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一场雾霾一场大水否定不了中国城市化
2013年01月21日 15:37
网络化时代信息共享 李克强主张公开透明治理雾霾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郭金超)没等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多天罕见的雾霾散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对中国空气污染治理问题做出了公开表态。
在本月15日一次基层调研的座谈会上,他说:“积累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他同时强调,要直面雾霾天气,政府“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李克强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首位就此次空气污染发表看法的领导人。而据此间消息人士透露,李克强力主推动去年中国对PM2.5数值的监测、公开。
这位消息人士说,2011年底,另一场持续多天的雾霾笼罩北京,让PM2.5成为民间热词的时候,有关部门却对是否监测并公开PM2.5数值犹豫不决。一位中央党校的教授当时对媒体表示,监测PM2.5技术上不是问题,财政上也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一旦增加细颗粒物指标,官方的数据恐怕会变得很难看”。
“决定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这位教授说。
但李克强却极力主张监测PM2.5数值,并且要求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据说,他曾对当时那些忧心忡忡的官员质疑道:“公开了又能怎么样呢?在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时代,你不公开公众照样有渠道获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这一年的11月20日,民间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讨论几乎达到沸点,李克强在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回应说:“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他同时透露,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他还要求:“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1天后,中国环保部负责人就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施新标准。
根据这一时间表,2013年,中国将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的监测工作;2015年,监测范围将被扩大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从2016年起,全国各地都将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环保部发布的官方数字称,全国74个城市的市民已经能通过网络实时查询PM2.5等6项环境指标。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此前评论说:这是中国政府开始照顾中国民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开始,也是在透明度方面迈出的良好一步。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李克强在从政多年的经历中一直倡导“公开”、“透明”。主政河南期间,他组织进行了首次省级艾滋病情普查,公布真实疫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他也多次要求要“公开透明地做好防控工作”。
来自环保部的人士透露,在空气质量监测新标准发布后,李克强依然多次敦促环保部门,公开、透明、及时发布监测数据,“消除引发社会心理恐慌的根源”。
李克强在不久前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说:“PM2.5是一个数值,但却有标志性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公开,也要逐步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他同时强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政府,我们有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防治污染。”
相关阅读:
车建新:一场雾霾一场大水否定不了中国城市化
来源:环球网
北京最近一场持续多日的雾霾,成了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媒体说,北京的这场雾霾,如同2011年6月“水淹帝都”的大雨一样,令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成了不少人眼中的“表面光鲜”。我不赞同这种看法,污染的确给北京市民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但媒体上的一些论调,听起来也少了一点平和之心。用一场大水和一场雾霾否定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成绩,分量显然远远不足。
一句 “表面光鲜” 说出来非常轻松,似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成了可有可无的无稽之举。但这种“表面光鲜”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同样来之不易,如果没有经济发展,没有今日的实力,钓鱼岛争端会是眼下这番光景吗?发展了,有人讥讽你,但落后了,将有人要鱼肉你。所以别人说我们可以听,但心里要亮堂,该改正的赶紧改,但不能跟着瞎起哄自毁前程。
城市化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已有定论。尽管城市化发展会加剧竞争、提高生活成本,甚至出现堵车、污染,但仍然是瑕不掩瑜、利多弊少。其中,污染问题是阶段性的,是工业文明进程中绕不过的槛。英国政府1956年推出《清洁空气法》,花了半个多世纪,才走出雾霾。美国《外交政策》的文章中说,“中国正在犯美国在走向超级大国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而且问题比当年的美国更严重”。这虽有点像过来人拿自己犯过的错误教育年轻人,但“年轻人”确实很难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我们不可能去逆转这个进程,而能源结构、生产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长期目标,不能一蹴而就。2000万人口大城市的治理经验,我们还在探索、积累过程中,没有现成的西方管理经验可以照搬,毕竟我们的基础不一样,文化、习惯、国民性格也不一样——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已覆盖了道家、佛家等次文化,使得文化的导向性和共性力量更大;也使得国民性的相同习惯、相同取向、一哄而上更趋严重。这在节假日的堵车、哄抢商品、私家车攀比的种种现象中展现无遗。
有美国媒体说,中国能在经济上与美国竞争,但比不上美国的环境质量。对于这种批评,我们既不应掩耳盗铃,也应通过出丑找回实事求是、治理好城市污染的勇气。我十分期待,大水、雾霾对我们后期的规划会有重要启发。未来的城市规划,不仅大城市要有,小城市也不应丝毫懈怠。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规划布局,小城市则要在人口增长中稳步积累红利。只要从政府到我们每一个人,有决心把责任担起来,中国的发展就不会总被人说成“表面光鲜”。
(作者是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董事长)
治理环境需要“三心”同行
来源:人民日报
连绵好几天的雾霾天气终于过去了。云开雾散之后,人们应该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反思。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拿这次雾霾事件来说,它给我们留下的刺痛未尝不是一次警醒。倘如此,那学费就没有白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指出,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有所为,首先需要思想的觉醒、观念的更新。只有思想方位精确了,行动上才能到位。
排除环境困扰,需要“三心”同行:忧心、恒心、信心,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常怀忧患之心。一度,在对待自然和环境问题上,存在偏失和迷误,单向度的思维难解人与自然的辩证法,对环境的脆弱性、承受污染的极限,缺乏科学的认识,有人甚至还想当然地认为凭大气自净功能就可以摆脱污染的烦恼。殊不知,我们头上的空气已经不堪重负,托不起超重的PM2.5。大雾一时间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但也让我们由此看清了一些问题。对待环境和自然,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忧患之心。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在环保领域,这种忧患之心,是理性的,也是长线的。让忧患意识永远处于在线状态,从生产到生活就有了一种良性约束。
其次,有恒心一路随行。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出现的这些情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我国的环境问题战线长,涉及面广,建设美丽中国,绝非一日之功。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但在具体落实中,就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破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急躁和懈怠心态,不能只求暂时好看、不顾长期改善,而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再次,信心不能缺席。一时的愁云惨雾,不能成为前行的羁绊。净化空气、改善生态,困难虽大,但只要有信心、下功夫,就会有出路、有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只要人人尽好自己一份力,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做起,假以时日,天朗气清、清风明月的好环境,并非遥不可期。
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办法总比问题多,攻坚克难勇者胜。只要认准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聚合全社会重视生态、投身环保的正能量,奋发有为地干下去,就会打破环境问题的坚冰,迎来生态文明的春天。
雾霾散去,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不能把那些痛切的反思抛到脑后,把那些有益的经验束之高阁,而要共同行动,一起建设天蓝、树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单梦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21/702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