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如何评价反腐新切入口——“性与富”

2013年01月10日 12:06

 

1月8日公布的一份学者报告认为,“性丑闻”、“露巨富”是2012年影响官员形象最突出的两大因素,也正在成为反腐新切入口。这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对2012年媒体公开报道的近20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性与富”不应成为反腐的“稳态出口”

古之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尽管“腐败有亡党亡国之忧”的警惕已成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毋庸讳言的是,在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当下,反腐仍是重大整治课题。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反腐必须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纵观2012年以来的反腐公共事件,在成效卓著的同时,确实也显露出某种“路径之忧”。2012年1月的段一中被爆玩弄女性事件,到2012年11月的雷政富事件,以及给情妇写承诺书的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事件,处理周期已从206天提速至63小时和12小时,雷政富更被称为“被秒杀的区委书记”;从因11块名表而落马的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到拥有22套住房的广州番禺区城管分局原政委蔡彬,2012年因“露巨富”而被查出贪腐问题的官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不雅照”、“不雅视频”、“情妇事件”、“房、表悬疑”,可以说,近段时间以来的“反腐大片”基本都是情色与金钱唱了主角。

一方面,我们固然要肯定“网友曝”等反腐的群众样式,这是公共监督或舆论监督的胜利。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公共意识的勃兴,为官者一言一行都将在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之内,这也有助于提醒权力者谨言慎行,懂得起码的谦抑品性。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当看到一旦监督走进“钱色偏好”的死胡同,不仅助长了被监督者的“反监督能力”(譬如名表事件后很多官员习惯于遮挡手表位置拍照)、使得粗放型监督难以彰显反腐效率——更重要的是,容易对官员合法财产所得及私隐范畴内的私生活过度干涉,这不仅悖逆公共监督的理性,也越过了有序公共治理的边界。

反腐越是进入“深水区”,公众越是深知一个基本逻辑:制度反腐、体制反腐,才是制衡权力、保护官员的“高速大道”。譬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吁求多年而迟滞不到,不仅伤害了更多官员合法所得,也令捕风捉影的流言成为窥视常态。眼下而言,要做的恐怕还是两个层面:一是落实现有反腐制度的执行力,构建有保障的反腐制度体系;二是紧跟时代步伐,将财产公示等亟待解决的制度设计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反腐没有回头路,或者说,反腐也是民生诉求。就在今天上午10点,中纪委监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2年查办案件工作情况:201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06822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866957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171436件,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通过查办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8.3亿元。数字背后,是公权的迷失,更是私权受到戕害的图景。只有将反腐的事后惩戒,前置为事前的寻租预防,这些数字里的损失才会更少一些,民众对权力的信任才会更多一些。

“性与富”不应成为反腐的稳态出口,在公众反腐热情高涨、官方反腐决心铿锵的当下,民间反腐纳入制度的正轨,可能更裨益于公共利益,更是大势所趋。

 

期待“新切入口”成反腐制度化新契机

从这份报告和现实情况来看,包括性丑闻和非法巨富在内的公共权力失范现象,无疑是影响官员形象的核心要素,也是侵蚀公共信任基石的邪恶武器。同时,硬币的另一面是,相关部门完全可以从“性丑闻”和“露巨富”这个反腐败工作的新切入口入手,通过寻查时隐时现的蛛丝马迹,揭开“性丑闻”和“露巨富”官员背后的神秘面纱,从而开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局面。

说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毫不为过,而且这项工作在政府和民间都形成了高度共识,民间期盼反腐败和官员清廉的决心更是越来越强烈。这份学者报告提到性丑闻和露巨富正在成为反腐的新切入口,同时也与坊间流传的“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等笑话段子有高度的吻合。十八大吹响了反腐倡廉的新号角,李春城被查处更是凸显了高层反腐的巨大决心。纵观前段时期被查处的官员,导致他们落马的不过是几块手表、一段视频、一张“离婚协议书”等“微乎其微”的东西,然而从这些线索入手,探赜索隐、顺藤摸瓜,最后挖出的“大鱼”却令人瞠目结舌。

“表哥”、“房叔”以及“艳照官员”的倒掉,都是从毫不起眼的线索开始的。这些线索,都是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即便是“艳照”和“不雅视频”,出现在平民身上也是个人隐私,然而出现在官员身上,何以激发出民间这么大的“敏感性”呢?那就在于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公共部门需要牢记利用公权力维护公共利益的使命。官员一块名表、一张艳照、一套房产的背后,或许正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共利益被侵蚀。这也就必然要求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要接受比平民更加严苛的监督和约束。

性丑闻、露巨富成为反腐工作新的“切入口”正在成为事实,肩负反腐责任的有关部门,该如何利用好这个“新式武器”呢?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性丑闻”还是“露巨富”的发生,大都是由民间社会首先曝光(其中网络曝光占了多数),然后媒体跟进,最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从而让贪官落马。从这个过程来看,最初的曝光固然重要,但是媒体跟进揭露尤其是相关部门积极介入更重要,因为对于被曝光“有问题”的官员来讲,只有相关部门积极介入调查,才能形成实际震慑。民间社会和媒体是舆论监督,公共权力监察机构才是主力军,只有官民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反腐的强大合力。

“性丑闻”、“露巨富”成为反腐的新切入口固然可喜,但反腐工作切不可仅仅依靠这些偶发的“性丑闻”和“露巨富”,持续推荐反腐败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才是正轨。“性丑闻”和“露巨富”成为某些官员落马的诱因,无疑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反腐制度仍有继续完善健全的空间,比如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千呼万唤出不来”,比如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几近流于形式,比如对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监督的匮缺,这些无疑都是反腐倡廉制度化建设亟须正视之处。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官员贪腐等公共权力失范现象,首先缘于官员价值观、权力观的异化,缘于其道德操守的丧失,其次则是当前权力监督制约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反腐倡廉也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德法兼行。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牢记宗旨意识和神圣使命,加强作风建设,慎独慎微,敬畏权力。其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权力运行失范预警、约束、反馈、追责等一系列机制制度,让权力在“谋取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福祉”的轨道上运行。此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舆论监督权力的良好氛围,这也是权力规范运行的必然要求。(凌国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10/7009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