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史泽华:美国对外干预政策的新动向

2013年02月07日 19:46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要讲的是一个美国对外干预的新动态,但是动态这个词太浮,所以改成了新动向。我们研究美国这个课题可以说是永远没有完结。美国的历史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而美国的任何一种外交政策都是能够引起整个国际形势和格局变动的。

谈到这个课题我的研究视角是:传统的外交政策的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不完全是一回事,我所做的观察大体上的切入点是这样的,首先一个研究的前提可能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内政的延续,也就是美国有什么样的公权力的运作模式、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团体就有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支持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的新动向,因此我的基本结论、研究的前提就是以政党为主体的意识形态竞争影响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和走向。

两党竞争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否定了一点,就是美国不是没有两党分野的,美国的外交政策因为不同利益群体的执政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基本否定外交政策的完全一致,以及外交政策的过于趋同,趋同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想到国家自主新问题,因为政府在管理一个国家的时候,不管是哪个政治势力上台,西方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就是实现多数人的统治,同时要照顾少数人的选择,因此他们必须在多数人少数人之间找一个最大公约数,这就是国家自主性体现。对外政策也是这样的,美国作为世界的老大,一个世界的国际秩序领导者,他的外交是有一致性或者稳定性、持续性的,如果我们过于关注和坚持一点,我们最后导致的问题可能就是没有办法为美国的具体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更细致的透视。

美国有没有两党一致的时候?有。我们探讨从二战以后,基本的话语方式就是如果你做一些坏事,你是打破了二战以后确立的基本格局,就是战胜国对于战败国在治理的格局,因此我们是不允许,这一点上说我们和美国是一样的。但是美国自二战以后有几次对外政策一致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两党的对外政策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涉及到不同党派对外政策传统的问题,关于美国对外建设的几大流派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比如说杰克逊主义、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尤其是我们在了解国际关系史的时候对威尔逊主义他整个出台的过程是非常明确,也是近代史必须掌握的内容。

民主党的传统主要是以威尔逊主义为核心的,威尔逊主义理论趋向本身是这样的,经过前后的变化,威尔逊提出来更重要的不是逻辑非常严密的体系,更多的是愿望、是信念、也是一种标准,所以我们谈到美国的政策的几大传统,这和我们经常说的现实主义、资本主义的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我们刚才说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汉密尔顿主义或者说四大传统也好都是基于法国区别于其他国家不同内政的特色而派生出来的外交政策传统,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里面的的内容。这些传统对世界问题有自己的观点,民主党人都是相信心善论、理性、道德、各种各样的多边主义、进步主义和积极的。而共和党强调杰克逊传统,就是性恶论的,世界是不值得信任的,因此共和党人更偏向于现实主义而民主党人更倾向于资本主义这是大体关系。

威尔逊主义的特色是什么?是道德律令、多边律令、民主律令、民族自觉律令,总结起来就是这样,民主党人更多的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扩大民主阵营的范围,他更多的没有把武力或者单边主义的手段作为选择的点,但并不意味着他不用单边政策,因此我们传统人说民主党人好民主,不仅在国内好民主,在国际也好民主。这里面可能就是我们说新保守派、共和党为什么也好民主。新保守派也提一句,是一群拿起枪来的威尔逊主义者,他把民主党重人权、重改造的理论,把共和党的重军工、重武力的尚武精神结合起来,而事实上如果看,美国政党史这些人曾经也是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的向往者。 因为美国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民权运动而面临着对自由主义绝望的一些人。到了70年代末期尤其到了里根上台的时候这些人才从民主党转到了共和党,因此我们从冷战以后共和党发展的历史轨迹上也能看到一些民主、人权、政权改造的影响,但是这恰恰是属于民主党人或者说威尔逊主义者以及后来的新保守派的结合。

我们回顾一下从冷战到冷战以后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就是冷战自由共识时期,一派是从杜鲁门的马歇尔计划到冷战开始铁幕降临,这一段的共识是什么?实际上是无论内政、外交,民主党的观念是美国的主流观念,是小罗斯福留下的遗产,因为这个遗产导致了美国在二战以后虽然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损失但是成为正确的名副其实的领导者,共产党人衰落了,尤其是共和党人内部自由放任主义者,被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派彻底打压下去了,外交政策的中立主义、孤立主义,自从罗斯福讲话以后基本上消失了。冷战自由共识大体上是艾森豪威尔下台以后。这里面有一个差距,艾森豪威尔总统基本上不是凭借非常到位的共和党的理念上台的,而是依靠军工上台的。因此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所走的路基本上是民主党的路子,直到60年代初有一个著名的选举叫做歌德华特,个人出来第一次打破冷战自由共识。这个自由共识打破共和党人也就是现代的保守主义刚刚产生的日子,他外交特色就是重新来审视共和党人重视军力的传统。同时对民主党人对苏联政策提出批评,批评你太软弱了,太多情了,软弱是你打回去的战略不够狠,你多情是民主党人向来相信苍蝇不盯无缝的蛋,也就是只有铁幕下的人民长期遭受某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压迫以后,终究一日会起来反抗,因此我们要等到内政阵营有了改革以后,我们的遏制政策才会起作用,当然共和党人更强硬。

反过来说民主党,伟大的约翰逊总统在肯尼迪遭刺杀以后,他没有很好的继承肯尼迪的政策,误导了美国对外政策,导致美国越战的升级。也就是第一次冷战自由共识结果是以民主党人过分重视多米诺骨牌效应,过分担心民主阵营的损失而陷入了地区战争的深渊,所以说冷战后来民主党人基本上没有恢复元气,直到卡特时期,重新打起人权的旗号才有一点上升的姿态。虽然我们说美国不是美国的胜利,而是苏联人的失败,即便是这样美国大部分把冷战的胜利放在了里根的头上,因此里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次共识是最长时期。

 

第二次共识就是冷战以后到1994年共和党的国会中西革命,这可以叫做冷战后共识,我想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美国的全球责任论,这里面提到几个东西的影响都是从大到小的。这次共识不是像冷战那样有凝聚力的共识,而且大家狂喜了,因为苏联解体了,美国首要的敌人消失了,这个时候历史终结了,终结了以后美国人迷失了,功利主义重新泛起,所以说当时全球责任论和孤立主义的辩论了很长时间。第二次短暂的一致实际上大家都不去搞外交了,苏联的情报人员都撤回来了,都在看国内的经济如何发展,就像大跃进以后粮食产的太多了,大家想的不是如何增产,而是想的如何消耗粮食,美国人也是如何享受胜利果实,糊涂了几年。这个自由共识被克林顿打破了。一开始他有一个肯定性多边主义,导致了美国陷入了索马里内战,后来灰溜溜的从索马里把美军撤出来了,标志着民主党人没有办法领导世界自由阵营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其是对美国利益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地方问题。

第三次911事件,我想这就是反恐共识,我们看与前两次共识而言,这个共识越来越短,美国人打完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打了伊拉克战争没打多久民主党人开始批评他,这个短暂的共识就是恐怖主义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国的主要威胁,这次共识被打破是06年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人一句拿下了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把将近十年一统天下的优势彻底打乱,接下来这次是奥巴马挽救了美国。实际上也就是把美国从两场地区战争的泥潭中脱了出来。才有接下来对中东亚干预,有了重返亚太的步伐,因此有了一个美国对于战略机遇期的重新找回,也就是美国打十年反恐战争的时候正是我们中国的十年战略机遇期。我觉得我的看法不光是中国有战略机遇期,日本、菲律宾、印度都有,这是大体的结果。

总结这三次两党共识时期,后两次都是非理性的共识,第一次相对理性,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苏联的威胁这次几乎美国当时全国都认为不可回避的,所以说冷战打了那么多年,后面两个一个是历史终结了狂喜,再一个是911恐惧。在这两个共识之下,有短暂的两党一致,比如说小布什提的国土防御法,几乎在参议院都是98:0。爱国主义成为思潮的时候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你就是卖国贼。还有一个冷战以后美国人实际上没有长久的共识,都是昙花一现似的。接下来美国是不是有两党一致的未来。也由于这正处于十字路口,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是比较担心的。就是中国如果崛起,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当然中美关系的冷战化太危言耸听,而且大部分人认为不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不是国际关系、大国关系斗争中的主流角色,冷战打起来就是后面说的话,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的学说,社会主义关于平等的学说。有的时候可以对立统一,但是大部分放在两个国家里面就是彻底的死敌,我们现在的特色是美国讲意识形态,中国不过多的强调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硬对硬的时候战争紧张状态可以无耻,按照如果一个硬,另外一个采育迂回战术或者其他的策略,这样不会走到冷战化的状态。但是有一点避免不了,就是说中国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美国外交资源的吸附器。虽然我们看奥巴马挺热闹,但他所做的不如共和党实在,加入共和党上台很有可能把苏比克湾的军事基地恢复了,他更强调前沿的防御,而奥巴马是面子活,但是美国重返亚太不管是真是假,美国外交资源恢复这个事实避免不的,我想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的状态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造成中美关系结构性压力。

 

 

奥巴马的对外干预政策

我们下面看奥巴马的基本政策。美国对外政策一般三大支柱:民主、经济、安全,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主要的差异就在三大支柱中的排序是不一样的。现在可以说世界主要的局势抛开经济的起伏不说,单就政治和安全主要有两个热点,一个就是阿拉伯之春涉及到的一些国家,一个就是第三世界的整体变化,还有一类和中国有周边矛盾、领土纷争的国家。基本上这是两个大热点,奥巴马选择的是第二个。这就有一个评价,奥巴马是不是早想回亚太,因为他上台就知道布什打了愚蠢的战争导致了美国无法向东看,让美国深陷地区性战争,但是撤回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奥巴马是非常幸运的人,他幸运并不是美国经济处于谷底他是一个救星而是在于他恰恰赶上了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不是外生型的变化,而是内生型的变化,他实际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知道亚非拉革命之后他的二次洗牌的时候。我们看出,民族革命大体的特征就是军政府或者是个人独裁渐渐的出现,但是美国有些学者说这是阿拉伯悖论,就是在这些人的引导之下,经济上去了,政治腐败的,也就是说依靠自己亚非拉革命的机制,当时不管什么形势上台的领袖没有办法解决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因此政治体制没有现代性,这是他的基本观点,这个时候恰恰是权贵行政也就是第一级精英行将就木的时候,看到了穆巴拉克80多岁,看到叙利亚的阿萨德前几年去世了,包括萨达姆都是想当年依靠那种方式上台的。美国其实面临很艰难的选择,因为他又想来亚太,照顾世界格局中最大的邻居的崛起,同时又不能失掉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这些国家内乱以后他有相当的外交资源放到那边去,但是现在明显的变化是美国人在中东西亚地区采取了策略和美国人在东亚采取了策略是不一样的。

美国避免卷入但是在西亚很强硬,尤其在叙利亚这个问题,但是在东方很温柔,我们看到奥巴马缅甸之行,奥巴马首次之行就是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一个是泰国总理英拉,还有一个是昂山素季。一个是眉来眼去,一个是心里头火热。虽然扶植反对派的传统没有变化,民主党人的特色,但是相对来说在东边更重视传统的权力格局,因此他更重视安全。而且安全不足,经济补。但是经济是左翼民粹主义,美国人照顾比较穷的那批人,因此对内是经济保护主义,而对外投资贸易,对外援助也表现得是相当自私自利,当然跟美国经济不景气有关系,而民主在亚太地区排在最后一个外交手段之上,我觉得这是比较特殊,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党人重视民主,重视人道主义干涉,重视人权外交,奥巴马是一定程度违背了民主党的传统。安全上奥巴马向中间路线靠拢,经济上左翼民粹主义,民主上有版图意识,奥巴马内阁顾问里面有一个狠的人物,布热津斯基,这个大家知道,这个老兄盘算来盘算去就想让全世界都是民主国家就好了,然后第二个是培育反对派但是有悖于传统。奥巴马是个什么样的总统,按照巴博的理论,总统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也就是积极、消极、肯定、否定。特色就是上台之初这个人就非常有规划,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就是约翰逊,他虽然对外陷入了越战,但是对内他是一个伟大社会纲领,实际上说的更社会主义的话就是人人有衣穿、又有饭吃,几乎想把美国引向北欧福利体制,最后失败了,也就是上台之初他就想好了,我怎么来改革这个国家,因此非常细致、非常有打算,而且事必躬亲,非常有积极性的总统。

肯定型的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率比较高,这就造就了奥巴马。当然有人评价积极肯定型的总统是最适合当美国总统的总统,因为好多这样类型的总统领导国家显得井井有条。比如说里根,里根就是消极肯定型的,追求人民的戴爱,但是这个人没有什么规划,非常依赖于内阁,你们提出什么意见我来选择。我们现在看到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和四年以前看到的奥巴马对华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我们觉得奥巴马上来很温和。有人归纳出来突出多边主义,突出软实力,突出现实主义,有的说没那么有棱角,好象缩头缩脚看待自己的经济优先,治理自己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是现在我们明显看到另外一种咄咄逼人的趋势。这种咄咄逼人刚才提到了,究竟是实力优先型还是政治优先型的,这就意味着军队先上来,增加威慑的力量,而政治优先强调同盟关系,让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接下来判断一下奥巴马政府,从内政上看因为奥巴马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都是左翼民粹主义的人,典型的表现就是前两年的攻占华尔街运动,奥巴马挺为难,因为那些人有些是他的支持者,而他也不能过于放纵这些人,实际上也就是说民主党人不能过分注重结果的平等,共和党人更注重机会平等,但是他还是适度重视了结果平等,比如说我们提到的在这次大选中明确支持同性恋的权利。还有明确的要向年收入25万美元的富人征税,这挺狠的,这种变化会不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政策上的民主主义。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联系?就是美国人是不是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对美国构成威胁,还有一个是构成致命的威胁。比如说提到公共外交、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战略关心的稳定,中美的关系会不会走向一种意识形态消融的方向,现在看基本上没有这个趋向。既然没有这个趋向,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办法成为资本主义的美国的盟友,退一步讲就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性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处理上,如果外交上出现的很多的因素,最后导致了美国人对于中国崛起的悲观论、威胁论全体一致的看法,这种左翼的民粹主义导致最后的安全政策民主主义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接下来看看所谓奥巴马主义的价值取向。从奥巴马这个人来说,奥巴马到底就没有一种主义,他是如何完成这个主义的,原来我们提到布什主义是很明显的,很有棱角的。比如说国土防御、先发制人加上单边主义这十二个字就基本上可以概括布什主义了,但是在奥巴马身上不太容易看到,他有点像马英九,国际政策上不沾锅,他像蜻蜓点水一点,有机会就钻,没有机会就飞走了,这是奥巴马的典型策略,所以说支持者他认为奥巴马有战略,他在培育一种差别性策略,也就是说把对不妥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立场和处理方式,进而实现美国的利益。反对者比如说他太幼稚了,说你这种方式怎么能面对那么复杂的国际问题,比如说曾经的一个学者怀特说奥巴马主义的诞生意味着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意味着新的冷战的形成,也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接下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奥巴马差别型的接触策略,我们看一下差异。比如说利比亚事件的时候,一开始美国的主要目标就是来拯救利比亚的平民,当然拯救平民的行动是不能失败的,失败美国国家利益会有损失,到后来的空袭,把这个国家搞乱,同时还提到你这儿打起来,这儿有问题我介入,其他地方有问题我们介入不介入,这是早期的一种评判方式。

这是最近的事情,我们对阿萨德政府划了一个红线,你如果对人民动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那就是美国动武的先,同时承认叙利亚的反对派为合法代表,这是一种实现政权重建的前奏,也就是一旦阿萨德政权下台,就意味着有一个新的过渡政权来接受。

埃及也是这样的,他说像莫尔西立宪闹轰动很大,意味着美国培育一个友好政权的前景问题,也就是说埃及如果由军政府独裁或者说由一个舞弊的国家走向了新的独裁的国家,美国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但是同时美国得支持原来的反对派,原来的反对派上台以后,而且有军方背景,美国必须要和他保持良好关系,而且不能完全支援更激进的自由派但是手中没有资源的人,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看奥巴马干涉主义是什么状态。就是精明的、高科技、低预算、影响力最大、损失最小的。原来我一致觉得如果巧实力来评价奥巴马对外政策还有点偏颇,如果用一个主义实际上是精明主义,也就是在根据传统的地缘政治安全的需要,同时不放弃民主转型的机会,在美国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我想这是奥巴马政府的基本决策。当然奥巴马这种策略为什么让我们感觉咄咄逼人的姿态,这和他本人的外交经验缺乏,而用了一个强硬的、政府感、经常性措词不当而且进行咒骂的前总统夫人,因此我们看待美国对外政策的时候,看总统的个性特征有的时候是合理的,如果在这个框架之下,过分重视某些内阁成员的政治立场,有的时候不是很科学。也就是说内阁成员做的动作有些是表象的,真正的外交政策的决断权往往掌握在总统手中,尤其是积极性的总统。历史上说过像基辛格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那前提也是你和尼克松有了共识,然后才来了中国,因此反向的操纵的可能性没有那么严重。只不过证明奥巴马是一个虽然有很强的道德价值观,但是手段上没有那么强硬。但是希拉里的支持率很高,但是更多人可能把他看作机会主义者,其实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那一点的小盘算而不失去任何机会。

接下来看看奥巴马主义的优势在哪儿,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民主外交,适当的突出民主党对外政策传统的方式,首先让美国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为什么奥巴马被人叫做ABB政府改变布什不干的他都干。那么还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改善了美国在西方社会中的形象,同时又把他自己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传教士。第二个就是战略稳定性比较强,而且我们看到了内阁一些人员的关系,为什么重视总统体制,虽然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但是总统绝对是最后的拍板者,因此更多的总统尤其是有强烈的坚定的政治价值观念的总统都会选择温和主义者,就像里根当年选择温伯格一样,这个人就是老老实实总统交给我什么事情我出总统的意志就行了,所以我很奇怪的是希拉里当这么长时间国务卿,已经非常的难得了,这是总统对她的宽容,但是接下来可能也是美国需要这样的人,比如说这次应该让苏珊赖斯来继任国务卿,虽然赖斯也是比较强势,但是相对温和。

第三个重视盟国的自主性,因为美国想付出最小的代价,意味着盟国要承担更多使命,所以我们看到了尤其以日本和菲律宾为代表的这些国家漫天要价的行为,最后一个是省钱。

部门利益的操纵这几乎是不太好改变的,比如说奥巴马选择国土防卫部的领导人就是亚历山大州的众议院,是传统的军工部门,尤其是奥巴马没有外交经验、安全经验也不多,就是参议院黑马当选的,也的时候如果总统愿意的话,有可能总统和某些部门形成操纵大格局的局面,比如说东京湾事件,实际上就是总统默认了海军司令的谎言,在国会作证然后打起来了。

第二个叫做盟国的牵制,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这引发了外交透支,就是说虽然你投入的东西少,然后美国收益可能显的很大。比如说环太平洋演习的时候,我们看就没有中国,美国联合那么多国家去演习,其实美国自己出的钱远远比维持一个常驻的军事基地要少,比如说日本真正他走向了正常国家以后,对美国究竟是长期的损失还是获益,这个是很不好说的。也就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不光是制约崛起地国家,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一些盟友的不规范行为,奥巴马这样做很有可能为将来的人留下负遗产。当然还有突发性事件,因为历史上好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办法控制小的危机导致大的动荡。

 

中国如何应对美对外干预政策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中国的对策问题。我们说美国采取的非常传统的,不管是共产党还是民主党都很重视隔岸制衡原则,其实就是现实主义成分里面很重要的东西。中国有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还是很难,因为意识形态鸿沟,因为中国和美国之间各种各样结构的新矛盾,导致中国这种策略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叫做加强管控与小心翼翼的相处,原来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中国应该和美国建立大国约束机制,有人认为这是太理想化的方式,但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我们单纯从安全问题来说基本上就是这样的链条,就是从破碎到重建再破碎再重建。而这种小幅的动荡恰恰是维持大平衡的方式,就像地震的多发带一样,更多的小余震会破解大的地震的力量。因此我觉得这种方式我们不用害怕,要有一种大国思维方式。

第二个对效果的管控,像美国慢慢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点,当然美国好多的事情都是为自己留后手,也就是我买给你武器的时候,我要关键零件的制造权留在我的手里。也就是说我卖给你武器的时候,我还要把关键的零部件的制造权留在我的手里面,美国人不会放弃这一点,比如说今天刚刚发生的朝鲜卫星发射事件,好多人说中国对朝鲜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调整,但是我觉得某些调整是有必要的。人民日报发了一个社论说朝鲜不能为所欲为,至少重视一点,不让你发生卫星、导弹是联合国的决议,也就是说你至少要维持一个多边主义决议的权威性,或者说适当的尊重,否则的话这样的国家就没有办法死心塌地的和他站在一起。

还有一个叫做转移美国外交中心,这是有的学者提出来,中国究竟该南下还是应该西进,我想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放弃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代理人的心里。也就是说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打仗的时候就是代理人,这也是维持平衡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转换的余地还有吗?或者说有那么多吗?再进一步讲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多少帮助呢?如果你想避免冷战化,长期缓慢的让美国人承认你真正世界老二的位置,你就不要主动的采取这样的行动,当然我们说这种行动也是不成熟的,但是有一个东西可以做,也就是在重建政权中,培育友好的种子。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课题,叫做外部教育和重建政权合法性的生成,政治学和外交政策相结合的课题,我想这个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刚刚说了历史终结、民主和平、全球责任这是美国一直在想的东西,你扩大民主阵营一个方式无非是来操纵、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内乱进而让民主派上台,进而这个国家变成美国的盟友或者准盟友的关系,这是美国最期望见到的,但是我们看没那么简单,这也就是好多国家不仅出现了革命衰退现象,还出现了干预衰退现象。因为有大国的干预反而增加仇恨的种子,这种种子是可以培育的,我想这是中国更有作为的地方,当他利用美国联盟政策来防范、约束、遏制你的时候,你如何采取分化美国的同盟关系的策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207/703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