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燕容:真实的蔡元培
2013年02月28日 14:2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深切缅怀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其中有包括蔡元培先生,我们希望通过缅怀、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和矢志不渝崇高思想和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重大奋斗。
蔡元培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现代中国知识的专业前驱,他为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士楷模,他的思想、学问、道德、业绩至今为人们所敬仰。
一、 蔡元培的成长经历
蔡元培出身于1868年1月11日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普通的民宅内,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蔡元培的父母为人正直、勤俭节约。父亲是钱庄的经理,秉性仁厚,有人借款有求必应,不留借据也可以把钱取走。母亲贤惠能干,特勤特俭,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家庭妇女。
可以说蔡元培性格的养成和家庭教育有关,他一生的性格安详方正、平易近人,蔡元培从小天资聪慧过人,他4岁就在家塾中学习,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三部小说,蔡元培11岁那年,父亲病逝了,家道中落,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就不在聘私塾的老师,蔡元培就到对门的私塾那里读《四书五经》,14岁开始习作八股文,16岁中秀才,以后在六叔铭恩的指导下读《史记》《汉书》《说文通训定声》等,特别是《说文通训定声》《文史通义》《癸已类稿》《癸已存稿》这三本书,蔡元培一生最得意的三部书,他在男女平等观的形成也是受此类书的影响,以后他接触西学影响更深,终生提倡男女平等。
18岁时蔡元培去私塾做了两年老师,这也是他最早从事教育的开始,20岁他去了绍兴藏书家徐树兰的“鼓乐藏书楼”,叫绍兴宪政艺术,绍兴宪政艺术共158卷,边教书边读书,他还读完了京师四部书籍15万卷,他博览群书学问大进,24岁时就考上了进士,26岁被点翰林院编修,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然而甲午战败以后,蔡元培开始如饥如渴的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从科举时代的传统文人,转变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开明知识分子。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弃官离京回到绍兴故乡投身教育,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
20世纪初,蔡元培投入到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洪流中,在这一时期他主张从教育入手培养革命人才,宣传革命思想他把教育实践放在上海,主要集中在南洋工学、爱国女学,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他还参与发动了革命团体光复会并出任会长,参加秘制炸弹,参加暗杀团的活动,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上海分会会长。他的觉悟他的行为,它的目标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07年的时候蔡元培去德国留学,08年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担任中华民族教育总长,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7年到1923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推进近代教育制度,支持和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1927年担任大学院长,提出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的教育方针,创办上海音乐学员,1928年创办中国,从1928至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者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成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年在香港去世,享年72岁,他的墓至今还是葬在香港。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
接下来我具体就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做一个介绍。蔡元培在辛亥革命时期,起着举轻重的重要作用.
(一)投身反清革命
他以前清翰林身份投入反清革命,在1901年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帝国主义联合血腥镇压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被瓜分的局面,这也暴露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和腐朽性。他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灾难和黑暗的深渊,迫使人民奋起自救。
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时期,蔡元培从改良主义走向革命,蔡元培最先去了绍兴中西学堂任教,1901年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学生中有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等40余人,在南洋共学时。他主要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女权。他告诫学生为了挽救国家的威望要了解国际,要学习外国语、读外国书,要学会演说以便去唤醒民众。
1902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目的是为了依靠共和的国民孕育共和的教育,中国教育会是20世纪初国内最早出现的革命团体,蔡元培的革命活动并由此开始。
蔡元培希望以教育的手段,通过办学来提高国民的民主主义和民俗主义,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革命人才,所以不久他又创办了一所爱国女校,该校随后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场所。继爱国女校成立以后,蔡元培和教育会其他成员再创办了爱国学社,对学生进行爱国和革命的宣传教育,并且通过他来影响全国,实践证明在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爱国学社在那时举起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旗帜,揽起了反帝反清的斗争烈火,成为了革命的一个据点,影响波及全国,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史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爱国学社成立以后在蔡元培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革命的宣传活动,中国教育会每周率领学员开会演说。在他们看来,腐朽反动的清朝政府几乎是中国民族一些不幸的根源,因此把仇恨都集中在清王朝的统治者的身上。“反满”成了革命的同义词。而蔡元培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时候,力图赋予“仇满”正确的社会含义。他认为“反满”既是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制和剥削,“仇满”口号的背后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含义和要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表明他有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以此来指导和影响现实的革命斗争。
1903年蔡元培在上海与友人创办俄式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警钟日报》以抵御外武,恢复国权,反对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为目的,因反清革命思想,最终被清政府查禁。
1904年蔡元培联合秋瑾、陶成章成立光复会,他是东南地区反清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他的成立对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反映了那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深入和革命队伍的扩大,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把分散的小团体,汇合成为了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起到了领导全国规模反清朝政府的革命斗争的作用。
所以说蔡元培19世纪末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启蒙到20世纪初参加革命的转变过程,代表了当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蔡元培抛弃功名利禄,投身革命,在国内最早参与了反清革命的宣传和发动,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蔡元培的名字与当时的民主启蒙运动是仅仅联系在一起的。
(二)赴德深研西学
1906年当时上海民主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年过不惑、出生翰林的蔡元培决定赴德留学去那里学习西方文明,从近代西方文化中寻找拯救祖国的方法,从而结束了那段时间的政治活动,蔡元培认为德国是教育救国的楷模,世界学术德最真,留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
1906年12月,为了研究教育原理和了解德国的教育现状蔡元培向清政府申请资费留学德国,1907年6月他随德国公使孙宝琦启程乘火车到西伯利亚,于7月11日抵达柏林,在柏林的一年期间,他以学习德语为主,并教授国学,编译书籍。但因无法提供中学毕业证书,未能入院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908年秋经德国汉学家孔好古介绍,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注册,进入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的学习,从1908年到1913年之间,在莱比锡大学七个学期,共选修了约50门课程。
蔡元培不以攻读学位为目的,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科,并且以冯特和兰普莱西的哲学历史学为主,检修了文学、美学、艺术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并参加孔好古的汉学研究工作,留学期间,德国大学的自由讲学风气给蔡元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冯特的哲学史课上,接触到康德的美学思想,通过研读美学著作,认识到美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学习观看美术展览,欣赏歌剧、听音乐会,在美术与音乐的渲染中对美学的兴趣日夜浓厚,蔡元培在特别的四年,半工半读的生活,对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的广泛涉及和研究对他以后从事进步的文化教育事业及参加民主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1911年11月蔡元培因孙中山之召回国参加革命,不久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设了中华民国。
(三)实践教育救国
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1912年2月,他写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是他这个时期新教育方针的代表著作和纲领性文件,他提出的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项教育方针,他废除了前清的教育宗旨”忠君”的条文,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符,”忠孔”与信教制有违背,主张用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来代替,从而打破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两项不可动摇的观点。
关于世界观教育,蔡元培认为这种世界观唯有美感教育才可以,所以他特别重视美感教育,提出美育,因为美育具有普遍性,可以打破人我彼此之间的偏见,美感具有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蔡元培是我国第一位把美学理论应用到教育的人,是美感教育的首创着,他把军国主义、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为德育,因而也是在教育中提出德、智、体、美的第一人,并且他认为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纯洁向上的品行,有助于形成一个文明的社会。
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南京领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是对清末教学体制的一项重要改变,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符合国民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学校教员运用教科书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除,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史不分课科。
为了普及教育解决我国众多年长失学者,他还基础提倡社会教育,并创办了社会教育司,使社会教育第一次在教育行政上获得的处理的地位,这些代表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教育上发展自己力量的愿望,和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制度和政治秩序的要求,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和他的民主精神,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蔡元培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新的重要一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就是从蔡元培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蔡元培曾作为袁专使出席有关会议,但会快发现了袁世凯并不可靠,于是与汪精卫等联名写信,要求袁世凯下台,并向袁世凯提出辞去教育总长一职,同时发表了敬告全国同胞书,号召人民起来讨伐袁世凯。
三、倡导留法勤工俭学 造就一批革命家
第二次革命失败了,于是蔡元培决定去欧洲研修学术,向西方学习,由于蔡元培把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看成是救国的根本,所以他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方面。
他认为法国尤其值得学习,那里不仅有发达的文化科学,而且由于经历了彻底的资本阶级革命,在教育方法上梳清了君主专制的余毒摆脱教会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此蔡元培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为了更好将法的文化科学介绍给中国教育界,他在法国与李时珍、吴玉章等人,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倡导帮助中国青年赴法学习欧洲的先进科学文化,用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民主科学思想来改变中国的教育,留法勤工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留学史上的创举,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而蔡元培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仍然是华法教育会的会长,五四运动后留法勤工俭学有了更大的发展,吸引了许多追求革命和进步的知识的青年,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仅1921年在法国的勤工俭学人数就多达1700多人,他们当中不少人在法国通过同法国工人阶级的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们中间造就了许多接触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战士,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生、陈毅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今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是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源自于赴法勤工俭学,而蔡元培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追根溯源蔡元培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四、蔡元培在大学领域作出的贡献
蔡元培一生对现代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领域。中国的大学历史渊源流长,但是他是以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为标志的,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时,就把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并对北大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学校也有的变化,但不久蔡元培辞职赴欧洲研究学术。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黎元洪接任了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聘蔡元培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从1917年自1923年总共6年,蔡元培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大学模式和办学教育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整顿,把一所腐败沉寂封建官僚的旧北大,改造成了一所思想活跃的全国高等学府,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元老。
蔡元培首先面向学生,着重改革他们科举时代的旧观念,他在就职演说中说,他要勉励学生一要抱定宗旨;二砥砺德行;第三敬爱师友。他强调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因此学生必须抱定宗旨,为学术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他明确指出了,大学意在培育人才,而不是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接见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度,以学术研究为宗旨,“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 “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悉听其自由发展”。认为大学是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泛吸取人才,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辩,自由发展。他认为学术上的各种流派都是相对的,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让其并存,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以开拓思维。
在这种办学方针下,北京大学教员中,包括不少政治倾向和不同学派的人,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人士,也有政治上保守但是学术上有教育的学者,比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刘师培等等他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我这里讲一下辜鸿铭。他生于马来西亚,曾在英国、德国学习14年,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希腊语,得过英国文学博士的学位。他是1885年就进入到张之洞幕府任“洋文案”近20年。后来做过外务省的外劳。1910清廷赏给他的文科进士。辛亥革命以后,辜鸿铭仍然效忠清朝,平时他是拖着长辫子,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后一条长辫子,他是以复辟派自居,主张尊王、尊孔。
蔡元培他为什么聘请辜鸿铭为北大教授呢?他认为辜鸿铭对英国文学有专长,他注译过《四书》等书,受到欧洲汉学家们的推崇。所以蔡元培聘他为北大教授,蔡元培希望学生们学习辜鸿铭的英国文学,而不要去学辜鸿铭的复辟派。而辜鸿铭在教授的时候,他也只字不提反清复辟的言论。应该讲蔡元培坚持革新进步,他不赞成因循守旧,尤其是反对复辟倒退。他聘请辜鸿铭、刘师培等人,是因为他们的学问可以作为人师,但是他们也尊重讲学自由和政党的学术讨论自由。
蔡元培在北大积极鼓励学生研究,提倡社坛活动,自1919年初北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闻研究会、化学研究会、音乐会、书法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等,各种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的成立打破从前沉闷和颓废的局面,学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会与早期共产主义
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以及早期共产主义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可以这么说,蔡元培在客观上,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既需要中国工人运动成长的,和马克思主义传入这样大的历史背景,又学习一批先进分子的决心和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立足点这样的历史条件,而后来者来说就是同蔡元培的教育实践有的密切的关系。
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大多是从民主主义转变过来的,其中有一般是赴欧洲勤工俭学的进步分子。由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实现了这个转变,而蔡元培正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的一部分主要是五四新文华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分不开的。经过蔡元培改革的北京大学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和进步青年进入北大学习。
1917年蔡元培聘请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从国外购进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成为北大也是全国第一个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18年李大钊在北大主持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并提供活动场所和经费,他对于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实际革命活动以及进一步促进知识分子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年毛泽东得以在北大工作,并在这里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也和蔡元培的支持关系不无关系。经过蔡元培同意,毛泽东当上北大图书馆的书记职务,具体工作是管理十五种外文报纸,登记新到报刊和来阅览室人的姓名,他为青年毛泽东提供了一个接触新思想的广阔天地并加入了我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行列。所以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时的50多名早期党员中,北大师生就有十四名,应该说这从一个重要方面说明了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历史作用,可以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五四时期在北大成长出一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并不是偶然的,他得益于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及其进一步的思想,蔡元培的兼收并蓄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在北大以至于全国的传播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和保障的作用。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和整顿还主张沟通文理,以适应学科之间日夜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提出采取选课制,发展学生个性,实行教授治校,依靠既懂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北大开设夜校,设立旁听生制度,成立平民教育演讲团,推向社会,让平民和劳苦大众都有上学和受教育的权利,这是蔡元培民主主义思想的精华。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实践及其系统的大学教育理论,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开创意义,对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不乏美感教育既美育。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时受康德美学的思想,回国后大力提倡美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中坚人物,他作为教育总长,在创立新教育体制过程中,大力宣传和提倡美感教育,率先比较系统的从理论上阐述了美育对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协调身心等方面的作为。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德育、智育、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育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从那时候起,美感教育成为国家颁布的教育宗旨的一项具体内容,成为政府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蔡元培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且提出实施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具体方法。
他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美育实践家,早在他留法勤工俭学的的时候他就从事华工教育,而编撰的《华工学校讲义》中就有不少涉及美学和美育的问题,他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审美、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还对各种艺术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担任北大校长时他又积极倡导和支持有关美育的学术团体如:敬德会、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等,还专门开始了美学既美术史课程,并亲自讲授,他还写了《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学的进化》,《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专门论述美学和美育现实意义的文章,美学和美育成为他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用美育同传统的中国封建文化与迷信心理抗衡,决定了他美学思想的进步性。
蔡元培曾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人类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理又找到了他们遗失的情感,他认为我们欣赏音乐的艺术后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的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个伟大的使命就是享受人生。蔡元培还说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的浓厚起来了。蔡元培主张恢复人类纯朴的自然感情,只有这样人类感情才能融合,才能享受人生,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因此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就促成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他发表了著名的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演说词指出音乐为美术之一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世界各国,为增进文化,无不以科学与美术并重,吾国提倡科学,现已开始,美术则尚未也。盖创造之人才,非独科学界之需要,美术界也如此也。在一篇演说词中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文化密切关系,同时又对建设属于自己国家的专业音乐学校,造就音乐人才,具有殷切的希望,并提出要虚心向西方先进国家学的教育思想,因此他积极创建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扶持上海美专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他先后创办了两所驰名中外艺术学校,一所是1927年11月创立上海的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他任院长。另一所是1928年创立杭州的国立艺术院,也就是现在杭州的中国美院。蔡元培认为,美育思想不仅在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爱美之心也有着因势利导作用,对人类感情有着融合的作用。
蔡元培还认为美育具有创新精神,1921年蔡元培在英国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发言会上说:美术之所以为高尚的消遣,就是能起到创造作用,他从提倡美育开始就认为科学和美术是现在新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他有一篇著名文章叫《美术与科学的关系》,其中说科学家除知识以外宣扬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有价值,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天了勇敢勇敢活泼的精神。
现在我们正在大力从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特别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美育,所以说没有美育就没有勇敢活泼的精神,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所以这么说蔡元培开创的中国近代美育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又一突出贡献,蔡元培作为一个教育家和科学家始终把科学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发展科学事业改变我国科学落后的状况,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力的增长,他在1928年创立了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前身。并担任院长,中央研究院先后设立了9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培养了大批的科学研究者,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教育季刊,发表了该刊1993至1994年选出的全世界各国一百威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记者、心理学家、诗人、宗教家,中国有五位著名人士位列其中,他们是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动和蔡元培先生,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在世界范围内是享有知名度的,并以被公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人物,今年是辛亥百年,我们深切缅怀蔡元培先生,通过缅怀学习和弘扬他为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始终不渝的崇高精神。
责任编辑:杨婧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228/703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