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
2013年01月17日 13:59
公众“恶搞”其实也是宣泄情绪,虽然也有批评政府的暗示在里面,但是,在政府以信息最大化地公开、透明,认真反思工作不足并加以改进,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的一系列措施之后,赞美和拥护政府的声音也就多起来了。
一、事件简介
2009年6月5日8时25分许,四川省成都市区公交9路车发生燃烧事故。截止6月7日为止,成都公交燃烧事故死亡人数达到27人,另有18人生命垂危。事故发生后,四川省、成都市各级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应对灾难,积极善后;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迅即对当地公交车辆展开全面“安检”,以防悲剧重演。
二、事件进展及舆情发展综述
2009年6月5日早上8时许,成都9路公交车在行驶途中起火燃烧。
“6·5”事件于6月5日上午8时许发生后,腾讯网最早于8时46分左右,通过即时通讯工具QQ的弹出信息窗口,向公众发布了这一消息。
上午9点03分37秒“天涯问答”上出现《成都9路公交车6月5日自燃图片》的帖子发表。从帖子发表(9点38分)到当天上午11点之间,在短短的80分钟内,就共有191条回复和一个恶搞图片。关注度逐渐提升。
当天10点17分59秒,网易论坛上出现了第一个与该事件相关的帖子,题为《突发事件——6月5日早8:00成都9路公交车自燃现场》并附有一段现场视频的帖子中,文字部分明确写到“天(6月5日)早上8时25分消息(大概在20分钟前),川陕立交下桥处发生公交车自燃(动物园附近9路公交车)只跑出来十多个人……”基本上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较为完整地报道出来,这应该是网络论坛上关于此事件报道的最完整、详尽的帖子之一。
当天上午9点53分27秒,新华网发布题为《成都一公交车发生燃烧,人员伤亡情况正在核查》的消息,之后,随着更多权威、主流网络媒体的深度介入,人民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等纷纷开设了评论专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舆论场。随后,其他网站也开始陆陆续续出现相关报道。各路网民利用博客、QQ、网络论坛等各种渠道,纷纷撰文发帖,极大地加快了该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速度及其作用半径。
在这方面传统媒体显然慢多了。央视新闻频道对“6·5”事件”的报道,是在当天上午11点钟的整点新闻报道,成都电视台最早的一条新闻是在12点10分。
政府的反应是相当快的。“6·5”公交车特大燃烧事件发生后,国家安监总局在当天中午就已派人赶赴成都进的调查,四川、成都两级政府积极严取应对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善后,使得事态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也赢得了公众的赞许。
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看望伤员时表示要“把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省长蒋巨峰也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公交车自燃事件伤员”等。
截至2009年6月6日中午,成都市政府共举行了4次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了事件的最新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有效地影响并引导了舆论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2009年6月7日上午,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中的两名极危重伤员经全力抢救终告不治。获知消息后,省长蒋巨峰再次作出批示。蒋巨峰批示责成省公安厅调集精兵强将,会同有关方面,全力查清事故原因。责成省卫生厅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救治伤员,可请求卫生部支持,调集国内有关专家会诊治疗,努力不发生新的死亡,确保伤员早日康复。
2009年6月7日晚11点,在成都市就“6·5”公交车燃烧事故举行的第五次新闻发布会上,市交委主任胡庆汉代表成都公交系统向死难者及受伤人员表示歉意和哀悼,并表示将改善公交出行拥挤情况,增加公交系统安全系数。而此次燃烧事故车辆是否超载将由调查组认定。
2009年6月8日上午,成都市交委召集成都客车厂\成都市公交集团公司等部门召开了协调会,制定出空调车改造方案。
2009年6月8日下午,成都市交委组织20个区、市、县交通行政执法大队、总队直属大队和科室负责人参加成都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安全生产紧急会议。要求各地采取四大措施,狠抓交通执法安全监管,并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通执法安全隐患大排查。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要求,迅速组织全市范围内的安全大检查,立即从公交车、出租车的安全检查做起,确保消除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止和杜绝重大事故发生。李春城强调,一是成立伤员救治组,选派全省最好的医疗救护力量,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地抢救受伤人员;二是成立事故调查组,本着以对群众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加紧做好事故调查;三是成立群众工作和善后工作组,尽快找到伤亡人员的家属,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死难者表达深切的哀悼,对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做好安抚工作;四是对事故处理的相关信息,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网络上各路网民也开始了对于公交车安全的追问,并提出了各种质疑。
2009年6月7日,“天涯杂谈”发表了名为“出国考个察”网友的一篇帖子,题目为《公车自燃与冒险精神一成都人关于成都公交自燃事件和安全问题的看法》。帖子发出后,引起网友极大关注。为保持帖子的原汁原味,照录如下:
最近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有超自然的法航,有超自燃的公交。法航太深奥了,我感觉这就是一个非正常的事件,只不过很多自称科学家的人在那唧唧歪歪地说,有可能被挟持了,有可能被炸了,有可能被挟持再被炸了,总之,可以解释,又说不清楚。
作为一个成都人,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自燃的事。我一直以为,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公交车自燃想到了,没想到的是死了那么多人,因为不久前株洲高架桥垮塌遇难人数改来改去改成了9人,砸了20多辆车;这次烧了1辆,就死了25人。果然是送人上路。当然这次和株洲那次是有区别的,用余秋雨的话来说就是,这次是天灾,毕竟是自燃嘛,自己燃的,关我鸟事,我出来喊口号的。
这是件本可以避免的事,且不说避免自燃,就是逃生也可以做到零死亡。之所以出现这么惨重的伤亡,归根结底是无法逃生。很多人都在问,车上是不是没有安全锤,安全锤是不是被领导拿回去砸核桃了。按道理来说是应该有的,不光是警方事后调查说有,据我观察成都的空调车大多还是有安全锤的,只不过…一思,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用。这是事实,比如我刚刚去查安全锤的资料,发现有人间:安全锤有什么用?答曰:安全锤是什么东西?并且,很多人包括我也怀疑安全锤能否在短时间内敲碎钢化玻璃。所以安全锤就像安全带一样,往往会有,但不会被用。
另外,最重要的问题是超载,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为什么公交车可以超载,而同为公共交通的出租车就不能?哪条规定赋予了公交车超载的特权?由于公交车过于拥挤,导致了逃生困难。想想吧,当你挥起安全锤时,很可能发现还没砸到玻璃就已经砸到人了。而车门打差不开和这似乎也有关系。当然,有时超载也是不得已,因为人太多了,不载不行;但是,你公交公司为什么不多加几班车?“唉,一辆车多贵呀,让他们挤吧。”
不知道公交车车门有没有手动开门的应急功能,按照官方的说法,车门打不开是因为短路。这一短路就把大家给断路了。所以这整个公交车的应急机制都有问题。首先是封闭的空间,因火灾而丧生的人大多是因为吸入烟尘和有毒气体而窒息,而不是被火烧死,所以封闭的空间是个很大的隐患。我了解,空调车之所以设计封闭空间是为了节省空调,可是你也不能像飞机一样给封死吧,真正突发事件来临时大家不会等着看着谁去慢慢敲碎钢化玻璃,然后逃生。其实公交车可以设计成推式的窗户,可供应急用。当然当然,这只是我的意见,这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车的成本高了,财政预算多了,公款消费少了。其次,公交车的车门有问题,在紧急状况下不能手动开门,这是很费解的事,我不知道如果平时出了小状况,比如车门打不开,乘客们是不是要一个个从窗户翻出去。低级门才是手动的,像公交车门这样的高级门竟然不能手动打开,一不小心就把人憋死,太不合理了。
生在中国,要有冒险精神。在立交桥下,要注意桥垮;坐公交车,要注意自燃;过马路,要注意欺实马;待在家里上网发帖,要注意跨省追捕。一定要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做鬼也幸福了。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候一想跟赶9路车是一样一样的,车门一关一开,一站过去了,车门一关不开,一辈子过去了。”
帖子发出后,截至2009年6月10日15点 点击率高达114608人次,回复609条。
网民“梦影童年”回复:不能全怪锤子,还是空调车的设计方面缺乏人性关怀,缺乏安全考虑。美国的空调公交车上都有emergency exito在关键时刻,只要将车窗角的一个红色小把手左转,一推整个玻璃就掉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小锤子。
网民“达芬奇的幽灵”:公交车嘛,从来都是路边有多少人上多少人。
网民“出国考个察”: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是公交车应急措施极不完善,甚至说完全没有应急措施。这是很大的问题。
网民质疑公交车为什么会自燃,为什么只有十几个人能逃生,为什么安全锤没有配备足够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质疑的时候大都带着谴责、悲愤的语气,“太惨了”、“太恐怖了”等语句出现的频率较高,有网友甚至发出了“哀民生多艰”的感叹。还有很多网民质疑政府对公交车的投入不合理以及管理存在漏洞等,有网友指政府官员的腐败。
2009年6月9日的《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刊发题为《怎样让成都公交悲剧不再重演》的评论文章称,出行,如同吃饭、休息等一样,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利。如何相信并确保自己的出行处于安全状态,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公交系统并不由乘客自我掌控,因而出行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严格管理和有关部门的有效监控。然而从“毒奶粉事件”到“华南虎事件”,再到“俯卧撑”、“躲猫猫”等系列公共事件的发生,都让人看到有的职能部门在公共事件中的被动局面只有在发生不可控制的严重结果之后,问题才可能得到令人相对满意的解决。
三、各方点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韩长青:
当“6·5”成都公交车燃烧惨案被最终认定是“人为故意纵火”时,普通百姓的心理恐慌可能是深远而长久的。
舆论从成都的公交车燃烧案,关注全国各城市普遍存在的上下班高峰期过度拥挤、公交车的严重超载运营等问题。驾乘安全检查制度的纰漏,突发事故自救设备的缺失,普通市民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疏于演练,以及公共安全监管中的责任不清、权力不明、追究不严,使网民批评的声音早已越出城市公交车,指向了地铁、列车、轮船、电梯、大型游乐场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
人民日报《新闻战线》原总编辑杨良化:
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一是突发,二是恶性。像这样一个爆发于都市街头、立即被所有渠道传播的事件,却在市民惊悚和警醒之余,并没有诱发重大不满和群体事件,一度出现的谣言和猜疑也迅速消退,“6·5”事件平稳落幕。
之所以能有效掌控舆论,化险为夷,关键是当地政府应对得当。三天五场发布会,体现的一是反应迅速,二是公开透明。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麻木引发不满,拖怠贻误主动,本来可以讲得清的事情、解得开的矛盾,硬是被层层请示、迟迟未决、游疑再三、官僚迂腐而拖得民情不满、情绪对立。而另一方面,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公众事件真相原原本本揭示给群众,换来的恰恰是享有知情权的民众的理解、谅解和支持,谣言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
本书作者:
和任何一次网络事件发生后一样,网络上总是不缺少恶搞,如:“成都人出门必带的三样东西:啤酒瓶——防地震,到一个地方就拿出来倒立放起,一有动静就开跑;红外线体温计——防流感,测到距离自己一米内的人有体温超高者,远离并打120隔离;榔头——防公交车自燃,一燃起来大家都拿出榔头一起敲玻璃,逃生机率大。”“——成都,一座来了就跑不脱的城市,不在地震中升天,就在公交车上坐化。”以及“出事公交车:川A49567,倒过来念,去6月5日的9路车,4(死)”等等。
但政府的舆论引导在这方面显示了极大的宽容,没有出现任何像其他公共事件处理中那样的禁止网民发声,甚至惩罚。公众“恶搞”其实也是宣泄情绪,虽然也有批评政府的暗示在里面,但是,在政府以信息最大化地公开、透明,认真反思工作不足并加以改进,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的一系列措施之后,赞美和拥护政府的声音也就多起来了。
总之,成都在这起事件中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17/701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