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浅析中国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

2013年01月17日 15:06

 

【摘要】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和平力量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建设“和谐世界”可谓任重而道远,它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需要国际社会继续共同不懈努力。中国今后仍将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坚定力量。

【关键词】中国外交 和谐世界 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洞察国际局势,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为新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确立了新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国外交思想的新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也是中国外交对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外交“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呼吁不同文明国家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和谐世界”理念被写入《中国和俄罗斯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这标志着中国倡导的这一全新外交理念开始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并接受。同年9月,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面阐述了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被国际舆论评价为中国向世界公布的一份“和谐世界”宣言书。此后,胡锦涛在国内外不同重大场合始终倡导和强调中国的这一重大外交新理念。2006年春,胡锦涛出访沙特时发表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同年4月,他又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博采文明之长,建设共荣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2009年9月,胡锦涛参加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发表《同舟共济,共创未来》重要讲话,重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2011年12月,胡锦涛在中国“入世”十周年高层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总体特征在于:它是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安全、稳定安宁的世界,是强调互利合作、尊重包容、求同存异的世界,更是促进人类普遍发展、实现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可以说,新世纪以来,“和谐世界”已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名片,中国提出“和谐世界”新理念,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和重大意义。

首先,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和谐思想本身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深厚思想文化传统,“和”的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而这种传统作为中国的一种战略文化,自古以来就对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也为当代中国外交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谐世界”理念,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理念在现代外交上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因此,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一种发扬光大。

其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受中国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启发所致。换言之,“和谐世界”理念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国际社会中的理念延伸。毋庸置疑,和谐社会思想与“和谐世界”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乃至于最终实现现代化,必将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而中国推动国际社会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也必然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再次,从国际社会的现实来看,尽管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中国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既出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也符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

总之,“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彰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关系中的理念延伸;是针对当今并不太平、也不和谐的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义的呼吁;同时,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理念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国爱好和平、追求正义、尊重国际秩序的大国责任意识,进一步巩固了负责任的建设性大国形象。

 

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不懈的努力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从当前国际现实和紧迫性来看,笔者认为国际社会今后应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不懈的努力:

第一,继续努力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各国独立自主,平等协商国际事务,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它是一个从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但它注定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本质上取决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小国家反对强权政治的条件与力度,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渐进落实和完善。

第二,当今世界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很大困难,这是当今世界一个严峻的现实,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就根本没有长远保障。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应采取更多切实措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致力于全球经济普遍、协调、均衡、和谐发展。

第三,应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各国应相互尊重和维护各自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承认彼此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差异,既不应因此对他国抱“冷战”思维,也不应以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应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参与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和交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从而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第四,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传统安全观强调依靠军事同盟和军备竞赛的理念不同,新安全观主张各国加强安全问题上的相互信任与协作,追求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新安全观还强调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以增强联合国应对21世纪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此外,西方某些大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在新世纪,倡导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必将愈来愈为更多国家所理解并接受。

 

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新世纪中国和平崛起、世界并不太平、也并不和谐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和平主义与合作主义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负责任的体现。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因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和实践必将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广泛的回应,并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和谐世界”理念的总要求及其实现途径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全方位外交“、“多边外交”和“均衡外交”,实现和平崛起;重视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重视共同发展和繁荣,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视环保问题,加强环境合作;更加重视文化交流等。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与实践也必将使中国成为受益者。

中国仍将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国际冲突频发,纷争不断的今天,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心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更加重视和谐,促进和谐,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战略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17/701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