东城区的科学发展目标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这样一个总体定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竞争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个论断非常有水平,我们到各地方跟大家交流,我们省级地方工作报告和党的工作报告很少用这种哲学性的语言,这段语言非常有水平,强化竞争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两大思维。两个意识,两个思维: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思维、辩证思维。自觉的把全区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和全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奋力开创东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从我们东城区的情况来看,我们主要是以文化作为东城区最大的特色。东城区的第一产业,农业已经是零了,恐怕也不是一年两年,好多年了,第二产业连5%都不到,第三产业现在占到95.7%,这个产业结构已经是相当先进了,从全国来看第一产业还有10%,第二产业46.6%,第三产业比重是43.4%,。所以东城区相当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往下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历史平台。
前几年到地方上去和他们交流,特别是像去山东,山东省委当时开会时非常着急想改变三、四产业比重,因为二产业已经太大了,三产业比重多少年上不来,当时我们也给他画了这么几个图,列举了几个全国先进的地区,当时我跟山东的同志们说,你们不要孤立的去发展三产,你这么大的二产,你让二产里的物力财力往三产去走,山东的同志非常着急,提高他的产业结构很难,所以我们东城区的产业结构是非常先进的。
二、历史视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形成
下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从历史视角,看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在11月15日,十八大结束以后就是一中全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家都非常关注,因为之前社会上传了很多的版本,也没有说清楚。那么这次这七位常委一亮相,大家感觉非常振奋,精神面貌,作风,都非常的有新意,特别是大家关注的习近平总书记要发表讲话。这次记者见面会,大家特别想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外界评论习近平总书记是标准的京腔。不仅声音好听,而且从网上,国内、国际评价都很高,对习近平讲话集中到一个字,特点就是“实”,实实在在的“实”,具体评价这个讲话语言朴实,感情真实,内容厚实,作风踏实。
这个讲话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出来,中间讲的三大段的意思,民族一段,人民一段,党的一段,就把人民这一段的论断作为标题,公开在报上刊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整个执政讲话的标题。
在民族这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段话里三次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背景,我们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安格斯·麦迪森,他多年承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承担这个组织交给他的研究课题,他出了好几本书,最近有两本《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是2003年11月出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数据资料,他都重新做了搜集和整理,另一本就是直接在《世界经济千年史》的背景下讲中国,从古代讲,《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从公元960年到2030年,有一段是预测,中文版2008年3月在中国出的。这两本书当中,安格斯先生把世界各国历史数据做了重新的梳理,最后得出这样的分析,从他的分析里看到,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在世界上,经济是一直遥遥领先,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衰败下来,改革开放又重新崛起,《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本书当中,OECD的秘书长写了一个序,序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段论述: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可能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像中国的崛起那样引入注目,可是当他们进一步放开历史视野时,他们将看到那不是一个崛起,而是一个复兴。昔日中国曾经享有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殊荣,那不过就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我们把他的数据,精炼出来,我们画成这样一个图,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占了百分之多少,从公元1年一直到2030年,在我们汉朝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26.1%,在世界是领先的。到了宋朝占了22.7%,到了明朝中期占25%。所以在古代,从汉朝到宋朝,再到明朝一直是世界领先经济,在这本书里用的词叫“领先经济”,他也没有说第一。从整体的数据看,有的时候在我们前,有时候在我们后的就是印度,印度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到了16、17世纪,到了明朝中期,到了中期的1500年,和明朝后期的1600年,占25%,四分之一,后来到29.2%到三分之一,这两个阶段绝对在世界排第一。到了清朝初期,因为有明末战争,中国的GDP在世界的份额下降到22.3%。到了清朝中期,康乾盛世的时候,一直到嘉庆年间,我们经济总量上升到32.9%。这已经在世界上排第一位了,这是我们中国GDP份额在世界上最高位的。
清朝后期就衰落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的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后期降到17.2%,不到20%。中华民国的时候降到8.9%,不到10%,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家底,经济总量占到世界4.5%。
到改革开放,1978年,这个数据也都是他那本书里的,我们经济总量微微有所上升,改革开放前这三十来年,上升到4.9%,仅仅前进了0.4百分点。到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我们回升到11.5%,抗击非典那年我们回升到15.1%,预计到2030年我们将上升到23.1%。23.1% 在他的测算当中,到2030年的时候全世界排第一。
我们从1500年断开一下,我们把后面这部分放大,也为了跟美国做比较,美国的资料也是他这本书里的,1500年到2030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放上美国的数据,在1500年,明朝中期我们占世界份额26%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建成,美国是1776年才正式宣布独立,1820年,独立四十年以后,它占到了1.8%,还不到2%。随后两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迅速上升。第一次工业革命,1870年美国经济总量上升到8.9%,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升到了19.1%,将近20%,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英国在此之前曾经是世界第一,到二战以后,因为一战没在美国,二战也没在美国,他都发了战争财,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总量上升到27.3%,这是美国经济的总高峰,在世界上也是很大的。二战以后随着各国的经济都有发展,美国的比重开始下降,到1978年,到1998年,到2003年,三个时点下降到20%左右,到2030年美国经济总量下降到17.3%。美国和中国在这一点上交叉了,按照他的测算就是2015年,就剩三年了,他的单位也不是我们常说的汇率,他是把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做了一个调整,按照国际单位的折算,把各国经济都折算,大体是这么一个逻辑。
这样的话我们看到,未来摆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既是一个崛起,更是一个复兴,我们就从这个图上看得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GDP总量从1952年到2011年,我们把它按不变价画成一个图,就呈现出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到2011年我们经济总量按人民币算,达到了47.2万亿,从1952年到1978年这二十多年当中,年均增长6.15%,1978年到2011年这三十三年,年均增长9.89%,整个看,从52年到2011年,五十九年,年均增长8.22%。
我们取得的这样一个经济总量的复兴也并非很容易,也是从毛主席当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邓小平,一直到江泽民、胡锦涛到现在,经过艰难的探索,艰辛的探索过程。
这个图是GDP增长率,是一个经济增长波动的曲线,从建国初50、51、52年,这三年是工业总产值20%,53年开始进入了第一个五年,一开始我们是没有经验,我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毛主席当年派了周恩来总理到苏联去学习怎么做五年计划。但是没有经验,五年计划一开始我们也是急于求成,一下子经济增长上升到15%,大规模的建设就铺开了,没想到只能维持一年,54、55年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回调,56年又上升,57年又回落,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经济增长率上来看,经过这样一个波动。再此基础上,1958年大跃进,经济增长突破了20%,结果只能维持一年。60、61、62年,连续三年国民经济负增长。随后调整以后,到了第三个周期,就是64年又上了一个高峰,到67、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进入一个负增长。第四个周期,70年进入一个高峰,72年回落。我们看到在第三个周期和第四个周期波动当中,这两次经济增长的高峰都是25%,那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和后期高潮,因为我们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已经开始国防建设的时期,十年的国防建设,64年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70年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
72年我们进入到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这时候经济再想起来已经起不来了,我们看到73年回升一点,74年下降,75年回升一点,76年又降下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前面是五个周期。第六个周期,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上去,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上到10%以上,1984年我们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下,经济增长又上到一个高峰,随后又调整。第八个周期,87、88年我们又冲到10%,89年又调整。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随后我国经济又在处于一个调整中,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进入第十个周期,在座各位领导最熟悉的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我们连续八年经济增长上升,2007年之后,2008年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回调,2010年经济开始回升,今年又有所回落,进入了一个新的波动的状态。
整个这六十多年来,我们看改革前后比较有这样一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波动的强度理性下降,波动的深度显著提高,波动的幅度,高峰与低谷的落差缩小,波动的平均高度适度提升,前面年均6.15%的增长,后面9.89%增长,波动长度明显延长。现在从第九个周期、第十个周期看,经济比较平稳的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么高的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我们首先把它归结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叫做“三高五低”:三高就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五低就是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中国奇迹般增长的同时付出这样沉痛的代价。
在这样一个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下也带来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常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方式情况下我们要调整结构矛盾,有多少个结构矛盾,我梳理一下大约有十个重要的结果矛盾:第一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第二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第三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第四是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总想扩大,但是从全国角度来说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很难,像我刚才讲的山东要想扩大三产比重很难。第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第六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第七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第八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第九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第十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部分总结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的时候,用了三个“不”,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扩展开就是“三高五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十大结构性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到从人民群众所关切的角度讲,当前人民群众给出四个最大的感受: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是收入差距扩大,人民群众最痛恨的是贪污腐败蔓延,人民群众最担心的是通货膨胀再起,人民群众最期待的是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把刚才粗放型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化把人民群众的关切概括为这四个最。
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和刚才的十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在这样新的矛盾面前,经济下一步未来的发展受到了农业、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种种制约,受到各种程度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上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
在这样一个脉络下面,在2003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重要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关于改革的三大决定,这是第三个,八十年代一个,94年一个,2003年一个,可能党的十八大以后,三中全会还得做一个新的改革决定。在这个03年决定里,首次提出“发展观”,当时的用语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到了十七大的时候,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时的提法已经提到了,但是是“重大战略思想”六个字,这样一个定位。
这次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的表述上升到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战略思想变成了指导思想,在未来发展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从建国以来我们经济建设进行艰辛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伟大的成就,以及面临的这些问题,存在的问题,我们把科学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看到,从人民群众关切的角度,刚才讲了四个最,人民群众最不满意是收入差距的扩大。我们也看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前夕,中国青年报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这个调查的题目就是未来中国发展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一万多网民踊跃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整理出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位是贫富分化严重,占75.4%,第二位是权利不受约束,占59.4%,第三位利益集团扩大52.8%,第四生态环境恶化,第五是群体利益受损害,再下来经济发展减速,再下来国际权利增长,人口红利消失等等。今年新华网也做了一个调查,第一位是缩小贫富差距,第二位物价,第三食品安全监督,第四完善生活体系。第五股市更有信心。2007年到2011年五年以来,股市问题在新华网调查中已经退出,不再排前十位,一来股民很伤心,钱都被套住了,第二大家认为股市是市场经济,就听天由命了。第六位是房产市场的调控,楼市在新华网去年调查中排第一位,今年降到第六位,说明房地产政策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再接下来就是反腐倡廉,推进基层民主,治理交通拥堵,推进医改。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体现在这些问题上。
这次十八大大家特别关注,这么多年来,老百姓在得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实惠的同时又存在这么大的不满足,今后怎么办?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在这个地方——居民收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新的要求的第一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在过去,从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曾经提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也曾经提过国民生产总值翻番,也曾经提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也曾经提过到二十世纪末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等等,都提过目标,但是没有直接把城乡居民的收入来当做目标,这是完全不同的点和概念,前面是经济总量,后面是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首次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是十八大最大的亮点,就回答了我前面所说的这些人民群众第一个关切,就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党下决心把这样一个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指标作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指标的实现比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更大。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跟全世界、跟国内媒体见面的时候,这个讲话的标题就定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基于前面所讲的背景。在这个讲话中第二段,总书记讲:“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说明这两个指标,我简要做一个说明,也可能在座的各位很清楚,也可能不清楚,从十八大报告以来到现在,几乎每天报纸上都有这两个指标的讨论,可以说还都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有人说第二个指标很重要,但是很容易做到,到2020年两个翻番能做到,但是说难度很大的这个声音还是越来越多,本来我们应该写一篇文章马上发表,就说第二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第一个层次是“劳动者报酬+政府最初收入+企业最初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个蛋糕切了这么三块。政府得到了生产,销售环节得到了税收,加上企业的利润,就是个人、政府、企业,在生产环节上形成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个提高比重的第一个,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们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就含经济总量,不管分到谁的,把总的蛋糕做出来翻一番,至于你分给老大多少,分给老二多少,分给老三多少不管,公平不公平也不管,先说总的。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这四部分都在增长,但是从比重上来看,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下降,政府收入的比重越来越提高,企业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从速度上来看,政府的税收每年20、30%的增长,GDP每年10%增长,企业收入也在10、20%增长,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3到4个百分点,因此在国内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来10%的增长下,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在7%左右。至少低三个点,今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经济增长不可能再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10%的增长。
经济增长未来这八年,我们看报酬增长,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意见是7%,有的意见是6%,我写的文章是8%。我们以7%来说,因为政府十二五规划里面7%,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按照过去,这边是10%这边是7%,现在这边是7%,那这边就得5%了,那么就翻不了一番,要翻一番,从现在起每年要在7%左右的劳动者报酬的增长才行,所以我说为什么难。因为我们总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来,因此劳动者报酬本来就低于经济增长,现在让它两个同步,两个同步的结果是什么?是一块蛋糕,这块切得要大,因此政府、企业的收入要下降。如果政府收入下降,那么政府已经承担的公共服务怎么办?企业如果亏损,今年以来企业的利润是亏损的,那么明年的就业怎么办,明年劳动者报酬怎么办?这个难度就大了,从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劳动者报酬增长难度就大了。
劳动者报酬加上财产性收入,你买了股票红利,存钱到银行的利息,出租房屋有租金,出租土地有地租等等,劳动者报酬加上财产性收入变成了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就是已经开始赚了,用财产收入赚,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加上企业初次分配收入这三块加起来就是国民总收入,现在叫GNI,这是第二个层次,我们再加经常转移收入,什么是经常转移收入?从居民的角度,我们要交社保费,我们要交所得税,都算居民转移给政府的,不从政府那直接买东西,我们就要交税,反过来政府给低收入者的补贴,给社保的补贴等等,就是政府转移给居民的。转来转去还是居民从政府那里得到的更多。
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加上经常转移的收入,就叫做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初次分配收入再加上经常转移收入,变成政府可支配收入,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加上经常转移变成企业可分配收入,最后这三块加起来叫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个翻番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这个比重,我们要翻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还有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要翻番,这就既涉及到蛋糕做大,蛋糕做好,又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你这块多了谁来减少,让政府减少有没有可能性?让企业减少有没有可能性?
现在我们竖着来看,劳动者报酬、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加上经常转移收入,我们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中间有扩大财产收入的提法,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但是谈何容易,出租方收房租,或者郊区的房子出租,这还很容易,要想从股市上现在买个基金、股票再得到点收入很难,不说股票血本无归,至少也套在那里三、四年拿不出钱。这样就从中等收入者身上,我们在座的就是中等收入者,我们从中等收入者交的各种所得税给到政府,政府拿这一部分所得税补贴低收入者,我们同意,我们愿意。但是十年下来,我们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没有太多的提高,这十年来是我们中等收入者做出的贡献,给了低收入者,通过政府的转移,是这样的情况。
这次党的十八大回答了大家最关心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收入差距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五个方面: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里不展开,我们看看住有所居稍微说两句,大家除了关心收入就是关心住房。
现在刚性需求,有一句话叫“你可以不买房,除非你摆平丈母娘”,否则的话你就得先买房才能结婚。最有意思就是今年年初两会期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广告,“买房送老婆”,营销经理说“我们的意思是说,买套房子送给老婆”。今年两会当时也是房价涨了很多,每年开两会房价就涨一次,今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房价也抑制住,一直到明年两会期间不能让它涨价。房地产卖不掉怎么办,就各种办法来打折。
实际上大家都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房价前些年涨幅很大,今后还涨不涨。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这三段路就能得到一个解答。1998年住房改革之前叫做只租不售,谁也不能去买房,买了房就变成私有财产了,就成了私有制了。私有制本来是说生产资料,过去的意识形态里,生活资产过去政府一手包办了,只租不售。1998年房改以后,变成只售不租,全部卖给你。记得我当时在社科院的宿舍,当时我们都买不起,就变成半福利,你要交一笔买房的钱,我们买不起房,没那么多钱,我们就耗着,耗到第二年,原来买房的钱四五万,放了一年涨了利息,就赶紧交了房钱。当时国家发改委的同志都不敢买房,你要买的话,秋后一算账,钱从哪来的,每个月收入乘上多少年的积蓄也乘不出来买房的钱,原来我们收入结构没有给你买房这块的收入。
1998年住房改革以后在只售不租的情况下,住房需求越来越大,而住房供给,砖、石头、水泥,还有地皮,黄金地段,这么大的成本,一下子盖不出这么多房产,因此供不应求,如果不调控房价就不得了。我跟底下交流,宏观调控你们起草组怎么弄的,怎么越调控越厉害,我说不调控比这还厉害,调控的话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没压住。一直到2007年,第二条路也不能走,要把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结合起来,租售结合,体现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里,2007年,政府起什么作用,市场起什么作用,就把他们分解出来。
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提得更明显了,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其中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两条腿。
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面一个问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专门有一段讲这个,我把它归纳成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改革的核心问题,第二个是改革的主要任务,制度体系建设,第三个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我们向总书记汇报深化改革的调研时,总书记做了十分钟的简短总结,总书记说,听了你们三个单位的报告很有启发,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三个单位都提出了各自深化改革的主张,都有道理,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今后的深化改革以什么为突破口,归结以下,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第二个意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贫富差距问题等等社会领域问题为突破口,第三个以反腐败为突破口,第四以走向消费为主导为突破口,就是鼓励发展消费,第五以反垄断、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为突破口。反垄断就是国企,再一个是民企等等,可能还会有别的意见,这里至少有这么五个方面的意见。
这次在讨论过程当中,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八十年代下半期,大家对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越来越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市场作用,不论什么事情不相信政府,就相信市场的作用,把市场神化,文化事业政府怎么强有力的发展起来,文化产业怎么通过市场健康的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下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这样就产生出第二种倾向,又强调政府的作用,不相信市场,又要把政府神化,这种倾向也有。有的埋怨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累计下的新问题都是市场化的结果,这种解释有点偏激。实际上还是我们市场化程度不高,真正的把市场发育得很成熟,我们现在有很多弊病也就会同时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看党的十八大怎么回答改革突破口的问题,怎么回答存在的这两种倾向。
十八大报告里这么提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这个突破口非常好。
在改革的核心问题下,改革的主要任务,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归功于改革开放。今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破解发展中一系列新难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政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在规划改革,设计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现在小平的重要意见放到十八大当中来,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我们在年初做十八大调研的时候,我们也是把小平同志的改革之初的论断拿出来作为我们的主题,今后在制度建设上,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个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等,各方面的改革,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围绕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五个方面:一、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五、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们经济建设的任务,归结起来就这三大块,第一把“蛋糕”做大,第二把“蛋糕”做好,把“蛋糕”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第三要把“蛋糕”分好。前一段我们只讲了一和三,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现在我们整个的经济增长潜力降下来了,所以我们就把第二个突出出来,还要把“蛋糕”做好。在过去粗放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下,就把“蛋糕”做大这块,我们当时立足点就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赶超,一直到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世界经济总量排第十位,一直到我们跃居第二,2015年我们能够跃升第一位。就“蛋糕”做好第二个任务,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顾不上,因为当时解决供的问题,当时产品的供不应求,顾不上把产品做好。第三阶段把钱都放在投资上,所以不可能分好,累计下来收入差距就拉大了,现在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蛋糕”上要进一步做好,在整个十八大报刊宣传上,这一点有的媒体注意到了,有的媒体没有注意到,就认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还可以像过去一样,这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了,还得要适当的做大,不做大这个蛋糕,光在分配上,是给政府多,还是给企业多,还是给人民多,很难做得很完美,关键是放在第二个上面,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十八大明确把立足点拿下来,转到质量的效益上,在“蛋糕”分好这个层次上提出了作为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为一个收入的目标提出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任务。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推动把“蛋糕”做大这方面,还要继续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第二个在把“蛋糕”做好这方面,十八大提出六个方面:一是供给面,通过改革着力增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操作者素质提高,科技创新等层面。二是需求面,第三产业面,通过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带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资源环境面,通过改革加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五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六是通过改革开放,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这是为了把这个“蛋糕”做大,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在把“蛋糕”分好这个任务就重了,通过改革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五、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应对严峻挑战
最后一个问题,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应对严峻挑战。
在十八大报告一开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十八大给出很重要的判断,“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面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跨越了人均GDP一千美元、三千美元两个大口,现在达到了五千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们刚刚进入上中等收入区间,我们正在由上中等收入区间底下的下限往上中等收入的上限发展,也是发展的大好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等到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八十年代富一批,九十年代富一批,二十世纪富一批,那么和中低收入者的差距就拉开了,我们的收入提高了,没有问题,但是差距大大的拉开了。这样的话我们就从人均GDP的增长情况来看,需要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刚才我们讲这三个概念,GDP总量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如果要打仗的话,中国跟菲律宾就黄岩岛打仗,中国跟日本就钓鱼岛打仗,这个靠GDP,看谁综合国力强。人均国民总收入,或者人均GDP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的阶段,低收入阶段,中低收入阶段,中高收入阶段,高收入阶段。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代表生活水平。那么现在我们人均国民总收入,1962年人均70美元,我们处在低收入,1978年195美元,1998上升到750美元,2001突破一千美元,2008突破三千美元,2010年突破四千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2011年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是4940美元,用三年平均汇率,按照我们的六点几的线,去年综合平均汇率,中国自己算,543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三年平均汇率是4940,做成了这样一个曲线图。现在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下,做一下国际比较,我们现在这条曲线就压得很低了。1962年到2011年,刚才那条红线放到这张图上就比较低了。1962年人均70美元,2001年突破一千美元,08年突破三千美元,到现在接近五千美元,我们当年汇率就是5400美元。现在我们就从5000美元起步,在未来八年中,我们向人均一万美元的发展阶段迈进。
我们看一下韩国,韩国1962年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人均110美元,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起来以后,1978年突破一千美元,1987年突破三千美元,1989年突破五千美元,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突破一万美元,到2008年突破两万美元。韩国是一个成功跨越中低收入陷阱,或跨越中高收入陷阱的国家,他很成功的从一千进入三千,又很成功从五千进入一万,但是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韩国也是用六年的时间,在一万跌进一个陷阱,维持了六年才回升过来,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所回落。
韩国是四小龙之一,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但是他这一路走过来,特别是从三千到一万是走得比较顺利的,从一千到三千,从三千到五千要比我们用的时间短。
我们常说的巴西,巴西是一个反面的典型,在1962年巴西人均230美元,相当不低了。到现在他突破了一万,1980年突破一千,88年突破三千,98年已经突破五千,等他突破五千他再往一万上上,他调进了这个陷阱,这个阶段里,他延续了九年起不来,这两年这个阶段还发展的不错。
我们再看泰国,作为亚洲四小虎原来发展也还是不错,泰国起步62年115美元,跟韩国差不多,随后88年突破一千,97年突破三千,接近于三千,但是在一段跌进陷阱,现在是4420美元,中国已经超过他们了。去年2010年起,我们超过了泰国。
印度,1973年 130美元,跟我们差不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跟印度的人均收入差不多。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差距,到现在印度刚刚突破一千美元,1410美元。
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来讲,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这么一炸,当年冬天我到美国哈佛开会,当时我们极其有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为美国在911事件以后情绪极其低落,我们的世界老大结果被炸成那样,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三个自信。
(本内容经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核)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127/696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