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生态建设,在发展与保护间闯出新路

2013年03月07日 16:31

 

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时,她的电话总是不时响起,房间桌面上摆满了各个媒体约访的名片和采访提纲。“这两天来找我的记者实在太多,或许是因为之前的福建‘空气游’打响了品牌。”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还在努力适应。忙碌,是她最直接的感受。

雾霾笼罩,沙尘肆虐……当全国不少城市深陷“霾伏”之时,福建的蓝天白云、明媚春光一枝独秀,令人艳羡,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身为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张玉珍,自然成了各路记者争相约访的热门人物。每一份约访,张玉珍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在她看来,让更多人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尤其是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是“缘木求鱼”

与以往不同的是,张玉珍此次不仅仅以一个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关注环保问题,而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新身份让她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人物,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还有专家学者。

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热点。在与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中,张玉珍对环保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再学习”。

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张玉珍也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一组组专业数据的背后,是连续出现的雾霾、令人担忧的水质、不断流失的土壤……为了在两会上提出好的建议,张玉珍进京时扛了厚厚一摞文字材料,从空气、水质,到土壤、生态环境等,都是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

但这两天,她在网上搜索更多的是关于研究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的文章。在与一些地方官员的交流中,张玉珍逐渐感受到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急于赶超,群众急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心情;在与一些企业家的交谈中,她深刻体会到环保并非仅靠呼吁或是提高思想境界,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环境保护?”一些直白的话语让张玉珍陷入思索:一味强调保护,忽略发展,显然不可行。

环保部长周生贤前两天的一句话更是让她印象深刻: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是“缘木求鱼”。环保需要依靠政府投入资金,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付出代价,如果没有经济发展作为支撑,一切都只是空谈。

多年的环保工作,伴随张玉珍更多的是苦口婆心。而今,她开始意识到环保不能仅靠宣传、说教,更不能脱离发展。张玉珍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议案和建议。她觉得,是时候换一个角度,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自己从事了多年的环保工作。

 

脱离环保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

和张玉珍一样,全国人大代表、南平市长林宝金这两天也因为环保话题屡遭记者“围堵”。福建的绿色腹地——南平森林覆盖率高达71.14%,被誉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作为它的一市之长,没有理由不受到关注。

面对媒体,林宝金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南平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保护绿色生态、建设绿色新区,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这样的发展思路并非一朝一夕间形成。“为了这片绿,我们也经历了速度与效益、发展与保护的艰难抉择”。林宝金直言。而说到抉择的艰难,没有人能比他的感受更为深刻。就在不久前,一家企业有意在南平投资发展一个集成电路项目,计划前期投资20亿元,远景投资达几百亿元。反复洽谈后,双方几近达成合作,可就在林宝金外出考察时,发现这个项目会对水体造成很大污染,最终不得不放弃。

像南平这样相对落后的山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增收的期盼,发展经济的愿望尤为迫切。林宝金说,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山区招商已属不易,放弃这样的大项目确实需要决心,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南平已经不再上矿产资源开发、重化工业等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项目,对原有的此类产业,也逐步进行了清理、整顿和转型升级。“不少发达地区在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祸及子孙的沉痛代价,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林宝金说,如今的南平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脱离环保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难以为继。

闽江水奔腾向前,这条母亲河见证了福建人从过去对金山银山的执着追求,到如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转变。此次参会,林宝金提交的几件议案和建议,主题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大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等,全都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

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他的眼睛已经不仅仅只盯在GDP的增长上。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否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对生态环境与保护关系作出了科学解释,同时也指明了正确道路。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再次见到张玉珍时,她已经在着手准备新的建议。她说,科学的环境政策,既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要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环保部门,除了研究如何加强保护之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如生态补偿、碳汇政策等等,以保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林宝金在绘就南平发展之路时,立足南平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梳理出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只要找对路子,就能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林宝金说,旅游文化、生物医药、林下经济等,都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对生态环境更好地进行保护。而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能促进这些产业更好地发展。

山区如是,沿海亦同。全国人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提出,要立足海洋生态资源优势,将海湾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在产业布局中和规划中更多地考虑环保。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福建确立的发展之路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样的道路抉择,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更符合人民利益。

找对了路,发展与保护将不再对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307/705559.shtml