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印度之鉴:保持对能源消耗的克制态度

2012年11月29日 13:40

 

1991 年经济改革之后,印度保持快速崛起势头,主要靠IT、服务、金融等第三产业来推动,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承包软件设计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美誉,成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高科技人才资源仅次于美国。相比较印度来说,中国所采取的发展模式无疑对能源的依存度更高——我们更需要学习印度,保持对能源消耗的克制态度。

印度大停电发生之后,中国国家电网紧急开始了全国电网安全大排查,业内专家开始召开各种研讨分析会议……各种“前车之鉴”的总结纷至沓来,然而,更多的借鉴只停留在了如何做到不停电的技术改进,对如何正视事件中的核心“电力”能源保持了集体的“沉默”。

7 月末尾,印度发生大停电事件。

公开报道显示,印度全境近一半地区供电中断,逾7 亿人受到影响。此事件后,对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印度问题专家楼春豪的话来说,这只是牵出了印度基础设施状况的"冰山一角"。

那么,印度大停电事件之于中国,之于中国企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停电后的印度

在上世纪的90 年代,印度曾发生过因为洋葱价格过快上涨而导致政府倒台的事件,不过,这一次恐怕不会复制历史。

在楼春豪看来,此次停电事件不会引发印度大的政策调整,甚至也不会触动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大的改善。

楼春豪说,媒体报道7 亿人受到影响,其实受影响人数估计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的一半。"在印度有一半的人用不到电,而此次停电的北部地区又是印度的贫穷落后地带,这一比例会更高。"

"洋葱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利益,但就电来说,有近一半庞大人口群体本身就用不到电,此次事件不会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当然也不会影响这一群体的选票。没有电用不了电视,极有可能这一群体连停电这件事也无处知晓。"

此次大面积停电被认为是印度11 年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言外之意,印度早前曾经历过更严重的停电事件。另外,此次停电是在特殊的自然状况下发生,今年的5、6 月份,在新德里温度超过40 度的有45 天,往年大概30 天左右,再加上降水少,农业用电增加,整体用电需求较大。

"即将要面临2014 年大选,而大选之前政府一般都不会出台大的政策改革或是调整。大停电事件之后印电力部长当天就被提拔,被广泛诟病,但这背后是政治的较量。”

其实,印度政府方面早先就有认识: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不发达是制约印度长远发展的瓶颈。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落后的基础设施常成为印经济增长目标无法实现的重要因素,印政府曾多次出台改进基建的设想,尤其是本届辛格政府,但最终夭折居多。

今年6 月,辛格总理发表演讲还强调说,政府将通过扩大港口、公路和电厂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来刺激该国经济增长。

当天,辛格还勾勒这一规划的细化方案:截至2013 年3 月,政府将新增港口建设投资项目规模约为63 亿美元;斥资36 亿美元用于铁路轨道升级以及新建机场;另外,在未来12 个月内,政府还将新修9500 公里公路和增加约18000 百万瓦特的发电能力。

楼春豪说,目前来看,辛格政府的计划还很难落实。印度是联盟政府,中央政府由多个政党构成,而任何一个党都可以牵制政府,政府政策执行面临各种制约,导致拨款等具体事项无法推进。另外,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征地、拆迁等矛盾非常尖锐,政府在这些方面碌碌无为。

“虽然印度的中上层对中国的发展很是赞赏,他们觉得中国能够做到,印度也应该能做到,大家都想改变,但现实中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又不愿意改变。”

在印度,媒体由大集团控制,加强基础设施与大集团的利益吻合。停电事件之后,印度国内舆论一片骂声,在印度的英文言论中,印度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民众群体批评政府,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竟然在全世界面前丢脸。尽管这些群体具有话语权,有一定的影响政策的能力,但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设想仍停留于呼吁的阶段。

“作为政府,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执政,考虑的是选票。有时经济改革推进过猛过快,会损害中下层利益。目前来看,停电事件的影响还不足以撼动印度当局冒险出台重大举措,除非出现能影响到政府执政的社会事件。”

“破烂衣服”的壮小伙

曾经有学者将印度比喻成“穿着破烂衣服的壮小伙”,不光电力设施,交通运输、卫生、灌溉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都与其崛起大国的形象不匹配。

从新德里,到泰姬陵,再到斋浦尔,这是印度著名的名片——旅游三角区。然而,新德里到泰姬陵约莫250 公里的路程,便需要5 小时的车程。来这里的游客,为了避免堵车,一般早上五六点钟便出发,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来。这便是印度公路的路况。

英语、议会和铁路,这是英国人在印度留下的三样东西,印度人一直对此引以为傲,认为这是印度快速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石。然而,坐惯了高速列车的中国专家坐在印度火车上难免有些不适应,楼春豪说,即便车速较快的时候也只有一百公里左右。

不过,车速缓慢并未减少事故的频发,安全问题成为印度铁路最受诟病的地方。主要原因是铁路的年头太老,且从未经历过全面彻底的整修。铁路系统的管理也相当落后,很多地方仍靠人力信号疏导交通,加之铁路的弯道和路口众多,安全隐患比比皆是。

“印度火车站的普通候车大厅座位很少,很多旅客都席地而坐。连接各个月台的廊桥很是简陋和古旧,常常看得见神牛、流浪狗、乌鸦和老鼠在月台和铁道上游走觅食。每条铁道旁边都设有一排密集的水管,用来给列车装水。”在一篇名为《铁轨上的印度》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印度的铁路状况。

印度铁路的拥挤和混乱也是出了名的。印度媒体曾写道:一般人根本上不去印度的三等车厢,即使是上去了,他也下不来。在铁路沿线经过,总能看见有乘客挂在车厢之外,有的还坐在火车顶上。

而印港口也并不尽如人意,一直面临严重的货物拥挤问题。楼春豪说,不仅贸易中大货物运输一直有大量的库存在港口,而且很多港口的安检基础设施也很薄弱。很显然,“经济要发展,道路要先行”的实践经验,在这里不被重视。

此外,在过往印度的外国人看来,这里的“饮用水”也让人颇难忍受。在印度,即便是像新德里这样的大城市,地下水污染也相当严重,就在本千年之初还出现过以印度命名的饮用水病毒。

印度普通家庭一般都装有两个水龙头,一个是“过滤水”,另一个未经过滤。楼春豪说,从未经过滤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水,肉眼便能看到浑质,而即便是“过滤水”,水质也抵不上中国家庭里的自来水。外国人来此一般都是饮用矿泉水,印度的有钱人家里也会自己安装过滤机。

“中国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制造业先行的路线,而发展制造业势必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如道路、物流、电等等的配套;而印度走的是第三产业领先第二产业的发展路线,家政服务、科技、电影等第三产业相当成熟,但这些产业对硬件要求很低。”楼春豪说,印度目前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民用工业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走的发展道路。

长期研究印度的他看来,其中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民族性。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对改变命运有着强烈的迫切感,相比较而言,印度人对物质的要求并不是很强烈。印度是几大宗教的发源地,精神层面非常丰富,而对物质层面的要求并不强烈。“在夏天,印度人就是直接在树下一躺乘凉,而不会想着修个遮阴的地方。”

 

“不被欢迎”的贸易客

在印度大停电暴露出基础设施薄弱时,有人设想,中国国内一再通过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这让中国一次次陷于严重的生产过剩、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中,若能将中国的基建能力转战印度,必将互利两国。不过,眼下中国企业在印度更多的是做贸易。

在印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车子是日本制造,电器是韩国制造,小玩意儿是中国制造。连中国人都很少知晓的手机牌子,在印度人那里随处可见。

来自中国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在普通印度家庭很是常见,而在公共领域,来自中国的制造则颇“隐蔽”,比如在号称全印度最清洁城市的昌迪加尔,这个城市公交车站卫生间的感应器由中国制造;再比如印度生产汽车方向盘上的消音器来自中国义乌小商品城(600415,股吧)。除了这些附加值较低的小玩意儿,在公众视野里还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便是挖土机等大型重工业设备。

不过,中国普通低端制造业在印度的口碑并不好。常常是一大家子天天都是穿着中国的鞋,却口口声声宣传中国产品质量差。印度的加尔各答是著名的中国城,这里的印籍华裔祖籍多是广东梅县人,楼春豪曾经问过在这里开饭馆的华裔老板“怎么看待中国”,他说,自己还是第三代对中国还有感情,但儿子常强调“画笔一定不要买中国的”,这让他很无奈。

“印度普通家庭需要便宜的东西,但他们又生产不出来,只能从中国进口。从印度来讲,如果自己不发展制造业,又没有能力买一些高端制造业产品,就只能接受这个现实。但印度民众对此有一些误解。”

印度人习惯了将中国和廉价和低质量联系在一起,这让中国企业也遭遇了噩梦。印度本土生产的很多产品,95% 的零部件都是采购自中国,仅在印度进行组装工序。“我们的销量很好。但是如果消费者知道洗衣机有中国生产的零件,我们的销售额就会一落千丈。没人愿意用这么高的价格买中国产品。”一家公司的有关人士透露说。

楼春豪说,中国企业大多与印度的联系还是做贸易,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将国内市场生产的产品销往印度市场,但这不是印度最想要的。印度更欢迎的是投资,以及与“钱”一起带进来的技术和由此拉动的就业率。

“在新德里边上的经济开发区里,有很多日资、韩资,以及跟日本韩国合资的企业,包括一些餐馆,但很少有中国的企业。相对于中国来说,日韩更重视直接投资。由此,印度人对中国企业的好感也远不如对日韩企业的好感。”

“印度化“的投资客

在印度的视野里,中国常常被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参照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印度财长就经常把“中国”挂在嘴边;在印度老百姓那里,每当印度出现一些新鲜事物时,总要问问中国“有没有”。

长期以来,印度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对手、竞争者、赶超对象,中国威胁论被某些强大的政治势力一再宣扬。而这种定位直接让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了不少“小鞋”,常常被以“安全因素”为由摒弃出局。

这些事件曾让中国人愤慨不已:中兴曾竞标48 亿美元大单,连出价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印度电信运营商拒绝;在印度班加罗尔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公司纷纷投资数十亿美元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中国华为试图投资1.64 亿美元建立新设施的努力却屡遭挫折;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和拖车制造商中集集团(000039,股吧)的子公司,却没能拿到为印度几家机场安装登机桥的合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被拒……

为了进入印度消费市场,中国企业甚至一段时间以来不得不采取刻意隐瞒华企身份的战略。印度联想的网站并没有特别指出它是一家中国企业。该网站声称,“联想的行政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帕切斯市。”一名不愿提及其姓名的联想管理人员说:“一直以来,我们都不宣扬自己的中国背景。我们不能肯定中国企业的身份是否会伤害我们,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身份对我们并没有帮助。”

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了与印度合作方共同竞标的方式。比如在冶金工业,中国的宝钢、鞍钢以及本溪钢铁集团都开始与印度公司就合资及技术合作事宜开展了谈判,让印度伙伴解决当地的问题。

“不过,眼下华为在印度算是站得比较稳当了。”楼春豪说,为了能留在印度,华为做了很多“印度化”的工作。面对印度重税政策的“打压”,华为2010 年做出决定,计划在印度国内生产通讯设备,并计划在未来5 年内,对研发中心投资约5亿美元。华为聘用了大量印度籍高管,建立本土化的员工队伍。

如今,在华为的全球八大片区当中,经过多年耕耘的印度已经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华为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华为在印度的直接雇员有6000 多人,其中90%是本地员工,主要为印度的企业以及国际运营商、当地的公共及私有电信公司提供服务。除了手机业务,目前华为在印度的数据卡业务超过65% 的市场份额。“在华为已发展了业务的全球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印度是华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耐着性子看印度

然而,中国的“华为”并不多。不少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至今还停留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印度的宝莱坞和孟买;另一个是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脏乱差。印度对中国企业不够“友善”的态度,加之中国大多企业对印度的了解极其有限,这使得中国公司不太愿意去印度进行投资。

在楼春豪看来,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关联情绪”很严重。印度不少企业想在中国寻找生产商合作伙伴,但中国企业因为对印度缺乏了解,停留于脏乱差的表面印象,不愿意去投资。“公开消息,印度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150 家中资企业进入,投累计投资5 亿美元,这个规模很小。” “应该用前进的视角看印度,政府的政治改革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毫无疑问,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现在不去跑马圈地,格局定了,以后就很难再进入。”

“印度即使经济形势差的时候,也有6%-7% 的经济增长率,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高的了,尤其是其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以及快速增长的基础,潜力一旦释放,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高盛公司2003 年一项报告曾预测,到2050 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事实上,日韩企业在印度的跑马圈地已经开始,而且势头越来越猛。目前,日本政府层面确立,印度是日本最大的官方对外援助国。日本2006 年就开始推进“德里- 孟买产业大动脉”,巨资帮助印度建设从新德里到孟买之间全长1483 公里的工业走廊,使印度成为日本企业的出口基地。

美国对印度的“照顾”也是有目共睹。自小布什时代,美印关系就渐行渐近,军事合作、太空科技合作、经贸、促进民主等等方面印度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美国支持印度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鼓励印度在亚太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向印度大量出售先进武器。印度发射无人飞船、火星探索任务等也少不了美国的支持。

“印度是有核国家,按照国际《核不扩散条约》,其他国家是不能向印度出口铀的,但美国政府对此给予了印度特许协定。”楼春豪说,美国对印度市场的重视非同一般。在2011 年,美国军火商在印度总值110 多亿美元的战机订单中意外落选,直接引发了美国驻印度大使辞职。

除了出于各种原因美国当局费力“武装”印度之外,印度和美国在民间也往来深厚。美国硅谷三分之一以上的老板都是印度裔。

欧洲国家对于印度市场也在“排阵布兵”。法国、德国与印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英国作为原来的老宗主国,根基牢固,印度应该是海外侨民居住最多的国家。印度与这些国家之间不存在政治互信缺失的问题,而且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交流非常方便。虽然印度和中国是邻邦,但相比较而言,彼此之间的理解、人员往来都很少。

“经济的合作是最共赢的,在军事等其他方面,可能是你吃一口我就少一口,但经济是越做越大的,是双赢的。中国投资者对印度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因为了解太少,而前几年投资印度也许不一定盈利,但更多时候应该从积极方面考虑,看到印度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印虽然在1962 年的战争中有一些矛盾,但不应该夸大,掉进西方话语权的“龙象之争”中,中了西方国家“分而治之”的思路。事实上,中国和印度的共同性更多。相对于西方国家强调更多的干涉、进攻等意识,作为东方文明,中印都强调和谐、不干涉、独立自主。

印度的“门槛”

邀请中国人去印度参加会议,会议主办方不得不半年以前就发来邀请函,原因是中国人办印度会议签证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英国人只需要大概两周时间就可办妥。在印度,由于两国文化差异、政治怀疑等存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困难。

法制法规方面的拖沓,也常常让企业“拖不起”。同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印度并存,包括政党斗争、恐怖主义、民族矛盾等等。

土地征用则是企业面临的巨大考验。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即便是当地企业要扩大产能也常在土地征用环节“吃闭门羹”。曾经,印度最大的企业塔塔集团计划在西孟加拉邦建一个汽车生产基地,但终究在土地征用上未获成功,而且由于当时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在选举时直接被选下了台。

援建在印度行不通。“中国在很多地方都有援建项目,在非洲、在斯里兰卡、在孟加拉、在尼泊尔、在巴基斯坦等等地区,但援建印度,印度会不高兴。印度人上上下下都认为自己是大国强国,不需要援建。”楼春豪说,中国需要探讨和印度新的发展方式,而在中印的交往中,企业、个人层面交往的效果势必会更理想更好。

印度政府在保护本国利益上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的。印度至今没有沃尔玛,没有家乐福,印度为了保护国内小商小贩的利益,长期不许外国大的零售商进入印度市场。印度利用当地的企业联盟做工作。

“印度内政部一直对中国是比较保守的观点,外交和工商部门却又比较灵活。”楼春豪建议中国企业需要在选点、选择领域上多加注意,避开边境地带、避开敏感领域。“可以往印度的南部走,这里的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的硅谷。这里的柯钦,民众受教育水平非常高,识字率达到80%,郑和下西洋曾去到过这里,投资条件非常好。”

华为的实践不失为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便是和当地企业合作,找当地的伙伴,有效规避怀疑。特别是基建项目,涉及到土地、劳动力、环境污染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可以由印度伙伴去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在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可以考虑转向印度。印度在IT 软件方面非常发达,硬件发展方面却很落后,中国恰好与此相反,两国可以互相弥补,互惠互利。”楼春豪说,重视制造业的理念,印度是要向中国政府学习的。“印度像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不发展制造业,不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力就业是无法解决的。大部分人不可能都去做IT 精英、白领,而需要靠服装业、玩具生产这些基础的制造业来保证。”

数据显示,印度经济近期遭遇寒流,今年第一季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仅为5.3%,去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印度经济增速分别为8%、6.7% 和6.1%。节节下滑的季度GDP 同比增幅数据,使得印度2012 年至2017 年9% 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变得遥不可及。为此,辛格政府启动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救市策略,尤其是提出了发展基建的设想。或许这是中国制造的一次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投资者具备厚积薄发的战略远见,要耐得住“寂寞”。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129/6965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