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

2013年01月22日 14:59

 

可见“意见领袖”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因而,政府很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积极发声,才能更加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发展,平和而智慧地解决一些问题,缓和一些矛盾,使民生和政府行为达到双赢。

一、事件简介

2011年3月,南京地铁建设3号线和10号线因建设需要需迁移路旁大树。据南京市政府部门统计,南京地铁3号线、10号线的建设预计将迁移1100棵行道树。其中两百多棵是梧桐,部分梧桐的树龄达到了60年。砍迁梧桐一事引起了南京市民的集体忧思,包括黄健翔、孟非、陆川及所谓“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内的南京市民或曾在南京生活过的外地名人,或利用微博号召,或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拯救南京梧桐树”运动,媒体新闻又将此事扩大化至全国性关注。针对此事,南京市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民意沟通,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

二、事件进展及舆情发展综述

2011年2月25日晚,网民“jiang2007”在西祠胡同发了一篇《二号行宫站出口在干什么啊?把树全拔了!》的帖子,作者在帖子中追问,“修地铁么?那为什么把上面的树全拔了?那个梧桐长多少年才有这么粗,是不是锯了之后也拔了?谁能告诉我,以后的规划是什么?”或许因为是文字帖,帖子起初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几个小时后,又有网友在西祠胡同发帖讨论梧桐树给地铁“让路”一事,该网友还上传了几张梧桐树的照片,引发网民跟帖热议。

2011年3月1日,南京当地媒体《扬子晚报》率先对此事进行采访报道,影响力进一步加大。

2011年3月3日,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周娴看到又一批梧桐树因修地铁要被移走,在微博上大声疾呼:““我看见太平北路被‘砍头’的梧桐树,一边走一边眼泪就下来了。”她看到的这批树紧邻南京图书馆、江宁织造府、1912街区和总统府,这49棵一人合抱的梧桐早已成为这片南京心脏区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想到漫天枝丫突兀地被砍去大半,只剩料峭春寒中光秃秃的树干。几天后,这49棵梧桐悄然迁走,街面一下子空空荡荡的。周娴曝光了大行宫地铁工地大树砍头照,成为了这场护绿运动的起源。这是网络上最早关于南京梧桐树的帖子。

这49棵梧桐只是第一批。因地铁3号线的修建,沿途将有600多棵大树被迫迁徙,包括200多棵1952到1953年栽种的梧桐。

 

2011年3月13日晚,著名网络名人、拥有400万粉丝的南京人黄健翔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网络号召令。此前有网友将太平北路有绿荫的图片,以及梧桐被迁移后的图片,在微博上转发给了黄健翔,请他这个南京人给予关注。黄健翔表示,他目前还在外地,对南京迁移梧桐树的具体情况认知有限。但是,作为一个南京人,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沿街的梧桐绿阴,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来说意义非比寻常。

黄健翔在微博上的呼吁立即得到了大批网友的呼应。其中不少网友都是南京人,或者到南京来过,对沿街的梧桐树阴都非常喜爱。不少网友表示,地铁建设部门在迁移这些梧桐树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公示,征询南京老百姓的意见,尽量少迁移。

同时黄健翔还吁请姚晨、赵薇、郑渊洁、王菲等一批微博名人关注南京迁移梧桐树,同时呼吁孟非、乐嘉以及在南京读过书的导演陆川,一起关注南京的地铁移树。

在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积极响应,通过腾讯微博发起“拯救南京梧桐”的行动。孟非在微博中提到,南京人对梧桐树的情感是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清楚的。

这场拯救行动立刻获得了《南京!南京!》导演陆川的支持,他在腾讯微博中呼吁“无论如何不应该砍树,绿色是给后代最好的礼物!”。

还有网络名人李承鹏等都积极跟帖,呼吁保护古树。

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南京人、南京城与梧桐树之间融合了历史、人文、绿化、气候、城市风格、个体记忆等多种因素的深厚感情,霎时间,在网络上掀起民间舆论巨浪,席卷全城。“救救梧桐“的呼声于是逐渐沸腾。网络上的抗议迅速由普通ID延伸到诸多名人ID,以及媒体官方ID,成立了若干以商议如何保树为主题的讨论群、讨论组,并很快成为以报纸为主的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热点。数日之间,仅新浪微博,有关南京梧桐的微博即高达30多万条。

当地民间环保组织“南京绿石”负责人小白在3月初就开始关注梧桐的命运,在黄健翔的微博号召下,3月13日她加入“拯救南京梧桐树”线上活动,当时参加者已经过万。

网上的活动迅速延伸到了网下,许多南京市民走上了街头,自发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树系上了绿丝带,或贴上“爱我古都,保卫梧桐”的车标,表达不舍之情。有人自费印刷了保护梧桐的车贴向社会各界赠发;老师带着小学生一起为树作画、拍照;电台DJ在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节目里表达对梧桐树的感情;而更多媒体人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竭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对民间声音的报道,并且引用专家的权威论证为据。

 

“你不是一棵梧桐树,你和我们一样,是个南京人。”最早的发帖人周娴在网上说,“小时候记得有那么多梧桐树,有那么大……夏天坐在妈妈自行车后面去外婆家,沿路的梧桐树荫浓密,偶尔会漏下来一两粒光斑,常常会伸手去接。”她说,南京的梧桐根本就是活生生的,是一代又一代南京人人生记忆中的一部分。

“南京人有几样东西不能动,排名第一的就是梧桐树。”南京作家崔曼莉说,她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条老街要砍树,所有电台、电视台的电话全部被打爆了,市民不能接受。“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太能体会在那么炎热的火炉之地走在遮天的绿荫下,对植物的感激之情。而且看见那么粗大的树干,就知道这是历史,是荣誉。”

地铁3号线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地下通道,连接主城、江北新市区和东山新市区,目前3号线60%已经开工,没有开工的都集中在从夫子庙到市政府的主城区段,地下是古秦淮河道,地上是交通主干道,修通地铁的最大拦路虎就是树。在沿线的太平南路,干道两边每隔10米左右就是一棵梧桐。由于地铁施工需要封闭部分交通,有的行道树影响到交通疏解,也要移植。这样算来,3号线除市政府站和浮桥站外,其余11个站点要移走树木600多株,涉及梧桐、香樟、臭椿、高杆女贞、栾树等品种。

2011年3月14日,南京市政府对“梧桐让路”首次做出回应,表示将广泛听取民意,进一步优化地铁设计方案竭力保护沿途法桐。

3月15日,南京市政府回应了“法桐让路”之争,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地铁三号线将尽量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大树迁移数量。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迁移树木,都将先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并对网友和南京市民表示感谢。

3月15日下午,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带领市城管局和地铁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员及各大媒体进行了现场办公调研,并宣布将主城区1000多棵要迁移的树减至600多棵。此前的初步方案是,地铁三号线和地铁十号线的建设方提出需迁移2000棵城市树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的迁移。南京市副市长陆冰说,要移的树已经减了又减。比如迟迟未定的浮桥站,倾向于将站台开挖由路一侧移到路中,这样可以少迁移188棵树,但代价是站台从原来的12米缩减为11米,施工工效降低20%,而且会影响施工时的后续交通。而水杉集中的市政府站则弄出了4套方案。留树的成本巨大,水杉的存活是一个问题,另外沿线房屋都要加固,为了保护树就要增加1亿元的成本。

 

然而,对于已将行道树视为城市生命一部分的南京市民,“少移树”的回应并没有平息他们的不满,反而让他们对此质疑:“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网民立即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声明参加者迅速过万。南京人相信,总还有兼顾“保大树、保交通”的更优方案。这信念来自于2006年地铁2号线的记忆,因为2号线途径“民国梧桐”所在的中山路沿线,迁移的行道树数量一再缩减,从最初的1065棵,缩减到780棵,再到328棵,最终迁移190棵。和最初的迁移方案相比,实际树木迁移量减少了82%。

3月16日,不少南京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树细心地系上绿丝带,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

2011年3月17日下午,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先后发表了来自南京市官方最高层的声音。朱善璐批示,南京的绿和树是城市的生命线和重要特色标志,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季建业承诺,今后涉及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行道树为前提,“不得乱砍树,不得乱移树”。

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持续数日的“梧桐让路”之争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被叫停画上了句号。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舆情共经过22天,高潮期从13日到17日不过四五天,共引发新闻报道1375篇,新闻跟帖评论13289条,涉及网站170家;相关论坛主帖514个,网民跟帖评论5155条;相关博客文章415篇,评论412条。

2011年3月22日上午9点30分,南京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南京市住建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南京的重大工程将试行“绿评”制度,首个试点项目即为和保护法国梧桐树相关的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这也是我国地方通过的首个“绿评”制度,这一制度将和环评、安评等一样成为重大工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绿评”成为“梧桐让路”事件中最有意义的收获。网民普遍对南京政府“停工”的决定感到满意。

三、各方精彩点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庞胡瑞:

在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民众和政府取得了双赢。在“麦克风时代”能够把握舆论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 “梧桐让路”事件中南京市政府正是尊重了这一媒体规律。南京市政府利用媒体、善用媒体、充分听取民意做到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政策执行的民意支持,是一个完美的双赢结果,可以说南京市政府此次危机公关事件处理手段和结果比较成功。

第一阶段:舆情发酵期(2011年3月8日——3月13日)

在此阶段之中,由2月末网民在社区发帖引发的“保卫梧桐树”事件由于微博名人的介入而使得话题变得“炙手可热”,其中除微博名人“黄健翔”“孟非”外,还有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也表达关注并参与协调。

 

第二阶段:舆情高涨期(2011年3月14日——3月18日)

在舆情高涨期间,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第三阶段:舆情消退期(2011年3月19日——3月25日)

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从网络舆情来看,相对于2006年南京为修建“二号线”而大举砍伐梧桐市民无法大规模表达民意不同,在此次事件的初期,网民便动用了互联网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微博。让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并且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讨论获得各方意见,这就是微博的力量。微博不仅自己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即自身承担媒体功能,而且能够成为各种媒体的发布平台。但是要注意的是,微博本质上只能承担媒体的功能,即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场,但民意并不代表完全正确,因为微博中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导致的错误意见。而此次南京梧桐保卫战虽然是微博的胜利,但是微博的功能仅仅到此而已,它只是把民意汇集起来,把舆论压力给了执政者。所以在此次事件之中政府对舆情的尊重和民主处理程序是危机处理的亮点,是政府危机应对的政策范本。

也正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才导致南京市政府在3月14日至3月18日多次郑重回应网络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砍”再到“不砍”均是政府善对民意的体现。而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的影响到以后的行政决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民主决策程序”也会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范本。用网络手段扩大政府声音、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稍显不足。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该砍树。如果多数居民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未尝不能为造地铁而砍树。关键在于市政府相关部门理应向居民公布地铁方案及其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需要迁移多少梧桐树以及不同的替代方案,允许居民发表意见、回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并充分尊重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数意见。

艾利艾咨询(IRI):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让人们再一次见证了微博的强大威力。南京在该事件的处理方面,确实顾及了民意,但其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恐怕是黄健翔等“名人”及普通网友的微博。如果不是他们积极参与,此事也不会被放大。南京目前暂停移栽是在与民意正向互动,问题在于,此前为何就没有考虑到民意?微博时代的来临,对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及行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民意和政府行政之间找到平衡,还需各级政府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在舆情高涨期间,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网民评论:

@张醒生:

要为南京市长鼓掌!虽然晚了点!但胜于无!这是中国公民用微博保护公民权利的又一成功例证!微博改变世界!

@呦嚯:

“移一棵树补两棵树”?请问什么叫占补平衡?它主要是指补的这个必须要有同样的质量才行,而不是指数量。一棵生长80多年的三四层楼高的大树,你也必须补出一样的树,否则你就是补10棵小树苗也无用。

 

本书作者:

南京政府的表现集中了快速反应、公开透明、勇于改错和积极担责这几大处理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而且都算做得比较到位。这也是这起事件能迅速平息的关键。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一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我们可以说,推动“梧桐让路”事件发展的主要力量正是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拥有400多万粉丝的黄健翔、人气爆旺的主持人孟非、大名鼎鼎的导演陆川以及台湾政坛名人邱毅的鼓与呼,不仅迅速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加入护树的队伍,而且使舆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最终使政府不得不妥善解决。可见“意见领袖”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因而,政府很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积极发声,才能更加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发展,平和而智慧地解决一些问题,缓和一些矛盾,使民生和政府行为达到双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22/7023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