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河南郑州规划局长雷人质问——“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2013年03月12日 20:04

 

河南郑州规划局长雷人质问——“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事件回顾:河南郑州规划局长“替谁说话事件”

2009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中,报道了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被划拨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上,被开发商建起了1 2幢连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为了了解事件的真相,记者任磊萍赶赴郑州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了市规划局逯军副局长等相关负责人,结果竟被逯军质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舆论哗然,网上网下热议不断,逯军因此一语成名...【详细 

一、舆情监测的重点方向

据中国传媒大家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民作为首发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原发地,占到总体的37. 5%;其次是天涯、猫扑等主流论坛,占到总体的20. 6%;再次是地方新闻媒体论坛,占到总体的15.7%。

这说明政府在监测网络舆情时要以这些论坛为重点监测,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形势。

二、 密切关注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显示,有高达79%的重大新闻事件,被网民的评论推动,也就是说,网民积极评论对网络媒体第二天增加报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对于议题的评论数量也可以作为关注舆情发展方向的一个标准,评论越多,证明这一事件越容易发展成为热点事件。因而监测时要密切注意网民评论量的多少。

三、重视网民对于事件的态度

据传媒大学的监测数据显示,网络媒体、网民对比较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平均贡献率分别是41%和59%。网民平均贡献率之所以大于网络媒体平均贡献率,因为这些重大新闻事件中绝大多数是争议性强,社会影响大的事件,网民十分关注,浏览、评论、发帖、发文很多。而网民的发帖、评论和跟进,对于热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 警惕回复浏览率8%的临界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监测数据显示,80%以上主帖、博文的回复浏览比在8%以下。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回复浏览比超过8%,则需要特别重视,因为这标志着热点议题有引发较大范围的舆情危机事件的可能。所以,回复率8%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临界点,一旦越过,则需要特别留意,密切关注。

掌握了网络舆情传播的这些重要特征和预警关键,对我们有效地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无疑是很有作用的。

五、介入舆情传播的关键时机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起网络舆情热点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 8天,大多数集中在两周以内。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至第4天网络关注度最大。如果一个网络热点议题不节外分枝,大多存活时间集中在1至15天的短期,中间也很有可能由于当事人或单位回应不当引发一波几折的舆情关注持续到3周左右。这说明网民对一个变化不大的议题专一度不高,除非该议题信息系统中又有新的变量和元素的介入。所以,介入干预的最佳时机是24小时以内。

通过对重大新闻舆论事件的分析,网民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间,尤其集中在事件发生后的45分钟至60分钟。事发一个小时后,网民的评论数量趋于一个恒定量,即每分钟8-10条之间。由此可见,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内,政府及相关的部门能在自己的网站或网民讨论集中的重要网站上展开议题或发出权威有效的声音,就能引导网络舆论向有利于平息的方向发展。如果超过12个小时没有应对和引导,有关新闻即由地区性局部话题转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热点话题。12小时内,网络舆情的压力多数还处于潜伏期,还在一个可控的范转之内,一旦超过时限,舆论压力将向事发地迅速聚集。所以,不论如何,回应的时间都不要超过24小时才行。

 

六、注重“首因效应”的作用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总是会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人们对于后来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应对时一定要及时发声,抢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权威的声音传送出去,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从而使这种正面的声音能深入受众的心里,并借助以后的信息发布,强化这种印象,从而使负面的信息或谣言无立足之地,有效化解危机。

七、重视“沉默的螺旋”传播规律

根据德国学者伊利莎白·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了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的发展过程。“沉默的螺旋”中强势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意见,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群体中形成极端观点的一种现象),使网络舆论发展走向极端。

所以,在网络事件发生后,如果能及时处置、及时回应,就可能平衡负面的声音,化解危机,防止成为舆论热点;如果24小时内当事人、当事组织没有反应,就可能导致舆论的扩散,引发更多的关注。负面的声音像螺旋一样越来越大,此时再想回应,负面声音会淹没、压制正面声音,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在网上舆论还处在萌芽状态时,就必须迅速修复,防止防线堤坝缺口变大。郑州逯军事件是因为前期郑州规划局不主动出面回应舆论,导致后来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此时仅仅是郑州规划局以部门的名义来回应已经不能遏制舆论发展态势,最终不得不由市委、市政府出面给公众一个说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12/704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