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2020、2050,中国会是什么样
2013年01月21日 15:15
2020,小康中国什么样
传承千年的“小康梦”
中国人对小康生活并不陌生,在漫长而贫困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把生于小康之家、过上小康的日子当为幸事。但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生活小康只是梦想,因为连最基本的温饱水平都难以达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第一个大成就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然而,吃穿不愁,这仅是中国人发展的第一步。正因如此,当邓小平80年代第一次提出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时,人们爆发出发自内心的兴奋。
小康是中国人对生活水平的通俗描述,它是与温饱、富裕相对应的概念。小康是温饱水平上的再发展,相当于西方的中产概念,全面小康社会指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生活都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我们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2020年是它的最后期限。
全面小康有模有样
人们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的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期望。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就希望有自行车、手表、收音机。80年代认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就是小康。90年代则把电视机由黑白换成彩电,而且越换越大,住房内装空调,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储蓄,称为小康。2000年以后,则把买商品房和汽车作为小康生活的标志。到2020年后,小康社会的内涵还会更丰富,要求会更高。
2020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底啥样呢?我们不用依靠科幻小说家来遐想,只要做一些比较和推理,就能大致描绘它。
其一,绝大多数地区人均GDP水平要达到国际可比的中等收入水平。从全国人均GDP来看,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平均小康水平。2011年我国人均GDP5432美元,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但这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意味着我国所有的省(市、区)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同时,我们70%-80%的县收入水平都要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届时即使有差距,也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财政转移制度加以确保。
其二,人人实现“住有所居”。过去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住房”。大多数人住上体面的房子,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如果把拥有“自有住房”作为中产或小康的标准,现在城市户籍人口中的80%都达到中产或小康标准。从人均住房面积指标看,全面小康的住房标准早就实现了。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36.2平方米和32.7平方米,就城镇而言,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平均数会掩盖住房差异,当今中国,许多城市人拥有过量住房,而另有一些人却望房兴叹,特别是有超过2.5亿农民工和许多外来人口因房价过高等各种原因无法在城镇安家落户。“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将重点解决这一不均衡问题。
其三,中产比重和汽车普及率的大幅上升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当中产比重提高到50%才能称得上是全面小康社会,如果未来8年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中产的成长率有望达到10%,那么,2020年中产比重应能达到甚至超过6.8亿人。家庭拥有汽车是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的汽车普及率按宽口径算仅15%左右,到全面小康社会后,普及率应在50%以上,从目前汽车消费增长形势和趋势看,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城镇居民一半左右将拥有汽车。其他如全国的手机普及率、城镇居民电脑普及率都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已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其四,人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网基本完善。2020年我国民生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失业保障体系完善,人们享受更大的民主权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等。
此外,全面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也会明显增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老百姓越来越近,部分指标已经提前达到,多数指标接近达到,还有一些目标离最终实现还有较大距离。为此,政府和社会都还需要加倍努力,共克时艰,突破难题。
一是深化改革,主要是打破垄断,调整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做大蛋糕做实蛋糕。二是促进中西部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环保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这是由平均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的关键。三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五大民生显著改善。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更加可持续的基础上。(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王小广)
2050,现代中国什么样
中国处在现代化的什么阶段呢?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收入把国家分为3组: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大概有6个省市,包括港澳台、北京、天津、上海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了,它们的部分发展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或者已经跟发达国家水平持平。沿海还有一些地区,它们的许多发展指标跟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比如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水平显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达地区可以抓住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机会,实现向第二次现代化的战略转型,参与世界竞争。而中西部地区首先要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补课,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新的做法,还有生态文明的一些做法,同时做两次现代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样一种新的路径是我们中国人提出来的,也是我们中国人正在实践的,可以用来解释我们过去30多年为什么能够发展得比较快。
我们对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131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对他们300年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尽管现代化上有共通之处,但没有两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完全一致。无论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还是日本、韩国,他们现代化的路径都不一样。
从现在到2050年,中国将会走一条怎样的现代化之路呢?这条路一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因为中国现在有13多亿人,未来有可能达到14亿甚至15亿。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而且还要用100年的时间来完成,对环境、资源的要求和压力也就超过了过去的总和。所以,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提出“运河战略”现代化路径,就是要在两次现代化中间开辟一条运河,两次现代化同时进行;积聚两次现代化之精华,避免现代化过程之陷阱,走出一条低成本、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现代化新路子。
通过对世界上131个国家过去30年的发展速度进行测算,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超过当年的世界平均水平,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到2050年,我们的现代化水平将大为提高,那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图景?我们测算了100多个指标,这里说一些典型的指标。
经济生活方面,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4万美元,现在是5000多美元。经济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占比可能在4%左右,工业占比不到40%,服务业应在60%左右。主要的一些经济指标,如劳动生产率、能源使用效率、人均GDP等要进入世界前40名,现在很多的指标还在70名以后。
社会生活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率要达到100%;城镇化率要达到80%左右,就是八成左右的人生活在城镇里面;信息化率要达到80%左右,就是八成左右的人能享受互联网、手机这种信息化生活。
文化生活方面,主要的文化生活指标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文化创新力的核心指标应进入世界前20名。
政治生活方面,要建成民主、自由、平等、高效的现代政治文明,实现人人平等,人人享有体面的生活;国际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人的现代化方面,大学普及率要超过80%,基本上所有年轻人如果愿意上的话都可以上大学;平均预期寿命要超过80岁,人类发展指数要进入世界前40名,达到世界中等偏上的地位;人民可以自由流动,人民的生活质量应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生态现代化方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实现双赢,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要达到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到了2050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肯定和现在是很不同的,现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而2050年中国最大的魅力应该是中国的文化。当前,西方面临的一些经济、政治和社会困境,促使他们反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更加关注东方,想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找到新的营养。我们要从传统文化里面提炼出一些精华的部分,融合世界文明的核心要素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这样就有可能集成出一个具有东方特色,能够引导未来21世纪发展的新型的文化。
资料链接
现代化这个词经常会挂在我们的嘴边,到底什么是现代化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其一,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个世界现象。形象地说,现代化就像是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国家就成为了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就成为发展中国家。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目标。其二,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简单说,就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一个转型。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大约是200多年(约1763-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的时间跨度约为100多年(约1970-2100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何传启)
责任编辑:郭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21/7021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