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湖南邵阳沉船事故
2013年01月28日 14:28
言行失当是舆情应对中的大忌,因为对于本身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当地政府而言,一言一行都会牵动亿万人的目光和神经,稍有不慎,即会引发“态度不诚”的质疑,并招致板砖和口水。
一、 事件简介
2011年9月9日下午3时20分许,湖南省邵阳市塘田市镇一艘船号为湘邵阳县K0018的客船从芙夷江塘田市码头下行2公里至向荣村地段时,被滞留在河中的挖沙船钢丝绳绊住,发生侧翻下沉。造成船上50人全部落水,其中38人获救、12人死亡。9月10日下午,邵阳县副县长吴善成、塘田市镇镇长唐向龙、邵阳市三江口地方海事处处长何建华被免去职务,客船及挖沙船船主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二、事件发展进展
2011年9月9日下午3时左右, 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水向荣村地段发生沉船事故。
当天下午17时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通过《新闻晚高峰》栏目发出报道。报道显示,事故消息由当地一名听众通过4008000088新闻热线提供。称邵阳县唐田市镇一渡口发生的严重的沉船事件,有10位以上的学生落水,中国之声记者陈振玺马上和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核实,证实沉船事故已经造成11人死亡,其中10人是学生,另外一名遇难者是一位老人。
陈振玺称巳经和这位报料的热心听众联系上了,这位听众介绍,就在今天下午2点多一艘满载着放假的学生的渡船,在驶离渡口不远处发生沉船事故,这个沉船事故大概位置是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唐田市镇渡口,据他介绍大约有20、30中学生在船上,这些学生都是提前放假回家过中秋节,据这位听众透露,当时这艘船上满满当当的搭载着很多人,沉船有可能是因为超载,但具体原因现在还不知道。
之后记者与派出所联系上了,一位姓吴的警官透露,事故发生之后,当地的村民和派出所马上投入到打捞搜救,目前已经搜救上来8位幸存者,打捞起6到7具尸体,现在医生、武警也都已经赶到现场,正在继续搜救。(参见2011年9月9日 17:17:00 中国广播网)
这条消息也被同时发布到中国广播网上,引起广泛转载,众多网民参与其中。仅中国广播网上的跟帖500余条,参与人数4012人。网上网下均被此消息震惊,各路传统媒体也积极加入,网上网下迅速掀起关于此事件的舆论热潮。
但是,中国广播网于18时24分刊发的报道则称,事故已致11人死亡,其中10名学生,1名老人。大批记者奔赴现场,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大型新闻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专题。
2011年09月09日晚上23:20分,新华网上发表《 湖南客船挂断河边挖沙船钢丝绳翻沉》,首次披露了沉船事故的原因。报道说,9月 9日下午3时20分许,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水向茶村地段,一艘客船因挂断滞留在河边的挖沙船钢丝绳,造成客船侧翻下沉。截至9日晚21时,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其中学生6人,成人2人,受伤14人,受伤人员被送到当地医院救治。据了解,客船载客39人,其中学生33人,成人6人。事故发生后,湖南省委书记周强、省长徐守盛要求尽最大努力抢救人员,并做好善后工作。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率省相关部门负责人紧急赶赴事发地。
(参见新华网,记者禹志明)
中国新闻网当晚23:42分报道:湖南省邵阳县一艘客船发生侧翻沉船事故。截止晚上9点,官方通报,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其中学生6人、成人2人,受伤14人。
据通报,下午3时20分许,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水向茶村地段,一艘客船因挂断滞留在河边的挖沙船钢丝绳,造成客船侧翻下沉。客船载员39人,其中学生33人、成人6人。
9月9日晚,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现场指挥救援。9月10日一早赶赴邵阳县人民医院看望受伤人员,到塘田市镇中学了解情况。梅克保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抚伤者及死难者家属,迅速查清事故原因,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举一反三,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改。
此前,有媒体报道事故死亡人数为11人。但邵阳县常务副县长刘文贤对此予以了否定,表示目前确认的死亡人数为8人。就在救援工作紧张进行、官方表示事故原因和善后工作在调查处理中的同时,网友对此事故的关注急速升温。在某网站微博和专题中,一些网友对遇难人数产生质疑。晚上23:38分,央视新闻频道在《24小时》里报道了这一事件。(参见)沉船事故发生后,网上微博、论坛上有网友发帖说“乘客有八九十人,死伤达到数十人。”这一说法不断被转发,网上形成了关注热潮。公众普遍关注船上到底搭乘多少人员,伤亡多少人。遇难人数一直变动。当晚19时40分,中国新闻网刊发新闻,援引记者向邵阳县常务副县长刘文贤的求证称,当前遇难人数为8人,其中6名学生;当晚22时许,新华网更新报道,称其记者现场发现已有10名遇难者遗体摆在岸边;次日凌晨,新华网再次更新报道,称当地政府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为死亡11人,受伤14人,失踪3人;9月11日上午,邵阳官方公布最新数字,死亡人数升至12人。
同样一直变动的还有乘客人数。事故发生不久,就有媒体援引当地人的议论称,沉船原因可能是因为超载,更有人称乘客远远超出了船的承受能力。9月9日晚21时许,湖南地方新闻网站红网援引9日下午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称事发客船共载客39名;次日凌晨3时许,新华网刊发的当地官方数据则显示,客船上包括两名船主共有45人;最终,邵阳官方通报称船上实载人数50名。但是,网上还有一种说法,一名幸存者称船上载客“90多个”。《新京报》记者刘刚通过其新浪微博“刘刚在路上”发布消息:“生还学生告诉我,班主任逼他们对着电视镜头说,沉没的船上只有三四十个学生。第一批接受我采访的生还者讲,船上挤得喘不过气来,有90多人。”该条信息已经被转发13000多次,评论超过3000条。
9月9日下午,邵阳县官方发布的数字为乘客39人,死亡8人。
微博上,沉船事故成为热点,在官方9月9日18时发布确认8人死亡的消息后,立即有拍到10具尸体的视频、照片在网上传播,网民强烈谴责当地政府瞒报死亡人数。 有媒体采访了幸存者以及当地群众,有幸存者称当时船上坐了90人。在摆放学生尸体的码头,发现有10具尸体,当时周围的群众也对记者声称船上乘客有90人,死亡人数在20人以上。
此时,微博上不断有人发言,有不少人声称看到了20多具尸体,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在网上传播。甚至网上有人发微博自称是邵阳人,称有亲戚在现场,已经发现63具遗体。各种传言、谣言四起,公众对于船上搭载人数、伤亡人数及沉船原因最为关注。
由于对沉船人数缺乏权威统计,同时数个消息来源存在疑点,当天其他媒体播发了部分幸存者和群众的说法,渡船上载客90多人的消息广为传播。
有记者针对村民所说的吧八九十名乘船人数求证当地政府,邵阳县县委书记蒋耀华反问:“你看看那艘船,坐八九十人能浮得起来吗?船头船尾站着也站不下的。”
邵阳县相关部门在10日上午回应,由于正值假期,学生们都已离校,这造成了人员核实的难度。为核实乘船人数,湖南省邵阳县在塘田市镇中学、塘田市镇中心完小连续开展了三次排查。
塘田市镇是全镇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招生范围包含全镇四十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近五万人。事故发生前,学校共有1187名学生,其中,夫夷水沿河六村的各年级学生63人。
10日上午,邵阳县教育局提供情况介绍,第一次排查是在9日18时开展的,当时针对沿河六村63个学生进行排查,5名无法联系的学生有3人联系上了。第二次排查是10日凌晨四点,分两组人员赶赴另2名学生家里,最后确认在家。但是,由于担心有其他学生串门、走亲戚,10日6时布置对所有学生进行排查。
教育局龙主任布置工作时,强调教师们必须分线路,按班组排查,必须要与家长、学生本人通上电话,如果电话不通,同学去找也找不到的,教师必须逐个上门确认。这次排查的对象扩大到塘田市镇中学、塘田市镇中心完全小学的全体学生,有关方面强调“活要见人,溺水要见到遗体,一个不漏”。
9月10日12时邵阳县教育局在塘田市镇中学组织的紧急会议,教育局肖局长在会上要求两所学校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必须按照上级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排查。由于是放假期间,这给学生的人数统计带来了难度。但他表示,“人命关天,必须尽快有一个确切的人数,否则家长等不及,我们等不及,外界也等不及了。”
10日晚,邵阳县官方发布如下信息,截至10日18时,塘田市镇“99”沉船事故救援指挥部最新排查核实,这起事故系一艘船号为湘邵阳县K0018的客船从夫夷江塘田市码头下行2公里至向荣村地段,被滞留在河里挖沙船的钢丝绳绊住,造成客船侧翻下沉,当时船上共有50人(学生41人,成人9人),38人获救(其中20人受伤、均无生命危险),11人死亡(学生9人、成人2人),另有1人失踪,失踪者为塘田市镇夏溢村48岁的中年妇女刘秋娥。搜救工作仍在进行。
但是,由于缺乏死者名单,官方的通报没有止住公众对遇难人数的质疑。前来采访事故的各方记者开展自行调查,在12日拼出了死亡者名单并进行了报道,这个与官方一致的数字才使质疑与谴责慢慢平息。
死亡人数被媒体接受后,乘船人数的质疑也随之平息。夺走12条生命的“湘邵K0018”渡船11日下午也被打捞出水。这艘船长14米多,宽2.2米。这艘渡船核载人数为14人,而官方通报,在9月9日下午3时,它上面居然满满挤上了50人。
事故发生后,市县党委政府成立了救援指挥部,在组织人员搜救,救治受伤人员,处置善后事宜的同时,着手调查事故原因,查处责任人员。9月10日下午,邵阳县副县长吴善成、塘田市镇镇长唐向龙、邵阳市三江口地方海事处处长何建华已被免去职务,客船及挖沙船船主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当天带队的副校长乐青松、保卫组吕海波已经被通知停职接受检查。
据邵阳县主管安全生产的段县长介绍,事故客船仅核载14人,“属于严重超载”。加之芙夷江河道采砂严重影响航道通行、船主应急处置不当等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目前当地已为每有死者家属预付5万元补偿金。所有伤员伤情稳定,均无生命危险。受伤学生最早于下周二可按时上学。 ( 2011年09月10日21:34 中国新闻网 )
从各方反馈的数据看,不论实际人数究竟是多少,无可争议的是,这条限载14人的客船严重超载了。但这似乎不是主要沉船原因。9月10日,邵阳县宣传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已经初步查明事故原因,除严重超载外,该船还在前行过程中撞到了另一艘采砂船的绳子,螺旋桨被套住才导致了翻船。当日下午,邵阳县副县长吴善成、塘田市镇镇长唐向龙、邵阳市三江口地方海事处处长何建华被免去职务,涉事客船及挖沙船船主等相关责任人也被刑事拘留。
9月12日,有媒体报道,湖南邵阳县塘田市镇“99”沉船事故中12名遇难者的家属均已与当地政府签订赔偿协议,大部分遇难者的遗体已经火化。据了解,对于政府拟定的赔偿协议,有部分遇难者家属不愿接受,一度处于僵持状态。11日晚间,当地政府领导带队通宵达旦在酒店房间做遇难者家属工作,最终使全部家属签订了赔偿协议,赔偿金额每人20万元。
三、网上舆情综述
网上舆情自2011年9月9日下午5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沉船的消息,并将此消息发布到网上开始生发,10日、11日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媒体和公众对事故死难者表现出莫大的关心。因而,对于当地官方所给出的死亡人数低于最早的报道产生了颇多的质疑。
事故原因虽未查明,但超载己是不争的事实。但这艘沉下江底的船上到底乘载了多少人,却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这艘船实际荷载可以32人,而最终证实这艘船荷载14人。这艘船到底坐了多少人?邵阳官方9月9日下午公布是39名,9月10日上午又公布是45名,10日晚间则又公布为50名,差不多24小时内“三级跳”了,而据目击现场的村民称:“肯定不止50!”
而有媒体采访时,有幸存者说船上“船上挤死了,都喘不过气来。”,“估计有8、90人”的说法被部分媒体报道出来,而且迅速得到众多网友的质疑,认为“8、90人”的船翻沉,死亡人数定然不会只是官方公布的这些,从而质肄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有假。
当晚19时40分,中国新闻网刊发新闻,援引记者向邵阳县常务副县长刘文贤的求证称,当前遇难人数为8人,其中6名学生;当晚22时许,新华网更新报道,称其记者现场发现已有10名遇难者遗体摆在岸边;次日凌晨,新华网再次更新报道,称当地政府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为死亡11人,受伤14人,失踪3人;9月11日上午,邵阳官方公布最新数字,死亡人数升至12人。
乘客的数字也一直变动不停。最初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是“2、30人在船上”,9月9日下午官方发布的数字是39人,但在10日凌晨3点多时,5新华网刊发的当地官方数据则显示,客船上包括两名船主共有45人。
而且船上载客有“90多个”的说法也一直成为网络上网民追问的焦点之一。《新京报》记者刘刚通过其新浪微博“刘刚在路上”发布消息:“生还学生告诉我,班主任逼他们对着电视镜头说,沉没的船上只有三四十个学生。第一批接受我采访的生还者讲,船上挤得喘不过气来,有90多人。”该条信息已经被转发13000多次,评论超过3000条。
9月9日下午字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8人,但不久之后就有人将拍到的有十具遗体的视频传到网上,引发了网上的大规模质疑。众多网民表示不相信政府公布的数字。
因为没有及时提供消息与证据,当地政府部门后来的说法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质疑。
《半月谈》网发布题为《政府应对不力致谣言四起》的文章,指出“由于对沉船人数缺乏权威统计,同时数个消息来源存在疑点,记者对群众说的数字存疑,出于慎重没有轻易采信。但是,当天其他媒体播发了部分幸存者和群众的说法,渡船上载客90多人的消息广为传播。” “微博上,沉船事故成为热点,在官方9日18时发布确认8人死亡的消息后,立即有拍到10具尸体的视频、照片在网上传播,网民强烈谴责当地政府瞒报死亡人数。而此时,当地政府在进行搜救工作、人员统计时没有及时监控舆情,做出应对。此时,微博上不断有人发言,有不少人声称看到了20多具尸体,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在网上传播。”
这正是网络上各种传言、流言、谣言漫天飞舞的原因,政府不断变化的数据发布使政府的权威大打折扣,各种不信任也在网上聚集,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无力自拨。在雅虎网上,有2184位网民参与了雅虎评论频道投票调查,结果显示,635位受调查网民表示关于超载人数相信幸存者“90多人”的说法,占比29.1%;更有1463位受调查网民表示“不管多少,官方的绝对不能信”,占比高达66.9%。这为政府后面的应对和对事故的处理埋下了隐患。
2011年9月10日19:30分,财经网在新浪发微博《邵阳沉船事件数字成谜》: “自昨天发生沉船事件后,该事件一些关键数字一直众说纷纭。截止今日下午,官方通报的死亡数字为11人,船上实际人数50名。但当地村民接受采访时称事故船只载有80多人,失事船只上的一名女生称,因当时客船超载,她们特意查了船上人数,为90多人。”此条微博被转发1983次,评论达到646条。”
对于事故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超载已是不容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9月9日晚23:20分, 新华网上发表《湖南客船挂断河边挖沙船钢丝绳翻沉》,首次披露了沉船事故的原因,称是因为河中挖沙船的钢丝挂住客船导致翻沉。
对于夫夷河中的无序采沙,也进入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之中。9月11日东方评论载殷建光的文章就直指“河道挖沙”挖出“公民坟墓”。船行河面需作蛇行,从坑坑洼洼中找路。“往日温和的夫夷河,已经变得非常危险。”一位行船多年的居民称。当地监管部门部门长期不作为,松作为,冷作为,河道挖沙挖出公民坟墓,让人悲伤,这是管理部门人为打造的公民灾难平台,应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罚责任,这是典型的渎职罪。
9月11日,化名王刚的当地村民写下一封长信,细数塘田市镇挖沙乱象。信中,他自称也是一个挖沙船的股东,“写这封信为的是良心发现。”文章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官员参股:“政府部门没有控制开采,水利部门不监督采沙老板合理合法开采。村民去水利局告状,反而被水利部门官员告知采沙老板告状者是谁。县水利局有官员参股其中,例如水政股一吕姓股长就在其中” 。就此,当地政府部门再遭舆论指责。面对是否有政府人员参股采沙的质疑,当地官方只是给出了“没有调查,尚不能确认”的回复。这样的回答显然不会令网民和媒体感到满意。于是,舆论对于无序采沙的质疑也接之而来。媒体、网民和当地居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事故发生后不久,为何夫夷河的水忽然暴涨起来?9月10日 凌晨两点,死者家属发现河水莫名地涨了起来。很多家属还以为下雨了。但当时天气晴朗,根本没有下雨。但夫夷河水位却一夜暴涨1至2米。对此,邵阳县副县长段绍兴的解释是“上游的新宁县段涨水所致”。公众和媒体显然不愿相信,不少记者援引当地村民的话以及当时天气状况,暗示官方说法并不属实。网络上更是大胆猜测,质疑当地部门蓄意放水,以淹没被挖沙船挖得千疮百孔的河床。而家属们没有办法,只好把尸体移走。
当地政府对河道长年滥挖河沙的行为没有有效监管,导致这片水域航道堵塞,超载的渡船撞到固定挖沙船的钢丝绳才侧翻。实际上,当地群众对滥挖河沙造成的危害一直有怨言, 村民多次向当地政府进行了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处理,还有人因此受到沙船老板的报复。附近村民坦言,河道中早就是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危险,村民们都不敢下河游泳,虽然住在河边,但许多孩子都被家长严禁下河,所以很多孩子都不会游泳。
这些问题都是网络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无数生命的逝去,而且是一个个含苞未放的孩子的生命,而他们大多父母不在身边,甚至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而这些无辜的生命却是因为人为的原因而逝,由不得媒体愤怒,网民痛骂。
据艾利艾咨询(IRI)综合一些媒体时评,主要聚焦的观点如下:
东方网认为“邵阳沉船有‘三大人为因素’”,一是由于违规超载,“学生福利”变成“学生隐患”;二是由于监管失灵,“河道挖沙”挖出“公民坟墓”;三是由于蓄意放水,“河域涨水”失落“社会责任”。文章呼吁,要将人为诱因背后的人挖出来,让他们承担这次事故的责任,并建议“让处理起到震慑作用”:“ 灾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悄然制造灾难的人,可怕的是对人的处理不坚决果断,如果这些人不清除干净,不引起震动,那么,类似的灾难就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断上演。”《人民日报》概括的更为全面,但也更不客气,直接质问“拿什么封堵邵阳沉船的‘黑洞’”。文章开篇就将沉船事故与美国“9·11”事件并提,痛陈导致惨剧的五大疏忽:一是监管部门对无序采砂疏于监管;二是学校老师对超载危险疏于排除;三是相关部门对客船超载疏于管理;四是当地习俗对女孩自救疏于关注;五是父母亲人对留守儿童疏于监护。为了以死者的命运呼吁生者的责任,文章结尾还引用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家韦塞尔的名言:“决不能忘掉那些死者的命运。如果我们真忘掉了,就是使他们再一次地死亡,我们自己就对他们的死亡变得毫无价值而负有责任。”如何处理事故,也有不少媒体提出意见。《羊城晚报》呼吁探寻真相,在其“首席评论”栏目推出“邵阳沉船,还有多少真相亟待打捞”。文章认为,与打捞沉船同样必须打捞的还有令人信服的事故报告、对客船超载和采砂无序的监管失灵、校车危机以及基层教育之困,大力抨击这种人性之恶、制度之失和监管之漏。在其看来,“惟有将所有的真相都打捞出来,痛切反刍,引以为鉴,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长江商报》也从这一角度毫不客气地评价“邵阳沉船处理仍是一地鸡毛”。文章历数不断变化的人数、不期而至的大水,认为官方解释并未打消公众疑虑,并感慨公众探寻真相之艰难:“一旦真相成为某些部门手中的牙膏,不挤难见天日,挤一点是一点,谁知道有多少真相还藏在牙膏袋呢?”同样是聚焦真相,《齐鲁晚报》似乎更愿意替当地官方思考如何走出舆论风暴核心,建议“邵阳沉船事故需走出‘塔西佗’”陷阱。这个西方政治学的经典理论认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在作者看来,这是解读邵阳沉船事故最恰切的视角,当地官方关于乘船人数的数据一变再变,“相关数据每修改一次,民众的质疑就会增多一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就会瓦解一分。”尽管承认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社会舆论情势的一个切片,作者还是希望当地政府能够有所作为:“只有翔实的名单,才能将每一个遇难者从冰冷的数字还原为生动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打消公众对官方说辞的质疑,进而挽救一些地方政府原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公信力,让他们免于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威胁。”半月谈网则将真相与信息公开透明相联系,找寻公众强烈质疑当地政府的原因,即“官方应对不力致网络传言四起”。文章以作者的感受为例,认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十分重要,并为当地政府指明了道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公开死亡者名单,及时发布更新消息,同时对政府组织排查的信息及时向媒体记者公布,积极回应外界质疑,当地政府本应能够更好地处理此次信任危机。”《京华时报》的关注不限于此次沉船事故,更试图通过“湖南邵阳沉船事故折射生命之重”。文章聚焦危险河道治理和超载问题整顿,认为正是相关部门的长期不作为“形成监管真空,导致河道糜烂,超载成风”。正是暴利驱动下的挖沙者和责任缺失下的监管者,以各自的方式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公共安全的忽视,折射的是一群“失重”生命的处境与命运。正是因为对这种导致生命“失重”的冷漠不满,荆楚网的白峰认为“打捞沉船安全责任更义不容辞”,在斥骂人为造成的事故是“安全的良心让狗吃了”后,作者只能呼吁打捞安全的责任、安全的心、安全的诚信和道德。与白峰的道德呼吁相比,《新京报》的建议似乎更具备可操作性。这份报纸对湖南省政府将在事发地修建大桥的决定并不领情,而是感慨“不能总等到‘人没了’才去建桥”。文章对“长期存在主观不作为、消极作为”的一些地方政府不抱希望,而是建议“省级乃至更高级别的有关部门,对全国挖沙的河道进行普查、整顿,对损坏的桥梁、该建未建的桥梁进行统一修建”。
该报的另一篇时评则呼吁“别再漠视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在将“送孩子上船的老师们”、“学校和客船的经营者”、“挖沙船船主”和“邵阳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列为将孩子推上不归路的“凶手”并罗列其错误之后,作者呼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保障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并建议国家尽快制定相关规范、建立补贴制度。
雅虎网也在评论频道推出专题,在“六问邵阳政府”之后援引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时讲的“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大声反问“说好的承诺呢?是不是也该及早兑现?”媒体时评所反映的舆论态度,往往大同小异。邵阳县因为此番沉船事故而遭受到的批评与指责,我们在其他类似事件当中也能有所发现。可以说,当地政府部门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即受外部环境影响,也与事故应对有关。
(见2011年9月19日《邵阳沉船:永不团圆的中秋节 党政部门的“塔西佗”》作者: Administrator 艾利艾 网站)
9月10日18时,邵阳县“99”沉船事故的乘客人数经邵阳县官方发布,已经从之前公布的45人升至50人,获救38人,遇难12人。三名相关责任人邵阳县副县长吴善成、塘田市镇镇长唐向龙、邵阳市三江口地方海事处处长何建华已被免去职务,客船及挖沙船船主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对于当地政府对于事故的处理和对舆情的处理,也是饱受诟病。9月11日,邵阳县政府公布事故处理费标准,决定将遇难者赔偿提高到每人20万。邵阳县副县长也是此次事故的新闻发言人段绍兴表示,遇难者如果上有赡养对象、下有抚养对象,标准将会略高于20万元。网上很快就有反弹,“温州动车事件一人赔偿90万,而这次赔偿20万一条人命,乡下人的命就那么不值钱吗?”对于政府拟定的赔偿协议,有部分遇难者家属不愿接受,一度处于僵持状态。11日晚间,当地政府领导带队通宵达旦在酒店房间做遇难者家属工作。遇难者的家属期望能比照动车赔偿标准来赔偿。但据《东方早报》称,邵阳县委书记蒋耀华在向遇难者家属做思想工作时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是贫困县,不能和动车事故比。”最终在9月12日上午使全部家属与当地政府签订了赔偿协议,根据签订的赔偿协议,由甲方(银希祥等事故责任人)赔偿乙方(死者)亲属某某的死亡赔偿金共计二十万元。所有赔偿金额暂由丙方,即代行赔偿人塘田市镇人民政府代行支付。”由于船主银希祥等事故责任人处于公安机关羁押中,协议特别说明,“因事故责任人暂被公安机关羁押,正在接受调查,本协议书自乙、丙双方签字生效。”当天大部分遇难者的遗体已经火化。家属称,把遗体送到火化场领5万元,火化完再领15万元。
补偿协议随即在网络上被曝光,协议上那句“不再提出其他任何诉求,不上访,不闹事”的附加条件,使网民的愤怒再次席卷而来,让当地政府部门再次受到舆论诟病。
《东方早报》对邵阳县委书记蒋耀华进行了一个专访,但这位县委书记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为当地挽回一些什么,反倒将自己推到了聚光灯下。 当记者问到夫夷河上的采沙问题时,蒋耀华介绍,“事故水域那么多沙石堆是很多年挖沙造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处理到位,”“这是全国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县里原先也对此整顿过,多次研究过方案,但效果甚微。”蒋耀华关于无序挖沙“是全国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年前的历史遗留问题”等说法,被《东方早报》概括为“沉船事故不是政府造成的,是制度原因”,引发网上的一片哗然。尽管文章很快就被删除,这一说法还是迅速流传开来。翻看网民评论,几乎全是谩骂之语,更有网民讥讽“小小七品也敢抨击朝纲”。
对于邵阳县副县长兼事故发言人的段绍兴,网民更是口诛笔伐,对他的言行大加贬斥,直陈其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缺少对人民的温情,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如段绍兴所说的“对于伤者,沉船事故不同于其他交通事故,伤者无非是呛水,打点滴后很快就出院,因此不在赔偿范围之内,但其医药费用不用自己支付。”有网民斥为“毫无半点同情心”。特别是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谈到善后工作时说的“家属对协议‘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之语,更是让网民直斥“没有人性”。9月13日,《羊城晚报》刊发题为“邵阳县副县长称沉船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的报道,直接援引了段绍兴在介绍家属情况所说的“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的说法。网上跟帖一片骂声,甚至有人直接质疑“会说人话不”。网民“楚江秋翁”则直言:“希望以后此类悲剧后,不要再有这类冷冰冰的官式语言,它会冷冻了所有的人性!”该留言得到近900位网民的支持,成为热帖。事故过后,出于安全考虑,湖南省初步决定由省交通厅、水利厅各出资500万,国土资源厅出资400万,帮助地方政府修建大桥。随着家属签署补偿协议,遗体全部火化,善后工作也巳完成。虽然网络上还有人在批评和质质疑政府在事故中的做法。但已经不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沉船事故舆论趋于平息。
三、各方点评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陈维
9月11日晚,邵阳县沉船事故新闻发言人、副县长段绍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回答了事故船只究竟载人多少、无雨之夜为何河水上涨、处理遗体是否引起争议、乱采沙石是否疏于监管、学校包船出事如何担责等五大质疑。对于河水上涨问题,段绍兴给出的答案是“可能是芙夷河上游的新宁县段涨水所致”。县长赵湘明对此的解释是,好像是上游新宁县电站发电放水,至于具体是何电站,并不清楚。
官方模棱两可的回复没有平息网络上的各种传言。有网友根据地图及水文站数据得出的河水上涨确系上游涨水所致的结论,这一推断被很多网民认可接受。从政府的不愿深究及网友的自发辟谣的行为可以看出,对于舆论关注的事实以及影响自身信誉的谣言,地方官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表现出力图粉碎谣言的努力。
除了对事实的解释含混不清、应对舆论不力外,当地官员频频爆出的雷语也让公众错愕。比如,“他们十一个死得真伟大,轰动全世界,别人还没这样的机会。”“此事不是政府的原因,是制度造成的,政府只是管理的责任”,这种漠视生命,百般推诿的态度激起网民的愤怒。在政府与遇难者家属签订善后赔偿协议后,官员表示家属对协议“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这种夸大其词、违背常理的言论,也只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政府不诚实的印象。尽管沉船事件发生后,当地反应迅速,但是真相不透明、政府对舆论焦点的回应不足,使得当地饱受诟病,政府公信力在事件演进中大幅度流失。如果做到保持应对过程的透明,及时发布更新消息,积极回应外界质疑,当地政府应能够更好地处理此次信任危机。
(参见人民网2011年11月18日)
《半月谈》记者禹志明:
面对传言时,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十分重要,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公开死亡者名单,及时发布更新消息,同时对政府组织排查的信息及时向媒体记者公布,积极回应外界质疑,当地政府本应能够更好地处理此次信任危机。
本书作者:
在此次沉船事件的应对中,邵阳政府的表现再次暴露出地方政府对于舆情应对能力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信息公开和透明做得不够。当地官方在9月9日18时发布确认8人死亡的消息,不知是工作不到位还是有意隐瞒,网络上立即有人拍到10具尸体的视频、照片,并广为传播,激起众多网民强烈谴责当地政府瞒报死亡人数,使政府的权威受到损害。引发公众和媒体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
正是由于政府的权威数字受到质疑和不被信任,才使各种各样有关乘船人数和死亡人数的各种传言在网上疯传。而且当地政府并未对这些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政府形象和威信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接下来几度变更的乘船人数和死亡人数,让更多的媒体和网民质疑政府数字的可信度,使政府的公信力降到低点,也饱受媒体和网民的诟病。
其次是政府人员言行失当。言行失当是舆情应对中的大忌,因为对于本身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当地政府而言,一言一行都会牵动亿万人的目光和神经,稍有不慎,即会引发“态度不诚”的质疑,并招致板砖和口水。如邵阳县委书记蒋耀华关于当地客船超载和采砂无序问题具有“普遍性”“制度性”的解释,就被媒体和网民认为是在推托责任,官话套话,没有一个诚恳的对待事故、担当责任的态度;而副县长段绍兴所言的死者家属“非常满意”、“情绪非常稳定”,则直接被网民骂成“没有人性”。这样的不合实情的“官话”也许在另外的场合讲未必不是恰当,但是针对痛失亲人、众声悲咽的死者家属,按人之常情来说,即使赔偿再加一倍,又岂能“非常满意”、情绪又如何会“非常稳定”?这样的应对,只会让舆论更加汹涌,对政府更为不利。所以,在事故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中,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高位,任何时候以“人”为主以“人”为重,才能真正得到“人”的拥护和支持,真正把事情完满地解决好,不至于受人诟病或是置于滔滔舆论的中心。
第三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自从微博诞生,时代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上都有一个媒体,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布消息,而且很多巨大的舆论风暴都是从小小的微博生发的。所以,地方政府及相关人员在处理和应对各种舆论事件特别是网络舆论事件时,千万不可忽视利用微博这一功能强大的新媒体。事实证明,利用微博可以及时而且有效地化解很多困局,如四川会理县的“悬浮照”事件、上海地铁追尾事件等。但是这次邵阳官方却几乎完全摒弃了这一新媒体,所有的信息几乎全都依赖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传播,这样不仅使自己陷入被动,完全不能全面掌控媒体,而且一些言论还会引发媒体的误解,招致更多的麻烦。如县委书记蒋耀华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那句“此事不是政府的原因,是制度造成的,政府只是管理的责任”被直接拿来作为报道的标题,使蒋耀华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如果邵阳县政府能利用自己的官方微博和网站,及时发布消息,全面真实地反映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的一切,也许受到的质疑和诟病就要少得多。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128/7028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