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剧锦文:十八大报告与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2012年12月25日 21:23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从我个人的研究层面来结合十八大的精神,跟大家探讨探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十八大对咱们以后的工作,甚至涉及到咱们每个人以后的一些利益和选择这些方面,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这个题目就叫做十八大报告与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大体上我可能要讲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的问题,那么整体来看,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我个人的感觉同以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比,我个人的体会是务实,从电视台里面听到宣讲也好,或者看到报纸上面,杂志上面,关于十八大的介绍,大家一定会体会到这个报告是一个务实的报告。那么过去咱们也能够经历过好多次党代表大会,感觉到过去更多的是在强调口号式的东西,理想式的东西,但是这一次这个报告的的确确体现出了务实的作风,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样一个十八大的报告,这样一批领导人上台,那么,他必将会对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务实在十八大的报告上头,我认为体现出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强调民生。把民生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大家看这个报告里面,可以去查一查,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过去这个指标大家在报告里面不会看到,在2020年的时候,也就是说从现在再过8年时间,中国的GDP要实现翻番,这是一个巨大的承诺。再一个就是人民的收入水平要翻一番。如果说再过8年,经济总量如果翻不了一番,人民的收入水平翻不了一番的话,对于党的危害将是非常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翻等于你是吹牛,在十八大的报告上,作出了一个郑重的承诺,所以这是第一个亮点,大家拭目以待。
2010年,咱们超过了日本,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咱们现在对钓鱼岛也敢站出来跟日本人抗衡,咱们的黄岩岛也敢跟其他的一些国家抗衡,基础在哪?基础就是我们的经济实力,跃居了世界上的第二位,我们有这个底气。如果说10年前在全球的经济排名当中,你还排在五、六位,甚至更远的时候,那你怎么跟人家叫板呢?即便那个领土是咱们自己的,咱们也敢有那个底气叫板去,现在可不一样了,如果说现在我们党的承诺在2020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在翻一番,现在咱们的GDP总量是50万亿,预估今年2012年统计下来中国的GDP总量是50万亿,也就是说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一年的GDP的总量达到100万亿,这个概念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到那个时候就是世界老大。
现有的收入水平到2020年也要翻一番,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承诺,就反映了咱们这个十八大,就是务实的,实实在在。因为他既然敢做这么一个承诺的话,那他不是说轻易去许这个愿的,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至少现在中央领导人认为经过8年的努力,我们的经济会达到这样一个高度,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就能够翻番,这是咱们十八大的第一个特点。他总体来看是一个务实的报告,是一批务实的人,重新登上了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岗位,那么这个务实体现在第一个就是要讲究民生,把民生放到了第一位,大家看报告,关于民生方面,讲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强调了“新的四化”。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志都记得,80年代初期提出过四个现代化。那么这次中央报告又提出了一个四化,这个四化是什么四化呢?第一个就是工业化,第二个叫做信息化,第三个叫做城镇化,第四个叫做农业的专业化,这叫新四化。那么这个新的四化实际上我个人的理解,他还是结合了中国现在的实际,结合了中国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这么一个基本趋势,作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来。大家看工业化,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工业化有初期,中期,到后期,大体上分为这么一个基本的时期,那么现在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到达了中期的后半段,到了中期的后半段,就是中期还没有结束,我们的工业化现在还在进行,只不过到了中期的后半段,这是咱们现在工业化的一个状况,从整体社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大体上最早是农业社会,最后过渡发展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就是到了所谓的这种以服务为主的社会,大体上人类社会一定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那么从建国开始,中国就开始搞工业化,如果了解中国历史的话,一定会知道在这个改革开放前,建国以后,毛主席当年领导的中国就开始走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那时候好多都走工业化了,中国是采取了一种追赶式的工业化模式,是什么含义呢?就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领导的一种发展模式。西方国家那个不是,大家如果看世界历史,美国、英国,甚至看欧洲一些国家,他的工业化不是从重工业开始,他是先从轻工业开始,什么纺织业,食品加工等等,慢慢的最后过渡到重工业,造汽车、造飞机、造轮船,是这么一个道路。中国当时没有条件,建国初期咱们的经济发展水平,那都是非常的低。当时北京最大的企业就是首钢,那叫石景山钢铁厂,那几十万吨,甚至上百万吨好像都没有,所以就那样一个情况下,中国要成为一个工业的强国,必须要采取追赶的一种策略。追赶的策略怎么办呢?咱们的轻工业没有提出,所以当时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咱们走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为什么发展重工业呢?当时就两个目的:第一个就是尽快的赶上西方国家,我们的能够制造产品的这种产品,比如说机床,如果没有这个,你制造技术怎么能够起来呢;第二个在于强化我们的军事工业,因为在建国初期,我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周围所有的国家都跟我们作对,到60年代的时候,苏联也跟咱们做起对来了,整个就处于一个完全的包围圈,所以那个时候必须发展我们的重工业,来壮大军事工业,首先要能够制造出坦克、大炮、飞机,尽管我们的质量不高,但是我们必须得造出来。
所以那个时候走了一条重工业优先的发展道路,但是这个重工业优先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以牺牲人民的消费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工业化出现了一个加速的态势,而且我们工业化的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大家一定会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了多少条电视的生产线,我们引进了多少条洗衣机的生产线,我们引进了多少条易拉罐的生产线,所以这些东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我们的消费品工业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这样我们的工业化的进度,由过去的投资拉动转变成为消费带动这样的模式,消费带动,那么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当然了这个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我刚才说了,现在中国的工业化仅仅到了中期的后半段,我们现在还必须去加快我们的工业化的进度,因为我们实际上现在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跟建国初期有许多类似的方面,刚才说了,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我们的周边国家对我们形成了一个包围圈。现在我们依然面对这个环境,我们必须壮大我们的军事工业,所以航母有了。
中国轻工业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过去大家都买电视,都是日本的品牌——索尼,松下,三洋,现在这些产品在中国早已经取代他们了,大家会看到的是像康佳、TCL,这些都没有问题了,包括手机,大家好多用的都是三星手机,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像华为、中兴这些品牌,都能够迅速的生产出来,只要你世界上有,我们就能够迅速的给他制造出来,我们的轻工业现在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但是我们的重工业,高科技的产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一次十八大提到了工业化,为什么还把工业化放到首位,就是我们现在工业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进入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这是务实的一个选择。
另外提到了信息化。信息化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无论生产领域,生活领域,这都是信息化的产品,信息化渗透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所以我们就说,如果我们信息化落后,整个中华民族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我们必须跟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因为信息化是未来社会的智能化的基础,北京不是提出了智慧城市,所以我们如果信息化上面不能够去作出一个选择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就是城镇化。在我个人来看,其实城镇化应该是统领另外“三化”的,到目前为止,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51%,到2010年底的时候,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到城市里面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过去我们都是说城里人少,农村人多,城里人还有一定的优越感,甚至居住在咱们首都的人更有一种优越感,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居住在城镇里面,甚至如果有人说加上流动人口,其实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70%,当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按照户籍人口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可能就是30%多。不管怎么样,官方的统计是51%,就是说,100个人里面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当中。但是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像美国,欧洲这些国家来看,可能城市化率会是在80%左右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在75%的时候达到了高峰,以后就是缓慢的增长。所以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的城镇化依然需要有20%到30%的人口,现在从农村到转移到城市里来。
我告诉大家一个数字,每年中国大约有1千万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有的是通过上学,他们从农村里面考上大学,毕业以后就留在城里了,这是一种途径。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参军,当兵了,过去是农村兵最后进入城市,落户落到咱们城里了,这是一种途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农民工,他们过去是农民,到城里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的甚至常年就不回去了,甚至他们回去以后也没有地,没有房子了,他们常年扎到城里了,尽管这批人现在有的他们已经城市化了,有的说他们还没有城市化,那么这也是他们的一个途径,大体上每年有1千万这样的人。这个1千万可了不得了,在许多国家实际上是他们国家的全部人口,我前年去欧洲的匈牙利,他们的人口就是1千万,但他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国家。我今年的9月份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那个国家也就是1千多万人口,面积很大,面积相当于中国整个甘肃省的面积,但咱们的甘肃省是3千多万人口,每年有1千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是世界的城镇化历史上的一个史无前例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每年有1千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只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印度是一个大国,但是他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中国现在是51%,有人统计可能更高一点,而且每年汹涌澎湃的有1千万人口从农村转移过来,这个东西对中国的经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中国产业的政策选择问题,前两年我们政府老提新兴产业的发展,似乎像钢铁、水泥这种建筑行业就是一种传统行业,似乎是一种落后产业的代名词,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这种产业政策的选择上,不是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当然我们要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我们的钢铁、建材这些行业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个原因就刚才我讲的是在城镇化这个背景之下,每年有大约1千多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们必须给他提供住所,是不是首先需要钢筋,是不是需要水泥,是不是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甚至房子建好了以后,是不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家电,所以这个我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或者叫做引擎。那么这一点既是十八大报告里面,强调了城镇化,我可以告诉大家,李克强同志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跟我是同班同学,他毕业写的论文就是二元经济城镇化问题,所以他为什么强调城镇化?这跟他个人的一个学术背景有相当大的关系,我认为他的观点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盖的房子的存量如果比每年大约1千万人的住房需求来看的话,远远不够。中国至少每年以1千万人口进入城镇,至少持续20年,一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1千万人口增长一个百分点,我们到75%城市化,那就是还得有25年,我们还得有25年才能达到中国城镇化的最高点,也就是说中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得持续20年的时间。盖房子盖20年,对钢铁也得需求20年,对水泥需求20年,对各种建材需要20年,这20年时间对这个产业发展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引擎,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理解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的水平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5%,大家成天走在北京的马路上,你会觉得这些基础设施很不错,但这个水平要跟纽约、华盛顿这些大城市比,就不行了。人家的马路上铺的是什么?人行道上铺的是什么?都是石头,大石头,咱们现在都是大砖头,甚至长安街你去看看,走在路上也是那种砖头,没过几年砖头破了,你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不是那样的,咱们现在还做不到,北京做不到,你到二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在到集镇上面看看去,那叫什么基础设施,如果要改善这样的基础设施,那得需要多少投资。
另外城镇化还会带动什么呢?像医疗,教育,这些软性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人进来了,有病怎么办,你必须得让他去看病,他的小孩怎么办,必须要上学,甚至包括咱们的养老机构,这些东西的投资,我们在学术上叫软性的基础设施,这些东西也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也为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空间。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信息化、工业化,都必将随之而得以发展,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在这个新的四化当中,城镇化是核心,我们的政策将来可能也会围绕城镇化的发展,来带动其他的发展,以及带动我们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农业专业化是他们四化里面的另外一个,在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之上,起码要保证粮食供给的战略考虑,地没人种了,最后出现了粮食危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能够养活起我们13亿的人口,我们一旦发生了粮食危机的话,那么任何一个世界产粮大国都会卡你脖子,所以我们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战略。当然了,关于农业的产业化,农业的高技术化,其实也是有很多的争论,有人说要保证种植的面积,来保证我们国家粮食的安全,但是也有人说这个命题未必正确。现在叫十八亿亩红线,只有保证十八亿亩的种植规模,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现在确定了一个十八亿亩,谁也不敢动这个十八亿亩,谁也不能突破这个十八亿亩,这个叫做十八亿亩红线。现在大家搞城镇化,你盖房子,占更多的地,他给定了一个十八亿亩红线,这个是谁也不能动的,不能突破,一旦突破了,就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但实际上,也有人说,这个说法有点过头了,强调的过头了,甚至是被房地产商利用了,或者说被地方政府利用了,什么含义呢?就是说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故意制造一种土地紧张的气氛,说你要再盖房子马上就突破十八亿亩了,房子就这么点,意味着房价必须要高,不可能有大量的房子供给,要在供给房子更多的话,耕地红线就会突破,我们的粮食安全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个房子就这么点,房价就得要涨,给大家一种心理上的预期。我认为这个命题是有点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农业生产效率太低太低了,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低到什么程度呢?仅仅相当于美国农业劳动效率的3%。这个数字非常非常的惊人,我当时看到这个数字我都觉得吃惊,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仅仅相当于美国的3%,如果我们的农业生产率要提高一倍,也仅相当于美国的6%,我们提高到10倍,才仅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提高20倍,仅相当于它的60%,你想想,如果我们现在农业生产率提高一倍,我们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倍,如果提高10倍,产量不翻10倍,7、8倍总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现在的农产量,农业产品翻10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我们就是13亿人口,我们的粮食还能吃的完吗?我们还要种那么多地吗?用不着种那么多地,因为我们单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后,用不着那么多地,我们就可以把那么多地用来建设,用来绿化,十八大提出一个口号,要建生态文明,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那么拥挤?就是由于对土地高度的危机感,导致城市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大家如果说有机会到其他国家看看,去到俄罗斯莫斯科看看,城市面积是北京面积的5倍,人口却没有咱们多,城市里头大量的森林,市区里头大片大片的森林,到处都是,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再看看北京,看看上海,高楼林立。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城市的设计格局?背后隐藏的就是土地的这种危机理念,我认为这个理念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基础之上,反过来,我们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空间是巨大的,我们提高1倍、10倍、20倍,我们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60、70%,恐怕这个理念会不断的被人们所理解,这次十八大已经提出来,我们要搞这个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山上建树木,要在平地上建草地,我们要不断的去绿化沙漠,治沙、防沙。
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能不能够翻一番,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到那个时候能不能由现在的4千块钱,变成未来的8千块钱,能不能?其实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的看法,是有疑问的,好多人并不认可,甚至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还是有看法的。我个人的观点至少是比较乐观的,可是在中国的一些部分人眼里面,甚至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些人里面,他们在不断的唱衰中国,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些消息,他说中国经济不可能持续这么高的速度,不可能维持这么多年,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中等收入陷阱。什么含义呢?经济学界里面在研究各国的发展历史,他们发现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拉美国家,比如说像巴西,阿根廷,这些拉美国家,他们当年的经济增长是非常之快的,60、70年代,城镇化现在已经80%多了,收入水平由过去的几百美金,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千美金,但是到了5千美金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再也上不去了,甚至有些国家往下掉,所以有些经济学家就把它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5千美元是一个坎,如果你这个国家,人均的收入水平由过去的几百美元上升到5千美元的时候,就会掉入到中等收入陷阱。那么亚洲反而有几个国家和地区突破了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说像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他们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
现在咱们人均已经快到5千美金了,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以后没戏了,你们掉入多中等收入陷阱里面去了。但是我刚才也讲了,我是坚信由于中国有城镇化,会导致每年大约有1千万的人口进入城市,而进入城市以后他会带动大量的产业发展,这个大量的产业发展,最后会导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突破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人认为到2020年,中国就已经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业,中等收入以上的这么一个水平。那么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我刚才讲了,其实从最早的十八大的报告里面,一个特点就是务实引申出来的,强调民生,强调经济的增长,而不是去空喊一些口号,我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从1993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4%以上,到最后有所下滑,特别是到了1998年的时候,经历过经济非常大的下滑,到后来又迅速的攀升,到了2007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又达到了新的高峰,2008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又出现了下滑,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很低的一个点,后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个4万亿的投资,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我们的速度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体上是在7%到8%之间。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少要保持8%,现在主动的把这个调到8%以下,比方说7.5%,7.6%这个水平,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在中央召开的经济会议上要确定下来,大体上可能定到了7.5%,跟今年差不多,这个速度应该说是近些年来比较低的一个增长速度,但是这个速度我们是人为的,现在把他控制住,如果我们要出现过高的增长速度的话,其实我们好多好多的问题就不好解决,特别是像这种产品质量的问题,就不好解决,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过快的增长可能会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次产品就会出来,如果我们把增长的速度放缓,就会使得各方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的加剧会使得经济运行的质量有所提高。
二、关于物价问题
物价问题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物价高了以后,买的东西就少了,物价低了以后,我们可能就值钱了。实际上从胡温执政的10年时间来看,经过了3次大的波动,第一次上升的周期是从2002年的4月,当时中国的CPI负的1.3,当时的钱还是挺值钱的,因为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经济衰退,大家可以想到那个时候工资水平相当的低。为了刺激经济,2004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有所复苏。到了2004年7、8月的时候,我们的物价经历了一次由降到升的过程,而且从物价的负增长,到2007年7、8月份涨到5.3%,5.3%这个是什么概念,我告诉大家,经济学上,把物价上升3%作为一个最佳的状态来看待,就是你物价上升3%以内,这种物价上升对经济是有正面影响的,1%,2%,3%以内都属于对经济增长有好处的,为什么呢?他会造成一种经济学上讲的“利润的幻觉”,什么含义呢,就是企业里面,你们可能在物价上升3%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利润增长是很快,会有这种幻觉,就是物价上升3%,利润可能增长的很快,企业就觉得我的钱一下子增长了这么多。其实,里面有3%物价的因素,是利润的幻觉。这种利润的幻觉会增长企业投资的信心。但是如果超过了3%,到了5%,这就叫做恶性的通货膨胀,这个时候,无论对消费者也好,还是对企业也好,都成为了一种负面的作用。所以到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CPI升到了5.3%,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管理当局不可能放任物价过快上升,如果到了7、8%,那社会就不会稳定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调控,到2006年的3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物价水平再次降到了0.8%,到了1%以下,那么这是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在到低的第一个周期。
第二个时期是从06年4月开始到08年,我们的CPI上升到8.7%,这个物价上升的水平,我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年纪大一点的,都经历过,那个时候钱真的不值钱,包括我们的股市,在这个期间,上升到了6千多点,一路狂跌到现在2千多点,为什么?06年我们经济在紧缩是针对04年的时候物价上升过高那个状态采取的过激措施。过激的措施以后,放升这个办法无非就是把钱放出来了,对不对?从哪放,那就是银行,鼓励银行的贷款,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这些办法把钱放出来,大家那个时候手头的钱就多了,企业贷款也容易了,所以那个时候把股市也冲高了,把物价也膨胀起来了,达到了8.7%。如果再不加控制,那个通货膨胀叫做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大家如果看过中国近代史的话,在国民党倒台的时候,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有一段当年国民党发行的发币,那个就是百分之几百,百分之上千的通货膨胀率,那就货币垮台了,货币垮台导致经济垮台,政府也就垮台了,所以中国不会容忍这个8.7% 的状态。
随后我们出台了很强硬的经济收缩政策,08年的时候我们记得非常清楚,政府07年下半年就开始出台了紧缩的政策,贷款非常非常的难,所以使得我们股市从6千多点,一路下滑,滑到现在,当然了,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到收紧的政策是如此严重的后果。在2008年9、10月份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中欧高峰论坛,那个时候实际上美国已经发生了金融危机了,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的警觉,当年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会谈的时候,温家宝还蛮有信心的说,你看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好,但是没过一个月,到10个月以后,中国的经济就掉下去了,都傻了,我当时正在宁波做调研,宁波政府最后给我们传过来的信息是什么呢?说突然之间他们的订单没有了,国外的订单没有了,美国已经发生金融危机,中国恰恰没有估计到,我们说我们还在紧缩,2007年我们的物价涨的太高,我们现在紧缩,正好这个紧缩跟世界的金融危机碰到一块去了,国内的紧缩到国外市场没了,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对欧洲的出口大幅度下降,最后使得我们的经济一夜之间下降了很多,下降的真是太可怕了,所以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出现了负增长。为什么后来在09年的时候迅速出台了一个4万亿投资呢?就是当时在那么一个背景下出台的,一方面为了针对这个高物价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另一方面我们对外出口的市场,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而大幅度的萎缩,这两项国内的政策与国外市场的萎缩叠加,导致了中国经济严重的一个剧变,在这个背景下出台了4万亿投资,这个4万亿投资就是要重新的去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开始建高铁、机场、高速公路,所谓的“铁公机”。四万亿投资下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大家回过头来反思,说这种投资,完全由政府主导是不是合适?这种政策背后的理念叫做“凯恩斯主义”,大家可能不熟悉,这个凯恩斯主义就是强调政府干预,就是在经济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要出手。中国在4万亿出台的时候,指导思想就是凯恩斯主义。有人认为,中国的学者里头主张自由主义的就说过分强调了政府的投资,而忽视了市场的调节,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对这个政策至今也有很大的评论,说现在经济不是又不好了吗?现在是不是政府要在出台新的4万亿出来呢?
我倒觉得这个东西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既不能过渡的去强调政府的干预,也不能否定政府的干预,还有政府在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去通过他的调节手段,来平衡经济的波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烫平波动”,经济发展总是在波动,但是政府这个作用就是在烫平这个波动,让他平衡一点,不要忽上忽下的,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甚至在中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国有企业,来对经济发生一种干预。我认为这个在中国目前来看,有它的比较性,中国的人口这么多,基础设施这么落后,周边的国家这种关系依然不能够稳定,你说要弱小的一个政府,个人认为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尽管我们现在政府的规模的确挺大,但是就现有的中国基本条件来看,可能保持一个庞大的政府是有客观条件的,因为建大型的铁路、水利工程,让一个私营企业能干吗?干不了,力量太弱,必须借助政府去干,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所以强调一定的政府干预,强调一定的市场调节,强调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划分,既是我们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选项,这个选项恰恰也是在咱们十八大里面也提到了,你们可以看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那么的确是我们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2/1225/6973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