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新起点,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2013年03月04日 09:44

 

3月的北京,已在不断地释放着春天的气息。

全球的目光,都热切地投向了这里——即将启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梦向所有人开启的时刻”。行进在复兴征程上的中国,也面临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节点——这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进程过半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中国梦”也是具体的,包含着13亿个个体的“百姓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百姓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聚民智、议国是、谋发展,全国两会将如何揭开新一轮改革大幕,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更多信心、活力和力量,是这个春天里代表委员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中国奇迹”实质上是“改革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场景目击】

“我是一只离乡的候鸟,在繁华的城市栖息筑巢。打拼中追赶生活的步调,也放飞我们梦想的歌谣。”2月2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38岁的农民工冯豪义用一首诗朗诵《农民工的歌谣》,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解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姚桓:邀请农民工等基层干部群众参加晚会,实际也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没有全民的参与,就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为全体人民共享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刘平是长沙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技工,今年春节单位从腊月二十八就开始给他放假,过了正月初十才上班。他说:“长假批条让我对企业的忠诚度直线上升。”春节期间,湖南数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媒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温情”了,而更好地兼顾员工休假、娱乐在内的精神需求,被认为是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解读】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要在一定体制下,人们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社会财富才会涌流,这是“改革红利”,是“制度红利”。一旦改革停滞,竞争丧失,中国人会重新变为懒惰。必须记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

【观点采集】“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陈扬勇)

始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30多年来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率,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持续低迷的2012年,中国GDP总量迈上50万亿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4565元和7917元。而在1978年,这组数字分别是3645亿元、343元和134元。

经济学家胡鞍钢对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做了这样的描述: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三大专利与基础专利申请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2012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

中国还编织了覆盖13亿人的全球最庞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增长的收入也使得13亿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改观——《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以亲身经历讲述了1996年至2007年这10年发生在中国的变革故事:“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

中国和世界的舆论都认为,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和热情,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催生了中国梦。“如果说有‘中国奇迹’的话,那实质是‘改革奇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刚刚出版的《变革中国》一书,令人信服地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读完《变革中国》,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李特查尔德感叹:“科斯发现一个国家在哲理及政策上服膺‘实事求是’原则,展示了中国这个国家如何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追求中走向市场经济。”

显然,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红利。“改革带动和释放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投资红利、就业结构变革红利、所有制变革红利、科技进步红利和开放红利,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起飞,融入世界经济,还根本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这是1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学家胡鞍钢说。

或许,解释中国奇迹的方式有很多,但任何一种方式都绕不开“改革开放”这个关键词。在纪念198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20周年的一次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谈及“中国竞争力来自何方”时曾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他说:“世界上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竞争力来自廉价劳动力。这个看法错了。20年前,中国的劳动力更廉价,可是,那时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周其仁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有三件事情发生了变化——第一,制度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观念的开放,直接后果是经济运行的组织和制度成本下降;第二,从农民工到技术人员、企业家、科学家,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学习,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升级惊人;第三,随着收入的提高,要素价格上升,大体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迅速提高。

中国竞争力“就是这三个变量共同发生变化的结果”。离周其仁此次发言又是一个10年将过去了,而舆论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今天支撑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动力,已经升级为新的三大红利: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新的资源(城镇化)红利。30多年来,改革总是在推动和阻碍两种力量的较量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十八大报告被外媒称为一份“执政党为兑现承诺发出的改革攻坚令”。在实现梦想的冲刺中,攻坚克难,也将是各界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的最大期待。

 

实现宏大的民族复兴梦需要凝聚强大动力,需要依靠改革释放潜力激发活力

【数字说话】

A,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首次突破3600万;人口计生委2012报告,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去年已接近2.3亿;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共有67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遇”。

【解读】复旦大学教授陆铭:中国的现象到底是劳动力不够,还是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动了?通过发展城市来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那剩下的农民不管了?不是不管,剩下的农民从农民变成农场主。

B,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

【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中国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要利用解决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机会倒逼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质量为先,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观点采集】“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他的孙子将来说不定还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这一生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现状的话,这属于绝望状态了。绝望状态是最危险的。”(经济学家厉以宁)

“实现‘中国梦’,十八大给了我们希望,但是不是能够实现还是需要大家的努力。”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三届年会上,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回答一个80后哈佛大二学生的提问时说。

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也使得这位高龄学者坚信:“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巨大的福音。中国会从一个提供制成品的所谓世界工厂、出口大国变成一个世界上也许数一数二的消费市场,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旧有的“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渐行渐远,未来的“城镇化红利”、“内需红利”尚需努力,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关口,而主流舆论均相信,“改革共识”已经是当前的一个最广泛的共识:驱动中国发展的各种红利,只有和改革对接,才能释放巨大的效应。比如,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而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城市化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制度壁垒、改革分配机制是关键。

迟福林算了一笔账——未来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将再有2亿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在目前大约占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

“形成6亿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巨大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意味着利益关系调整的新突破,从而奠定‘橄榄形’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迟福林说。

改革共识的形成,使得深化改革面临难得的重要“窗口期”,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指出:“未来5到10年的改革,时间空间有限,改革与危机赛跑不是危言耸听。”深化改革就意味着要迈进“深水区”——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基于此,人们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寄予殷切期待:比如,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注重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等。

许多专家学者均倾向认为:改革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将决定中国的发展速度与空间。比如,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不断遭遇“弹簧门”和“玻璃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行政垄断抑制了市场竞争,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市场信心。破除垄断,为民营经济的繁荣创造更大的空间,显然将是一场涉及巨大利益调整的艰难攻坚。

因此,有不少学者表示:“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突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还特别指出:“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有些观点将市场经济和发生危机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在衰竭,政府干预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受到压抑。这种认识应当澄清。”他认为,不管怎么改革,紧紧地抓住市场化方向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两条主线,今后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才是大有希望的。

曾有媒体评论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而且提出经改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纲举目张,让人眼前一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推进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扭曲——这其实也是业已形成的“改革共识”中的关键共识,舆论认为,围绕这一主线,改革路径也日渐明晰。

比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财政体制、社会管理职能、土地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税费和环境税改革,以经济杠杆撬动企业和地方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通过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公平公正的安全保障网,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人们期待,更清晰的路径会在本次全国两会上被勾画出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04/7051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