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江瑞平:与十八大相关的几个国际经济问题
2013年01月06日 17:11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重点想汇报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怎样评价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成就,第二个如何评估未来八年的国际经济环境,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第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贡献如何两进行评估和评价。
一、怎样评价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成就
1、十大成就的科学概括
下面首先看一下怎样评价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成就,十八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就是对过去五年的成就作了非常全面、非常系统的概括,把过去五年就是从十七大以来中国在整个发展的特殊时期所取得的工作成就概括为十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是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四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五个是文化方面,第六个是社会方面,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第七个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第八个方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最后一个方面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经济成就的重要地位
我个人认为关于这五年,中国方方面面的成就的总结和概括是非常深刻、准确也是非常全面、系统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十个方面的成就不是平铺直叙,他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的逻辑联系,我个人认为经济成就在总体成就当中应该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实我的基本判断:
首先前三大成就都是经济成就,无论是经济持续加快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属于经济层面,而且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就摆在了第一。
第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按照这样的原理。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其他层面所取得所有成就都有他的基础,或者反过来说,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其他方面无论是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都很难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缺少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居于其上的上层建筑以及其他层面都很难有较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业绩,所以经济成就一定程度决定了其他成就。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在这五年当中,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我们自己分析一下,我们这五年变化最大的,与整个国际环境相比较,与其他大国相比较,最突出的变化在什么地方?我们本质就是政治大国,本来就是安理会的五常,我们的军事建设本来就受到了西方社会的猜忌甚至是攻击,我个人认为最拿的出去的,可以引起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的还是我们的经济成就,尤其是这五年整个社会出现了什么?我们注意到在2007年也就是召开十七大的那一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一年之后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就演化为空前深刻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2008、2009年是这次衰退的最严重时期,直到2010年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可以说从十七大开始到现在,整个西方世界在危机和衰退中度过的,这样这样的过程当中,以往增长非常快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中国比肩的,比如说金砖四国,也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俄罗斯经济急剧下滑,巴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南非虽然是金砖五国的成员,但是增长速度一直不是很高,印度一开始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最近下滑的非常快,纵观整个世界尤其是世界大国,惟有中国在全球经济十分艰难的、低迷的五年当中,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所以我个人认为十八大报告关于这五年成就的概括和总结非常全面系统,非常客观准确,但是其中他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就是经济成就在其中发挥得及其重要的作用,占据举轻若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评价这五年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层面上我个人认为成经成就也许更加值得关注。
3、中国经济成就的国际比较
关于中国这五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我们不应该封闭起来,自得其乐,更应该把他放在大的国际环境中通过比较来认识到我们做到了什么,别人做到了什么,我们做的到底比别人强不强,强多少。这可能为我们这五年取得的经济成就有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所以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要对中国这五年的经济成就做一个国际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首先会发现中国这五年增长的速度遥遥领先,这个图表是我给出的世界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和GDP排名前十位的经济体每年增长速度的基本情况,这五年平均下来全球GDP增长里是3.3%,而中国平均下来是10.5%。而九大国,美、日、德、法、巴西、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和印度具体情况都摆在这儿,结论是什么?在这五年平均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要比发展大国高出10个左右的百分点,要比其他的新型大国高出5个左右的百分点,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西方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明显的领先于其他,正是有了这样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才为我们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坚定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没有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其他所有问题,我个人认为,至少解决起来会很难,正因为我了这样高速的持续增长,我们的经济非常好、非常宽松,为我们在其他方面作出努力,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创新都坚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由于我们的遥遥领先导致了我们在全球总量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在全球GDP总量当中只有6%,到去年已经占到了10.4%,今年肯定会更高,因为我们今年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概括一句话就是1年提升一个百分点,由6%到10%,然后一年上一个大台阶。
另外,世界排位在快速攀升,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在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终于超过了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关于这样的总量的增长,大家肯定会说我们的人口多,人均占有量非常低,但是别忘记了,过去总量很小,虽然我们的人均占有量目前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总量毕竟提升了,从而也使得我们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或者人口客观的增长速度背景之下,人均占有量也在快速提升,此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标志,比如说出口贸易的规模、进外资的规模在今年上半年也是世界第一,我们的外汇准备早就是世界第一,银行的实力按股票市值来评估的前十大银行当中有4个是中国的,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经济成就在国际比较当中更能突显出他获得的什么样的成就,如何来进行评估。这是我要讲的怎样评估过去五年的中国经济成就
4、中国经济成就的国际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无论是五年,还是往前推一下十年当中,我们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首先为中国自己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坚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引以为豪,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经济成就是在互利共盈的背景之下取得的,我们一方面使得自身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的势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是没有把经济成就建立在剥削、掠夺其他国家的基础之上,为什么提出剥削其他国家?因为在世界整个近现代发展史上,许多快速崛起的国家,经济之所以快速崛起,之所以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剥削掠夺其他落后国家实现的,比如说在整个近现代发展史上,保持很长时间大霸权的英国,就是这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而中国不是如此,中国一方面使得自身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与此同时还通过我们自身的发展为整个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是在互利共盈的大背景之下实现的经济增长,取得的经济成就。
具体到五年当中,通过自身的成就对国家经济发展,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07、08和2010、2011这四年当中,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5.9%、39.4%、26.4%和33.3%,这四年平均下来全球两百多经济体,有三分之一或者30%是靠中国一个经济体作的贡献,那就可以想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个世界更加糟糕到什么程度?现在关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极大支柱和支撑有多种说法,比如说中美两大国是重要的支撑,东亚是重要的支撑,新兴市场大国也是重要的支撑,你会发现中美、东亚、新兴市场大国也好,其他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包含了中国,中美有中国,东亚有中国,新兴市场大国同样有中国,无论你对全球经济格局做怎样的组合,只要把着重的元素进行组合,这个部分马上可以成为全球的中心和支柱,这意味着无论怎样组合,中国在其中的举轻若重的地位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
第二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知道这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的实质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出现了危机性的一系列事件是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主要根源,其他绝大部分国家在这次危机当中,首先是因为金融系统出了问题陷入危机,后来虽然被主权债务危机给吸引过去的,回过头来又导致了金融空档,这样形成了三重危机的恶性循环,总之金融系统的动荡是导致整个世界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的金融系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不仅没有受到与大的伤害,地位和基础还得到进一步巩固。前面提到的十大银行当中我们有四家,就是这几年的新变化。
再一点我们知道金融危机后,一个新的机制产生了,就是G20。二十国集团干什么?就是要把20个大国召集在一起,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或者是要减轻危机的破坏力,或者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增强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尽快的促使经济回升,比如说在1998年11月份第二次G20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约定都要推出力度强大的扩张性、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议一结束4万亿元人民币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推出了,我们危机不是最严重的,美、日无论是后来的量化宽松,还是其他的刺激政策也好,最快的也是一个季度三个月之后,有很多都是半年之后正式的提出,那实际已经过去很多的,只有中国立竿见影,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政策马上就提振全球范围内市场的信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央定了各方面就去做,西方是做不到的,尽管这样一些刺激政策是合理的、应该的、必须的,但是他的预算要通过国会层层审批,方方面面的利益集团争来争去才能够把政策推出了。
最后一点,自由贸易体系的捍卫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出现的一些新的动向,比如说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都被指责在贸易层面上最大的市场保护者,市场不开放,贸易不能自由化,但是我们现在注意到,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市场在快速开放,在许多场合都坚定不移的反对贸易保守主义,成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最坚定捍卫者,美国在搞保守主义,那被认为是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的领军者和主导者,但是他在搞贸易保护,欧洲也是如此。其他大国,比如说印度也在搞贸易保护,只有中国在许多场合在多边体制、在区域框架、在双边合作当中在力推贸易的自由化。而现在全球经济运行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保守主义、投资保守主义的死灰复燃,中国反而成了自由贸易体系、自由投资体系的坚定捍卫者,这也是我们有自信、有竞争力,从而能够在越来越全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中扮演自由贸易体系、自由投资体系的捍卫者的角色,还有其他的很多层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
二、如何评估未来八年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十八大报告的第三章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章当中第一段就明确的提出,说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用八年的时间。
如何来认识这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在评价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着,同时他内涵和条件也发生着变化。战略机遇期首先是机遇,但是有没有挑战,风险与机遇不确定,只有既认识到机遇,又充分关注到了挑战和风险,才能够使得我们对这样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奋斗目标,有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把握。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发展包括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与国际环境,包括国家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变化和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这儿想重点对未来八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的走势帮大家做一些分析和概括。
我主要从六个层面来把握未来8年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未来八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大的判断,我完全同意,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也是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的时期,这样的结论至少可以从六个层面来解释:
1、世界经济放缓与格局调整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近期或者说八年中,第一个重要的变化和趋向就是速度要放缓,但是与此同时国际经济格局在加速调整。关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首先给出一个最基本的数据,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是IMF在十月份,也是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当中对全球经济走势判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既不可能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达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也很难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新经济带动的较快增长的速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什么状况?世界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下来7%到8%。上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下来大约是4%到5%的水平,未来八年是什么样的状态?肯定是波动,有起也有伏,有高也有低,但是总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是在3%到4%的水平,既难以恢复到7%到8%,也难以保持在4%到5%,很可能在3%到在4%,这是总体的情况。为什么?我个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放缓,因为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性,或者是冲击、阻力、风险。因为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目前已经暴露出来了,已经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了难以绕开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些不确定性难以有一个决定性的评估,换句话说,现在存在的问题、危机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他还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干扰和阻碍,这些不确定性包括哪些方面我想以下几点是最值得关注的:
首先是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不是一个新问题,他是在很长历史时期包含了人口大幅度的高龄化,包含了大搞福利国家,包含了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到的09年底在希腊包括到2010年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是2011年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越来越多,危机导致后果和影响越来越大,这个过程现在到什么程度?今年可以说有喜有忧,忧的是所有的救助措施都遇到了相反力量的阻碍和抵消,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力,危机很难走出来,喜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根源是欧洲统一货币的危机,伴随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欧洲体一体化的进程,尤其是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可能要倒退,再直接一点就是欧元可能解体,现实是至少现在看来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
虽然危机没有得到结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因为现在他们已经考虑财政一体化的问题,因为金融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之后,货币政策集中到欧洲央行来行使之后,各国的财政政策如果是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没有办法解决,我们也注意到欧盟已经开始对它的管理系统要实现一体化。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是国家的事,各个银行自己在金融运行上,在金融经营上有自主性,这个自主性过分自由化之后可能导致监管的缺失,就可能暴露许多风险甚至是危机,但是现在欧盟框架之下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喜的是欧元不仅不会解体,欧洲的财政一体化也可能向前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结构性、体制性、制度性问题,不是短期的周期性问题,既然它是结构性、体制性、制度性问题,也就意味着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是因为主权债务是国家的债务,国家为什么欠债是因为他的财政收支不平衡了,有的赤字为了弥补赤字不能不发行国债,每年都要发行新的国债,每年都到期旧国债,每年新发行的国债超过偿还的旧国债部分就形成了国债余额,这个余额就是主权债务的余额,这个余额不是无限,一般认为有一个国际警戒线,就是累计下来的主权债务不应该超过本国GDP的60%,现在整个欧元区是90%,日本最厉害将近250%,它根源上是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为什么会爆发?我后面分析会发现他是和此前的金融危机直接相关的,现在最可怕的是这个主权债务危机所代表的财政危机,他又回过头来导致金融可能再度爆发危机,而且财政危机、金融危机搅合在一起,导致了经济进一步的停滞甚至是衰退,而你要解决财政问题,解决金融问题,没有好的经济增长的态势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主权债务危机怎么去解决?在根源上讲就是让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增加了,自然就能够还债,财政收入怎么才能增加靠的是税收,税收增加是靠经济增长,现在是财政危机回过头导致了金融危机,财政金融危机回过头来导致了经济衰退,你会发现主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都是经济增长最差的国家,我把他叫做三重危机。
第二,就是美国的财政悬崖。美国大选结束了,奥巴马依然执政,但是最重要问题是年底财政悬崖马上来临了,能不能跳过去或者是摔下来,这在整个国际经济评估当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我个人认为美国的财政悬崖问题会跳过去,不会摔下来,但是美国财政悬崖突破了之后,意味着对财政的约束突破,现在财政问题本来就非常重,约束过去之后你不还,可以继续发行国债,继续减免税收,从而导致的结果是财政危机还会进一步恶化,财政悬崖可以过去,但是财政危机伴随着悬崖的渡过之后还会进一步的恶化,那问题还会更加严重,这是第二个不确定性。
第三个不确定性就是量化宽松意味着过于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他和前面的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悬崖又有关系,主权债务危机了、财政危机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刺激经济回升,必须要降低失业率,他的政策手段只能放在货币政策上,他的利率已经是超低利率了,官定的利率已经降到不可再降的地步,只好通过市场运作来回购政府有价证券,让货币出笼,这就是所谓量化款和量化宽松,量化宽松是有度的,尤其是美国的情况来看,这个量化宽松过头了,过头以后导致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严重过剩,这种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会有大量的资金在国际范围内作为游资四处游荡,会供给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新型市场。西方量化宽松对我们造成的压力是什么?第一,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最大,第二,由于国际游资的冲击,抑制通胀的政策努力可能会毁于一旦,过去几次的量化宽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西方的量化宽松也会达成很大不确定性。
第四个是新兴市场整体的减速。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有很多结构性特征,其中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兴市场总体上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长势头,也构成了市场经济总体增长的重要的支撑,但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你看看中国的前三个增加率数据,尤其2010年相比已经大幅度的下滑,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下滑的更加严重,这意味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支撑力量,但是现在由于欧洲、美国的量化宽松,已经导致整个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势头整体下调,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讲。
第五、第六分别是西亚、北非的动荡。西亚、北非的动荡对世界经济最大的冲击就是在石油,就是油价攀升。另外一个东亚的岛屿争端和中国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中日,如果中日之间因为钓鱼岛争端导致政治关系的全面恶化,已经伤害到了中日之间经贸。1到10月份下滑的非常严重,两国经济受到冲击以后,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简单说在未来八年市场经济增长的形势总体上不乐观,之所以不乐观是因为不确定,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六个方面都出现了许多负面的因素,这些负面因素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
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或者是结构也在进行调整。根据前面给出的数据我们首先注意到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用三话来概括:一是全球经济的亚太化,具体来说就是过去欧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撑,现在越来越转移到亚太了;第二是亚太经济的东亚化,过去亚太这一块经济增长主要靠美国来支撑,现在越来越靠东亚;第三是东亚经济中国化,说原来东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日本所谓雁行模式的雁头来推动,现在越来越靠中国了。
2011年的情况是什么呢?欧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只有7.7%,美国的东亚就是狭义的亚太达到64.1%。从亚太来看,2011年美国的贡献只有7.7,东亚的贡献达到56.4%,从东亚来看,日本去年的贡献是0,因为他本国是负增长,中国达到33.3%。所以把这三个化综合在一起,最后化到中国了。这就是前面讲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另外一个就是发展格局的变化。发展格局的变化是两句话:一个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整体的崛起,但是仍然在全球经济格局当中处于从属地位,仍然没有能够和发达经济体与整个世界经济体脱钩,换句话说所谓的脱钩意味着你可以实现自主的增长,不受细分的纷扰,现在的情况下远远做不到。另外一个方面发展经济体虽然在日趋衰落,但仍然在全球经济格局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近些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要比发达经济体高4到5个百分点,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66%和76.6%,就是分别高达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而发达经济体仅仅占不到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这就是格局变化的基本态势。
2、全球经济失衡与保护主义
这是观察和把握未来八年国际经济环境的第二个方面,现在关于全球经济失衡始终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包括学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个全球经济失衡有许多表现,其中最重要的表现还是经常收支项目的失衡,尤其是美国经常收支大量的逆差,而中国有大量的顺差。这样的全球经济过分失衡被称为是导致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根源,但是我们注意到伴随着危机的到来,这个失衡的严重程度有所下降,失衡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是问题是伴随着回升的到来,这个失衡的问题重新加重了,意味着危机并没有解决。
我们看这个表,尤其是美国,注意他的经常收支的逆差在2006年是最严重的——800.6亿美元,但是危机来了之后,他的逆差不断的减少,在09年最严重的时期只有381.9亿美元,减少了一半还多。但是10年、11年开始回升,目前总体上依然在回升的当中,到2014年又要增加到523.2亿美元,这个表就更能清楚的看到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基本上是美国居首,从三个年份来看,上边是2012,中间是2013,底下是2014,横轴的线越来越长,意味着逆差越来越大,顺差国家恰好主要是中国、欧元区的德国、日本,中国又是最大的,中国的顺差也会进一步扩大。为什么会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目前和未来八年,国际经济运行和发展当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包括摩擦,都和经常收支的失衡有直接、间接的关系。比如说中美有不断的贸易摩擦,美国在不断的逼迫人民币升值,根源就在经常收支严重的不平衡,美国有大量的逆差,而美国的逆差当中,40%以上是对话贸易逆差,他不限制中国的商品才怪了,所以他和全球经济失衡有关系,另外我后面讲到保守主义,美国在搞保守主义最厉害,美国为什么搞贸易保护,因为他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逆差问题不解决它的经济很难稳定,很难均衡发展,所以他要搞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或多或少和全球经济失衡有着重要的关系。
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保护主义,保护主义绝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但是目前的贸易保护、投资保护也好,与历史上早就存在的保护主义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把新的保护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实施的主体不同。过去搞保护主义主要是弱小国家,比如说在60年代主要刚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第三世界弱国,他政治真独立了,他经济长也要想方设法的自立,不受外国资本对市场控制,是弱小的国家搞保护主义,现在是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搞保护主义。
第二,实施对象不同。过去主要是市场保护,现在把市场看作是产业的一个表现,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民族产业。
第三,实施的领域不同。过去主要是贸易保护,现在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从国家的安全角度等等来进行投资保护,包括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国企、央企对美国有关企业的并购受到了美国国会等等其他方面限制。
第四,实施的目的不同。过去主要是经贸利益,现在更多得到政治安全的层面。
第五,实施方式不同。过去主要是关税壁垒,现在主要是非关税壁垒,尤其技术保护。实施后果最后归结到中国这儿来,中国成为最大的新一轮保护主义的受害者,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的贸易调查涉案金额达到了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2008年以来,全球40%贸易保护主义是针对中国的,所以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个人认为还会越演越烈,主要世界经济形势没有明显的好转,只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没有明显的好转,只要中国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被别人看作是对他的威胁,换句话说只要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保护主义或者是新保护主义都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
3、治理机制创新与大国关系
治理机制是因为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个世界经济成了一体,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彼此独立的靠各国政府来调控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并且全球的范围内有一些组织机制来对全球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这就是所谓治理机制。目前全球治理机制创新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在贸易治理、金融治理还是在政策协调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首先从国际贸易领域看,WTO多哈回合谈判步履艰难,我们知道上一轮在关贸总协定下乌拉圭谈判1993年底达成协议,据此1995年1月份正式成立了WTO。在乌拉圭协议达成之后有一个规定,就是在2005年以前完成新一轮的谈判,现在已经走出2005年7年之久了,我个人认为新一轮的WTO框架下的谈判什么时候完成还是遥遥无期,目前情况下用20年前的老规则来解决20年后的新问题,尤其是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WTO很难有一些约束机制和约束规范,这就是目前国际贸易存在的最大问题。
在国际金融领域,IMF深化改革阻力重重。国际社会包括中国在内,我个人认为着眼点本身有一些问题,你现在更多在改革过程当中着眼于增加份额,这是应该的,但是有没有考虑到IMF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是功能的弱化,我们知道IMF在上世纪90年以来,在各地转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几乎是无所作为,这样已经没有功能的金融体系,你给他太多的关注有必要吗?但是有一点是正确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治理是必要的,问题是增加你份额的同时,更要关注怎么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机能,如何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这可能更值得关注,如果你还靠着上世纪80年代IMF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之下,完全主要的把发展方向都定在自由化上,那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我们在其中权益的提升,另外更要关注这个机制、组织功能的强化。
最后一个就是国际经济协调,一般认为G20尤其是与以往的G7、G8相比,更能体现当今社会国际格局变化的趋向,尤其是能使得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G20是什么呢?就是G2加0。G2是中国和美国,G20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中国和美国,只要中国和美国协商好的事,其他18个经济体就是个0,所以是G2加0。但是实际上远远不是那么回事,中国尤其不要相信这样的骗局,现在G20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是危机的产物,金融危机爆发之后G20才建立,而且G20一开始启动更多的就是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现在你会发现危机过去之后,G20受到关注程度明显的降低了。而且G20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毕竟只是20个经济体,G20的利益、诉求怎么表达?G20被认为是G7、G8在第二天G20开会的时候我们先碰一碰,G7、G8作为一个小团体达到一个协议了,G20就没有办法反对了,G20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治理机制创新非常必要,但是很难一步到位,这就是目前的情况。在全球性的治理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背景之下,大国在全球经济运行于发展当中它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出来,这样的话,如何来看待目前的大国关系就成了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注意到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当中,大国主导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支柱,你看这个图表这是2011年,全球GDP总量数据,你会发现美国23.1、中国9.3,加在一起将近三分之一,,五大国占二分之一,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和美国,也大致是三之一,所以无论怎么算,这个世界依然是大国主导的世界,只要大国达成一致,小国基本上是跟进了。
现在,你会发现在未来八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我们面临许多重要的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之外,中俄不重要吗?中德不重要吗?中印不重要吗?都很重要,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中美日这样的三边经济关系,因为他是世界的前三大经济体,尤其是在中国的外贸总量当中,对美、对日两个国家的贸易占到了21.7%,之所以关注中美日这样的三边经济关系,也是因为这三边经济关系出现了快速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带来了全新的深广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得不关注三边关系。
这样的动向可以包括三点:首先从中美日各自的视角来看,中美日三边经济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三边关系首先是三个角,无论是站在中国、美国还是日本,这三边经济关系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在中国的这个角上看,美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为什么?比如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学谁?很大程度上学是日本,到了90年代变了,开始学美国。开放对谁?最早是对香港、台湾,真正的对外的经贸关系来看,主要是日本,1985年的时候对日本一个国家的贸易占到了中国外贸总量的27.2%。日本显而易见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也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达11年之久,但是到2004年就被美国取代,现在你要分析中国外贸的国别结构,你会发现一定要首先关注美国,今年的前三季度美国占中国外贸的比重12.%,日本仅占8.8%,在出口方面美国占大了,17.3%,日本占7.5%。美国占的比重超过日本10个百分点,所以在经济关系角度来看我们要关注大国,在大国当中首先要关注美国,这是第一。
第二,从美国的视角来看,就是从日本到中国,为什么?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在美国的经济运行于发展当中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所谓孪生赤字,就是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而在美国的贸易赤字当中,对日贸易赤字始终占绝大比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在全部贸易赤字当中,对日本一个国家的赤字在个别年份占到了70%,所以美国经济要稳定增长必须要解决两个不平衡,要解决贸易赤字要拿贸易最大的国家下手,所以你会发现80年代以后,美国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就像目前针对中国一样制裁日本,双边搞了一系列美日什么委员会逼迫日本开放市场,像当时的关贸总协定起诉日本,于是就有了广场协议,有了1986年日元的快速升值,带来经济衰退,日本不能不扩大内需,造成日本经济的泡沫化,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摆脱的20年的长期低迷,根源是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把对外经贸当中核心的问题拿日本开刀。
现在问题是到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国,2011年中国占的了美国全部逆差的40.7%,日本仅占8.6%,日本占不到10%,中国占40%以上。那一定是拿中国说事,前面说到了全球经济的失衡从三边关系当中也已经体现出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包括人民币升值都和全球失衡、大国关系的格局有必然的关系,它不是有些人说的政治家的阴谋。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打压你中国的商品,尤其是回顾一下1985年日元升值,广场协议之后的历史,你会发现得出重要的结论,日元升值到日本的长期低迷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一定有高度的相关关系,为什么?因为日本政府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呼应了美国政府逼迫日元升值的对策,结果把日本毁掉。那么,假定说这样的逼迫日元升值能够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的话,他现在还逼迫人民币升值干什么,他应该就没有贸易逆差了,但是,实际是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的来源国,美国的贸易赤字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了,按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下去,假定人民币像日元一样,跟着美国屁股后面大幅度升值很可能也毁掉了中国,同样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很可能是印度取代中国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第一大来源,美国的贸易赤字依旧,因为你的贸易赤字是你自身的结构、体制、竞争力的等等方面的问题,靠外部施压解决不了内部存在的问题。
最后看日本的视角就是从美国到中国,因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继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07年同样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之后,2009年就是在这次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又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对象国,2011年的情况系中国占日本贸易的比例20.6%,而美国仅占11.9%。但是今年出现了一个逆反,逆反主要是因为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导致终日贸易大幅度下滑,在日本的外贸结构当中出现一个重要的趋向就是疏离中国,亲近美国。与此同时,对美贸易在过去一直是下降的,现在又开始增加了,这就是中日关系怎么影响经贸关系的重要实例,这是中美日之间关系出现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中美之间主要是贸易失衡加剧,今年一到九月份对华逆差进一步提到了41.9%,中日之间主要是岛屿冲突导致了经贸波动。
4、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势转移
我的博士生翻译的美国学者写的一本书,据说是胡锦涛总书记看到这本书以后亲自批了字,建议很多高级领导干部都要看的,书中就写到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事,这里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于乐观。中国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当中能够占据更大的优势,个人不这样的认为,我首先认为这样的产业革命能不能跟前两次的产业革命相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其次,如果类似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话,这一次的产业革命依然是美国主导的,为什么美国主导的产业革命为我们造成的影响不能做过于乐趣评价呢?因为感觉第二产业初期美国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把它的弱势就越来越显现出来,取代美国优势地位的更多是中国,新的产业革命既然是美国主导,整个规则依然是美国来制订,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制定的规则首先对美国最有利,那么,中国可能在上一轮产业革命的后期趁势而上了,新的产业革命能不能跟上去,至少美国不希望你跟上去,这种情况下,你在上一轮产业革命的后期,毫无疑义获取的优势很可能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前期,如果处置不当的话,很可能被转移掉,所以我们既要关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同时也要关注这个产业革命可能使得不同的国家在革命的高潮当中你的优势很可能丧失,这可能对我们新的危险或者是威胁。
5、西方三重危机与模式迷失
我刚才提到了世界经济放缓有一系列不确定性,为什么不确定性会长期化?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不决定性是相互制约的,他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要解决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现在遇到的问题前面的风险就是欧债危机,它的实质是财政危机,这个财政危机为什么到2010年就迅速的突显出来?我用这样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首先,金融危机恶化了财政状况,进而才恶化了财政危机,恶化了主权债务危机。我们看这个数据,我前面讲过一个国际警戒线是累计的公共债务余额相当GDP比重的60%,另外有一个指标是当年的财政赤字相当与本国GDP比率,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国际警戒线是3%,这个图表黄色的是欧元区,粉色的是日本,蓝色是美国,你会发现2006年的时候这三大经济体都没有危机,他都在3%的国际警戒线之下,这说明财政从流量指标上看非常好,07年日本和美国就开始恶化了,08年欧元开始恶化,09年达到了最严重的时候,2010年依然如此,为什么?这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没有财政危机,随着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财政危机也跟着就恶化了,这里面有一系列路径,首先是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政府不能不用财政资金进行救助,从而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扩大,一定导致财政收支的赤字;第二,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长,政府不得不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从而不得不导致财政支出扩大,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扩大也会导致危机;第三,危机导致了经济衰退、收入减少,为了弥补赤字不能不发行更多的国债,这就是金融危机怎么导致了财政状况的恶化。
与此同时,政治阴谋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什么突然恶化起来?很多程度上由于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对他们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这些著名评级机构都是美国的,你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比如说09年年底,美国包括标普等等,所关注是欧洲有关国家的主权,主要对他的财政评级,2011年以后到目前,他已经不太关注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主权信用,更为关注与这些国家主权债务有关的债权银行、债权金融机构的商业信用了,他开始对许多欧洲的大银行信用进行评估,评估肯定都是负面的,这样的现象意味着由于财政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恶化,回过头来导致金融动荡,处置动荡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死灰复燃。
财政危机加上金融危机合在一起,如果叫财经危机的话,他又会导致经济衰退,这样的话你会发现金融危机导致了财政危机,财政危机导致了金融危机,财金危机导致了经济衰退,财政收入就减少,财政危机又会恶化,而且你从这个数据来看,从“欧洲五猪”都是负增长,希腊是连续五年的负增长,明显的低于欧元区,欧元区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明显的低于全球水平,这就是目前西方经济运行对于发展的重要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我把它叫做三重危机恶性循环,因为前面讲过整个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在快速下降的,另外一个方面,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者,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三重危机会困扰全球经济。如果之前的危机都是零散问题,这三重危机更能突显出目前整个世界经济面临的宏观性、整体性,所以形势不乐观就在这儿。三重危机预示着什么?我在第三部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从比较当中来分析,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有三重危机的恶性循环,而且不可自拔,从根本上认为是西方发展模式又一次陷入了一次危机当中,所以叫做模式迷失。
6、东亚经济崛起与区域合作
关于东亚经济崛起有很多具体的数据,比如说东亚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将近40%,而美国和欧元区加在一起不足20%,就可以看出来,东亚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而且东亚在全球经济占比当中,比重和地位也在快速提升,所以叫做东亚经济的整体崛起。
但是前面讲格局变化的时候,东亚经济崛起关键还是中国经济崛起。亚太经济或者世界经济的东亚化他是和东亚的经济的中国化息息相关的。另外,关注东亚是因为东亚是我们的周边,与此同时我们整个对外经贸战略当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又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我们要注意他是在全面展开、快速推进,全面展开意味着有一系列的框架,若干个“十加一”,东盟这个十加上中国这个一、日本这个一、韩国这个一、印度这个一,总之一系列的十加一。还有作为中国强调了主渠道的十加三,就是东盟加上中日韩。还有“十加六”就是东亚峰会的框架之上加上奥、新、印,现在扩员了,美国和俄罗斯进来了,同时更大的还有TPP等等这一系列的东亚经济合作的框架正在展开进展,也非常迅速,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如果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欧盟框架的经济一体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比如说在1993年克林顿当美国总统的时候,他推出大美洲自贸区,就是除古巴以外的34个美洲国家全部进来,从地理位置就是美国阿拉斯加到南边阿根廷的火地岛(音),现在基本上已经分歧了,因为这几年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后院起火,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左派政党在整个拉美地区执政,他们主要的政策就是脱美化。
总之,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来讲是一个三级格局,欧洲是欧盟,美洲是大美洲自贸区,然后就是东亚,东亚在过去始终是滞后的,我们知道东亚真正的经济合作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起动,在这之前主要是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现在我个人认为东亚越来越成为全球性区域合作浪潮的新中心。
前面少讲了一个就是中日韩合作,从中国来讲还有上合组织,框架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威胁的是什么?主要强调“十加三”是主渠道,这样的框架推开,主渠道怎么去坚持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更大问题是参与的主体在亚太化,比如说“十加三”,东盟肯定是东亚国家,中、日、韩是东亚国家,到05年以后印度很难算东亚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很难说是地理意义上的东亚国家。所以从2005年第一届东亚峰会开始,有一个亚太化的趋势,现在东亚峰会、美国和俄罗斯,另外TPP就是跨太平洋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太平洋的框架而不是东亚的框架,再加上APEC重新启动加速了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程,所以我们主导的东亚经济的合作的“十加三”地位很难能够坚持下去,这样一个“亚太化”使得很多向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进来之后,对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和影响,而中国不得不采取措施跟进。
今年最大变化就是东盟提出把原来的五个“十加一”加在一起,要建一个地区的全面的经济伙伴关系,这十一月的东亚系列峰会已经宣布明年启动,2015年底要建成,我个人认为很难如期建成,另外一个中、日、韩在五月份峰会上签署了投资协定,另外一个就是宣布在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后来我们担心,韩日、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使得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泡汤了,但是11月份东亚系列峰会期间,还是宣布明年一月份马上就要起动谈判,但是我认为这更不乐观,现在政治形势这么恶劣,首脑根本坐不在一起,怎么谈判?自贸区谈判与其说是经贸问题,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治上的引领,光从经贸方面来考虑,可以建设一系列模型没有意义,关键是有没有领导人的几句话,这就是事实,现在我个人认为很不乐观。
最后一点,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强烈的反差,经济上越来越依靠中国,政治上越来越防范中国,这就是许多跟我们相关的经济体共同的心态和共同的现实,中国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离开了中国他们的经济很难有正常的运行和发展。
总之,通过这六个层面的分析之后,我想得出的结论:在未来八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时期,一方面我非常认同十八大报告基本的判断,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与此同时,在那样总体判断之下,我们一定要有另一个方面的思考,另一个方面的对应,就是风险不确定性也同时爆发,同时也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大期,机遇与挑战、机遇与风险、机遇与危机并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很多的现实让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比如说危机刚过去不久,就出现占领华尔街,为什么占领华尔街?道理非常简单,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在危机之前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发明了许多老百姓不懂,掌握不了的金融工具,导致金融泡沫,泡沫就要破灭,破灭之后导致金融机构濒临破产,这个时候为了赚钱导致了危机,让政府用老百姓纳税的血汗钱救助你,更可恨的是金融家们在得到救助之后,还分红,还给自己发奖金,那老百姓肯定不干,所以要占领华尔街。后来到了欧洲,最严重的时候我正好在法兰克福,很多嬉皮士一样年轻人支锅做饭,口号就是反对资本主义,打倒资本主义,到韩国、到日本同样如此,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意味着是资本主义的危机。
前面已经讲过三重危机,财政、金融与经济衰退,这三重危机,在相当程度预示着什么?为什么很难在短期内摆脱,因为这样的体制、制度、结构,说的更大一点,这样的发展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此前的新自由主义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有直接关系?是因为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是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旧资本主义、旧自由主义完全让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掌控一切,30年代大萧条以后认为市场不能掌控一切了,必须靠国家干预、刺激、调控,于是有了凯恩斯主义,但是凯恩斯主义也没有解决问题,就到了70年代中后期有了滞胀,一方面经济停滞,一方面经济通胀,让宏观调控政策两难,有了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说一句简单的就是自由化,政府退出去,一切让市场来,但是到90年代以后又遇到一个互联网,使得整个金融交易,市场交易效率、速度成千上万倍提高,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里面,这个生产关系制度层面上的和生产力科技层面上两大革命结合一起,使得整个90年代,一方面美国有了新经济,世界经济总体问题,另外金融系统出现的泡沫化的趋向导致一个又一个国家被泡沫冲击,被泡沫摧毁。
作为一个结论,时代在互换,模式创新或者叫主义创新。所以总结下来每次大衰退之后都会迎来一次模式创新,30年代大萧条是凯恩斯主义盛行,70年代滞胀是新自由主义繁荣,而这次衰退会是什么主义?找不出来,实际上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与市场两大主体的矛盾只能是顾此失彼,你没有办法让他有一个非常和谐、合理的组合。总之到目前为止,西方的发展模式受到的很大冲击,处在迷失的状态。新自由主义导致了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意思是在华盛顿召开了国家经济会议,要使得新自由主义在美国80年代取得成功,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所以整个世界在90年代所信奉的就是新自由主义,现在新自由主义不行,华盛顿共识也不行了,就有了北京共识,人们开始关注中国为什么保持经济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北京共识就是中国模式,可能要对中国模式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做一个重新评估。这个评估实际上道理非常简单,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体制、制度都是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好与坏就看他能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不能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就能,30多年过去了,始终是持续快速增长,即便在08、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可观的,未来无论是7%、8%,和过去的十几比是低了一些,但是7%和8%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并且远远的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你说我这个生产关系、体制制度、模式不行吗?所以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历史发展进程和整个全球范围内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所以现在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发展,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体制和制度条件,这样的分析结论就是两句话:西方模式深陷危机,主要表现就是三重危机的恶性循环、道路迷失,更突显出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从国际经济环境来分析、比较得出的必然结论。相信这也会对我们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贡献
首先,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之后是什么样的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提出了五个: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五,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五大目标,这五大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历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同时还会对整个国际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这贡献至少从经济层面上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未来八年世界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关键支撑,从目前态势看,全球经济增长30%靠中国,如果中国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那就是对全球经济的巨大伤害,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也就是对全球经济增长作了巨大贡献,我们出了问题,全球经济在所难免。
第二,中国人民水生活水平提高的国际贡献,这一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比如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脱贫,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中国经济增长50%以上靠内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迅速扩大,而实际上中国越来越成为很多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市场扩大,进口增长意味着其他许多国家的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
第三,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发展也是一个国际贡献。英国经济是第一个在全球经济实现现代化,整个欧洲核心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加上英国——才多少人,后来美国到现在也就3亿人,他们实现的现代化,高度发达了,但是毕竟人数有限,人数有限意味着他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标准对于中国14亿人同时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地球不能承受的。如果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来走,肯定是承受不了的,但是我们注意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刚刚在到多哈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是非常高调的在推动联合国和其他框架之下的气候合作,节能环保合作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更强调这一点,所以中国人不能按美国人、欧洲人那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实现自己的工业化,实现自己的城镇化,必须把节能环保事业放在整个三化当中最最重要的考量指标,这本身就对整个国际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方面来认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经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阅)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06/700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