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祁述裕: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探索文化发展规律

2013年03月04日 06:12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谈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谈五点。

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召开了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七次党代会,这七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的部署是有变化的。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提法有变化。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当时的提法叫“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十二大报告中,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部分。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等。十二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还有一部分是思想建设,就是思想、道德、信念、理想。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法到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有了变化。在十五大报告中,开始提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部分的标题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五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提法也有一个解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是相当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而言。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完成三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十五大报告以来讲的文化建设实际上和十二大到十四大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是接近的,当然后来也在不断变化、拓展。十六大提出的是三大建设,十七大提出的是四大建设,十八大提出的是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内涵也在变化。从十七大开始,我们党讲的文化建设的内容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拿出去了。在十六大以前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讲精神文明建设也好,讲文化建设也好,实际上是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的。在十七大报告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是在社会管理里面讲的,十八大也是如此。第二个变化就是从十四大我们党开始重视文化经济。十四大是具有标志性的一次党代会,因为这次党代会我们提出了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从十四大开始文化经济开始出现在党的报告里,当时的表述是要完善文化事业的经济政策,十五大报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到十六大报告又往前进了一步,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分法,这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新观点,叫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个提法很好,但在当时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怎么变成了生产力了呢?马克思主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才有生产力,文化也有生产力吗?当初有些人不理解,所以说这是理论创新。文化当然也可以是生产力,这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十八大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个要求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确定。文化建设在党代会的报告

中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总之,历次党代会对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十八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对文化建设做了精辟的论述,虽然只有1850字,我个人认为这部分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17600字的提炼、升华。

十八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统领,重点抓好四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灵魂。第二项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第三项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第四项任务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每一项任务都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部分有不少亮点。其中,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提出,特别值得关注。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由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支柱。这个核心价值体系还缺一个内核,就是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就有很多同志提出要提炼核心价值观,争取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为此中央委托国家行政学院、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多家单位承担提炼核心价值观的课题任务。不过各个单位提炼的成果并没有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体现出来。主要原因是还不够成熟,每个单位的角度不一样,提法也不一样。李长春同志在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作说明时说,概括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非一时之功,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所以后来,提炼核心价值观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做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城市精神或理念。

十八大报告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做了一个梳理,这就是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炼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过程看,我觉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就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是采取广泛讨论的方式,不是领导拍脑袋提出来的。有的城市光调查问卷就发了100多万张。第二个意义是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体现了普适性,这是一个重大进展。以前在核心价值观提炼上之所以有很多争议,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想找到一个既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也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这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核心价值观具有承继性、普适性。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

怎样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去探索文化发展规律?我认为我们要把握这个规律,就要从十八大报告中一段关键性发言切入,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发展繁荣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不少文章甚至有些领导的讲话中,经常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上去了,文化自然也会发展繁荣。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毫无疑问,发达的经济能够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经济发达了,不等于文化自然就会繁荣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能划等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第一,经济总量大,不等于国家强盛。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很长时间里我国的GDP在世界是排第一的,包括鸦片战争时期,一直到1895年甲午海战那一年,中国GDP才被美国超过。尽管很长时间里中国GDP是世界第一,但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却是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因为决定国家强盛的不仅是GDP,还要看经济结构,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怎么可能与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抗衡呢?

第二,经济影响力与文化影响力是不同步的。有人认为,现在我国的经济走出去了,而我国的文化还没有很好地走出去,这不正常,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是没有错的,但认为不正常就错了,因为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同步的。马克思早就讲过,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往往有可能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扮演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19世纪的德国人才辈出,黑格尔、费尔巴哈、歌德、席勒,在哲学、艺术方面都是群星灿烂,但经济上很落后。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封建王国,远比不上同时期的英法。我们知道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但思想家辈出。汉朝时期中国很强盛,但文学上成就并不大。汉代文学成就的代表汉赋,远比不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美国也是这样,美国在1895年成为世界上经济第一强国,但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中心是60年以后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文化中心还是在欧洲,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有欧洲人到美国学习文化艺术,世界文化中心才转到了美国。

第三,文化的创造活力决定文化的影响力。现在美国文化超强,全球100所知名大学美国占50%,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70%,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美国占45%,这是由美国的文化创造活力决定的,它决定了美国的文化影响力无处不在。

 

 

可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物质基础,但物质基础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要激发和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这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年来我们党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距离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要求还不够。我认为至少还有三件事情要做。

第一,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要从原来体制内封闭式的改革转到打通体制内外的改革。迄今为止,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封闭式的改革,除了少部分上市公司,多数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在体制内进行的,还是局限于国有资产,这是不行的。我们要在更大的范围里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包括我们原来认为不应该和不能进入的领域,比如未来一些媒体特别是体育类、时尚类的娱乐性媒体,完全可以吸收民营资本进来。

第二,国有化单位要从承担无限责任到承担有限责任。我们不能赋予国有企业太多的职责。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从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转到盘活公有制文化资产。我们知道,经济体制改革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从盘活国有资本到搞活整个公有制经济。以前我们老是局限于国有企业,就国有企业谈国有企业,就国有企业改革谈国有企业改革。后来发现,这不灵,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把我们的国有企业搞活了。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应该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

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不能过于依托国有文化企业。实际上,现在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很多都是民营文化企业。国有文化单位走出去有很多的障碍,因为在西方国家看来,国有文化单位代表着政府。代表政府走出去就会有很多麻烦。大家知道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国文化特别是汉语教育走出去这方面成绩非常大,但是争议一直不断,因为我们的国家汉办也就是孔子学院管理机构是教育部下的一个机构。人家老是怀疑你搞文化渗透。如果民营企业走出去,障碍就小很多。比如我国的万达收购美国的一家院线,当然也有很多问题,但障碍小很多。因为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要放开市场,我们要放,美国也要放。我国还有一个南海电视,在50多个国家经营电视频道,做的也非常好,也是一个民营企业。设想如果中央电视台去做这个事情,那难度就大多了。

第三,要引入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现在我们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资金都是政府包办。政府负担太重,也不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应该引入非营利组织概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区别是,营利组织私人可以支配经营收入。而非营利机构的经营收入必须回馈社会。非营利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助,政府也通过税收等途径支持非营利机构。这就涉及到我们要改革社会捐赠体制。只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做好。

第四,改革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我们现在文化管理的特点是分业管理,被戏称为八龙治水: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国信办、工信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八家单位都承担着管理文化、媒体的职能。这个管理体制肯定是有问题的。从政府职能看,世界趋势是大部制。英国的文体部就是一个大部制的管理。除承担我们八个部门的职责外,还承担建筑、体育、时装、园林等众多职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适应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要求,将文化部与通讯都合在一起。从企业看,也需要通过大部制来推动。我们知道很多大的文化企业都是跨国公司,都是综合性发展的,比如贝塔斯曼,说它是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实际上出版只是占其整个市场收入的8%左右,它也经营音像、广播电视等其他产品。文化产品特点就是它的延伸性,一旦一个产品在某个领域获得市场认可以后,就可以拓展到其它领域,这也需要宏观管理体系来支撑。分业管理格局不利于企业跨行业发展。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协调三个市场、发挥两个作用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协调哪三个市场?一是国内文化市场,二是国际文化市场,三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我们的文化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就开始了,当时有一个提法叫“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随着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深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国内文化市场开始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文化产品开始着眼于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从类型上来讲有一个特点,就是娱乐产品开始成为主导。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产品强调文以载道,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娱乐产品开始成为主导,像《大话西游》、《武林外传》,包括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是一个娱乐产品,它追求的是时尚元素的组合。上世纪末湖南卫视异军突起,靠的就是娱乐节目,从快乐大本营到玫瑰之约到本世纪初超级女生。这种文化市场的变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说好,有些人不好,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国际文化市场也在影响我们中国的文化市场。马克思曾经讲过一句话,随着各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的同时,文化生产也在走向国际化。区域的各民族的文学将被世界文学所取代。今天我们实际上已经处于这样一个世界文化市场,中国的很多文化生产是受世界文化市场影响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分管宣传文化的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还专门给作协发了一个贺电,这就说明了世界文化市场对中国的影响。798艺术园区是北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园区,798艺术园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国际艺术市场的影响。当时有两个老外较早进入798艺术区。一个美国人罗伯特,他办了一个艺术网站,把中国艺术家介绍到国外。还有一个是一个日本人,他在东京办画廊。他在798艺术区也办了一个画廊。一些经常与他们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798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园区。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意见自由市场的形成跟互联网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现在我国的网民很多,随着微博的发展,手机网民也很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有一个统计显示,公共突发事件有三分之二来自于网络的爆料,热点话题80%首先是由网络引发的。现在在网络上已经形成意见自由市场,大家都在发言,每一个人都是记者、编辑,每一个人都是信息源。而且出现意见领袖,这些人人数不多,影响很大。有统计,脸谱的意见领袖只占全部博主的百分之零点零几,但这些博主传递信息的影响力要占整个信息的50%,很多的话题是由他们设定的。网络的出现给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善于跟各方面的意见领袖沟通,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还要鼓励我们的官员、传统媒体参与讨论。当然最重要的是完善管理、健全法制。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我们现在面临这些新的情况,要认真考虑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这两者的作用,这是我们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协调机制,如果两者协调不好,就不利于激发民族活力。

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现在有一种观点,文化市场提供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东西,我不赞成。我们在2003年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两个面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我们在理论上有一个创新,就是认为文化产品有两种属性,第一是意识形态属性,第二是商品属性,我们原来只讲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讲商品属性。好莱坞的电影历来就是文化商品,投资方是要赚钱的。但好莱坞一些大片在传递美国精神方面的功效无与伦比。2012年我国电影产业有600部电影,所占的票房收入只有41%,国外大片票房收入占到近60%,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2012年我们又增加了外国大片的进口,原来是20部,现在是34部,主要来自于美国,34部超过了我们的600部。

文化市场有利于形成需求导向。市场当然要讲需求导向,体现我刚才讲的两个面向。

文化市场有自我优化机制。市场是由消费者组成的,消费者中各个层次的人都有,市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自我优化机制。实际上现在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我们迷恋、迷信市场,就要犯大错误,那么就要发挥政府调节市场的作用,特别是文化内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一个转型期。一开始我们讲文化就是意识形态,不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市场作用和效果。经过这十年的改革,文化产业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了。文化如果不形成产业,不能最大限度去占有市场,就谈不上社会效益。但是到今天我觉得还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还要进一步重视文化。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科技手段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容,科技的手段很快就会被人厌倦的,这就像3D电影、4D电影,现在我们除了知道《阿凡达》之外,还有几部有影响的3D电影呢?很少!技术是解决不了文化产品的内容问题的。

经济效益不是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广电总局要扶持电影,不仅票房价值达到多少就给钱,还要扶持各种电影,全是商业大片那是不行的,个性化的电影、艺术电影小制作虽然没有票房价值,但那是一种探索的精神,是我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分支,没有这些分支我们的文化就谈不上繁荣。文化繁荣一定要有各种类型、各种题材、各种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政府来发挥作用。

我们还要鼓励艺术家为文化市场提供精品力作,反思现实。莫言小说简单概括就是表现苦难,读他的小说就感觉做一个中国人不容易。但他始终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高密家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让人感动的。现在少数民族题材、宗教题材的作品很少,因为很敏感,我觉得要鼓励一下。

最近有一个韩国人在微博上发了韩国人不喜欢中国的十大理由,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影不实行分级制。分级制是下一步我们要考虑的,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我们的观众也在分层,年轻人看的东西老年人不喜欢看,小孩也不喜欢看,男人喜欢看的东西女人不喜欢看。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推动文化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首先要推动文化创新,特别是理念创新。西方哲学家有一句话说,改革本质的含义是观念创新,没有观念创新就没有改革;西方还有一个社会学家说,改革难度是非常大的,从A模式到B模式,其难度不亚于动员和组织一场战争,因此观念的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没有观念变革、观念创新,就谈不上有效的成功的改革。

那么推动文化创新有哪些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我觉得至少有这么两点。

第一,尊重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的都比较大。实际上,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是人,是每一个个体。文化建设要以个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是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我们个体的建设。每个人既是文化消费者,也是文化创造者。

再比如,有些观点我认为需要重新思考。其一,意识形态管理主要靠行政管理的话很难做到依法管理。这观点是有问题的。其二,文化有特殊性,市场配置资源不适合文化领域。这个观点也是似是而非的。其三,经济管理学习西方经验,文化管理要讲中国特色,这也不尽然,我们既要以中国特色作为主导,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一些管理经验。特别是要依法治理文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04/7047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