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候惠勤: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年04月02日 13:31

 

十八大是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令世界瞩目。习近平同志用四个问题来概括十八大的全貌,即解决了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依此,我着重谈谈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二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形成的挑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一般地,过去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三件大事之一。我们讲中国共产党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把这三件大事合起来,最根本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理解?不能将其理解成淡化革命、淡化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十八大对毛泽东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所做出的贡献做了很全面的评价,强调其奠定了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前提,还有物质基础。那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成就,究竟有何意蕴呢?

一是强调历史不能割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去年中宣部组织马工程首席专家出国考察,因为2011年是苏东解体20周年,我们到原苏东地区,德国、保加利亚、俄罗斯考察,问及苏东解体的原因,他们那里很多左派政党理论家都谈到了一点,历史被否定是苏东解体重要的原因。共产党没有了历史,社会主义没有了历史,当然自己就被否定了。所以,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中央党史工作会议上,特别讲到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说的两句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年奋斗的结果,就是强调历史不能割断。从思想体系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从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十月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脉相承。

二是强调历史探索的艰难曲折。只有从党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奋斗中,我们才能真正认识、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往往是从否定“十月革命”开始的,认为“十月革命”背离人民的发展大道,是一种政治冒险,把社会主义引上了一条奇路。那么,“十月革命”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说有何意义呢?

意义之一:“十月革命”宣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中国走不通。其一,帝国主义的垄断本性,使得帝国主义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其平起平坐。不要说是社会主义中国,即便是一个统一、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帝国主义也是不允许出现的。也就是说,帝国主义的垄断本性使得它千方百计地要削弱中国、分裂中国。因此,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于我国而言是一条分裂的、内乱不已的道路。其二,我们今天没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条件。在早期,地球资源还供得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浪费,可以搞点污染、乱砍滥伐,搞掠夺式开发。现在地球的资源环境不允许我们重复资本主义那种发展道路。其三,今天的历史不允许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倘若我们出现新的阶级分化,今天的中国必然导致强烈的社会对抗。对此,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将其转嫁到国外去,而我们必将陷入国内长期的不稳定、不安定,甚至分崩离析。毛泽东、周恩来包括小平同志一再讲,中国要是不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死路一条。就是长期的内乱、长期的内耗,长期的分裂状态不能结束。可见,如果中国搞资本主义,无非是两条路:一是对外发动战争,搞侵略,在今天当然也是条死路;二是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意义之二:“十月革命”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个基本方向。一要坚持先进社会力量的引导,走自觉发展现代化的道路,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搞自发发展。要自觉发展,就要坚持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因此,我们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调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根本在党。二要坚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走两极分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搞的是两极分化,是以物为本、资本优先,我们必须走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不和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的和谐与积极因素。三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和平发展,不能对外扩张。对外搞侵略最后会祸害本国人民、本国利益。这也就是列宁一再讲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

意义之三:“十月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性反思。“十月革命”回应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也就是说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革命,就能够制止战争、赢得世界和平。在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下,“十月革命”所开拓的道路使我们容易产生两种过高的期待,这也就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一些错误的产生,孕育了条件。一是对资本主义总崩溃、总灭亡过于乐观的期待,认为资本主义很快就会崩溃,就会灭亡。当时帝国主义深深地依赖殖民地,如果殖民地纷纷独立,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那么,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和世界革命的总形势是有可能的。当时有两个阵线:一个是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一个是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这两个阵线一联合,很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的总危机。但是我们对革命能够直接打击帝国主义,能够导致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可能的形势,做了稍微乐观一点的估计,由此形成了把革命看得比建设更重要的普遍情绪。二是对社会主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有过于乐观的估计。我们总认为社会主义依赖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很快地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由此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往往用革命的规律取代建设的规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搞革命、搞建设,都是搞运动,依托高度的计划指令。实际上,经济和革命,建设和革命是有根本区别的。对于革命,人心是第一位的。赢得人心,就赢得革命。对于建设,人心也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客观的经济条件。马克思讲,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劳动生产力。中国1949年解放的时候,钢铁才十几万吨,90%以上都是小农经济。4亿多人民,80%是文盲。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全国人民再想过上好日子,好日子一下子也来不了。所以经济建设是不完全以人心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国情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形成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敌人一天天落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资本主义被风起云涌的亚非拉解放运动逼得风雨飘摇,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在不断地壮大、巩固。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场最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的支撑点,从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到了高科技领域。这就使得资本摆脱了对于殖民地的依赖,走向通过高科技的超额利润来维持资本的活力。还有就是资本主义通过金融霸权地位控制全球经济。再有,资本主义通过垄断国际游戏规则和话语权,维持其霸权地位。这种情况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不可能直接摧毁资本主义。由此,原本以为资本主义很快就会灭亡,社会主义很快就磅礴于全世界的局面,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局面替代了。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有三点必须要考虑: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问题;二要考虑改革开放的问题;三要考虑战略中心转移的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解决、回答这些问题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共存也意味着时代特征从战争与和平转到了发展与和平。所以小平同志讲,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制度能否站得住,就看能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我们一路走的不容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丰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和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七点: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到,中国共产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苏东解体以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被否定得厉害。其理由是马克思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得早了;否定资本主义,否定得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只不过是一种道德浪漫情绪。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一书中,展现出的核心观点是,现代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个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马鞍形,就是随着资金、人口、技术的积聚,肯定会有贫富分化不断增加的状态。但是走过这一段,就会有回落,社会就会趋向比较共同富裕,中产阶级就会扩大,慢慢走向橄榄型。这一过程跟社会制度、阶级斗争没有关系,它是技术、资金、人口流动的自然社会过程。那么,马克思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是这种饥饿、贫困的社会事实吗?恰恰不是!饥饿、贫困的事实恰恰是一些人道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还有很多其它的社会主义者用以否定资本主义的依据。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主要有三点依据。依据之一: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充分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功劳,说明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因为资本主义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讲到,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比以往创造的生产力要大得多,多得多。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胜利。马克思又说,现在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又用到了资产阶级的身上,资产阶级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依据之二:资本主义被否定是资本自己否定自己。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中都讲到,资本最大的界限是资本自身。资本在不断地改进工具、改进生产方式以获取更高超额利润的过程中,给自己设置了发展的极限。表现一:资本要无限地发展,需要无限容量的市场,可是资本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剥夺劳动者、剥夺人民,自己萎缩了市场。现在西方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政府赤字危机,萎缩了市场。资本就是这样作茧自缚。而我们的共同富裕就是不断地扩大市场的有效方式。表现二:资本要无限地扩张,需要具有无限创新能力的人。这种无限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可是,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恶果就是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称之为人的异化。什么是人的异化?第一,人的物役化。就是人被物所奴役,死劳动统治活劳动,金钱统治人。我们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真正的生产主人,作为物质财富的主人。第二,人的物欲化。就是人的需要片面地成为一种简单的欲望。未来的物质利益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打压成最简单、最片面的追求——仅仅就是挣钱。第三,人的孤独化。就是人的社会存在得不到满足,人通过物的网络把自己封闭、孤立起来了。资本搞物化,使得物质交往很兴盛,但是心灵交往、社会交往受到阻隔。表现三:资本的发展需要无限的空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人与自然是不能真正和谐的。所以资本主义一定会被超越,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依据三:马克思抓住了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现象。一个重大现象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看起来是公平自由的交换,实际上是现代的、奴隶的生产方式。这种雇佣劳动对人的摧毁,对生产的破坏,都是根深蒂固存在的。马克思说,像这种雇佣劳动制被推翻是必然的,人随着自己的发展必然会改变这种雇佣劳动制。还有一个重大现象就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和阶级觉悟。再有就是经济危机,1825年出现了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后来基本上七、八年就有一次。

 

因此,资本主义在今天还能发展,不等于说资本主义不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一定会被取代、被超越,尽管这是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代表人类未来的应是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样一种文明。

(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再认识。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不变,中国仍将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变;中国主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不变。其中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把握,是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把我国看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因此超越现在的发展阶段,追求公有制的纯粹,搞单一公有制。另外一种是将社会主义倒退回去,退到非社会主义阶段。如果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那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无需坚持,一些很根本的政治制度也不能再坚持。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科学的国情判断概念。

(三)适应时代特征的变化,把发展、建设提到党的工作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位置。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根据时代特征的要求,我们的主要责任就是解答发展的难题。

(四)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向资本主义开放、向资本主义学习,甚至允许资本主义国家来我们这里赚钱。但是我们的立足点是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底线的。其一:我们不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价值。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价值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我们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和道德追求,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其二:我们不照搬资本主义的制度。我们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根本制度。我们是在我国基本制度的框架进行改革、自我完善的,不搞全盘私有化,当然也不搞单一公有制。我们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不搞西方式的政党轮替的政治制度,不搞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等等。其三:我们不重复西方的发展道路。我们坚持对外不搞侵略扩张,对内不搞阶级分化,坚持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五)以理论创新带动各方面的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讲到,发展是硬道理,本质上是要求科学发展。对于发展,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属于开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属于破题。在指导思想上,我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规律性的认识,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讲到的:我们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境界。

(六)在坚持党的阶级性的同时,我们成功地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革命最重要的问题是分清敌友我,组织自己的队伍,因此在革命时期,阶级性和人民性是重叠的;而在建设时期,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向全社会开放,否则将会缩小执政基础、削弱执政活力。这里有一个难题:搞阶级性,很可能造成自我封闭,排斥其它的局面;向全社会开放,可能会否定阶级性。前苏东那些党都是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全民党,即全社会的党不分阶级;要么就是坚持其阶级性质,导致阶级基础的弱化,进而形成整个社会基础比较弱的局面。我们党在这方面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性质,并从工人阶级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来理解工人阶级政党。很多党对工人阶级是从产业特征,就是机器大工业、机器制造业,及其职业特征,就是蓝领工人,体力劳动者来理解。从工人阶级的社会特征来说,工人阶级是两个先进性的代表,即社会化先进生产力、社会化占有关系这一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从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来说,工人阶级是新社会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概括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以人为本,这都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概括。我们党正是抓住了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有效地把人民性和阶级性统一起来。

(七)形成了我国发展的三大支柱。我们围绕发展这个中心、现代化这个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个中心,形成了三大支柱,即是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首要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不能动摇。接着,提出改革开放,这是强国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兴国之魂。这样有本、有路、还要有魂,由此形成了中国发展的三大支柱。基于此,我首先谈谈: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僵化封闭的老路指的是什么?对此,很多人容易简单地做一个判断,僵化封闭的老路就是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是给以充分肯定与评价的。封闭僵化指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那么,毛泽东时代有没有点封闭呢?是有封闭的,但是这个封闭是客观形势,不是精神状态。当时的客观形势是冷战,即:一方面社会主义想孤立资本主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想包围、封锁社会主义。这不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事实上,改革开放不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能够成为现实的,这需要达成一定的共识,就是社会主义要认识到,不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就搞不好;资本主义要认识到,靠封锁,打不倒社会主义。现在美国对华基本国策是接触加扼制。就是说,尽管美国想控制我们,但是一个起码的想法是,跟你接触、交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会有较充分的改革开放。这也是今天我们要珍惜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所以说,僵化封闭的老路指的是邓小平在很多场合讲过的回头路,就是中国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想回到计划经济去。因此,僵化封闭的老路是指现实走回头路的选择,而不是对历史的评价,不是贬低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探索。

 

改旗易帜的邪路指的是什么?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丢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影响我们改旗易帜的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但是从理论上来看,危害最明显的是普世价值思潮。鼓吹普世价值的人提出二择一的选择,就是走普世价值之路,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普世价值思潮鼓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所以要普世价值,不要中国特色。关于普世价值的问题,有四点需要厘清:第一,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还是两条或者多条?普世价值认为,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分,只有现代化一条道路。普世价值鼓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违背现代化。那么,从现实生活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还是两种以上呢?市场经济为什么非要以私有为主体,国有持股为什么不能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呢?我们坚持有两种现代化、两种市场经济。第二,人类文明的未来是马克思所寓言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永远的资本主义的橄榄型社会,亦或是不断改良的资本主义社会?如前所述,资本主义是可以,并且需要超越的。资本主义文明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点。第三,普世价值最大的陷阱在于,把普世价值等同于价值共识。价值共识只是人们价值追求的一些抽象的共同点、抽象的共性,表现为人都有喜、怒、哀、乐,人都是有爱的,都喜欢被爱,人都是有欲望的,诸如此类。可是,至于爱谁,怎么爱,爱的标准,价值共识不涉及。普世价值则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就是除了具有价值共识以外,还具有价值的内容,及其具体内涵、制度支撑、实践方式。被西方看作是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人权,其实质是以西方的私有制、多党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作为具体支撑的。价值共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陶冶性情、修炼人性;二是对现实进行一些批判。但却不能作为行动指南。行动指南要讲究现实利益、现实条件、现实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讲,人类永远只能提出自己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价值共识可以成为行动指南,那么人类就永远不会有战争,不会有阶级分化了。因为在几千年前的《诗经》就提出了大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起源》一书中引用摩尔根的话,原始氏族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可是为什么人类还不可遏制地经历了几千年残酷的阶级斗争呢?原因在于历史的现实发展是由利益引导的,是在客观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前进的。因此,价值共识不能够现实地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第四,普世价值的迷惑点在于,共产党不是承认普遍真理吗,为什么不能承认普世价值呢?普世价值和普遍真理是有区别的。普世价值是以某一历史条件下,大多数人的认同为前提的。在中世纪,自由就不是普世价值。中世纪的普世价值是血统的尊贵、家族的荣誉。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由作为普世价值是资本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不是个性自由,而是资本自由。只有超越了资本主义,才会有真正的个性自由。普遍真理则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普遍真理是客观的,它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一定条件下,在一开始并不一定被大多数人接受。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现在大多数国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了,所以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过时了、没用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在今天,普世价值的实质就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的;一个带有很大的主观认同和意识性。普世价值是把大多数人的认同作为前提的,而普遍真理把大多数人的接受作为结果。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不要看现在大多数人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我们就觉得底气不足。西方的一些记者在我们开人大会议提问时,总是要问,中国为什么不搞多党制?其根据就是世界上这么多国家都搞多党制,中国为什么不搞。我反过来问,这么多国家都搞,就是历史最好的制度吗?世界上很多新制度一开始都是少数人的,包括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制度,一开始也是少数国家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搞。所以,拿现在大多数国家做不做,认同不认同作为依据,这正是普世价值的迷惑所在。我们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是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谈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十八大报告谈到,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且让它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为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八个必须:必须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推动改革开放;必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共同信念是我们要坚持的基本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将这八个必须归结为四组加以理解。第一组为主体价值,包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一方面,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换言之,共产党不能有自己单独的利益,党要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人民没有党的领导,就不是自觉的利益主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陷入利益的纠纷,不可自拔。所以说,党不为人民服务,就没有党的地位;人民不坚持党的领导,就没有根本利益的真正实现。数量的多数不是有机的多数,只是量的多数,一定要有一个领导力量、凝聚力量、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人民的倾向。另一种是摆脱党的领导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人包括最受苦的、最想变革现实的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先进的思想,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改造世界观、通过锻炼,才能形成先进的思想。列宁强调,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工人自己也不能自发地形成。工人阶级的世界观要通过学习、教育,工人才能够接受,才能够在头脑里扎根。所以,我们党提出的重要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要有两种态度:一是不要以为自己先进,就强制命令别人去做不想做的,一定要等待群众的自觉;二是不能对人民放弃原则地、无原则地讨好,就是不去迎合群众落后的要求。共产党要引领群众向着不断自我解放的道路前进。所以,我们要反对群众自发论,同时也要反对党的官僚主义倾向。

第二组为路径价值,包括: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共同富裕决定了和平发展。共同富裕是和平发展的决定条件。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和平崛起,不能和平发展?就是因为它搞两极分化。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它必然要侵略;为了解决国内市场萎缩,它必然要对外扩张;面对承受不起的资源浪费,它必然要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不搞共同富裕必然会搞侵略扩张。我们所提到的共同富裕,不是一下子要实现的状态,也不是最后才具有的结果,而是融会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全过程。

第三组为动力价值,包括: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所以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它是有明确的政治含义的。而且改革开放作为动力,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主要做的两件事:一要开动脑筋,学习西方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有很多要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在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西方也没有解决的,或者解决得不好的。所以在今天向西方学习,哪些能学、怎么学更好,尤其需要我们动脑筋。二要想办法通过改革开放,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活力、生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还要改革一些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大家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制、机制。

第四组为人际关系的价值,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对于公平正义,十八大报告提到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总体上讲,公平要建立在人民真正能够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否则,那种抽象的规则、权利都很难说。

最后讲讲,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在提到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建设的时候,提到了24字三个倡导:一是国家层面的民主、富强、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平、法制;三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值得注意的是,这24字三个倡导是积极实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并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理解?一方面:我们需要理解24字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其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说民主、富强、文明、和谐,这是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其二,有很强的操作性。三个倡导对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要求明晰、主体明晰。其三,概括了当前人们最大的价值共识。因此,我们要凝聚力量,首要地是承认这些价值共识。

另一方面,这24字还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由之一:它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时间不吻合。比方说,其中提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们到建国100周年,也就是说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目标。可是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算起,起码要有一百年到几百年的时间。那么,我们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不要引领,还要不要继续,怎么继续?这在时间上有一个不吻合。理由之二:价值共识不等于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价值共识是人们共同赞成的、抽象的价值共同点。比如,爱国可以说是价值共识,但是爱国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有民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这样的民主;还是形式上投票的西方式的民主?再有自由,是金钱的自由、资本的自由;还是真正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价值共识不包含具体内容,实践方式、制度支撑,但是,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包括这些,并且要以这些为转移。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三个倡导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又不要停留在这24个字上。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402/704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